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改革精神和职业教育实际的,具有较强操作性和系统化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对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学目标、任务、体育学习评价等的思考,提出了作者自己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
一、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各校几乎开设统一的体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不少学生还出现了厌烦情绪。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就必须进行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适应本世纪对学校体育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不是单纯以身体训练为主,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多方位全面地发展其身体素质,朝着快乐型、健康型、多元型的方向发展。
二、 体育教学改革的想法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要以立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线。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体现实现目标效果的单一性和多元性相结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很少考虑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基本局限于实现运动技术这种单一的教学目标。
(1)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适当调整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内容和比例。①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时间具有间断性。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虽然学制三年,但并非是六个学期不间断地进行教学;而是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在不同时期存在着间断性的外出实习、社会实践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我们体校,每年都有两到三次的全省及全国比赛,学生一年都要请几次长假。这样,不但使教学的系统性、稳定性受到冲击,而且教学总时数相对缩短,难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及要求。因此,必须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中职学校体育教学。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和文化知识较为重视,普遍存在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的倾向。我们体校学生天天训练,体育就是他们主要学习的专项技术,长时间如此,他们对体育产生“厌学”情绪。我们必须把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把专业技术和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③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我们体校学生对身体素质的各项要求都很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比例做了适当的调整,除了在专项课要求的各专项素质以外,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2)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选择体育锻炼内容,体育的兴趣爱好及体育锻炼习惯不尽相同。如果对不同专业学生按同一种模式安排教学内容,用一种方法组织教学,用同一种考核要求来进行测评的话,势必大大限制了学生专业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应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3)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纪律,强化规范教育。抓好体育课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纪律性是提高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对学生就业保持良好的纪律性也是一种导向,更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规范行为,可以影响学生以后的职业道德规范,使他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奋斗方向。在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他们忠于职守、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奋力拼搏的高尚品质。
(4)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个体、社会生活、职业技能之间的联系。根据教育应体现为生存、生活服务的宗旨,打破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即根据身体锻炼的实际需要,把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视为一种体育手段或活动方式,更多注重学生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而适当淡化知识与动作形成之间的逻辑顺序。通过突出教材在反映身心发展和文化层次上的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按“为我所用”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有利于未来从事职业工作需要的教材内容。
(5)体育学习评价。一切评价其实都是手段,体育学习中把评价的功能从注重单一的技能和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关注学生体育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从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转变为关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发展。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具体、准确的教学信息,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才是真正的目的。①以往的体育学习评价中,推崇和借鉴的是体育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原理,少数成绩优秀学生能滋润到成功的营养,而大多数学生则是失败者,评价结果使少数学生得到激励,挫伤了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体育学习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这个根本,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评价,让学生在发现、发展、展示自己的长处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②在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中,偏重于动作技术结果的评价,而忽略结论前的过程的评价。结果评价固然简便易行,但是可能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只重结论、忽略过程的行为,造成部分体能好的学生盲目乐观、目中无人,体能差的学生悲观失望、不思进取。长此以往,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期盼着体育教师给他们作出形成性的过程评价,体育教师应该把评价的“重心”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升。③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相互评价的条件,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意识与自我体验,养成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可通过问卷和书信的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从中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然后对孩子进行评价。这不仅架起了教师和家长、学校与家庭间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也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发展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家长们的教育观念。④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过分关注单项技能成绩,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体育学习内容的设置上要有层次性;在评价方式上要实行综合评价基础上的差异评价,评价不但要采取多种方式,而且在评价结论呈现方式中要尽可能突出学生学习的特长与优势,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自身特点给出个性化的评价结论并提出以后努力的方向。只有评价结论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才能使师生关系在评价中变得和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中受到强化和激发。⑤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材难度也相应提高,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武.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应遵循四个原则[J].体育教学,2006(2).
[2]邢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2001(9).
(焦作市体育训练班)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
一、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各校几乎开设统一的体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不少学生还出现了厌烦情绪。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就必须进行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适应本世纪对学校体育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不是单纯以身体训练为主,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多方位全面地发展其身体素质,朝着快乐型、健康型、多元型的方向发展。
二、 体育教学改革的想法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要以立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主线。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体现实现目标效果的单一性和多元性相结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很少考虑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基本局限于实现运动技术这种单一的教学目标。
(1)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适当调整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内容和比例。①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时间具有间断性。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中,虽然学制三年,但并非是六个学期不间断地进行教学;而是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在不同时期存在着间断性的外出实习、社会实践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我们体校,每年都有两到三次的全省及全国比赛,学生一年都要请几次长假。这样,不但使教学的系统性、稳定性受到冲击,而且教学总时数相对缩短,难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及要求。因此,必须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中职学校体育教学。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和文化知识较为重视,普遍存在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的倾向。我们体校学生天天训练,体育就是他们主要学习的专项技术,长时间如此,他们对体育产生“厌学”情绪。我们必须把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把专业技术和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③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我们体校学生对身体素质的各项要求都很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比例做了适当的调整,除了在专项课要求的各专项素质以外,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2)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选择体育锻炼内容,体育的兴趣爱好及体育锻炼习惯不尽相同。如果对不同专业学生按同一种模式安排教学内容,用一种方法组织教学,用同一种考核要求来进行测评的话,势必大大限制了学生专业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应根据专业特点确定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3)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纪律,强化规范教育。抓好体育课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纪律性是提高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对学生就业保持良好的纪律性也是一种导向,更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规范行为,可以影响学生以后的职业道德规范,使他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和奋斗方向。在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他们忠于职守、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奋力拼搏的高尚品质。
(4)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个体、社会生活、职业技能之间的联系。根据教育应体现为生存、生活服务的宗旨,打破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即根据身体锻炼的实际需要,把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视为一种体育手段或活动方式,更多注重学生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而适当淡化知识与动作形成之间的逻辑顺序。通过突出教材在反映身心发展和文化层次上的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按“为我所用”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有利于未来从事职业工作需要的教材内容。
(5)体育学习评价。一切评价其实都是手段,体育学习中把评价的功能从注重单一的技能和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关注学生体育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从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转变为关注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和发展。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具体、准确的教学信息,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才是真正的目的。①以往的体育学习评价中,推崇和借鉴的是体育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原理,少数成绩优秀学生能滋润到成功的营养,而大多数学生则是失败者,评价结果使少数学生得到激励,挫伤了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体育学习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这个根本,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评价,让学生在发现、发展、展示自己的长处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②在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中,偏重于动作技术结果的评价,而忽略结论前的过程的评价。结果评价固然简便易行,但是可能造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只重结论、忽略过程的行为,造成部分体能好的学生盲目乐观、目中无人,体能差的学生悲观失望、不思进取。长此以往,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期盼着体育教师给他们作出形成性的过程评价,体育教师应该把评价的“重心”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升。③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了解,相互促进,相互评价的条件,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意识与自我体验,养成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可通过问卷和书信的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从中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然后对孩子进行评价。这不仅架起了教师和家长、学校与家庭间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也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发展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家长们的教育观念。④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过分关注单项技能成绩,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整体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体育学习内容的设置上要有层次性;在评价方式上要实行综合评价基础上的差异评价,评价不但要采取多种方式,而且在评价结论呈现方式中要尽可能突出学生学习的特长与优势,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自身特点给出个性化的评价结论并提出以后努力的方向。只有评价结论普遍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才能使师生关系在评价中变得和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中受到强化和激发。⑤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材难度也相应提高,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武.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应遵循四个原则[J].体育教学,2006(2).
[2]邢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2001(9).
(焦作市体育训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