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以其灵活多变的优势,备受各科教师青睐。初中科学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网络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如何更好地应用网络平台来进行初中科学教学,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利用网络的模拟功能,创设虚拟实验空间
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实验,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任务。科学素养即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科学情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事物作出各种解释和相关决策的能力。每个学生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例如,我在进行单细胞的教学时,讲到草履虫,学生就不停地问:“老虫在一分钟内能分裂成多少个细胞?草履虫为什么会分裂?”像这样一些问题,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他们却想到了,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但要把这一过程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展示给学生,这是十分困难的事,而我们利用网络的模拟功能,通过老虫的细胞分裂过程的模拟,学生就很容易观察到全过程。
二、利用网络的搜寻功能,生成积累丰富素材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大量的相关教学内容的资料及信息。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源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并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而笔者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中,经常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经过教师精心准备和制作的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內容丰富的电子课件。这令人兴奋的一切精彩内容,仅仅通过一根网线,就能够把完成的课件从教学资料中心和教学课件库直接调出读取,并传输到课堂。同时,如有需要,还可通过上网到虚拟科学馆、初中科学园、图书馆查找有关的资料,将传统的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网络课堂天地。
就拿初中科学的生物部分教学内容来看,初中生物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来阐述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从生物种类来看则主要讲述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很多的内容单靠详实的语言、几幅挂图、几个静态的模型是很难表达的。学生反映初中科学内容抽象而枯燥,学习兴趣低。如何让这些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有趣呢?这就要求有丰富的、高质量的素材来展示这些内容、创造内容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初中科学教学带来了形式多样的、图文并茂的、声色俱全的素材。如文本资料、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
三、利用网络的独特环境,构筑自主学习舞台
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舞台、创造条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初中科学直观性教学。初中科学教学的直观性就是通过自然的实物、现象或它们的真实描绘物,如模型、挂图、图表、板图、幻灯、录像、电影等直观教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初中科学网络教学中,可通过大量图形、图像(如电镜照片、显微照片)、动画(如细胞分裂过程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加强直观性教学。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演讲者,教师是在教教材,而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在网络环境中的教与学,很多的知识不是教师苦口婆心地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上网收集信息,并经过信息处理和加工以后获得的。例如:笔者在教学“初中科学与环境”时,通过布置学生上网收寻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网上交流。学生通过上网不仅获得了不同生态系统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还获得了与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例如目前生态系统的状况,遭到哪些因素的破坏,政府或有关部门采取哪些措施,如何改进等等。这样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无形中还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利用网络的开放特点,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网络教学中可以轻易地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解决和网上批改作业等等,而且在教师有序的组织和引导下,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学习,讨论等,对所学内容中,有不明白或不太好懂的,可以反复调看。学生还可以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电脑与网络中心的服务器连接,随着手指轻松的点击,上网到虚拟科学馆、初中科学园、图书馆查找有关的资料,探讨、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水平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步骤,而如果学生缺乏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则可以选择先学习准备知识,再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这种方式。这样的学习氛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真正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另外,学生还可以对某个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网络上进行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这种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以探讨为主、多样化、个性化的多种学习行为。
如在进行《光合作用》这一节的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对这一节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时,一个个兴趣盎然,忙得不亦乐乎,教学成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但找到了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弄清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和产物、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与生态平衡的关系,还用丰富的实例印证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如发展农业生产、解决能源危机、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等,并对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光合作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设想。又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中,有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的内容,直接说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学生疑惑,不能接受。但若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能观察出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地球上出现了阴影,就是日食。由于模拟了具体的形象,学生看得明白,自然知识就会牢记不忘了。
一、利用网络的模拟功能,创设虚拟实验空间
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实验,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观察能力、科学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任务。科学素养即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科学情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事物作出各种解释和相关决策的能力。每个学生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例如,我在进行单细胞的教学时,讲到草履虫,学生就不停地问:“老虫在一分钟内能分裂成多少个细胞?草履虫为什么会分裂?”像这样一些问题,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他们却想到了,可见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但要把这一过程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展示给学生,这是十分困难的事,而我们利用网络的模拟功能,通过老虫的细胞分裂过程的模拟,学生就很容易观察到全过程。
二、利用网络的搜寻功能,生成积累丰富素材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大量的相关教学内容的资料及信息。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源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并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而笔者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中,经常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经过教师精心准备和制作的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內容丰富的电子课件。这令人兴奋的一切精彩内容,仅仅通过一根网线,就能够把完成的课件从教学资料中心和教学课件库直接调出读取,并传输到课堂。同时,如有需要,还可通过上网到虚拟科学馆、初中科学园、图书馆查找有关的资料,将传统的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网络课堂天地。
就拿初中科学的生物部分教学内容来看,初中生物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来阐述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从生物种类来看则主要讲述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很多的内容单靠详实的语言、几幅挂图、几个静态的模型是很难表达的。学生反映初中科学内容抽象而枯燥,学习兴趣低。如何让这些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有趣呢?这就要求有丰富的、高质量的素材来展示这些内容、创造内容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初中科学教学带来了形式多样的、图文并茂的、声色俱全的素材。如文本资料、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
三、利用网络的独特环境,构筑自主学习舞台
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舞台、创造条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初中科学直观性教学。初中科学教学的直观性就是通过自然的实物、现象或它们的真实描绘物,如模型、挂图、图表、板图、幻灯、录像、电影等直观教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初中科学网络教学中,可通过大量图形、图像(如电镜照片、显微照片)、动画(如细胞分裂过程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加强直观性教学。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演讲者,教师是在教教材,而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在网络环境中的教与学,很多的知识不是教师苦口婆心地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上网收集信息,并经过信息处理和加工以后获得的。例如:笔者在教学“初中科学与环境”时,通过布置学生上网收寻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网上交流。学生通过上网不仅获得了不同生态系统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还获得了与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例如目前生态系统的状况,遭到哪些因素的破坏,政府或有关部门采取哪些措施,如何改进等等。这样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无形中还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利用网络的开放特点,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网络教学中可以轻易地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解决和网上批改作业等等,而且在教师有序的组织和引导下,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学习,讨论等,对所学内容中,有不明白或不太好懂的,可以反复调看。学生还可以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电脑与网络中心的服务器连接,随着手指轻松的点击,上网到虚拟科学馆、初中科学园、图书馆查找有关的资料,探讨、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水平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步骤,而如果学生缺乏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则可以选择先学习准备知识,再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这种方式。这样的学习氛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真正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另外,学生还可以对某个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网络上进行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这种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以探讨为主、多样化、个性化的多种学习行为。
如在进行《光合作用》这一节的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对这一节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时,一个个兴趣盎然,忙得不亦乐乎,教学成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但找到了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弄清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和产物、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与生态平衡的关系,还用丰富的实例印证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如发展农业生产、解决能源危机、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等,并对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光合作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设想。又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中,有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的内容,直接说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学生疑惑,不能接受。但若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能观察出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地球上出现了阴影,就是日食。由于模拟了具体的形象,学生看得明白,自然知识就会牢记不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