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大片屡创奇迹,一片片欣欣向荣。然而,在票房增长的背后却是恶评如潮,这也就为中国大片伏下了一个隐患。为什么中国大片始终不能留下一部经典?中国大片到底是太平盛世,还是五彩泡沫?
[关键词]中国大片 泡沫 真实感
1997年,《铁达尼号》登陆中国。席卷神洲票房。当时,既有中国影人高呼美国大片“狼来了”,也有大腕导演慷慨激陈词:“给我一个亿,我也能拍出《铁达尼号》来。”在一片纷争与希冀中,中国大片之“铁达尼号”开始鸣笛起航。从《英雄》到《夜宴》,从《无极》到《赤壁》,从《长江七号》到《机器侠》在票房节节高升的同时。也伴随着观众潮水般的嘘声一片,以至人血馒头红透大江南北,恶搞之风吹遍九洲大地。2009年的《开国大典》刚创不朽神话,《十月围城》方露繁荣气象,一部《阿凡达》就抢了所有的鲜花与掌声。中国大片投资不可谓不多,明星不可谓不红,宣传不可谓不强,规模不可谓不宏大,特技不可谓不炫丽,可始终没有一部影片能像《铁达尼号》或《阿凡达》一样票房与口碑齐飞,商业与艺术并举。中国大片,始终只像一场热闹的节庆仪式,虽然外表光彩夺目,却始终徘徊在观众的心门之外。当然。也不能说中国大片就是失败,无论怎么说,中国大片在拉动中国经济GDP增长上功不可没,在商业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国大片能盈利就不是坏事。所以我的这篇文章,只是在未雨绸缪地作一点谨慎思考。同时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也希望中国大片在继续创收的同时,某一天也能够在情感上给观众一点慰藉。毕竟,电影被冠以“艺术”之名由来已久。
如果说中国大片虽强壮,但并不健康,那么症结就在真实感的缺失。电影是造梦的机器,既然是“梦”,就要令人身在“梦”中而不觉是“梦”,既然是好电影,就要让观众忘了白已是坐在电影院看电影,而与电影中的人物同悲戚,共命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创造出一种真实感。遗憾地是,中国大片在特技运用,宣传造势上成就非凡,而在真实感的创造上乏善可陈,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大片才赢得了票房,输掉了口碑。中国大片真实感缺失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情节松散,结构杂乱,叙事逻辑模糊
《无极》中的馒头,实在无法解释为一个变态男人的心理根源,而其多线叙事繁杂琐碎,漏洞百出。更是令观者费解。《风声》中黄晓明排除李宁玉和金生火的理由仅仅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这些剧本上的不严谨,令影片变得幼稚可笑,从而无法把观众带入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剧本是一部好影片的基石,而中国大片剧本的水平之低实在令人难以卒读。
二、不顾历史基础,随意想象
《英雄》中,李连杰为刺杀秦王,准备了数十年,牺牲了无数生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居然会在刺杀成功唾手可得之际被秦王的一番言语打动,可笑的是,之前的梁朝伟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放弃刺杀。而在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春秋战国的刺客们侠客们是怎样的形象呢?是专诸的鱼腹藏剑,是豫让的“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聂政的“皮面决眼启屠出肠”是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侯赢的“北乡自颈以送公子”,他们并不管天下的存亡胜数,他们只看重一诺千金的信义和视死如归的勇气。《英雄》中的英雄,显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英雄,然而却放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中来表现,对于观众来说,就好像有人对他说春秋战国时期有电脑一样荒谬。
三、人物没有个性,性格变化缺少依据
人物是一部影片中的关键因素,影片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人物的情感丰富饱满,影片之所以真实,就在于人物的情感状态能为观众所理解。但是中国大片中的人物往往给人支离破碎之感。像《麦田》中范冰冰所演的夫人出场时是一个高雅的,有才干的夫人形象。可是后来的情节中却越来越显出软弱和缺乏才智。从才女到弱女的过度,没有任何的交待和过渡,显得十分的生硬和费解,同时也令人失去了人物个性的感召力。
究其原因,其实植根于当下中国电影界急功近利的拍片方式。中国大片靠电影本身来卖钱的因素已越来越少,而靠电影以外的手段来牟利的因素则越发盛行。
1、迷信宣传和明星效应
宣传和明星成了大片票房的两大法宝。中国大片在现代传媒与明星人气的护行下一路捷报频传。然而这正是中国电影泡沫所在,因为电影毕竟是电影,不是新闻发布会和明星坐谈会,电影的本质还是在其故事和画面。宣传和明星只是能是作锦上添花之用,不应喧宾夺主。而在一个个成功案例的榜样作用下,中国大片对电影本身的精彩与否态度冷淡,而在宣传技巧和招揽明星上殚精竭虑。
2、对经典的模仿,而不是对生活的模仿
电影应该是对生活的模仿,而不是对另一部电影的模仿。中国大片在严酷的商业竞争中,始终是在抄袭经典,所以至今仍未产生一部经典。《无极》是对《魔戒》的模仿《麦田》是对《七武士》的模仿《三枪》是对《血迷宫》和小赵本山小品的模仿……虽打着满足观众口味的旗号,其实难逃缺乏创造性的事实。经典可以借鉴,但绝不是用来抄袭。中国式大片之所以不断模仿经典,自然是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但这却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
3、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性
当下流行什么,中国大片就力图去表现什么。迎合观众的趣味,这本身没有错。可是凡事皆有度,中国大片的迎合,错就错在过了度。《十全九美》和《熊猫大侠》是实实在在的电影大片,可是给人的感觉却更像山寨电影。因为这两部片子好像是网络视频的集萃,令人身虽在电影院,感觉却在电脑旁。
好莱坞也搞明星效应,可是人家的明星总是符合角色的特点;好莱坞也模仿经典,可是人家的模仿总是限制在借鉴的范围里;好莱坞也迎合流行,可是人家的迎合却总是保有分寸。中国大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应该深入精髓,而不应止于皮毛。
[关键词]中国大片 泡沫 真实感
1997年,《铁达尼号》登陆中国。席卷神洲票房。当时,既有中国影人高呼美国大片“狼来了”,也有大腕导演慷慨激陈词:“给我一个亿,我也能拍出《铁达尼号》来。”在一片纷争与希冀中,中国大片之“铁达尼号”开始鸣笛起航。从《英雄》到《夜宴》,从《无极》到《赤壁》,从《长江七号》到《机器侠》在票房节节高升的同时。也伴随着观众潮水般的嘘声一片,以至人血馒头红透大江南北,恶搞之风吹遍九洲大地。2009年的《开国大典》刚创不朽神话,《十月围城》方露繁荣气象,一部《阿凡达》就抢了所有的鲜花与掌声。中国大片投资不可谓不多,明星不可谓不红,宣传不可谓不强,规模不可谓不宏大,特技不可谓不炫丽,可始终没有一部影片能像《铁达尼号》或《阿凡达》一样票房与口碑齐飞,商业与艺术并举。中国大片,始终只像一场热闹的节庆仪式,虽然外表光彩夺目,却始终徘徊在观众的心门之外。当然。也不能说中国大片就是失败,无论怎么说,中国大片在拉动中国经济GDP增长上功不可没,在商业时代条件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国大片能盈利就不是坏事。所以我的这篇文章,只是在未雨绸缪地作一点谨慎思考。同时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也希望中国大片在继续创收的同时,某一天也能够在情感上给观众一点慰藉。毕竟,电影被冠以“艺术”之名由来已久。
如果说中国大片虽强壮,但并不健康,那么症结就在真实感的缺失。电影是造梦的机器,既然是“梦”,就要令人身在“梦”中而不觉是“梦”,既然是好电影,就要让观众忘了白已是坐在电影院看电影,而与电影中的人物同悲戚,共命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创造出一种真实感。遗憾地是,中国大片在特技运用,宣传造势上成就非凡,而在真实感的创造上乏善可陈,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大片才赢得了票房,输掉了口碑。中国大片真实感缺失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情节松散,结构杂乱,叙事逻辑模糊
《无极》中的馒头,实在无法解释为一个变态男人的心理根源,而其多线叙事繁杂琐碎,漏洞百出。更是令观者费解。《风声》中黄晓明排除李宁玉和金生火的理由仅仅建立在猜测的基础上。这些剧本上的不严谨,令影片变得幼稚可笑,从而无法把观众带入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剧本是一部好影片的基石,而中国大片剧本的水平之低实在令人难以卒读。
二、不顾历史基础,随意想象
《英雄》中,李连杰为刺杀秦王,准备了数十年,牺牲了无数生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居然会在刺杀成功唾手可得之际被秦王的一番言语打动,可笑的是,之前的梁朝伟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放弃刺杀。而在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春秋战国的刺客们侠客们是怎样的形象呢?是专诸的鱼腹藏剑,是豫让的“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聂政的“皮面决眼启屠出肠”是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侯赢的“北乡自颈以送公子”,他们并不管天下的存亡胜数,他们只看重一诺千金的信义和视死如归的勇气。《英雄》中的英雄,显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英雄,然而却放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中来表现,对于观众来说,就好像有人对他说春秋战国时期有电脑一样荒谬。
三、人物没有个性,性格变化缺少依据
人物是一部影片中的关键因素,影片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人物的情感丰富饱满,影片之所以真实,就在于人物的情感状态能为观众所理解。但是中国大片中的人物往往给人支离破碎之感。像《麦田》中范冰冰所演的夫人出场时是一个高雅的,有才干的夫人形象。可是后来的情节中却越来越显出软弱和缺乏才智。从才女到弱女的过度,没有任何的交待和过渡,显得十分的生硬和费解,同时也令人失去了人物个性的感召力。
究其原因,其实植根于当下中国电影界急功近利的拍片方式。中国大片靠电影本身来卖钱的因素已越来越少,而靠电影以外的手段来牟利的因素则越发盛行。
1、迷信宣传和明星效应
宣传和明星成了大片票房的两大法宝。中国大片在现代传媒与明星人气的护行下一路捷报频传。然而这正是中国电影泡沫所在,因为电影毕竟是电影,不是新闻发布会和明星坐谈会,电影的本质还是在其故事和画面。宣传和明星只是能是作锦上添花之用,不应喧宾夺主。而在一个个成功案例的榜样作用下,中国大片对电影本身的精彩与否态度冷淡,而在宣传技巧和招揽明星上殚精竭虑。
2、对经典的模仿,而不是对生活的模仿
电影应该是对生活的模仿,而不是对另一部电影的模仿。中国大片在严酷的商业竞争中,始终是在抄袭经典,所以至今仍未产生一部经典。《无极》是对《魔戒》的模仿《麦田》是对《七武士》的模仿《三枪》是对《血迷宫》和小赵本山小品的模仿……虽打着满足观众口味的旗号,其实难逃缺乏创造性的事实。经典可以借鉴,但绝不是用来抄袭。中国式大片之所以不断模仿经典,自然是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但这却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
3、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性
当下流行什么,中国大片就力图去表现什么。迎合观众的趣味,这本身没有错。可是凡事皆有度,中国大片的迎合,错就错在过了度。《十全九美》和《熊猫大侠》是实实在在的电影大片,可是给人的感觉却更像山寨电影。因为这两部片子好像是网络视频的集萃,令人身虽在电影院,感觉却在电脑旁。
好莱坞也搞明星效应,可是人家的明星总是符合角色的特点;好莱坞也模仿经典,可是人家的模仿总是限制在借鉴的范围里;好莱坞也迎合流行,可是人家的迎合却总是保有分寸。中国大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应该深入精髓,而不应止于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