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每一位家都希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如何培养,却令家长备感困惑。其实不妨尝试运用“强化定律”。所谓强化定律,就是关注孩子的正确行为,使之强化;淡化孩子的不良行为,使之消失。强化定律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教育法则”之一。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关注、认同或赞赏,人们以后就会更多地做出这类行为;反之,如果某种行为被忽视、抑制或惩罚,以后人们则会尽量回避这种行为。这就是强化定律之所以有效的根本原理。也有人形象地把习惯比喻为一根长长的绳索,好的行为每重复一次,就相当于将绳索对折变成双股。很显然,假如每天对折,绳索就会越来越粗,也会越来越结实。反之,习惯被不断忽视,则会不断淡化直至消失。
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的萌芽期,既易于养成好习惯,也易于纠正坏习惯,家长如果善于运用强化定律,孩子将一生受益。
用好“加减法”(宋女士,33岁,某医院营养师)
我喜欢运用“加减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也就是“强化定律”中的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好的习惯用加法,矫正不良习惯用减法。顺便说一句,我女儿小名叫篮子,“篮子”也有加减法的意思在里面,把好的东西都装进篮子,不好的东西都丢掉。不知不觉篮子5岁了,我觉得我的加减法实践效果很不错。
就说懂礼貌的习惯养成吧,篮子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会主动跟人打招呼,嘴巴很甜,见到她喜欢的画画老师,她称呼人家“罗老师妈妈”,罗老师每次都大声答应,脸上乐开了花。可你要知道篮子以前可不是这样,她是个有点内向、害羞的孩子,小的时候怕见生人,长大一点后见人也喜欢往后躲。为了培养她懂礼貌的好习惯,锻炼她与人交往的能力,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当隔壁的奶奶主动跟她讲话她不理人家,或到幼儿园不主动跟老师打招呼时,我通常不会像有的家长一样当场训斥孩子不懂礼貌,我觉得当场训斥只会强化孩子的不礼貌,孩子也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害羞,越来越不敢主动跟人打交道。我的做法是,忽视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当场数落孩子,也不跟对方唠叨说“我家孩子认生、害羞”之类的,尽量减弱甚至忽略对孩子这种行为的关注。相反,当她表现得有礼貌时,我会立即鼓励、肯定、表扬她,以强化她这种行为。说来有趣,她第一次主动打招呼是跟动物而不是人。那次我们到一个朋友家,朋友养了一只会说话的鹦鹉,一进门,就用京腔问候我们:“你好!你好!”篮子既惊奇又兴奋,跑到鹦鹉跟前热情地打招呼:“你好!你叫什么名字?”有了这个好的开端,那天篮子表现得特别有礼貌,朋友给她拿了巧克力,她马上说“谢谢阿姨”,临走时又主动跟人家说“阿姨拜拜”。这在以前是少有的,我当时表扬她:“篮子今天特有礼貌,主动跟鸟儿问好,对阿姨也很有礼貌,这样真好!妈妈喜欢。”然后在她额头上使劲亲了一下,路上又给她买了一个冰激凌作为奖励。有“加”有“减”,有强化有淡化,女儿渐渐养成了主动打招呼、问好及使用文明用语等好习惯,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培养生活习惯方面也是如此。篮子的生活习惯比较好,吃饭不挑食,能按时起床睡觉,能自己刷牙洗脸,脱下来的脏衣服能放到固定的藤筐里,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用过的画笔颜料都能归位。在幼儿园她几乎不用阿姨提醒,就知道饭前便后洗手,吃完饭把餐具放到指定的地方,睡完午觉会把小床收拾整齐,还能主动帮助别的小朋友收拾玩具……幼儿园老师不止一次当我的面夸她,说篮子生活习惯好,做什么都有板有眼,让人省心。女儿的这些好习惯,也都是我采取加减法帮她养成的。比如日常生活中碰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我随口就会表扬:“你的小桌子收拾得真干净!”“篮子把玩具摆放得这么整齐呀!”经常地、反复地、及时地强化孩子的好做法,好做法就会内化为一种好习惯。当然,遇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就要用减法,淡化处理。比如篮子有段时间吃饭挑食,所有带有青叶子的菜都不吃,我把菜叶剁碎了煮粥,她也会把菜叶吐出来。当时她姥姥在我家带她,我就私底下跟我妈说,不要在餐桌上强调她不爱吃青菜,以免强化她的不良行为。而是强化吃青菜的好处,我就跟篮子讲,青菜很有营养,吃了有这样那样的好处,还给她讲小白兔爱吃青菜萝卜的故事。吃饭时我还带头吃青菜,并连称“好吃”。她渐渐有所心动,尝试着吃了一点,我则立即给予表扬。经过反复强化了一段时间后,篮子吃饭就不再挑食了。
类似的例子很多,篮子生活上的好习惯,都是这样日积月累养成的。
不妨冷处理(余女士,30岁,私营店主)
我儿子哲哲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但令人头疼的是,小家伙特别捣蛋、任性,经常弄得我一筹莫展。哲哲3岁上幼儿园之前一直由奶奶带着,奶奶对他很娇宠,给他惯出了不少不良习惯。上幼儿园以后,老师经常跟我们告他的状,抢小朋友的玩具啊,吃饭的时候坐不住啊,中午不睡午觉啊,等等。有一次老师专门打电话请我去幼儿园就孩子的问题进行沟通。老师的口气挺严肃,我一听就知道哲哲又在幼儿园惹事了。原来,那天老师教孩子们算术,问两个苹果再加上3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哲哲响亮地回答:“等于屁股!”小朋友们顿时笑翻了天。老师很生气,批评了哲哲,可哲哲根本不当一回事。跟我讲这些的时候,老师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这件事让我突然想起了前不久有个朋友到我家做客时给哲哲讲的一个笑话,说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苹果,问小朋友是什么,有个孩子回答说是屁股。一定是哲哲记住了这个笑话,用到了课堂上。我又好笑又好气,跟老师解释了一番。老师一听,便没再追究。事后我琢磨,儿子很聪明,可没把聪明用到正地方,简直让人头疼。
再说哲哲的任性。他脾气很大,稍不如意就会哭闹,乱扔东西,甚至在地上打滚。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还会说些让人伤心的话,比如:“妈妈不爱我了!”“我要去奶奶家!”我心软,经常被他“控制”甚至“要挟”,我知道任由他的性子来对他的成长很不利,可就是狠不下心来,也不知道该采取何种对策。
后来我参加了一个亲子培训活动,了解了“强化定律”,很受启发。专家跟我具体分析了哲哲的情况,说我们对哲哲的一些不良行为过于关注,对他的一些无理要求也是一哭一闹就予以满足,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不良习惯,正确的做法是采取负强化,也就是冷处理,让孩子的不良行为在被忽视的过程中慢慢弱化直至消失。我觉得专家的话很有道理,就尝试着去做。哲哲任性起来基本分三步:哭,闹,打滚,我就先从这方面入手对他矫正。有一次,朋友带了他儿子石头到我家玩,刚过了一会儿,哲哲就闹腾起来了。原来,哲哲的独占心理很强,他的东西别人碰不得。石头一进门就“瞄上”了哲哲的托马斯小火车玩具,他不知道那是哲哲的最爱,拿过小火车就玩了起来。哲哲见状,扑上去就夺,石头不给,这下惹恼了哲哲,他大发脾气,把手里的一个玩具枪砸到墙上,就地一滚撒起泼来。如果放在以前,我会赶紧拿好吃好玩的东西设法哄他。但这回,我改变了策略,立即把他抱到了另一个房间。然后,我们在客厅聊天、吃东西,让他自己呆在那个房间里。开始他躺在地上哭,然后越哭声音越小,慢慢就止住了。等客人走后,哲哲也差不多平静下来了,我再进去和他讲道理。有时候他提了不合理的要求,我不仅如法炮制进行冷处理,还有意收起他爱玩的玩具以示惩罚。这种冷处理效果很不错,哲哲很快就知道撒泼的招数不灵了,这个坏毛病也就慢慢改掉了。
合理选择强化物(李教授,男,41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我们要通过强化的手段,固化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不失时机地奖励和肯定孩子好的行为习惯。肯定和奖励孩子需要有强化物,以刺激孩子再次表现好。那么怎么选择强化物呢?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喜欢程度,根据孩子表现好的程度合理选择。
常用于幼儿的正强化物有五类,第一类:消费类强化物,有糖果、巧克力、饼干、汉堡、饮料等。第二类:活动性强化物,有看电视、踢球、游泳、野餐、旅游、去动物园、游乐场等。第三类:操弄性强化物,有布娃娃、变形金刚、玩具汽车、玩具枪、画片、卡片等。第四类:拥有性强化物,像小猫、小狗、光盘、漂亮衣服、纪念品、文具等。第五类:社会性强化物,它属于精神层面的。有拥抱、抚摩、微笑、奖状、注视、逗乐嬉戏、讲故事、口头表扬等。此外,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采取代币强化,就是拿好的行为进行积分,用积分换取奖励。您可以给孩子列一个行为分值清单,比如:按时起床加2分、自己穿衣服加2分、帮助做家务加4分……达到一定的分值可以兑奖,从父母这儿得到玩具、额外的特权或外出游玩等奖赏。
使用这些强化物时要注意,在对孩子进行奖赏的时候,不能给了东西就完事,还要口头叙述是孩子的什么行为得到了奖赏。比如“今天你按时吃饭了,所以妈妈奖励你”“今天你对客人特别有礼貌,所以要奖励你”。这样孩子对自己哪方面做得好,是爸爸妈妈高兴和满意的比较清楚,下次还会继续这样做。还有,多种强化物要配合使用,花样变换灵活,家长要善于观察哪些是孩子非常想要的东西,比如特别想吃的食品,特别想得到的玩具,特别想去的游乐场等,掌握了这些信息,当孩子表现不错时,您就可以运用手中的筹码,作为奖励物,让他的需要暂时得到满足,这种“按需奖励”比泛泛的奖励效果要好得多。再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形的强化物要逐渐减少,社会性强化物,也就是精神层面的强化物要逐渐增多。
父母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正强化物奖励,在习惯培养的初期是很有效的。但问题是孩子每天的行为那么多,父母不可能对孩子的每一个好行为都进行强化,而且也不能无限制地给孩子那么多的正强化物,因为使用太多会导致孩子对这样的刺激反应麻木,不珍惜,不再付出努力巩固好的行为。怎么办呢?使用间歇强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间歇强化也就是间隔性地进行部分强化,间歇强化有几种不同方式,一是定时强化,每一个固定时段持续的行为,可以得到一次强化。比如:孩子好动,不能安静专注地画画,您可以对他说:“我每隔十分钟进来检查一次,看看你是不是在专心画画。”对练琴缺乏自觉性的孩子说:“我每天都要听你练得怎么样。”如果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就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表扬或奖赏。二是变数强化。它是不按固定时间进行的。比如:父母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进行不定期地监督和检查,随时向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了解情况。这样,孩子就不会放松自己,养成稳定而又持久的好习惯,对表扬和奖励的依赖会逐渐减少,自觉性大大提高。三是定数强化,就是当孩子的好行为达到一定次数的时候可获得一定的强化物奖励。比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当孩子读完一本书或读完一定数量的文章后可获得适当的表扬或奖励。
有了这些方法,家长可以省去很多无效的说教。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之后,他的成长就会顺利很多。
〔编辑:冯士军〕
每一位家都希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如何培养,却令家长备感困惑。其实不妨尝试运用“强化定律”。所谓强化定律,就是关注孩子的正确行为,使之强化;淡化孩子的不良行为,使之消失。强化定律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教育法则”之一。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关注、认同或赞赏,人们以后就会更多地做出这类行为;反之,如果某种行为被忽视、抑制或惩罚,以后人们则会尽量回避这种行为。这就是强化定律之所以有效的根本原理。也有人形象地把习惯比喻为一根长长的绳索,好的行为每重复一次,就相当于将绳索对折变成双股。很显然,假如每天对折,绳索就会越来越粗,也会越来越结实。反之,习惯被不断忽视,则会不断淡化直至消失。
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的萌芽期,既易于养成好习惯,也易于纠正坏习惯,家长如果善于运用强化定律,孩子将一生受益。
用好“加减法”(宋女士,33岁,某医院营养师)
我喜欢运用“加减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也就是“强化定律”中的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好的习惯用加法,矫正不良习惯用减法。顺便说一句,我女儿小名叫篮子,“篮子”也有加减法的意思在里面,把好的东西都装进篮子,不好的东西都丢掉。不知不觉篮子5岁了,我觉得我的加减法实践效果很不错。
就说懂礼貌的习惯养成吧,篮子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会主动跟人打招呼,嘴巴很甜,见到她喜欢的画画老师,她称呼人家“罗老师妈妈”,罗老师每次都大声答应,脸上乐开了花。可你要知道篮子以前可不是这样,她是个有点内向、害羞的孩子,小的时候怕见生人,长大一点后见人也喜欢往后躲。为了培养她懂礼貌的好习惯,锻炼她与人交往的能力,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当隔壁的奶奶主动跟她讲话她不理人家,或到幼儿园不主动跟老师打招呼时,我通常不会像有的家长一样当场训斥孩子不懂礼貌,我觉得当场训斥只会强化孩子的不礼貌,孩子也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害羞,越来越不敢主动跟人打交道。我的做法是,忽视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当场数落孩子,也不跟对方唠叨说“我家孩子认生、害羞”之类的,尽量减弱甚至忽略对孩子这种行为的关注。相反,当她表现得有礼貌时,我会立即鼓励、肯定、表扬她,以强化她这种行为。说来有趣,她第一次主动打招呼是跟动物而不是人。那次我们到一个朋友家,朋友养了一只会说话的鹦鹉,一进门,就用京腔问候我们:“你好!你好!”篮子既惊奇又兴奋,跑到鹦鹉跟前热情地打招呼:“你好!你叫什么名字?”有了这个好的开端,那天篮子表现得特别有礼貌,朋友给她拿了巧克力,她马上说“谢谢阿姨”,临走时又主动跟人家说“阿姨拜拜”。这在以前是少有的,我当时表扬她:“篮子今天特有礼貌,主动跟鸟儿问好,对阿姨也很有礼貌,这样真好!妈妈喜欢。”然后在她额头上使劲亲了一下,路上又给她买了一个冰激凌作为奖励。有“加”有“减”,有强化有淡化,女儿渐渐养成了主动打招呼、问好及使用文明用语等好习惯,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培养生活习惯方面也是如此。篮子的生活习惯比较好,吃饭不挑食,能按时起床睡觉,能自己刷牙洗脸,脱下来的脏衣服能放到固定的藤筐里,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用过的画笔颜料都能归位。在幼儿园她几乎不用阿姨提醒,就知道饭前便后洗手,吃完饭把餐具放到指定的地方,睡完午觉会把小床收拾整齐,还能主动帮助别的小朋友收拾玩具……幼儿园老师不止一次当我的面夸她,说篮子生活习惯好,做什么都有板有眼,让人省心。女儿的这些好习惯,也都是我采取加减法帮她养成的。比如日常生活中碰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我随口就会表扬:“你的小桌子收拾得真干净!”“篮子把玩具摆放得这么整齐呀!”经常地、反复地、及时地强化孩子的好做法,好做法就会内化为一种好习惯。当然,遇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就要用减法,淡化处理。比如篮子有段时间吃饭挑食,所有带有青叶子的菜都不吃,我把菜叶剁碎了煮粥,她也会把菜叶吐出来。当时她姥姥在我家带她,我就私底下跟我妈说,不要在餐桌上强调她不爱吃青菜,以免强化她的不良行为。而是强化吃青菜的好处,我就跟篮子讲,青菜很有营养,吃了有这样那样的好处,还给她讲小白兔爱吃青菜萝卜的故事。吃饭时我还带头吃青菜,并连称“好吃”。她渐渐有所心动,尝试着吃了一点,我则立即给予表扬。经过反复强化了一段时间后,篮子吃饭就不再挑食了。
类似的例子很多,篮子生活上的好习惯,都是这样日积月累养成的。
不妨冷处理(余女士,30岁,私营店主)
我儿子哲哲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但令人头疼的是,小家伙特别捣蛋、任性,经常弄得我一筹莫展。哲哲3岁上幼儿园之前一直由奶奶带着,奶奶对他很娇宠,给他惯出了不少不良习惯。上幼儿园以后,老师经常跟我们告他的状,抢小朋友的玩具啊,吃饭的时候坐不住啊,中午不睡午觉啊,等等。有一次老师专门打电话请我去幼儿园就孩子的问题进行沟通。老师的口气挺严肃,我一听就知道哲哲又在幼儿园惹事了。原来,那天老师教孩子们算术,问两个苹果再加上3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哲哲响亮地回答:“等于屁股!”小朋友们顿时笑翻了天。老师很生气,批评了哲哲,可哲哲根本不当一回事。跟我讲这些的时候,老师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这件事让我突然想起了前不久有个朋友到我家做客时给哲哲讲的一个笑话,说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苹果,问小朋友是什么,有个孩子回答说是屁股。一定是哲哲记住了这个笑话,用到了课堂上。我又好笑又好气,跟老师解释了一番。老师一听,便没再追究。事后我琢磨,儿子很聪明,可没把聪明用到正地方,简直让人头疼。
再说哲哲的任性。他脾气很大,稍不如意就会哭闹,乱扔东西,甚至在地上打滚。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还会说些让人伤心的话,比如:“妈妈不爱我了!”“我要去奶奶家!”我心软,经常被他“控制”甚至“要挟”,我知道任由他的性子来对他的成长很不利,可就是狠不下心来,也不知道该采取何种对策。
后来我参加了一个亲子培训活动,了解了“强化定律”,很受启发。专家跟我具体分析了哲哲的情况,说我们对哲哲的一些不良行为过于关注,对他的一些无理要求也是一哭一闹就予以满足,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不良习惯,正确的做法是采取负强化,也就是冷处理,让孩子的不良行为在被忽视的过程中慢慢弱化直至消失。我觉得专家的话很有道理,就尝试着去做。哲哲任性起来基本分三步:哭,闹,打滚,我就先从这方面入手对他矫正。有一次,朋友带了他儿子石头到我家玩,刚过了一会儿,哲哲就闹腾起来了。原来,哲哲的独占心理很强,他的东西别人碰不得。石头一进门就“瞄上”了哲哲的托马斯小火车玩具,他不知道那是哲哲的最爱,拿过小火车就玩了起来。哲哲见状,扑上去就夺,石头不给,这下惹恼了哲哲,他大发脾气,把手里的一个玩具枪砸到墙上,就地一滚撒起泼来。如果放在以前,我会赶紧拿好吃好玩的东西设法哄他。但这回,我改变了策略,立即把他抱到了另一个房间。然后,我们在客厅聊天、吃东西,让他自己呆在那个房间里。开始他躺在地上哭,然后越哭声音越小,慢慢就止住了。等客人走后,哲哲也差不多平静下来了,我再进去和他讲道理。有时候他提了不合理的要求,我不仅如法炮制进行冷处理,还有意收起他爱玩的玩具以示惩罚。这种冷处理效果很不错,哲哲很快就知道撒泼的招数不灵了,这个坏毛病也就慢慢改掉了。
合理选择强化物(李教授,男,41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我们要通过强化的手段,固化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不失时机地奖励和肯定孩子好的行为习惯。肯定和奖励孩子需要有强化物,以刺激孩子再次表现好。那么怎么选择强化物呢?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喜欢程度,根据孩子表现好的程度合理选择。
常用于幼儿的正强化物有五类,第一类:消费类强化物,有糖果、巧克力、饼干、汉堡、饮料等。第二类:活动性强化物,有看电视、踢球、游泳、野餐、旅游、去动物园、游乐场等。第三类:操弄性强化物,有布娃娃、变形金刚、玩具汽车、玩具枪、画片、卡片等。第四类:拥有性强化物,像小猫、小狗、光盘、漂亮衣服、纪念品、文具等。第五类:社会性强化物,它属于精神层面的。有拥抱、抚摩、微笑、奖状、注视、逗乐嬉戏、讲故事、口头表扬等。此外,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采取代币强化,就是拿好的行为进行积分,用积分换取奖励。您可以给孩子列一个行为分值清单,比如:按时起床加2分、自己穿衣服加2分、帮助做家务加4分……达到一定的分值可以兑奖,从父母这儿得到玩具、额外的特权或外出游玩等奖赏。
使用这些强化物时要注意,在对孩子进行奖赏的时候,不能给了东西就完事,还要口头叙述是孩子的什么行为得到了奖赏。比如“今天你按时吃饭了,所以妈妈奖励你”“今天你对客人特别有礼貌,所以要奖励你”。这样孩子对自己哪方面做得好,是爸爸妈妈高兴和满意的比较清楚,下次还会继续这样做。还有,多种强化物要配合使用,花样变换灵活,家长要善于观察哪些是孩子非常想要的东西,比如特别想吃的食品,特别想得到的玩具,特别想去的游乐场等,掌握了这些信息,当孩子表现不错时,您就可以运用手中的筹码,作为奖励物,让他的需要暂时得到满足,这种“按需奖励”比泛泛的奖励效果要好得多。再者,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形的强化物要逐渐减少,社会性强化物,也就是精神层面的强化物要逐渐增多。
父母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正强化物奖励,在习惯培养的初期是很有效的。但问题是孩子每天的行为那么多,父母不可能对孩子的每一个好行为都进行强化,而且也不能无限制地给孩子那么多的正强化物,因为使用太多会导致孩子对这样的刺激反应麻木,不珍惜,不再付出努力巩固好的行为。怎么办呢?使用间歇强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间歇强化也就是间隔性地进行部分强化,间歇强化有几种不同方式,一是定时强化,每一个固定时段持续的行为,可以得到一次强化。比如:孩子好动,不能安静专注地画画,您可以对他说:“我每隔十分钟进来检查一次,看看你是不是在专心画画。”对练琴缺乏自觉性的孩子说:“我每天都要听你练得怎么样。”如果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就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表扬或奖赏。二是变数强化。它是不按固定时间进行的。比如:父母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进行不定期地监督和检查,随时向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了解情况。这样,孩子就不会放松自己,养成稳定而又持久的好习惯,对表扬和奖励的依赖会逐渐减少,自觉性大大提高。三是定数强化,就是当孩子的好行为达到一定次数的时候可获得一定的强化物奖励。比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当孩子读完一本书或读完一定数量的文章后可获得适当的表扬或奖励。
有了这些方法,家长可以省去很多无效的说教。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之后,他的成长就会顺利很多。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