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豁达与豪放、郁结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y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苏轼和辛弃疾同属于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境界雄阔,壮丽;情感豪迈奔放;语言明丽简达。然而苏轼词境界雄壮明丽,情感豪放豁达,语言简达直白。辛弃疾词境界雄壮阴寒,情感豪放郁结,语言简达隽永。
  关键词: 苏轼 辛弃疾 豪放
  苏轼、辛弃疾词的特点在教材的四首词中较为突出。四首词的豪放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一、词境阔大高远,雄浑壮丽
  首先看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描绘出了滚滚东流,奔腾喧闹,广阔高远的长江形象。同时又由空间的长江流水转变成了时间的洪流。洪流冲洗而尽的是千百年来的英雄人物。作者思接千载,胸怀历史,胸襟雄阔。下面的写景“乱石穿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奔放中有层次。山石如插入空中,峰棱好像把天上的彩云都崩裂了;波浪凶猛,好像把石岸拍碎一般。不断卷起的浪花,美丽如雪。三句话,三个意象,三个层次,刚劲、壮阔,雄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景之句极少,但我们依然可以见到雄浑之气。“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作者穿行山林之中。山林给人一种苍茫无尽的感觉。“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取景阔大。山势苍茫,暖洋洋的落日居于其上,十分壮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头即写景。“楚天千里”是阔大之境,“水随天去”也是如此。“遥岑远目”眺望远山十分高远,“楼头落日”“远处孤雁”也是高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壮丽至极。“千古江山”取景雄阔的中国大地,同时也融入了千百年的中华历史。“舞榭歌台”“斜阳草树”是词人居高远眺,摄取大范围的空间景象。“烽火杨州路”,路途漫漫,烽火连天,雄浑中有一点悲凉。总之,这四首词取景阔大,意境高远,雄浑。
  二、情感昂扬奔放,苍劲悲壮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塑造了一位面对壮阔江景而感慨万千的词人形象。词人的脑海里波涛汹涌、激荡飞扬。奸雄曹操,军事奇俊周郎,忠心耿耿的黄盖,复兴汉室的诸葛,哪一位不能激起词人的奋发之氣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感叹中,我们能看出词人恨不生于当时,与众英雄共同建功立业的情感。下片词人聚笔于周郎。“小乔初嫁”,显示了周郎的年轻潇洒,人生旅途平坦顺达。“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才能奇绝,儒雅洒脱的周郎举重若轻。词人面对早年就成就不世之名的周郎,岂能不艳羡?被贬僻远山间,依然雄心不减当年,词人雄气勃郁,自是豪放一脉。《定风流(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人写的是小事,但抒发了不避艰险,不惧危难的豪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人生旅途中,词人缓步而行,并不急切匆忙;吟咏长啸,以音声高张战斗旗帜。“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生活困顿但依旧乐观。“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充满着温暖的希望。面对政治上被排挤、打击的境遇,词人不惧不畏,心怀乐观。这股豪气让人由衷敬佩。辛弃疾情感奔放昂扬,就在他的一颗报国之心上,苍劲悲壮也在他的报国之心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先描绘了一幅登高远眺的图景。登高望远,并不稀奇。让人感慨万千的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是一种宝刀。看“吴钩”必会激起杀敌报国的豪气。“栏杆拍遍”,胸中必有无法吐出的郁结。词人激愤的是“无人会”,他望到北方而激起杀敌报国的决心。下片作者运用几个典故道尽他不愿归隐,不愿追求私利,只想杀敌报国的志向。表明了他对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感慨。最后作者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悲愤、沉郁作结。整首词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词人杀敌报国的激昂和无人理解的悲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又一杰作。文中善于用典。开篇先用了孙仲谋的典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风吹去。”表现了对孙权无处寻觅,当年的亭台殿阁风韵被岁月淘洗净的良多感慨。紧接用了刘裕的典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执戟冲杀,勇冠三军的气象怎能不令人羡慕。词人的情感是那样炽热、强烈。这正表明了词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气概。下片对“元嘉草草”,好大喜功的批判;对“狸祠下”,只贪一晌祥和的讽刺;正是欲收复大好河山的爱国之情的侧面表现。最后用老将廉颇的典故,一句“凭谁问”蕴含了不尽的叹息、呼喊与悲愤。这首词,在感情上沉郁昂扬,苍劲而又悲壮。
  三、语言明达简丽、奔放顿挫
  苏轼用语明白如白话,流利畅达,没有一点阻塞碍滞。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有一个词是雕琢而成的,却表尽了词人的胸意。三个句子一气而下,音节和谐流利,一泻到底,奔纵无滞。如“小乔初嫁了”更是锤炼了的市井间俗语。少一字不可,多一字多余。但并不俗,因为它是锻炼了的,表现力极强的语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乱、穿、惊、拍、卷”都是人们用滥了的字眼,然而在这里并不陈旧。因为这些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两岸奇峰怪石耸立,中间波涛汹涌、白浪翻滚的景象。语言顿挫有致。上片写大江美景,不是“大江东去”紧接着“乱石穿空”等语,而中间加入了“人道是……”三句。使词句形成了三个层次的顿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有这些特点,就不一一赘述了。辛弃疾用词不事雕琢,表现力强。像“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洲路。”表意清楚浅显。然而辛词的语言依旧是经过锤炼的,在平凡中蕴含奇异。“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字虽平常,语意、境界、艺术水准却不平常。辛词语言的顿挫更不用说了。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句一层,三句一重,层层重重而不乱,是不多见得。
  苏辛的词有共同点,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个性。
  从境界上说,苏轼词雄浑壮丽中有澄澈,明丽。大江东去,波涛汹涌的壮丽中,没有一丝阴郁。雨打林叶,时急时缓,时密时疏的节奏;山头斜照相迎于人的景象;雄浑中给人亮丽、新奇的感觉。辛弃疾词则不同。雄浑壮丽的境界让人感到的是阴晦郁结。词人心中的悲愁、愤激之情更多地折射到外物上。遥岑远目中的献愁供恨,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栏目杆拍遍下的无人会,这些都折射了词人的悲慨、愁怨、孤独。雄浑壮丽中自有着一股忠愤郁结之情。“雨打风吹”“斜阳草树”“烽火扬州路”阴晦、荒凉之景郁结着词人的悲愤,感叹。从情感上说:苏轼的词,昂扬、奋发、郁闷而转豁达。辛弃疾的词昂扬、奋发、悲慨而转向了郁结。苏轼在《赤壁怀古》中站在江边,观看壮丽的江景,联想的是赤壁之战的英雄功业,昂扬的是建功立业的豪气。然而一想到,自己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却遭贬谪,蜗居于黄州,心中自是郁闷。这种苦闷词人是以调侃的口吻道出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让人感到的是一种表现上的轻快。最后词人寄情于山水,以“一尊还酹江月”作结,豁达地跳出了苦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无所畏惧,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淡定旷达,也是一种豁达的境界。辛弃疾的《水友吟·登建康赏心亭》在展开高远壮丽画卷的同时,已见愁肠。“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更是重染了他,时光虚度,不能抗敌的浓浓悲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把读者带到了不被理解,报国无门的深深愁怅中去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京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用廉颇的典故,呼喊出了内心哀怨与悲壮。到如今连一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这对于一个心怀壮志的将领来说是何等悲伤。辛弃疾的情感终结于苦闷忧伤,带给读者的是愤懑。它完全不同于苏轼的词。
  从语言上说,苏轼的词直白,辛弃疾的词隽永。苏轼的词直白晓畅不注重用典。虽然也有怀古,但对周郎直接描述,言辞之下没有更多的韵味。辛弃疾的词注重用典,语言隽永,意味深长。即使不用典的句子,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也耐人琢磨。
  苏轼与辛弃疾风格的异同,产生于二者不同的身份和相似的境遇。苏轼生于北宋、辛弃疾长于南宋,都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二者有相似的遭遇。苏轼不得志于改革派也不得志于保守派,几起几落。辛弃疾投身于南宋王朝,一心收复大好河山。然而多次废用,抑郁而终。所以他们的词作以抒写怀抱、表现郁闷为主。但是苏轼受儒佛道三家的影响,在遇到挫折后,能够靠佛道之学,使自己超然物外,所以他的词雄壮、明净而豁达。辛弃疾没有受到佛道之学的影响,更多的是收复国土的激昂和遭遇挫折后的苦闷。所以他的词雄壮、阴寒而郁结。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著.古典诗词讲演集.人教版必修4教师用书.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自由主义思潮不仅是一种纯学术理论,而且是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工具。本文揭露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本质,指出其对高校师生的负面影响。在分析新自由主义思潮传播途径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坚定政治方向、加强过程控制、统筹媒体管理、强化队伍建设、占领文化阵地等管控措施,消解和排除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与影响。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 思潮 政治传播 控制  党的十八大报
摘 要: 自后续ESP课程设置以来,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在摸索有效的测试评价方法。任务型测试满足了ESP课程对测试真实性和专业性的要求,其测试形式有助于实现ESP课程的测试目标。在进行测试任务设计时,旅游英语课程的任务内容选择和题型设定,以及评分标准都应同时符合真实性和专业性。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ESP课程 任务型测试 旅游英语 任务设计  引言  近几年来,大学英语改革逐步加深,以专门用
摘 要: 语音造词是汉语中创造新词语的重要方式,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中队语音造词法的运用具有新的表现和特点。利用谐音造词法所创造的新兴网络三字格词语分“无心插柳”和“有意为之”两种情况,利用音译造词法所创造的新兴网络三字格也因源语言的不同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此外,新兴网络三字格中属韵律格式“1 1 1”的缩略式词语,常常以结合谐音的方式进行造词,且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及缩略风格,因此本文兼论“1 1
摘 要: 本文从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途径角度,对教育改革培养方式进行探讨,以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实验班为例,通过实验班的创建及实验班运作方式和课程安排,学校联系实际现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原则开展一系列实验班学生的实践交流活动,策划新的培养方案以满足基础教育用人单位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单位与基础教育单位交流互动中对培养计划进行分析、思考、总结,从而探寻二者之间的
摘 要: 本文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世界现代史部分进行解读,指出其中的三点不足:一是文化游离于政治、经济线索之外,缺少文学艺术;二是美国在现代史中地位不可忽略,而二战后缺乏对美国的介绍;三是课标以时序建构教学体系,以致逻辑有些混乱,针对这三点不足提出在编写教材时应适当补充,对知识重新整合,以弥补课标中的不足,更好地诠释世界现代史的重要进程,方便教与学。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标
摘 要: 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在中国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涌现出大量相关论文、专著、评论集等,研究的角度各有千秋。本文归纳总结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国内对该小说的研究与接受情况,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加以概括评述,指出近年来的研究除了在传统方向上有进一步发展之外,还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蝇王》 语言学 生态批评 影视分析  1.引言  作为二战后崛起的
摘 要: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主要体现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张爱玲喜欢杜鹃花,在看似火红喜庆的杜鹃花环境中触及的却是失落者的世界。她把自身的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都融入作品中人物的刻画上,把人物放进环境中炼狱,凸显了失落者的心态,揭露了女性的奴性和物质的人生追求,把炼狱中的女性形象以特别的方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 张爱玲 失落者 奴性 物质  她“觉得最可爱的是她自己,有如一枝嫣红的杜鹃花,春
摘 要: 本文对二十世纪初“民歌”发生的社会学机制,以及围绕“民歌”界定的充满争论性的话语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在“民歌”发生一开始,就存在“界定”的“两难”问题。“民歌”的发生和兴起脱胎于“新文化运动”,它在“界定”问题上“两难”是与“新文化”本身所包蕴的矛盾性联系在一起的。“新文化”的分化,也直接带来“民歌”问题的争议。  关键词: 民歌 社会机制 新文化运动 国学门  一、1918年以前
摘 要: 期末总结与评价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班主任老师不仅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对学生进行导向性的正能量引导,还要指导学生在总结中开展自评与互评及班级评价,利用总结与评价活动达到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目的,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 总结 评价 发展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育更是如此,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重视细节教育,重视每个教育过程细节的完美,才
摘 要: 在新形势下,当前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由世俗化导致的“精神价值危机”,主要表现为知识的文化功能弱化及传统“人文精神”的失落。传统“士”阶层形成的精神传统如超越的理想和追求、强烈的担当意识和对文化道德修养的注重等,对应对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价值”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士” 精神传统 高校教师 “精神价值危机”  一、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价值”问题  当代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