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程积累经验提升素养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者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角度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生成数学活动经验;给足时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两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探究;经历过程;积累经验;提升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角度出发,创设不同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围绕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使数学问题尽量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思维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呈“螺旋式”上升,让学生真正“经历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生成数学活动经验
  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探索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很强烈的.他们喜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自主研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例如,“游戏的公平性”的教学情境:
  师:大家认为刚才的游戏还是不公平,现在该怎样改变袋中的球才能使游戏变得公平?
  生: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一样多,游戏就公平了.
  师:个数一样多,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就公平了.
  教师将包中的黄球和白球调整为同样多.
  师:现在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一样多了,摸球结果又可能是怎样的呢?
  生1: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应该相等.
  生2: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应该差不多.
  师:在规则公平的情况下摸球结果会怎样呢?实践出真知,大家再分组自己试一试.
  学生进行摸球游戏,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师:观察各小组的活动记录大家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各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摸到黄球多一些,有的摸到白球多一些,也有相等的.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公平只是可能性相同,机会均等,摸球结果并不一定每次都一样多,这还得看“运气”.
  师:看来游戏规则公平,只表示双方赢的机会是均等的,即使在规则公平的情况下,游戏的结果仍然是“一切皆有可能”!假如我们把各组的结果都汇总起来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课后可以自己去探索.
  这个情境的精彩之处是分组操作开始前,教师让各组孩子都先进行大胆猜测,然后再进行实验.活动过程中,欢呼声此起彼伏,笑声不断,全班孩子都在愉快的活动中快乐地探究.案例表明,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作用.摸球游戏前的预测显得尤为必要,不少学生认为:球的个数相等,游戏规则公平,游戏结果摸到两种球的个数也应该是相等的.这是学生认知中的一个难点,揭示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正是为了矫正错误,把力气用到关键之处.活动之后对于数据的分析既关注各组数据内部的比较,又提示学生可以从各组数据汇总的角度去分析,这是一种分析方法上的引领,这些对于提升思维含量、使得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尤为重要.创设了这样轻松的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自然地投入探究活动中去,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充分放手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而教师此刻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给足时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探究活动能较好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就要“让学”,给学生留出更大空间,让学生在互相研究中学习.因此,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和思维与猜测的空间,并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例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如下活动:
  师:凭你的“感觉”,你觉得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
  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到底有多大呢?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个1平方米的模型.
  (师出示模型)谁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模型?
  生: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师生合作测量邊长,验证.
  师:感觉1平方米是不是很大?你能从生活中找到1平方米的影子吗?
  学生举例:餐桌上面、讲台前面……约1平方米.
  师:下面一起来做个游戏,看看1平方米地面上大约能站多少个小朋友.
  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1平方米的地面大约能站15名三年级小朋友.
  上例教学面积单位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猜测”,然后提供模型让学生去估计,去测量验证,到生活中去找它的“影子”,再在游戏中强化,从而逐步加深认识,建立起“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猜测估计、测量验证这一系列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
  细细琢磨,这个探究过程中留下足够属于孩子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测量中由师生合作到生生合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操作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了“1平方米的大小”,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完善了自己的知识建构,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求知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操作、体验、感悟和建构.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探究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向多元化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邱雷颦.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海峡科学,2011(5):93-94.
  [2]胡彬.探索数学实践,培养应用意识[J].新课程学习,2011(7):28-29.
其他文献
论述了大型网状可展开天线的非线性理论模型及其非线性模拟有限单元模型,并以一副4.2m天线为例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分析,获得了这类天线的动力学振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拉索几何非
High-k材料是指介电常数k高于Si02的材料.使用high-k材料做栅绝缘层,是减小MOS器件栅绝缘层直接隧道击穿(Direct Tunneling,DT)电流的有效方法.文章在二维器件模拟软件PISCES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小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只有
对澳大利亚某地高磷铁矿石中磷的赋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铁矿石中的磷主要以胶体状态存在,采用物理选矿方法很难将磷降低。研究中采用化学选矿方法,通过焙烧-酸浸工艺取得了理
极差法是估算A类不确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在物理实验教材中却少有介绍.本文以杨氏模量测定实验为例用极差法估算了不确定度,并与用贝塞尔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合全新数学课程标准对比审视,教师必须尽快摆脱以往信息传播、讲授和知识体系构建者等角色,同时不断完善个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并朝着知识的促进者方向快速过渡扭转.
函数与不等式这类问题中存在着大量的恒成立和能成立问题,这也一直是各类考试、考查的热点与重点,重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综合解题能力,对于含一个变量的恒成立及能成立问题,学生基本可以掌握,若是含两个变量,就会让学生不知所措,笔者将通过一道例题及其变式来探讨和归纳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例 已知函数f(x)=x2-x-1与g(x)=x3-x2-5x m.  (1)x1∈[-2,2],使得f(x1)≤
有效的布尔可满足性算法必然包括有效的数据结构.本文深入地分析了用于回溯搜索SAT算法的数据结构,指出了它们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并将SAT应用于组合电路的测试生成中.根
挤压域构造变换带的类型前人有许多分类方法,文章从分析构造变换带的基本特征入手,结合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地区地质构造特点,初步划分出红车-巴音沟传递带、乌鲁木齐-阿克苏传递
新课程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而课堂参与度则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有力保障. 那么,什么是参与呢?参与不是一般的参加,而是投入,包括行为、认知、态度与情感的投入,也就是说深层次的投入才叫参与.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的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也强调学生的参与学习活动. 因此,参与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