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会读、会听、会说和会写;会读是四会中之基础;听是说的前提,说是听的延续和结果;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再现;语文教师通过四会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听说读写 培养 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培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通过基本语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祖国语言“说得正确,写得正确,说得更好,写得更好”。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要力争使七年级每个学生学完一篇课文,会听、会说、会读和会写。其中,会读是四会中之基础,听说是新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改为口语交际。其提法的改变,实际上也是认识上的改变。科技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当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旧大纲所说的“能听 ”、“会说 ”了,而是要求更高,质量更好。是一种社会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待人处事的非凡能力,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写则是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再现的一种形式。听说读写应该是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重要组成部分。
读书是一种最原始、最普遍、最活跃的教学手段之一。读的训练在每一篇课文中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读的方法有很多:精读和浏览,默读和出声读,粗读和细读,速读和慢读,以及有感情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等等。此外,除教师的范读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范读,其朗读时,感情的流露,声音的抑扬顿挫,标准的语音,规范的语法,丰富的情感,是农村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所无法相比的。读的功能也有不少:语音的感知,语句的理解,好词好句的积累,语法规律的掌握,情感的感染,情操的熏陶都是以读为主要渠道。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要求熟读或有感情地朗读,有些佳段还要求背诵。如:《海燕》一文中,背诵第一段和第八段。教师必须寻找捷径,指导学生运用哪些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课文。“一回生,二回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这个道理。读能使感知,认知表现出来,从而体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把不理解的字词句画出来,把感受较深的字词句抄出来,继而再读,再写,在读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感觉器官(听觉、视觉等),仔细地体会和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的思路或情感,进行欣赏、品味,产生共鸣。对课文内容读的次数越多,读得越仔细,对字词句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路感情的理解也就越深。一般地,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来编写的,语言规范化,通俗易懂,大部分的学生多读几遍就可以理解了。比如:《海燕》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描写海燕外形的词语:“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与第八段描写“海天的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如一个女郎穿着绝美的蓝色夏衣和劲间围绕着绝细绝轻的白纱巾,青色的船栏。” 等词语,有些颜色在农村学生的头脑里根本没有什么印象,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时,可以让学生拿出颜料盒,找出不同颜料作比较,然后结合教学录象或教学挂图,读到哪种颜色,就让学生找出哪种颜色。这样借助录象,挂图等间接的现代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形象,形成概念。学生经过反复地读,细心地领会,在大脑中把原有的形象再现出来,形成记忆。
作为口语交际的听和说,听是说的前提,说是听的延续和结果。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听到了什么,哪些是主要的,那些是次要的,要取其主要的内容,其针对性是相对的。而说是针对听来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该回答什么,讲哪些有关的事或人物等。说是学生对听來的语言信息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反馈,也是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不管在何时,都要求教师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运用普通话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口语的运用较为普遍,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恰入其分地有机地参透口语交际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苏州园林》一文,没有采用一般按时空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式,而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根据这个特点,笔者就要求部分学生扮演“导游员”,按课文的顺序进行介绍苏州园林,其他学生扮演“参观者”,“参观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向“导游员”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适当的指导“导游员”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回答“参观者”的提问。这样在教师正确地有目的地指导下,在双边的活动交流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除了上课之外,教师可以创造更多的口语交际情境,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学习和运用口语进行交际,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排版,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等,每一个单元为学生安排一定数次的口语交际训练,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运用口语交际的训练。另外,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进行各种竞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绕口令比赛,速读比赛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成立广播站,记者站,宣传站等等,使学生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不断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再现。说是把一定的思想,一定的内容清楚地,具体地表述出来。写则是在说的基础上把口语变成书面语再现于白纸之上,是用文字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具有形象性、可视性和能动性。写感受,写经历,写参观,以及七年级的听写教学、抄写教学、填写教学和仿写教学等。例如:听写每一篇课文的生字新词;抄写课文中佳句佳段;填写单元后的写字部分;仿写文中重点段落。经过努力训练,学生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可见写要在教师的正确地指导下进行,不能有随意性,要不学生会曲解原意,达不到写的目的。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写的训练最好放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活动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具体体现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积极地改革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不断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以写代讲”,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叶上雄.中学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1.
[2] 陈安福.中学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
[3] 王佰铭.教师实践智慧的积累与提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5.
[4] 江少川.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
[5] 孙宏安.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5.
[6] 沈祥和.言语得体.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7.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会读、会听、会说和会写;会读是四会中之基础;听是说的前提,说是听的延续和结果;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再现;语文教师通过四会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听说读写 培养 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培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通过基本语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祖国语言“说得正确,写得正确,说得更好,写得更好”。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要力争使七年级每个学生学完一篇课文,会听、会说、会读和会写。其中,会读是四会中之基础,听说是新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改为口语交际。其提法的改变,实际上也是认识上的改变。科技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当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旧大纲所说的“能听 ”、“会说 ”了,而是要求更高,质量更好。是一种社会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待人处事的非凡能力,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写则是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再现的一种形式。听说读写应该是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重要组成部分。
读书是一种最原始、最普遍、最活跃的教学手段之一。读的训练在每一篇课文中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读的方法有很多:精读和浏览,默读和出声读,粗读和细读,速读和慢读,以及有感情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等等。此外,除教师的范读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范读,其朗读时,感情的流露,声音的抑扬顿挫,标准的语音,规范的语法,丰富的情感,是农村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所无法相比的。读的功能也有不少:语音的感知,语句的理解,好词好句的积累,语法规律的掌握,情感的感染,情操的熏陶都是以读为主要渠道。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要求熟读或有感情地朗读,有些佳段还要求背诵。如:《海燕》一文中,背诵第一段和第八段。教师必须寻找捷径,指导学生运用哪些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课文。“一回生,二回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这个道理。读能使感知,认知表现出来,从而体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把不理解的字词句画出来,把感受较深的字词句抄出来,继而再读,再写,在读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感觉器官(听觉、视觉等),仔细地体会和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的思路或情感,进行欣赏、品味,产生共鸣。对课文内容读的次数越多,读得越仔细,对字词句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路感情的理解也就越深。一般地,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来编写的,语言规范化,通俗易懂,大部分的学生多读几遍就可以理解了。比如:《海燕》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描写海燕外形的词语:“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与第八段描写“海天的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如一个女郎穿着绝美的蓝色夏衣和劲间围绕着绝细绝轻的白纱巾,青色的船栏。” 等词语,有些颜色在农村学生的头脑里根本没有什么印象,但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时,可以让学生拿出颜料盒,找出不同颜料作比较,然后结合教学录象或教学挂图,读到哪种颜色,就让学生找出哪种颜色。这样借助录象,挂图等间接的现代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形象,形成概念。学生经过反复地读,细心地领会,在大脑中把原有的形象再现出来,形成记忆。
作为口语交际的听和说,听是说的前提,说是听的延续和结果。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听到了什么,哪些是主要的,那些是次要的,要取其主要的内容,其针对性是相对的。而说是针对听来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该回答什么,讲哪些有关的事或人物等。说是学生对听來的语言信息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反馈,也是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不管在何时,都要求教师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运用普通话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口语的运用较为普遍,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恰入其分地有机地参透口语交际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苏州园林》一文,没有采用一般按时空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式,而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根据这个特点,笔者就要求部分学生扮演“导游员”,按课文的顺序进行介绍苏州园林,其他学生扮演“参观者”,“参观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向“导游员”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适当的指导“导游员”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回答“参观者”的提问。这样在教师正确地有目的地指导下,在双边的活动交流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除了上课之外,教师可以创造更多的口语交际情境,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学习和运用口语进行交际,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排版,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等,每一个单元为学生安排一定数次的口语交际训练,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运用口语交际的训练。另外,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进行各种竞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绕口令比赛,速读比赛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成立广播站,记者站,宣传站等等,使学生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不断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再现。说是把一定的思想,一定的内容清楚地,具体地表述出来。写则是在说的基础上把口语变成书面语再现于白纸之上,是用文字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具有形象性、可视性和能动性。写感受,写经历,写参观,以及七年级的听写教学、抄写教学、填写教学和仿写教学等。例如:听写每一篇课文的生字新词;抄写课文中佳句佳段;填写单元后的写字部分;仿写文中重点段落。经过努力训练,学生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可见写要在教师的正确地指导下进行,不能有随意性,要不学生会曲解原意,达不到写的目的。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写的训练最好放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活动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具体体现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积极地改革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不断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以写代讲”,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叶上雄.中学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1.
[2] 陈安福.中学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
[3] 王佰铭.教师实践智慧的积累与提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5.
[4] 江少川.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
[5] 孙宏安.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5.
[6] 沈祥和.言语得体.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