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培养思辨力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ow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辨的语文课堂以问题为基点,强调一个“思”字,通过多视角的阅读,引导学生展开符合逻辑的论述,让他们在课堂上真切体会到好奇、思考、辨析和研究的魅力。在质疑与争鸣过程中不断反思,在阐释与分析过程中不断修正,学到一辈子有用的真语文:独立的思考、理性的分析和辩证的表达。
  一、 多视角阅读,发展独特灵活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以影响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为重点。对任何一个文本,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开放的阅读内容和多元的文化滋养,结合网络资源引导自主拓展阅读,并反观现实生活,发现、质疑、辨析,保持原生的、自由创造的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多元化、多维度和多样化的思考和思维。
  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多视角的阅读,要适量、适时、适度地引入文本背景资源,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缩短与作者思想、情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复杂的文化与冲突中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和选择;注重多部作品的关联与比较,介绍与文本相连、相近、相反的作品,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丰子恺的《白鹅》一课,可联系本单元课文《白公鹅》等,通过对比更好地揭示出作品的独特风貌,让学生感悟到一个事物可以从多个视角去审察,也可对异于常规的相关作品作分析、探究,引导他们全面而客观地看待问题,培养怀疑和探索精神。
  其次,基于课文引导进行跨学科拓展阅读,获得语言的直接经验,有助于建立多元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彩色的非洲》一文,可围绕“非洲”这一主题,出示几类不同的文章延伸阅读:科学家眼中的非洲、地理书上的非洲介绍、外交家眼里的非洲、旅行者看到的非洲……在这样的延伸比较阅读中,学会关注事物的多重内涵,发现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甚至多面性。
  多视角的阅读,还包括为学生提供多种介质的文本环境,如结合网络资源的自主移动学习。基于各种论坛、博客、书签等载体,学生自主支配阅读过程,学会在海量的资源中挑选、甄别,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体系,在多种情境、脉胳中理解社会,从而培养积极适应生存、主动谋求发展的人生态度。
  此外,多视角的阅读还应观照学生所置身的特定时代、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实现人类文化世界与自我精神世界之间的沟通与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实现知识经验的不断发现和重组,提高读写能力。如学习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丑小鸭》一文,有学生提出:丑小鸭本是天鹅蛋孵成的,它不努力也能成为天鹅,就像那些富二代。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离家、出逃,都是丑小鸭主动追求美好的体现,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像这样,将文本语言与当前社会生活进行映照和比较,在时代的脉动中发现、思考、表达,培养学生符合常规、符合逻辑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趣。
  多元的阅读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广阔的智力背景。在综合运用阅读中,学生懂得任何观点都应基于背景、资料的考证。由此,不断发展由此及彼的联想力,感悟到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相互依存的哲理,思维因此得以拓展。
  二、 组织严密的论证,学会符合逻辑地推理
  论证过程是一个需瞻前顾后、有序表述的过程,也是生成系统性的认知结构和结构化思维方式的必然要求。一个良好的论证须是思路清晰严密、分析精辟独到、用词准确精当,这也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组织良好的论证,首先要精读文章,掌握论证的基本结构,模仿尝试。以教材中的科普文、议论文为范例,引导学生懂得: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的。说明一个观点,要先确定论点,再筛选论据,然后组织论证。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黄河象》一文,科学家从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假想推断黄河象化石的来历,这一逆推的过程中,每一个想像的环节,都有相应的材料和细节来支持论证。走进作者的思路,学生明白:论证就是基于事实组织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过程。
  议论文语言准确、简洁、严密,构篇主要是按照事理的逻辑联系进行安排的,是学习论证的重要依托。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可引导学生通过结构,找准课文的论点,即“要在生活中发现真理,就必须有敏锐的目光,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明白一篇文章的论点只能有一个,论点一般在篇首,也可在篇末呼应强化。要使人对论点信服,可以有多个论据,如文中用了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很平常的事情,三位科学家却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这样,基于篇章俯视全文,把握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论证一般采用递进式,即: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么才能做到,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也可通过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做到主次分明,突出论点;此外,总分式、并列式也是常用的论证结构。
  其次,还要借助范文有序训练,以熟练运用论证的一般方法。可先逐项训练常用的论证方法,如事实论证、比较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及道理论证等。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蛇与庄稼》一文,通过因果、连锁、相承、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如何运用因果论证,同时学习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另一方面,坚持由点到面,由少到多,既重视单项训练,又重视整合训练,使学生的论证技能由单一到复合,再到协调和自动化。
  再者,把握要点,才能组织良好的论证。学会从最基本的、最易解决的小问题入手,层层剥笋地进行有序思考,由形象具体到抽象复杂,使论证有序有层次;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有效的总结与反思中,把论证引向深入;联系前后知识,把问题放在有联系的情境中解决,而不是孤立地看待问题,才能使论证有系统。此外,要使论证严密与周致,还必须明晰论点的内涵与外延,涉及的相关概念与判断都必须一清二楚,厘清诸论证中各观点之间的关系,有条不紊地阐明这些内容,尽量不留漏洞,不露破绽。
  推理论证的过程也是磨砺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带走可以享用一辈子的有价值的智慧与思想,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
  三、 在辩论评析中反思,提高自我校准能力   辩论评析展示了思考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学会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背景,体悟不同人的特定思考方式、看世界的不同角度。这种由表及里的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追寻事物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唯有如此,才可能作出客观评判。学习辩论就是学习怀疑、猜想、反驳、证伪的方法,学习有逻辑地思考问题,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有效辩论的前提是:承认自己有可能犯错误,随时准备接受新观点;能真诚地查寻对方意见中可能包含的真知灼见;以善意度人,而且给对方补正的机会。优质的辩论,最后达成的立场很少是原先两种立场中的一个,而通常是“第三种”,而且是更好的一个。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父母对八岁的作者所写的第一首诗评价完全相反,一边是以慈爱鼓励为主的“精彩极了”,另一边是严格鞭策的“糟糕透了”。两种爱对作者而言都是必需的,这也成就了日后的畅销书作家。
  教师可设计有梯度的辩题,如第一层级问题: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各不相同,父母和老师应该以什么方式来爱,才是最佳的?第二层级问题:你认同父亲的严格,还是母亲的慈爱?……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论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发争鸣,辨析正误。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综合观点,每组选一个代表演讲,再让学生评论同学的观点,或选出观点相左的学生进行辩论,这种有分级的活动可以节省时间,实现由点到面再到体的提问、讨论、分析。最后再利用网络,就与“爱”的主题相关的时事建立博客、微博或微信,让学生以留言的方式或评论或展示,这样的后续自主交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清晰而准确地交流、真诚而有效地分享。
  这样,辩论问题梯度化、活动分级化、展示多样化,一方面整体调动学生的知识积淀,发挥学生的经验积累,有助于快速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促进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形成敏锐的眼光和敏捷的思辨力。当学生遭遇不同的经验、主张和观念时,论辩双方以及听众都看到了自己没有看到的事物的其他方面,会引起各自的判断:或认同,或否定,或修正,或产生新的看法。
  在认同、否定、修正新想法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有人持反对观点,自己的观点是否有漏洞?要能审慎地作出判断,或暂不下判断,或修改已有判断,让自己的思考更深入、更有余地。
  不断地反省、确认,使学生学会从反方立场去分析假设,以谨慎周密地得出结论,实现自我校准,避免选择性失明。这样的反省、确认,可以获得更具自主性、实在性、客观性的知识,促进知识内化,增进体悟自觉,提高判断、选择、融合等学习能力,优化心智结构。
  四、 倡导负责任的个性表达,培育公共理性精神
  公共理性是以一种自由平等的公民身份为前提,建立在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基础上,以社会公正为原则的价值取向。公共理性以公共利益、公共的善为旨归,其原则是开放、公开,让不同个体都能认可并能顺利进行合作交流,追求双赢,最终互惠互利。在文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每个人的生存方式、价值选择都是多样的、多层次的,甚至是冲突的,尤其需要培养公共理性精神,以相互探讨、相互沟通、求得共识。
  语文教育应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培养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学习所必需的传播交流技能,如基于语境表述,铺排句子的逻辑顺序,在适当的时间、地点,用适当的方式,说适当的话。更重要的是,能自觉追求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公共的善和共同的幸福,树立关怀尊重、对话交流的意识。在民主开放的语言自主实践中,发展真实多样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交流技能,抵制盲从、低俗,培养思辨能力。
  因为任何看法都不具有自动的正确性,都需要加以证明,需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这就是求真精神,目的在于训练一种理性而精确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人总是通过实践和批判再创造自己新的存在状态,语文学科培养人的批判能力,弘扬人的本性需要。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批判思维的种子,作为一种理性的、自觉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非经培育不能养成。语文学科强调批判性思维,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形成敏感性和反思习惯,唯有如此,才能走出惯性思维,摆脱各种束缚与局限,学会就当下生活,作负责任的个性表达。
  语文教师应营造一个真正、真实的交流空间,引导学生习惯于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发言主题,并根据选题去搜集并处理信息,组织材料,为我所用。更重要的是,能认真倾听同伴的观点并即兴评点,在多元评价中相互欣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的交流才是多样的、丰富的。一方面,人的独特性得到培植与发展,另一方面在对他人观点的包容理解中,学会以公民的姿态,作理性的表达。
  教师应着眼于每个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引导学生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差异,学会理解关怀,学会对话沟通。一个公民,需要有独立的见解,自由地、准确地发表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规则意识、有理性、有批判力,为自己的表达负责。
  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多元与开放的文化环境中,树立多向交流意识,尊重、学习、借鉴并由衷地欣赏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善于把不同观点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既培养学生的文化反思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多元包容心态,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学会与不同的群体平等共处,学会在广阔的领域与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世界公民共同生存与发展。
  作家狄马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在一次次阅读比较、辨析反思、对话合作中,明晰的概念、合理的判断、周全的推论将日益成为学生的思维方式,渗入其行事过程中,成为其能力素养的一部分。学生因此能辨是非长短,审曲直邪正,对一切事理都能慎思明辨,不至盲从曲解。有了思辨力,就有了自由思想,也因此有了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定强.课堂教学同意与争鸣模式的质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2] 鄢烈山,余党绪.批判性思维是指向公正的思维方式[J].语文学习,2015(5).
  [3] 连国义,宋娟.谈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延伸的角度与限度[J].教育探索,2014(4).
  [4] 周金声,张祥平.大学语文的本质追求与改革途径[J].教育评论,2014(7).
  [5] 张达红.语文学科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新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5(8).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期刊
过去十年是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阶段,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中国基础阶段学校教育课程两个方面的更新:一是学科课程的更新;二是活动课程的更新。前者更新我国学科课程的内容.分出了
为积极参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上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近目联合发起组建“上海集装箱道路运输企业(甩挂)联盟”,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推动本市集卡运输行业转型升级。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是一件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语文教材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注重突出交际性,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
昆船公司首个AGV系统出口项目近日通过验收,此次出口到巴西TERMO—MECANICA SAO PAULO S.A,公司的3台激光导引辊道式全方位型AGV高3.5米,长宽都达到3米,载重量为3吨,是目前昆船制造
老编有曰:在新一轮以“混合所有制”为重要标志的国资大改革中,虽然中央给出了方向,但由谁来混谁?混到哪一级?怎么混?细节却至今仍是一片混沌,这让改革的未来变得令人担忧.
我认为物流快运行业是一个高、低端市场并存的行业,说它高端是因为在这个行业存在着像德邦、华宇这样的拥有全国性网络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的龙头企业,但是对于众多的专线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文化的力量’已经逐渐成为21世纪世
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证明,对于他们来说,几何抽象难理解,刚开始学习时比较困难,对于几何证明的格式要求比较含糊,特别是推理过程会出现跳步和想当然,在证明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求
2011年10月21日,由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和福建省陶行知书画院主办,宁德市陶行知研究会和福安陶行知研究会协办,福安韩城一小承办的"福建省行知实验学校师生书画作品展"为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