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议随之升温,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歲月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民歌具有着较强的生命力。纵观目前北京市中小学艺术节比赛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所举办的“民族艺术进校园”、“民歌进校园”、“民族器乐进课堂”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无论是从各学校的参赛曲目的选报,还是相关艺术活动,都渗透了学校、社会对民族艺术、民族音乐很高的重视程度,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研究,是基于我校作为民族示范校,长期以来,民歌教学始终常抓不懈,结合学校课堂教学与课后艺术团(管乐团)的训练,在不同层面都体现出了对民族音乐(歌曲)的侧重。
一、目前小学开展民歌教学的主要方式及存在问题
第一,依托教材为主的课堂教学缺乏对知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二,利用课外教育进行民歌教学的方式不具备普遍性,第三,缺乏系统的教材导致学生对民歌的学习没有抓手。
以上充分暴露出民歌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情况很不乐观,而对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如何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如何将民族音乐文化扎根孩子们心中,让我们的学生从小透过音乐课堂了解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从各个角度来看,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也是需要我们音乐老师去为之努力的事业。
二、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小学民歌教学,努力提升学生民族自信
(一)感受创新,创设学习氛围
著名的德国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利用视觉直观体验与舞蹈动作相结合的方法感受音乐,创设民歌的学习氛围,在民歌教学中尤其在低年级民歌学唱中效果良好。”
(二)导入创新,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利用教师专业特长,用范唱及乐器演奏学习民歌,让学生以多种方式来感受理解音乐,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高年级学生心理变化大,在音乐课堂演唱时常常表现胆怯害羞,不好意思放开声音,显得不够积极。尤其在学习一些具有地域特点的民歌时,由于方言和旋律的结合不太好把握,索性就不唱了。
(三)人文创新,提高鉴赏水平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见《音乐课程标准》)在学习少数民族歌曲时,可让学生自己或在家长帮助下在课前查阅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料,在课堂上汇报自己查阅的信息,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音乐风格,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实际效果明显。
(四)演奏创新,丰富教学形式
一年级课程《乃呦乃》是一首简单的土家族儿歌,整首歌曲只有三个音符组成,歌曲情绪欢快活泼朗朗上口,很适合儿童演唱。这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绪来表现歌曲,达到在简单中获得丰富音乐体验的目的。尽管歌曲短小精悍,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要讲do、mi、sol三个音唱准唱好,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借助我校管乐团的优势,很多孩子都学习了一项乐器,可以让学生用单簧管、长笛等乐器演奏歌曲,也可以用集中乐器做乐器演奏的接龙游戏,让民歌课堂教学充满乐趣,最终达到了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五)改编创新,提升音乐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新课标意境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总目标之一。由于民歌起源于横祸,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更新,因此,在民歌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创造性地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如协助学生进行适度的二度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所学民歌进行大胆改造,使歌曲别具一番风格。如通过改变歌曲的音乐要素对民歌进行改编。在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蒙古族民歌后,可改变原曲的节拍,即二拍子改成三拍子,改编后的歌曲呈现一片安静和谐的田园气氛,带来一种随风摇曳、翩翩起舞的新感觉,变成了另外一首不同风格的蒙古族民歌。这种创新思维将在孩子们未来成长道路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恰当选择补充教材,拓展学习空间
对于民歌的研究性学习,音乐教材中虽已涉及很多经典的、适合小学生学习使用的民歌及乐曲作为参考,但是,作为民歌的学习范围,课本知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对我国常用的三套小学音乐教材(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进行了简单分析。这些教材中民歌所占全部歌曲的比例大多在20%左右,且还有一些由于程度、题材、地域性等原因并不适宜给学生们歌唱。针对现实的教学来说,就需要老师们需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地狱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一些民歌的搜集、筛选工作,将合适的民歌作为补充教材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比如:以民歌的地域性为线索进行搜集整理,选择最能体现地域语言特征、地域性自然及文化特点的民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音域特点的民歌,且尽量避开旋律中涉及大跳音程、不协和音程的作品,这样的民歌作品在演唱时学生能够轻松驾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现如今,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愈发重视民歌在教学中的作用,无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还是从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角度看,民歌的学习都是不容忽视的。以上也是笔者根据理论知识和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的总结和整理,也希望更多的小学生能够通过我国的传统民歌中得到审美享受并产生兴趣,将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下去。
一、目前小学开展民歌教学的主要方式及存在问题
第一,依托教材为主的课堂教学缺乏对知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二,利用课外教育进行民歌教学的方式不具备普遍性,第三,缺乏系统的教材导致学生对民歌的学习没有抓手。
以上充分暴露出民歌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情况很不乐观,而对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如何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如何将民族音乐文化扎根孩子们心中,让我们的学生从小透过音乐课堂了解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从各个角度来看,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也是需要我们音乐老师去为之努力的事业。
二、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小学民歌教学,努力提升学生民族自信
(一)感受创新,创设学习氛围
著名的德国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利用视觉直观体验与舞蹈动作相结合的方法感受音乐,创设民歌的学习氛围,在民歌教学中尤其在低年级民歌学唱中效果良好。”
(二)导入创新,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利用教师专业特长,用范唱及乐器演奏学习民歌,让学生以多种方式来感受理解音乐,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高年级学生心理变化大,在音乐课堂演唱时常常表现胆怯害羞,不好意思放开声音,显得不够积极。尤其在学习一些具有地域特点的民歌时,由于方言和旋律的结合不太好把握,索性就不唱了。
(三)人文创新,提高鉴赏水平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见《音乐课程标准》)在学习少数民族歌曲时,可让学生自己或在家长帮助下在课前查阅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料,在课堂上汇报自己查阅的信息,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音乐风格,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实际效果明显。
(四)演奏创新,丰富教学形式
一年级课程《乃呦乃》是一首简单的土家族儿歌,整首歌曲只有三个音符组成,歌曲情绪欢快活泼朗朗上口,很适合儿童演唱。这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绪来表现歌曲,达到在简单中获得丰富音乐体验的目的。尽管歌曲短小精悍,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要讲do、mi、sol三个音唱准唱好,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借助我校管乐团的优势,很多孩子都学习了一项乐器,可以让学生用单簧管、长笛等乐器演奏歌曲,也可以用集中乐器做乐器演奏的接龙游戏,让民歌课堂教学充满乐趣,最终达到了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五)改编创新,提升音乐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新课标意境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总目标之一。由于民歌起源于横祸,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更新,因此,在民歌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创造性地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如协助学生进行适度的二度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所学民歌进行大胆改造,使歌曲别具一番风格。如通过改变歌曲的音乐要素对民歌进行改编。在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蒙古族民歌后,可改变原曲的节拍,即二拍子改成三拍子,改编后的歌曲呈现一片安静和谐的田园气氛,带来一种随风摇曳、翩翩起舞的新感觉,变成了另外一首不同风格的蒙古族民歌。这种创新思维将在孩子们未来成长道路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恰当选择补充教材,拓展学习空间
对于民歌的研究性学习,音乐教材中虽已涉及很多经典的、适合小学生学习使用的民歌及乐曲作为参考,但是,作为民歌的学习范围,课本知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对我国常用的三套小学音乐教材(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进行了简单分析。这些教材中民歌所占全部歌曲的比例大多在20%左右,且还有一些由于程度、题材、地域性等原因并不适宜给学生们歌唱。针对现实的教学来说,就需要老师们需要根据自己所在的地狱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一些民歌的搜集、筛选工作,将合适的民歌作为补充教材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比如:以民歌的地域性为线索进行搜集整理,选择最能体现地域语言特征、地域性自然及文化特点的民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音域特点的民歌,且尽量避开旋律中涉及大跳音程、不协和音程的作品,这样的民歌作品在演唱时学生能够轻松驾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现如今,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愈发重视民歌在教学中的作用,无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还是从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角度看,民歌的学习都是不容忽视的。以上也是笔者根据理论知识和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的总结和整理,也希望更多的小学生能够通过我国的传统民歌中得到审美享受并产生兴趣,将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