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己及人,与科学深度教学中的学生换位体验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j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既需要“备教材”,也需要“备学生”,教师要在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教育学规律,想学生所想,预设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案。小学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了解,离不开平时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与观察,教师还可以通过换位体验来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推己及人,反思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关注和尊重程度。
  一、深度教学,合理安排学习小组的人数
  将参与体验深度教学的教师每6个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准备3根小棒、3根橡皮筋。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个三角形框架,小组活动过程中要有“合作”、要体现“团队”的力量。完成三角形框架的制作以后,提出问题:你们小组完成了“三角形框架”的制作任务了吗?你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小组成员在活动团队中的自我定位准确吗?参与体验的教师一般会从维护团队形象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制作者、出主意的人和活动关注者。也有个性鲜明的教师会略带调侃地表明观点:“这么简单的工作,我一个人就做完了,他们只有看的份儿。”或者明显不满地发表意见:“还没反应过来,小组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我都没有参与制作的机会,因为我们6个人只有一套材料,我就是个旁观者。”
  回忆一下我们在常规教学活动中的科学学习小组人数,一般是几个人一组呢?有多少专门“出主意的人”、有多少专职的“活动关注者”,每个学生每节课能有几次充当“制作者”角色的機会?当教师用“小组要合作、要团结”的要求来组织教学的时候,课堂上会产生多少无可奈何的“旁观者”呢?制作三角形框架这样简单的活动任务,不是一定要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落实,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学生也需要独立体验的机会,如果材料的数量有限,就应该花费时间来换取体验制作的机会——组织学生轮流操作。6人小组作为学习小组或许合适,但作为制作小组,则人数明显偏多,不利于活动体验的落实。
  二、深度教学,生成合作教学的情境
  在完成制作三角形框架的基础上,要求参加体验深度教学的教师制作一个四边形框架,给足小组成员可以独立完成的材料,也可以组队合作,每个学习小组在制作完成以后,要捏着四边形框架的任意一个角,向大家展示四边形框架成品(不直接谈稳固性,但要求提交比较稳固的成品)。
  在制作四边形框架时,大家各自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只有少数教师能够独立完成四边形制作,更多的学习小组需要有专人摆放或者用手固定框架,再由专人负责用橡皮筋固定小棒,甚至还需要专人出谋划策以及借鉴别的小组的经验。并且原有的6人小组自觉地分化成了2人小组或者3人小组。
  当任务达到一定的难度,活动无法独立完成时,就出现了分工合作,教师与其在活动前提出空乏的“合作”要求,不如在活动后肯定合作的事实:一个人用手固定小棒,另一个人用橡皮筋缠绕、固定。这样分工、配合更容易完成制作,我们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既需要合理利用材料,也需要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在相应的情境中渗透合作教学,效果更好。
  三、深度教学,预留自主学习的空间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制作四边形框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完成了制作任务,但有相当多的教师根据“捏着一个角,举起来展示”的要求自查,对自己的作品不是很满意,并且多数活动小组第一次制作的四边形框架无法捏着一个角举起来展示,这说明很多作品的结构并不稳定。另一方面,尽管参加培训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指导,但几乎每个学习小组都能够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四边形框架,并且制作的方法不止一种,包括在四边形框架上增加斜杠,利用三角形更加稳固的特性来加固四边形。
  在完成一个有一定难度任务的过程中,困难本身也会成为一种动力源,在摸索、试探的过程中是有可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的,参与体验的教师能够自己琢磨出制作稳固框架的方法,并且很少有成员主动申请培训专家的帮助,但却并不排斥借鉴相邻学习小组的做法。推己及人,我们的学生是不是也会喜欢自主地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呢?同样,来自同伴的积极影响相对于教师的说教,也许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在制作四边形框架的过程中,参与体验的教师大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克服四边形不稳定的困难,经过反复试验,真正作为“原创者”找到稳固框架办法的教师只占少数,其他教师在制作的过程中,多少受到过小组成员或者邻组同伴制作方法的启示。同理可证,学生受到年龄、学识的限制,在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的时候,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否给学生留出了足够多的时间呢?是否允许学生不断地试误呢?是否默许甚至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呢?是否允许学生可以突破组与组之间的距离,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允许学生离开座位去“取经”呢?
  开放的科学深度教学既要相信学生有独立完成学习目标的能力,又要协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与挑战难度之间选取平衡点。
  四、深度教学,用无形的“教”衬托有形的“学”
  不论是制作简单的三角形框架,还是制作稍有难度的四边形框架,或者是之后还要制作的长方体框架,学生或是参与体验的教师都能够对照目标自主完成,只是完成目标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教师“教”的意义。“做一个像这样的三角形框架”“这是第一小组制作的四边形框架”“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大概需要多少根小棒呢”……通过对实例的观察与制作体验,关于“框架”的概念就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了。同时,在课堂上,通过交流“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可以提炼出丰富的制作经验与技巧,这也是教师在借课堂资源“教”学生。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不主动教方法,但一定要总结方法,即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学”,重视深度教学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在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观指导下,应试教育下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过度关注作业的完成情况易使学生养成机械的套用模式解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求甚解、不善深究的毛病。在这一情况下,教师所起的仅仅是裁判员的作用,缺少师生情感交流,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究,笔者认为作业的设计需要从形式上力求新颖,内容上与教学目标契合,耗时短,易于完成,能巩固重难点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寒假里,我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被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期刊
窗外下著倾盆大雨,“哗啦啦,哗啦啦……”雨水滴落,溅起一片水花。很快,雨便停了。残留在窗上的雨滴,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晶莹剔透。这场大雨让我回想起了那件让我难忘的事……  夏天的一个下午,外面下着倾盆大雨,下课了,我和妈妈准备乘坐公交车回家。虽然我们带了两把伞,但是我怕淋湿身上的白衣服,想等雨小一点再走。谁知雨不但没小,还越下越大,我们只好打着伞走在湿湿的小路上,往公交车站的方向走去。  等车时,一
期刊
区域性体育活动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设置多个区域的运动.投掷区就是其中的一个区域,把单一的投掷运动变得有趣味,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本文从实践中总结出关于投掷区运动的几点反思:rn一、一次“哎呦”的声音击中要害rn提起“投掷区”这三个字,我的脑海里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那次区域运动教学的画面,孩子们投掷时发出阵阵欢呼声,而我也沉浸在孩子们的喜悦中,直到一个孩子“哎呦”一声,以及专家老师的那句“太危险了,不要投了”让我跌入冰窖,我只好匆匆忙忙地结束了投掷区运动.
期刊
段落一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他的学生分成了三组,对第一组表示信任并给予赞美和鼓励;对第二组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第三组则不断进行批评。试验表明,经常被鼓励的第一组进步最快,总是挨批的第三组有些进步,而被漠视的第二组则在原地踏步。
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亲近大自然的小朋友是最淳朴的艺术家。大自然的一景一物都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美术教育理应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与生活趣事,让孩子在感受和描绘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的同时,达到身心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大自然的资源非常丰富,山水、花鸟、虫鱼、草木等应有尽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进行美术教育。  1.回归自然,开展色彩类美工
【出处】宋·陈元靓《事林广记·警世格言》  【释义】比喻不要多管闲事,或者用来形容那些明哲保身的人。  清朝时,济州出了一件冤案,一个叫葛自的老实人,早上起来扫门前的积雪,发现邻居庞仁家瓦垛上有个箱子,心中怪庞仁太大意,怎么把这么好的箱子放在这里了。上前打开一看,只见箱子里面是一具尸体,吓得葛自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后来尸体被人發现,告到县衙。知县发现雪地上有葛自的脚印,不由分说,将葛自屈打成招,打入
她是我的好朋友,有一次周末,她帶着她心爱的艾莎城堡拼装模型来我家玩。她手捧着模型一路上蹦蹦跳跳的,长长的马尾辫甩得都快要飞起来了。刚到我家楼下就大喊着:“思菡,我带了我最喜欢的模型来你家玩。”  我们趴在房间的书桌上将城堡拆了,然后又齐心协力重新拼搭起来。我们一边拼搭还一边编着故事,整个下午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房间里充满了我们的笑声。  玩着玩着她感觉有点口渴,于是我就去厨房给她拿饮料。我一时兴起,
期刊
段落一今年春天,姥姥给了我一片仙人掌。当时,它连根都没有,扁扁的,满身是刺,我心想:它能活吗?回到家里,我把仙人掌随便往花盆的土里一插,浇了一点水,就不管了。过了一个多星期,我无意中(发现发生)它的顶端钻出了一个小芽。它(居然突然)活了。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探究活动的成效有明显的差异。我们应当从激发探究的兴趣、明确探究的目的、指导探究的过程、及时鼓励和评价四个方面入手,让科学探究更有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多数科学教师都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活动。然而,我们发现不少科学课在看似热闹的探究活动结束之后,学生的收获却并不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