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象”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14409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单纯词的理据的探究,学界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而复合词理据的探究工作还有待深入。进行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的探究不仅可以有效地解释词义,而且对汉语词汇表义特点的进一步认识也有现实意义。本文就“对象”这一复合词的理据进行考释,揭示其内部语义关系。
  关键词:对象 义项 理据 考释
  一、引言
  说起“对象”一词,人们都不陌生。何谓“对象”?查找《现代汉语词典》(简称《现汉》,第6版330页),我们可以发现,“对象”一词包含以下两个义项:名.①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革命的~|研究~。②特指恋爱的对方:找~|他有~了。可以看出,这两个义项之间的语义差别很大,这两个义项是怎么来的,在语义发展上是否有联系,值得探讨。
  对北大古汉语语料库进行检索,得到含“对象”例句63条,除去后人翻译的《二十四史》的无效例句,剩余的例句包括三种用法:
  一是作为名词,指“物件、人物”,如“抚宪又着两县去到西禅寺查明一切,将寺中所有田产对象,细细查明详报,以便另招高僧住持。”(《乾隆南巡记》)
  二也是作为名词,指“恋爱、婚嫁的对方”,如“三女找对象,我的意思选择一个节俭朴实的耕读人家,不必一定是富家名门。”(《曾国藩家书》)
  三则不成语法结构,“对”指“应答”,“象”指人名。如“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于诸君何如众莫敢对象进曰:”(《册府元龟》)。
  不难看出,这几个用法皆不包含现在常用义“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据此可以推测,这一常用义属于后起义。
  若探讨《现汉》中“对象”的第一个义项的形成过程,笔者认为“对象”一词一开始多指“物件;人物”义,由于此义所指适用范围较大,在清后期特别是民国以后,人们开始将此层含义凝固为“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词义缩小并且固定下来,不再广泛地指“物件”或“人物”,因为此含义有专有名词“东西”“物品”“人物”等所指。
  “对象”在《现汉》中的第二个义项“特指恋爱的对方”开始于何时、怎么形成的,这也是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查找北大古汉语语料库,可以找到的使用“恋爱的对方”义例句的最早时期是清朝,并且只有孤证一条。“特指恋爱的对方”这一义项的产生和“对象”一词的第一个义项“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是否相关,是否属于词义的引申?如果从历时的角度、从词义引申来看应该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对象”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具有“特指恋爱的对方”这一含义,而其第一个义项这时并未稳固下来。因而,也就没有理由说,产生时间早的词义是从产生时间晚的词义引申而来。那么,“对象”可以指称“恋爱的对方”,这一义项由何而来?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此问题提出以下猜测:“对象”从字面意义分析,即为“两个人对着相面”。“对象”的原来词形可能就是“对像”。古代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先通过说媒选个门当户对的,由于古代男女没见过面,就要男女双方碰个面或者互相递画像,也就是需要双方看看对方长什么样子,对一下双方的长像是不是符合夫妻相,即为“对像”。下面我们对这一猜测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从单个汉字意义的源流来看
  1.“对”的本义及其引申义
  《说文·丵部》:“,应无方也。从丵,从口,从寸。對,或从士。都隊切。”
  “对”的本义是“高举显扬”,这从字的构形上可以看出来,“对”的古体的构形像以手把持某物。古体又写作“對”: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意思是汉文帝认为,在被责问的情况下回答问题,多半不是诚实的回答,所以去掉“对”字的“口字边”,而采用“士”作边旁,从而将“”改为“對”,专用以表示“对答”。“对答、应答”义后来常作为是“对”的常用义出现。如:
  (1)听言则对,诵言如醉。(《诗·大雅·桑柔》)
  郑玄笺:对,答也。贪恶之人见道听之言则应答之。
  “对答”是面对面的,又引申为“相对;朝着”义。例如:
  (2)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随即引申为“对面”义。如:
  (3)两人刚把新买的東西搬运到家中,对溪就有人喊过渡。(《边城》)
  “对”的引申义有很多个,一一列举也没有多大意义,篇幅限制就列举以上几个。
  2.“象”的本义及其引申义
  《说文·象部》:“长鼻牙,南越大兽,三秊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属皆从象。徐两切。”
  可以看出,“象”的本义就是指一种兽。如:
  (1)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稚诸物,颇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属弗用。(《史记·孝武本纪》)
  “象”的引申义也有近二十个,下面也仅列举几个和所谈论的问题相关的义项。
  首先,由整只象转指“象牙”,局部代整体。如:
  (2)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礼记·玉藻下》)
  由局部引申为“有形可见之物、形状、形象”义,例如:
  (3)纷哉万象,劳矣千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
  由“形状”义继续引申为“状貌、相貌”义。如:
  (4)夫祭器尚象者,古之道也。(宋·郑樵《〈通志〉总序》)
  “相貌、状貌”总是要描画出来,所以有了“模拟、描绘”义。如:
  (5)公在荆州,或象其仪;白鬚红颜,谓公方壮。(宋·苏洵《王荆公画像赞》)
  “模拟、描绘”以后就变得很相像,引申为“类似、如同”义。如:
  (6)雷之为形,非走非翔,象彼鹰隼,两翼怒张。(清·刘大櫆《雷说》)
  综上所述,“对”和“象”部分意义源流的可用下图表示:
  图1:“对”和“象”部分意义源流   从“对”和“象”意义源流来看,上面提到的“对象”可以指称“恋爱的对方”的解释,是可以说得通的。“对象”一词可以解释为两人见面对一下相貌,看看适合不适合。“对”可解释为“投合、适合”,“象”可解释为“相貌”(像)。这一点在下面的讨论中也会得到一些佐证。
  三、从“象”与“像”的关系来看
  先秦先有“象”字,在“象”字词义扩大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像”字,承载了“象”的部分词义,如“相貌”“类似”“形状”等义(许慎《说文解字》“像,象也”)。
  这两个字自古亲缘关系密切,互相借用的习惯也一直存在着。例如,作“长相”“容貌”解的同一个词,就有三种写法:“像貌”“象貌”“相貌”。发展到现在,已定格于“相貌”。所以,“对象”本来应该是“对像”,后来“象”和“像”经常互用,最后定格为现在我们使用的“对象”。
  四、从方言义来看
  “对象”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一个义项是:北方方言指物色配偶。如:
  咱长大自个对象去。(谷峪《强扭的瓜不甜》)
  这更加印证了“对象”指称“恋爱的对方”时,“对”应该是“投合、适合”义,只不过在“对象”成为动词,后来慢慢稳固为名词,特指恋爱的对象。另外,在笔者的家乡山东临沂方言中还保留“对象”作为动词的用法,遇到大龄未婚青年,大家见面还经常这样问:“最近对象了没?”一般而言,方言用法是古汉语的遗留,这从某种意义上也为上文的推测提供了支撑。
  五、结语
  从“对象”一词理据的探讨中我们发现,词语理据形成的复杂过程也就是词义演变的整个过程。词义的演變与社会的变化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无论是“对象”义项的出现还是“对象”部分义的缩小,可以说都与社会的需求脱不了关系,当然,“对象”的“物件、人物”义的缩小与语言内部词语的聚合组合关系也密切相关(“物件、人物”义有专门名词“东西”“人物”等表示)。
  参考文献:
  [1]王艾录.探究复合词理据的基本途径[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5-91.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5]王力.同源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张凌云.复合词的理据浅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4,(3):41-43.
  [7][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徐中舒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杨田芳 江苏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
其他文献
海安县素有栽桑养蚕的传统,蚕桑生产在县域经济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调整、90年代的发展以及近几年的巩固提高,蚕桑业已经成为海安农村经济
为全面总结和交流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评价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程度.进一步完善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体系.由亚洲开发银行(ADB)主办。科技部农村技术开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核电厂严重事故后公众辐射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本文提出了一种核电厂辐射风险评价方法,并结合我国徐大堡核电厂的厂址气象条件和人口数据,依据相应机型的
摘 要: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商业广告的设计往往需要讲求策略。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对商业广告中不同类型的预设进行分析,研究预设理论在商业广告中的语用功能,从而更好地理解预设机制在商业广告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合理应用预设,可以增强广告语的说服力,是商业宣传的制胜法宝。  关键词:预设 商业广告 语用分析 语用功能  一、引言  商业广告已逐渐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并成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人们通常认为,环境保护是公益性事业,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引导.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也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大包大揽,也不能就此得出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钱淑英博士撰写的《雅努斯的面孔:魔幻与儿童文学》一书,2012年12月由海燕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作者主持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魔幻与儿童文学”的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句话在江苏句容丘陵山区50万农民中传颂了20年。
宜兴市天子墩畜牧养殖场(宜兴市种兔场)创建于2002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家兔生产、科研一体的科技型企业,全场总投资超1000万元,占地100多亩,现有笼位15000个,核心种兔群2000多只,年可向
金湖县位于江苏省中西部的江淮平原,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共有耕地51万亩,以一稻一麦为主。每到夏秋收割季节,浓烟四起,对县城居民生活和干道交通产生影响。如何化解秸秆综
工作匹配是衡量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通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对高校毕业生的区域流动行为与工作匹配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