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从“教”到“导”,使学生爱上语文,培养“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从区别“动感课堂”与“活动课堂”,明确以“五动”为理念的小学语文动感课堂模式入手,探讨构建小学语文动感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动感课堂;小学生;语文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语文课堂学习正逐步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关注学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也有意识主动创设学生课堂活动,避免“满堂灌”的情况发生。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语文课堂时代已显然过去,但是,充斥着学生活动的语文课堂是一节好的语文课吗?未必。为了提升学生在有限时间里的学习效率,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在40分钟的语文课堂里,我们既要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让课堂“动”起来,也要让学生“静”下来,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有教育意义,而不是无意义的“为了活动而活动”,还需给予学生的思考机会。摒弃“活动”课堂,打造真正的动感课堂,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动感课堂的教学理念与内涵
动感课堂与单纯的“活动”课堂不同,是指学生在课堂里能做到: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动”既表现在能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忙碌起来,还表现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路也跟着课堂走,每一分钟都在锻炼思维能力。
(一)“动”在手中,学生能广泛参与,体会“学语文”的过程
手是我们重要的肢体部分,与传统语文课堂要求学生一节课端坐不同,动感课堂鼓励学生多活动双手,教师也可以利用双手这一外化特征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通过活动双手,能让沉闷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许多抽象的语文概念都能迎刃而解。如,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遇到新出现的动词时,我们可以多让学生用“演一演”的方式进行学习,抽象概念通过学生的手变得具象化,变得简单易懂,也节省了教师口干舌燥解释的时间。
在聆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活动双手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当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正确的时候,学生可以竖起大拇指,当回答错误的时候,学生可以用手比划一个“叉”,这就避免了学生回答问题时,只有教师在听,其他学生都处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状态。
语文作为工具性属性极强的学科,学生还需在课堂拿起笔进行书写。书写的内容可以是练习生字、完成堂上练习题,亦或是习作练笔。无论是多紧张的语文课堂,都必须保障学生有静下来书写的时间。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课堂活动,也许没那么多哗众取巧的技巧,但却是最实在、最广泛语文学习,也是“学语文”最重要的体现——学以致用,内化知识。
(二)“动”在口中,学生能积极表达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在动感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创造不同机会让学生参与说话、训练,鼓励学生多张开嘴巴表达观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朗朗书声中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基于“分享—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形式是学生能实现课堂“口动”的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以在问答与分享中感悟文本情感,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多用启发式问答模式,比如,“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避免“是或非”等无意义问答,让学生有话可讲,只要学生能张嘴说话,无论答案对错,都是一次锻炼说话能力的机会。
(三)“动”在脑中,学生能对文本进行思考内化
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每一分钟都十分宝贵,教师容易抛出一个问题后,就想学生马上回答,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虽然沉思的过程看似浪费了课堂时间,但却是学生进行文本内化的重要手段。
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第一次在教学目标提出了默读的要求:不出声、不唇读、不指读,用心读。默读是我们实现课堂“脑动”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不要让教学活动只为了“把课上完”。
(四)“动”在情中,学生能从课堂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
学生能从语文课堂中获得学习语文乐趣,不做课堂的“观摩者”,主动地接受知识,思考知识,反馈知识,做课堂的主人,逐步爱上语文课堂。
(五)“动”在心中,学生能从文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除了有其“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的属性,学生需要在解读文本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主人公的优秀品质等,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接受心灵的洗礼。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背景解读,朗读课文,分析词句,角色扮演,拓展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里,使其达到“心动”。
“五动”是动感课堂的基础,动感课堂不是脱离学生的作秀课堂,而是在各种课堂活动中调动学生的每一分钟,每一处感官进入到文本学习中,既有动的环节,也有静下来的思考环节,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必须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教学活动都有其教学意义,教师所提问题都能启发学生,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创建动感课堂,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动感课堂创建旨在让学生动口交流、动笔书写、动心学习、动脑思考等,语文课堂需要通过安排多形式的学生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感官积极性、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因此,动感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景,理清教学思路,要从撰写“教案”到撰写“学案”,以尊重学生思考为前提,允许课堂“沉默”,平等对话。
(一)以“导学练”为教学模式,小步子,多反馈,提高学生参与感与获得感
“导”是指知识点导入,设置教学导入时,教师要避免人为拔高导入难度,尽量选择学生学过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知识为导入,才能不使学生产生为难心理。“学”指教学过程,教学知识点时,应先让学生以观察例子——总结规律——明确概念——举一反三的步骤进行学习,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最后学生能举一反三,完成了知識点的内化与理解。“练”指练习,每次练习时,教师应先进行范写,再让学生模仿练习,接着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由学生总结方法。通过这种练习方式,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的机会,学生模仿练习时,班内后进生可以照着教师的例子进行模仿练习,获得成就感;学生自由练习时,班内中层生可以受模仿练习启发,激发大脑思考,获得成就感。学生总结方法时,班内接受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上述答案,给同学们总结方法,获得成就感。 如,教学《雾在哪里》的“连同”一词时,导:全班读熟文中句子“天空连同太阳”一句,可以让后进生学生多读,使后进生进行“口动”。学:全班阅读“天空连同太阳”“海洋连同城市”“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三句话,总结规律,“连同”就是“和”的意思。练:教师先示范完成原句练习题:天空和太阳→天空(连同)太阳。后进学生进行模仿原句练习:海洋和城市→海洋(连同)城市、海洋连同城市→海洋(和)城市。中层学生再进行自由练习:照样子,用“连同”造句,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给同学们总结。举一反三:“连同”就是“和”的意思,但是两者情感色彩有所区别,“和”是并列关系,“连同”是有递进关系的色彩,同类词还有“及”“跟”“并”。至此,关于“连同”的知识点已被教师抽丝剥茧,十分通透地完成了讲授,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在教学中获得了成就感,锻炼了能力,课堂参与率高。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成就感,教师教学时应多设置“导学练”教学环节,避免“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要“小步子”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到“山顶”。以总教学目标为大方向,将每一个知识点设置为小目标,教必有练,练必有评,从多频率的反馈中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二)设置情景教学,理清教学主线,在教学中不断强调主线
想学生一节课内跟着教师的思路畅游在语文的海洋,教师清晰的思路是必不可少的。以小学生的思维及注意力为特点,设置情景教学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完成学习。
如,学习《拍手歌》时,教师设置情景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认识动物园内许多动物(学习生字生词),动物园内进行动物大分类,活动一:按前后鼻音分(巩固拼音);活动二:按动物分类分(巩固生词);活动三:将鸟类按尾巴长短分(学习隹部及鸟部),通关成功,认识新朋友熊猫(学习生字:熊、猫、朋、友)。这是以游览动物园,以参加动物大会为主线的课程设计,低年级学生跟着教师游玩动物园,思路清楚完成学习。
如,学习《雾在哪里》时,教师以雾孩子淘气在哪里为总目标,设置主线:淘气在语言——淘气在行为——淘气的后果,讲授一至七自然段,学生在三个板块中对雾孩子的淘气有了充分的理解,课后回顾教学内容时,学生能知道自己这堂课学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思路十分清晰。
(三)师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示弱,尊重沉默
动感课堂是基于“分享—对话”为基础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讲授者,要从“教”转为“导”,如,一个灯塔带着学生在茫茫的知识迷雾中找到前进的道路。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师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状态,才能降低学生的防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感官“动”起来参与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用以下话语:你发现了什么?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说些什么呢?你可以说说你的看法吗?少用“是非对错”这类无意义的问题带领学生学习,是或否的回答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
既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思考时间,允许学生示弱。当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是,必须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允许先思考好的学生举手示意,但不能一有人举手就提问,剥夺了学生思考、成长的权利。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要理解并且允许学生示弱,在反馈时帮助学生总结错误的理由,再教授正确的方法,再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概念。教师是在教学生而不是在教教材,任何設计好的教学环节都要为学生的学习让步,如果大部分学生出现不理解或者错误的情况,要立马调整教学方向和步骤,使学生扎实学透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好动感课堂,可以使语文在有限的课堂中发挥出最高的效能,也可以使学生事半功倍完成语文学习,从而爱上语文,不再为难、谈“语”色变,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也可从“教”到“导”再到“研”,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1]时娟芳.打造动感课堂
【关键词】动感课堂;小学生;语文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语文课堂学习正逐步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关注学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也有意识主动创设学生课堂活动,避免“满堂灌”的情况发生。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语文课堂时代已显然过去,但是,充斥着学生活动的语文课堂是一节好的语文课吗?未必。为了提升学生在有限时间里的学习效率,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在40分钟的语文课堂里,我们既要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让课堂“动”起来,也要让学生“静”下来,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有教育意义,而不是无意义的“为了活动而活动”,还需给予学生的思考机会。摒弃“活动”课堂,打造真正的动感课堂,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动感课堂的教学理念与内涵
动感课堂与单纯的“活动”课堂不同,是指学生在课堂里能做到: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动”既表现在能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忙碌起来,还表现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路也跟着课堂走,每一分钟都在锻炼思维能力。
(一)“动”在手中,学生能广泛参与,体会“学语文”的过程
手是我们重要的肢体部分,与传统语文课堂要求学生一节课端坐不同,动感课堂鼓励学生多活动双手,教师也可以利用双手这一外化特征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通过活动双手,能让沉闷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许多抽象的语文概念都能迎刃而解。如,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遇到新出现的动词时,我们可以多让学生用“演一演”的方式进行学习,抽象概念通过学生的手变得具象化,变得简单易懂,也节省了教师口干舌燥解释的时间。
在聆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利用活动双手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当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正确的时候,学生可以竖起大拇指,当回答错误的时候,学生可以用手比划一个“叉”,这就避免了学生回答问题时,只有教师在听,其他学生都处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状态。
语文作为工具性属性极强的学科,学生还需在课堂拿起笔进行书写。书写的内容可以是练习生字、完成堂上练习题,亦或是习作练笔。无论是多紧张的语文课堂,都必须保障学生有静下来书写的时间。这一个看似简单的课堂活动,也许没那么多哗众取巧的技巧,但却是最实在、最广泛语文学习,也是“学语文”最重要的体现——学以致用,内化知识。
(二)“动”在口中,学生能积极表达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在动感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创造不同机会让学生参与说话、训练,鼓励学生多张开嘴巴表达观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朗朗书声中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基于“分享—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形式是学生能实现课堂“口动”的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以在问答与分享中感悟文本情感,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多用启发式问答模式,比如,“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避免“是或非”等无意义问答,让学生有话可讲,只要学生能张嘴说话,无论答案对错,都是一次锻炼说话能力的机会。
(三)“动”在脑中,学生能对文本进行思考内化
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每一分钟都十分宝贵,教师容易抛出一个问题后,就想学生马上回答,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虽然沉思的过程看似浪费了课堂时间,但却是学生进行文本内化的重要手段。
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第一次在教学目标提出了默读的要求:不出声、不唇读、不指读,用心读。默读是我们实现课堂“脑动”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不要让教学活动只为了“把课上完”。
(四)“动”在情中,学生能从课堂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
学生能从语文课堂中获得学习语文乐趣,不做课堂的“观摩者”,主动地接受知识,思考知识,反馈知识,做课堂的主人,逐步爱上语文课堂。
(五)“动”在心中,学生能从文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除了有其“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的属性,学生需要在解读文本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主人公的优秀品质等,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接受心灵的洗礼。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背景解读,朗读课文,分析词句,角色扮演,拓展阅读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里,使其达到“心动”。
“五动”是动感课堂的基础,动感课堂不是脱离学生的作秀课堂,而是在各种课堂活动中调动学生的每一分钟,每一处感官进入到文本学习中,既有动的环节,也有静下来的思考环节,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必须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教学活动都有其教学意义,教师所提问题都能启发学生,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创建动感课堂,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动感课堂创建旨在让学生动口交流、动笔书写、动心学习、动脑思考等,语文课堂需要通过安排多形式的学生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感官积极性、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因此,动感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景,理清教学思路,要从撰写“教案”到撰写“学案”,以尊重学生思考为前提,允许课堂“沉默”,平等对话。
(一)以“导学练”为教学模式,小步子,多反馈,提高学生参与感与获得感
“导”是指知识点导入,设置教学导入时,教师要避免人为拔高导入难度,尽量选择学生学过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知识为导入,才能不使学生产生为难心理。“学”指教学过程,教学知识点时,应先让学生以观察例子——总结规律——明确概念——举一反三的步骤进行学习,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最后学生能举一反三,完成了知識点的内化与理解。“练”指练习,每次练习时,教师应先进行范写,再让学生模仿练习,接着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由学生总结方法。通过这种练习方式,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的机会,学生模仿练习时,班内后进生可以照着教师的例子进行模仿练习,获得成就感;学生自由练习时,班内中层生可以受模仿练习启发,激发大脑思考,获得成就感。学生总结方法时,班内接受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上述答案,给同学们总结方法,获得成就感。 如,教学《雾在哪里》的“连同”一词时,导:全班读熟文中句子“天空连同太阳”一句,可以让后进生学生多读,使后进生进行“口动”。学:全班阅读“天空连同太阳”“海洋连同城市”“街道连同房屋和桥梁”三句话,总结规律,“连同”就是“和”的意思。练:教师先示范完成原句练习题:天空和太阳→天空(连同)太阳。后进学生进行模仿原句练习:海洋和城市→海洋(连同)城市、海洋连同城市→海洋(和)城市。中层学生再进行自由练习:照样子,用“连同”造句,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给同学们总结。举一反三:“连同”就是“和”的意思,但是两者情感色彩有所区别,“和”是并列关系,“连同”是有递进关系的色彩,同类词还有“及”“跟”“并”。至此,关于“连同”的知识点已被教师抽丝剥茧,十分通透地完成了讲授,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在教学中获得了成就感,锻炼了能力,课堂参与率高。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成就感,教师教学时应多设置“导学练”教学环节,避免“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要“小步子”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到“山顶”。以总教学目标为大方向,将每一个知识点设置为小目标,教必有练,练必有评,从多频率的反馈中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二)设置情景教学,理清教学主线,在教学中不断强调主线
想学生一节课内跟着教师的思路畅游在语文的海洋,教师清晰的思路是必不可少的。以小学生的思维及注意力为特点,设置情景教学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完成学习。
如,学习《拍手歌》时,教师设置情景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认识动物园内许多动物(学习生字生词),动物园内进行动物大分类,活动一:按前后鼻音分(巩固拼音);活动二:按动物分类分(巩固生词);活动三:将鸟类按尾巴长短分(学习隹部及鸟部),通关成功,认识新朋友熊猫(学习生字:熊、猫、朋、友)。这是以游览动物园,以参加动物大会为主线的课程设计,低年级学生跟着教师游玩动物园,思路清楚完成学习。
如,学习《雾在哪里》时,教师以雾孩子淘气在哪里为总目标,设置主线:淘气在语言——淘气在行为——淘气的后果,讲授一至七自然段,学生在三个板块中对雾孩子的淘气有了充分的理解,课后回顾教学内容时,学生能知道自己这堂课学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思路十分清晰。
(三)师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示弱,尊重沉默
动感课堂是基于“分享—对话”为基础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讲授者,要从“教”转为“导”,如,一个灯塔带着学生在茫茫的知识迷雾中找到前进的道路。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师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对话状态,才能降低学生的防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感官“动”起来参与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用以下话语:你发现了什么?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说些什么呢?你可以说说你的看法吗?少用“是非对错”这类无意义的问题带领学生学习,是或否的回答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
既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思考时间,允许学生示弱。当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是,必须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允许先思考好的学生举手示意,但不能一有人举手就提问,剥夺了学生思考、成长的权利。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要理解并且允许学生示弱,在反馈时帮助学生总结错误的理由,再教授正确的方法,再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概念。教师是在教学生而不是在教教材,任何設计好的教学环节都要为学生的学习让步,如果大部分学生出现不理解或者错误的情况,要立马调整教学方向和步骤,使学生扎实学透知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好动感课堂,可以使语文在有限的课堂中发挥出最高的效能,也可以使学生事半功倍完成语文学习,从而爱上语文,不再为难、谈“语”色变,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也可从“教”到“导”再到“研”,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1]时娟芳.打造动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