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2-0198-01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逐步认识到:老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的发展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现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体会,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教师要努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进而主动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挖掘生活素材,以更多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我们知道,当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他们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就能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包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扫除安排中的情境运用到教学中,“同学们打扫卫生,争着去扫操场,操场里有5个篮球场,每个篮球场需5个人打扫,剩下15个人在教室打扫。”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解题。这样,学生就把学习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数学问题也要生活化。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只要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知道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了,激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就有了生活情趣,学生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现实生活就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從而更加关注生活、喜欢学数学。并且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去发现日常生活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我们教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多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最枯燥、抽象的知识,要学生接受和理解,就需要教师具有高素质的语言艺术。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设置启发点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都必须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的不是送给学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善于设置兴趣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此外,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在小组相互说一句带有“5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有5本数学本,李华也有5本数学本,一共有10本数学本,算式5×2=10。”这样学习数学就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了。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教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材料,且经过思维加工,就会生成许多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l.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主体,但在人格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应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
2.教师要学会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多与学生接触,主动找学生谈心,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不对教师产生畏惧感,努力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是;学生犯错误时,也不能过分批评指责,要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爱,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逐步认识到:老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的发展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现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体会,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教师要努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进而主动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挖掘生活素材,以更多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我们知道,当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他们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就能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包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扫除安排中的情境运用到教学中,“同学们打扫卫生,争着去扫操场,操场里有5个篮球场,每个篮球场需5个人打扫,剩下15个人在教室打扫。”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解题。这样,学生就把学习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数学问题也要生活化。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只要把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知道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了,激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就有了生活情趣,学生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现实生活就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從而更加关注生活、喜欢学数学。并且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去发现日常生活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我们教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多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最枯燥、抽象的知识,要学生接受和理解,就需要教师具有高素质的语言艺术。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设置启发点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都必须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的不是送给学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善于设置兴趣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此外,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在小组相互说一句带有“5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有5本数学本,李华也有5本数学本,一共有10本数学本,算式5×2=10。”这样学习数学就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了。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教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材料,且经过思维加工,就会生成许多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l.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主体,但在人格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应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
2.教师要学会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多与学生接触,主动找学生谈心,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不对教师产生畏惧感,努力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是;学生犯错误时,也不能过分批评指责,要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爱,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