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根据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提出电工校本教材课程开发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一定要有跨界的思考,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工学结合;电工校本教材;跨界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和社会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学科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首先,学科课程只是按照知识系统性机械地把学习理解为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忽视专业知识与工作的联系,难以实现知识学习向能力学习的迁移;其次,传统技能培训课程孤立地培训操作技能技巧,不能将其整体化地与综合工作任务相链接。因此,教育与职业之间便是一个断层(如图1所示)。因此,必须到企业找到课程的平台,找到学校和企业的桥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发适合当代中职生需求的教材。
一、教材开发前的企业专业调研
任何一种课程的开发,都不可能脱离现实企业工作岗位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材开发前的企业调研要求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以及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现状。
二、召开专家调研会
(一)确定本专业工作任务。
职业工作任务的构建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不一定一一对应,也不一定完全是再现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具体工作任务、环节或步骤。邀请企业专家座谈,召开研讨会,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对教材的内容及实训项目做出准确的定位和适当的调整,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知识能力体系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制定要有典型性。例如维修电工实践专家列出有体表性的工作任务分别为:一个车间的照明线路改造、居室照明线路的维修、居室照明与动力线路的安装等,则典型工作任务可归纳为——“室内综合布线”(如图2所示),即通过一个载体完成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整合。
(二)确定学生工作能力。
明确了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就明确了它的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就可以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然而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学生围绕着工作任务零散地学了很多知识、技能,职业能力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学生就业后仍然不能完整地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在现实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在学校中学得不错,但进入企业却很难适应岗位需求,例如:在工学结合下厂实训中,很多制冷专业学生竟然不会用冲击钻,更不会用安全带,这种情况让学校的教学显得很尴尬。因此,在开发此校本课程时,我们要认真思考工作任务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工作能力。笔者认为,对于电工课程,应要求学生达到的工作能力包括:元器件的检测、电路安装、简单电路设计、电路分析与调试、产品营销、设备维护等几大能力。
三、课程实施项目的构建
在分别从岗位、任务和能力三个角度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定位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依据这些定位设计课程的项目体系,把前期的开发成果转化成可实施的课程项目。项目的设计要综合考虑运用的理论及技能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否相适应。
中职学校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简单型经验型人才,那么项目设计的难度应当与这一目标定位相适应,尤其要考虑中、高职之间的差距。即使是同样的课程名称,在中、高职的目标定位也是不相同的,其项目的难度也应当有显著区分。比如基尔霍夫这部分内容,中、高职都开设有这一章节,如果均以理论推导为主要设计思路,那么对于中职生就会显得枯燥乏味。
(二)项目之间能否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
学科课程并非课程的唯一模式,但是在打破一个体系的同时,必须建立另一个体系,否则将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混乱。围绕着项目来组织课程,那么就必须在项目之间形成某种逻辑关系。项目逻辑关系的构建必须紧紧依据相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在电工课程中,如果设计的前一个项目是万用表,紧接着下一个项目则是利用万用表进行的电压或电流等的测量,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及技能就能始终贯穿在一起。
(三)项目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要尽量来源于实际工作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但在这一前提下,如能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项目,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项目的能力训练价值如何。
项目课程的一大特色是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项目活动,真正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从总体上看,现有项目的能力训练价值需要提高:项目课程必须根据学校现有情况对教材进行再次深度处理。
(五)项目在教学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无论多么巧妙、多么有学习价值的项目,如果在教学中无法执行,比如学校无法购买所需要的设备,也无法从企业获得相应支持,那么这种项目都是无效的。所以,应当尽可能设计易于操作、可能操作的项目。
(六)确定项目中的知识。
项目教学实施方案必须认真研究每个项目应当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项目中知识选择的基本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内容与要求”。“技能内容与要求”则主要体现在项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活动过程中,实践知识是能直接产生技能的知识,因此,有了足够的实践知识,加上恰当的训练,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总之,项目的设计应力求使学生达到从“手把手教”到“放开手教”,再到“不用教”,寻求真正意义上思维方式的迁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做中学,学中做”的乐趣和成功感。以电工校本教材为例,笔者将其分为7个章节34个项目,以第三章“直流电路”为例的项目设计如下:
四、合理设计项目中的各个环节
在一本教材中,项目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各个项目环节的设计也同样重要,以“直流电路”中的第一个项目“电阻的串联的特点”环节设计为例:①任务目标;②任务描述;③理论提升;④任务分析;⑤任务实施;⑥总结归纳;⑦任务延伸;⑧巩固提高;⑨反馈评价
五、课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
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这不仅是高质量课程的标志,也是提高课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其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具体办法如下:每个项目完成后,可采取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考核与评价;考评项目可分为出勤、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任务完成情况、是否遵守8S管理等;理论知识可采用考试形式进行;小组上台展示交流等。
实施监控与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提高课程质量;考核和检查课程的实施情况;确定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周明星,张柏清.创新教育模式全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2]戴士弘,毕容.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关键词:中职;工学结合;电工校本教材;跨界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和社会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学科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首先,学科课程只是按照知识系统性机械地把学习理解为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忽视专业知识与工作的联系,难以实现知识学习向能力学习的迁移;其次,传统技能培训课程孤立地培训操作技能技巧,不能将其整体化地与综合工作任务相链接。因此,教育与职业之间便是一个断层(如图1所示)。因此,必须到企业找到课程的平台,找到学校和企业的桥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发适合当代中职生需求的教材。
一、教材开发前的企业专业调研
任何一种课程的开发,都不可能脱离现实企业工作岗位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材开发前的企业调研要求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以及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现状。
二、召开专家调研会
(一)确定本专业工作任务。
职业工作任务的构建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不一定一一对应,也不一定完全是再现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具体工作任务、环节或步骤。邀请企业专家座谈,召开研讨会,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客观地对教材的内容及实训项目做出准确的定位和适当的调整,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知识能力体系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制定要有典型性。例如维修电工实践专家列出有体表性的工作任务分别为:一个车间的照明线路改造、居室照明线路的维修、居室照明与动力线路的安装等,则典型工作任务可归纳为——“室内综合布线”(如图2所示),即通过一个载体完成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整合。
(二)确定学生工作能力。
明确了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就明确了它的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就可以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然而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学生围绕着工作任务零散地学了很多知识、技能,职业能力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学生就业后仍然不能完整地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在现实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在学校中学得不错,但进入企业却很难适应岗位需求,例如:在工学结合下厂实训中,很多制冷专业学生竟然不会用冲击钻,更不会用安全带,这种情况让学校的教学显得很尴尬。因此,在开发此校本课程时,我们要认真思考工作任务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工作能力。笔者认为,对于电工课程,应要求学生达到的工作能力包括:元器件的检测、电路安装、简单电路设计、电路分析与调试、产品营销、设备维护等几大能力。
三、课程实施项目的构建
在分别从岗位、任务和能力三个角度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定位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依据这些定位设计课程的项目体系,把前期的开发成果转化成可实施的课程项目。项目的设计要综合考虑运用的理论及技能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课程目标的定位是否相适应。
中职学校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简单型经验型人才,那么项目设计的难度应当与这一目标定位相适应,尤其要考虑中、高职之间的差距。即使是同样的课程名称,在中、高职的目标定位也是不相同的,其项目的难度也应当有显著区分。比如基尔霍夫这部分内容,中、高职都开设有这一章节,如果均以理论推导为主要设计思路,那么对于中职生就会显得枯燥乏味。
(二)项目之间能否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
学科课程并非课程的唯一模式,但是在打破一个体系的同时,必须建立另一个体系,否则将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混乱。围绕着项目来组织课程,那么就必须在项目之间形成某种逻辑关系。项目逻辑关系的构建必须紧紧依据相应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在电工课程中,如果设计的前一个项目是万用表,紧接着下一个项目则是利用万用表进行的电压或电流等的测量,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及技能就能始终贯穿在一起。
(三)项目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要尽量来源于实际工作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但在这一前提下,如能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项目,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项目的能力训练价值如何。
项目课程的一大特色是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项目活动,真正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从总体上看,现有项目的能力训练价值需要提高:项目课程必须根据学校现有情况对教材进行再次深度处理。
(五)项目在教学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无论多么巧妙、多么有学习价值的项目,如果在教学中无法执行,比如学校无法购买所需要的设备,也无法从企业获得相应支持,那么这种项目都是无效的。所以,应当尽可能设计易于操作、可能操作的项目。
(六)确定项目中的知识。
项目教学实施方案必须认真研究每个项目应当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项目中知识选择的基本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内容与要求”。“技能内容与要求”则主要体现在项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活动过程中,实践知识是能直接产生技能的知识,因此,有了足够的实践知识,加上恰当的训练,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总之,项目的设计应力求使学生达到从“手把手教”到“放开手教”,再到“不用教”,寻求真正意义上思维方式的迁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做中学,学中做”的乐趣和成功感。以电工校本教材为例,笔者将其分为7个章节34个项目,以第三章“直流电路”为例的项目设计如下:
四、合理设计项目中的各个环节
在一本教材中,项目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各个项目环节的设计也同样重要,以“直流电路”中的第一个项目“电阻的串联的特点”环节设计为例:①任务目标;②任务描述;③理论提升;④任务分析;⑤任务实施;⑥总结归纳;⑦任务延伸;⑧巩固提高;⑨反馈评价
五、课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
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这不仅是高质量课程的标志,也是提高课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其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具体办法如下:每个项目完成后,可采取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考核与评价;考评项目可分为出勤、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任务完成情况、是否遵守8S管理等;理论知识可采用考试形式进行;小组上台展示交流等。
实施监控与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提高课程质量;考核和检查课程的实施情况;确定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周明星,张柏清.创新教育模式全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2]戴士弘,毕容.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