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对比?层层深入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县名)人。早年随父宦游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父死后,流寓湘、鄂、苏、杭等地。他在政治上失意,一生未做官,一直过着清客的生活。当时的著名诗人萧德藻对他很赏识,把侄女嫁给他。大作家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也很看重他的人品和才学。晚年,姜夔生活窘迫,客死于西湖之畔。
  这首《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是他的早期作品。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曾两次发动大规模的南侵,占领扬州等地,焚掠一空。此词即为第二次劫后十五年所作。
  扬州,这座古代的名城,有多少文人为她的英姿所倾倒,有多少诗家为她的繁华而歌唱!然而,如今面对这座屡经兵火之灾的“空城”,词人姜夔却是感慨万端。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是写词人要在这里逗留的原因。“淮左”,即淮东。宋朝设淮南路,后分为东西两路。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竹西”,扬州城东禅智寺侧有竹西亭,那一带景色优美。这里是用来代指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解鞍”,解开马鞍,这里是指停下马。“初程”,长途旅行的头一段路程。程,里程。以上几句意谓,扬州是淮河东部的著名城市、风景美好的去处,我在长途旅行的开始,停下马在这儿稍事休息。这里极言扬州是繁华的胜地,目的是为下面写现实扬州的凄凉作反衬: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前一句语出晚唐诗人杜牧的《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青青”,茂盛貌,《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这里不应作青色讲。以上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当年风光绮丽的扬州路上,如今却是遍地杂草,满目荒凉。这种景况是怎样造成的呢?下面接着写道: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既是写扬州萧条的原因,又是进一步描绘这里遭受严重破坏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是指金兵的第二次南侵。“窥(kuU亏)”,暗中偷看。“江”,指长江。这一句不仅绘画出敌人作贼心虚的丑态,而且表达了词人憎恶的感情。“废池”,荒废的池台。“乔木”,指古老的大树。以上二句是用拟人手法写兵燹给人们造成的深重苦难和心理上的创伤。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上写扬州城的冷落、空寂。“渐黄昏”,即近黄昏。“清角吹寒”,凄凉的号角声送来了寒意。以上三句意谓,黄昏时,凄清的号角声在回荡,似乎把寒意传满了这座空城。这暗淡的景色,这凄凉的声音,这空荡的城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仅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而且在心理上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词的上片就在“清角”的余音袅袅中结束了。接着,词人又以哀不可抑的心情转写下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即晚唐诗人杜牧。“俊赏”,高超的鉴赏能力。这里引申为喜爱游赏的意思。以上三句意谓,像杜牧那样喜欢游赏的诗人,如果今天重到扬州,看到当年的繁胜之地变成一片废墟,也会大为吃惊的。一个“惊”字,不仅意在突出扬州城的面目全非,而且表现了词人触景伤怀的沉痛感情。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词人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作进一步的虚拟:即使有杜牧写《赠别》、《遣怀》诗那样的才华,也难以表达出此刻忧伤的深情。“豆蔻词”,指杜牧的《赠别》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青楼梦”,指杜牧《遣怀》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杜牧这两首诗虽然都是描写艳情的,但词人征引其中的名句,并非为了追求“过去的绮梦”,而是意在说明词人感慨殊深,难以言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是实写眼前的夜景,也是烘托冷清的气氛。“二十四桥”,一说泛指扬州的名桥。唐代扬州有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指出唐时确有二十四座桥,但到北宋时已不全存。一说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里当从后说。“荡”,摇荡。以上几句意谓, 当年的二十四桥依然存在,凄冷的月影在波心摇荡,毫无声息。很显然,这是词人有意和杜牧当年描绘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相对比,以抒发自己的不胜今昔之感。这也是词人“难赋深情”的进一步注脚。
  既然这里是一片沉寂,那么美好的自然景物也便无人欣赏了,所以不免引起词人的浩叹: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即红芍药花。王观《扬州芍药谱》:“扬之芍药甲天下。”而二十四桥附近尤多植芍药。故《扬州画舫录》谓二十四桥“一名芍药桥”。这两句似化用杜甫《哀江头》中“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诗意。所不同的是这里是运用虚笔。词人过扬州,时值春雪过后,本不会有芍药花开,所以只不过是联想而已。其目的在于表现花虽好而人离散的遗恨。这不仅进一步照应了“空城”的“空”字,而且点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的主旨。
  综上所述,这首词通过写自己经过扬州时看到金兵劫后的残破景象,抚今追昔,表现了词人对侵略战争的憎恶之情,抒发深深的故国之思;同时揭露了金统治者的暴行,流露了对南宋投降派苟且偷安的不满情绪。
  处处对比,也是此词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词人是通过抚今追昔来表现主题的,所以必然要运用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在对比时,往往是两句对举,一虚一实,如“过春风十里”与“尽荠麦青青”,“桥边红药”的乐景与“知为谁生”的哀情等,都属这种情况。此外,还有总体对比,如上片以历史上的“名都”与今日之“空城”对比;下片把杜牧的诗作为历史背景以昔日之盛与今日之衰对比等,都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章法谨严,脉络分明,是此词的另一特点。这首词上片纪游,侧重写实。首二句直破题面,“过春风”二句承上启下,转写今日扬州之荒废,以下几句,层层深入,极写“空城”之凄寂。下片志感,反实入虚。以联想起笔,以对比生情,写景物依旧,点人事已非,紧紧扣住了题旨。并且,在结构安排上,还将横向排比与纵向交织结合起来,使逻辑思维十分严密。词人立足现实,俯视古今,写今寓古,以古比今,是从纵向着眼;写田野荠麦,“废池乔木”、“黄昏清角”、空城凄寒等,是从横向着笔。这种纵横交错的写法,不仅使结构缜密无间,而且开拓了读者想象的领域。
其他文献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经历了纷纷扰扰的轮回,才最终找到生存的栖息地。小小的幼苗,在经受了风吹雨打的层层蜕变后,才逐渐成熟。  想活出自己想要的感觉,就必须舍弃短暂懊悔的畅快,经历雕琢打磨,让自己具有棱角且羽翼丰满。而这个过程往往是漫长的,如果你没有毅力坚持下去,半途而废,那么你的一生将永远伴随懊悔。乔布斯曾说过:我坚信,区分成功与不成功,一般的因素就是纯粹的毅力差别。现在多数人的状态是三分钟热度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关系型材料,喻示了“身”与“心”之间的辩证关系。前一句“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说的是,“身”是处在“云层(高处)”之上,还是“泥土(低处)”之
【考点解说】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把握散文主题的主要方法: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常见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
【考点指津】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对小说的考查来看,从主题角度设题方式通常有: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
三十年代初期,丁玲就完成了从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转变。  丁玲发表小说的时间要晚一些,《梦坷》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的1927年和1928年,冰心、庐隐、冯沅君诸人早已名声闻达于世,但是后来者异军突起。以表现五四落潮时期一种时代的苦闷和刻画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絕叫者的复杂性格而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别人没有能够写出,而新文学史上也无可替代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还有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按照唐代科举制度,各州县选拔士子进贡京师,试于尚书省,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叫做“省试”,也叫“会试”。考试时所作的诗,叫“试帖诗”。这种诗有严格的格律规定,容易束缚作者的思想,所以很难写好。不过,有的作者善
一向是班级第一的我升入初中时是年级十多名,我明白学校高手如云,危机感顿生,于是乎我决定寻找对手展开竞争,提高自己。  什么人是对手?所谓对手当然应该是成绩出色、遥遥领先的了不起的人物。  看到我的新同桌,我一脸不屑。作為一个男生,他竟然和我一样高,成绩更是二十名之后。  很快我锁定对手是年级第五的一名女生。分析成绩后我发现数学、英语这两科我稍逊于她,于是我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般地追赶起来。此时的他—
摘要:记叙文素材使用往往容易边际效用递减,如何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需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让故事更新颖,别出心裁;此外,小事的叙述要充满感情,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感动人;最后,撷取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拨云见日,让文章更真实。  关键词:记叙文 素材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其实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是指该物品在具体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用。实际上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记叙文素材使用方面,主要指素材核心
【摘要】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核心,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群文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群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的阅读课程与教学形态,对很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名词,我也在摸索中,以下对群文阅读做简单的介绍,让大家对群文阅读
《我走过的道路》是茅盾晚年撰写的回忆录,追述自己的童年、学生时代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在写于1980年9月17日的《我走过的道路》序中,茅盾说:“回忆过去,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此时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1976年3月24日,茅盾开始口述回忆录,利用家里的一台旧录音机口述录音,同时由家人做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