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团队精神与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队精神是一种群体内驱力,体现着教师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十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有学者指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地位不再仅仅是教师组织、教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人员的诉求,而成为各国学者、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不约而同的呼声。”[1]
  
  一、教师团队的最高境界是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即每位教师的能力水平都能够得到发挥,各尽所能,同心协力为专业建设和学科教学服务。二是指团队教师的个人奋斗精神和专业能力的自我发展。如果说,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是推动专业发展的纵向动力,教师团队精神则是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横向动力。
  团队精神是创造团队业绩的重要条件。团队成员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创造团队业绩。一个教学单位,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都很强,这个教学单位的教学质量就很高,其社会声誉也随之增高,团队成员的自身发展和教学成果频出。教师的创造性成果不仅是教师个人能力的发展问题,也是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团队凝聚力也体现在教学单位的日常工作中。一个教学单位除了教学和科研外,还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教师之间相互协作,服从调配,教师主动承担或协助他人完成单位临时性和突击性任务,体现教师团队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和谐共振等也是教师团队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二、团队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单个孤立发展,而是建立在团队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是整体师资力量发展的结果,单一的个体发展是不可能支撑起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有了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必然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同时,教师团队的有效发展又为学科和专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教师的发展与教师的德性品质以及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有直接关系。德性品质低下,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这样的教师无疑是得不到很好发展的,一个团队里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人,这个团队就不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教师个人的不懈努力与德性精神外化,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和团队凝聚力的动力要素。精神外化是精神内化的外显形式,也是德性精神的行为表现。教师通过知、情、意、行的实践与体认,能够把自身发展与彰显德性精神联系起来,并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彰显个性,弘扬德性精神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团队凝聚力的根本保证。由于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师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对人的价值观的冲击,学校也并非一块净土,学术腐败和人情关系使部分教师的德性精神失落,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教师发展及团队凝聚力,从而也制约了专业和学科发展。因此,弘扬团队精神,加强师德建设依然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传统的看法是教师发展其实就是教师专业发展,先有专业发展才后有教师发展。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包括在教师发展范畴内,它不仅涵盖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创新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与教师德性精神的彰显与弘扬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团队凝聚力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方面,学科与专业发展是学校专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能力的基本条件。各学科和专业发展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一个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是专业实力的加强所带来社会信誉度增加,从而带来生源的保有量不断增加,同时也给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学科和专业发展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受益者。团队凝聚力也是促进学科和专业发展的人气指数及专业质量的基础。一个专业有不同的学科和方向,它们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团队的凝聚力、教师队伍的人气指数以及学科和专业的信誉度等。笔者曾经历过的一个专业原是一个人气指数极低,教师之间充满矛盾和危机,原有的两名教授同时跳槽,致使专业陷入极度困境。近年来,单位经过一系列改革和调整,优化了专业建设,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原先离去的两位教授又回到了原单位。这一事例说明,专业的发展与教师团队的凝聚力以及教学单位的人气指数是密切联系着的合力系统。
  综上可以看出,有了教师的发展,然后才有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有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发展,才能够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发展是根本,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目的,学科和专业发展是方向。因此,优化专业建设,提升教师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是促进教师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1]张民选.教师发展——学生成功的基石.译丛总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9.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哲先)
其他文献
习作教学走向儿童,不仅体现着语文课程观念的转变,而且突出了儿童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成为大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综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在滚滚的“儿童化”的洪流中,习作教学出现了“唯儿童”是瞻而放弃自身坚守倾向:强调儿童的自然天性,丢弃习作教学的传统经验;强化儿童的写作兴趣,弱化习作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淡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冷落语文课程中固有的习作教材,热衷
一线教师常说,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太忙,没时间搞研究,将教育研究看作“软任务”。教师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一是由于教师对从事教育研究的不当认识所引起的,正是这种不当认识导致了教师对研究产生了种种误解;二是基于传统认识所造成的,仅仅把教师局限在狭隘的“教书”角色上,使广大教师望“研究”却步,同时也使许多教师有了推卸“研究”责任的借口。  确实,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课务安排紧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不增加教
在关怀和拷问人性、呼唤人性复归的诸多影片中,以残疾人为主角的残障电影是不容忽视的。正因为其核心人物所具备的特殊性,此类电影也大都有着别具一格的感人力量。据统计,国内外电影中,以残疾人为主角的达到了上百部。我们从中选择了三部电影,对之进行细致的解读与分析。它们分别为:《雨人》《我是山姆》和《第八日》。    一、《雨人》:寻回失落的亲情    1988年上映的《雨人》曾一举拿下了数项大奖,在电影史上
一、何谓教育叙事研究    《韦伯第三国际辞典》把“叙事”解释为“讲故事,或类似讲故事之类的事件或行为,用来描述前后连续发生的系列性事件。”《现代汉语词典》把“叙事”解释为“叙述故事(指书面的)”。有学者认为,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动的序列。由此可见,叙事的要义就是讲故事,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  而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育生活
纵观个人主义思想史,杜威的新个人主义思想无疑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转折点。横贯杜威个人的思想图谱,其新个人主义思想可谓是一个核心内容。那么,杜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自己的新个人主义思想的?他的新个人主义思想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思想呢?本文将基于对杜威著作的文本分析,尝试解答以上问题。    一、思想背景    对于美国来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变革和动荡的年代。科学技术的
阅读2002年《人民教育》第9~12期连载的“教案是否要来一次革命”的多家争鸣,和2005年《小语论坛》第2期刊出的《我不写教案》等个性十足的“奇文”之后,感悟颇多。    一、无奈写“应付型”教案    “应付型”的虚假教案是指草率抄袭、对教学无实用价值、用来敷衍上级的虚假教案。李启咏在2002年《人民教育》第9期《我们迫切需要教案改革》一文中说:“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案十有八九是假的,假教案是不
在“十一”假期之前,我借着闺女学校临时放假3天,以闪电战的速度带大女儿去河北走长城和露营,一些朋友说我偏心,使二女儿失去了难得的去大自然和人文古迹中接受熏陶的机会。  不过我跟二女儿说起出去走山爬城的事情,她是有点抵触的,认为既“累”,又很“遭罪”,根本不想去。这倒引起了我的思索和担忧:如果这样下去,二女儿会向懒于运动和娇气的方向发展,这对她可不是什么好事;大女儿因为跟我接触了更多的山川和古迹,锻
长期从事课程研究和教师研究的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证研究之后,在《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一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对教育教学、师生关系、课程设置等的理解,创造了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
常听大家议论这样一种困惑: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的,爱说爱笑,爱玩爱闹,见的世面也不少,可是写起作文来就感到困难,那些聪明好像都用不上了。为什么思维如此活跃的当代儿童,在写作时会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呢?其实,由思维到写作不是直接过渡的,而是需要“转换”得以实现。教师的“教”应该着力于在思维和写作之间铺路搭桥,帮助其实现顺利转换。  写作心理转换理论认为,写作就是将思维转换为语言表达的过程。但
“该花的钱,千千万万也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陈君宝在中央电视台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中,讲述了他的爷爷——陈嘉庚先生对家人常说的一句话。这位曾经称霸南洋的中国富商、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留给后代的家训是“节俭”。  在福建集美区侨英街道乐安东里,绿树掩映间的小巷幽深处矗立一座古朴的宅院,它很不起眼,甚至连生活在这条小巷的人们,都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宅院大厅里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