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傅兰雅是清末时期来华的英国传教士,在中国参与了大量科技翻译活动,其主编的《格致汇编》与翻译的《化学鉴原》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傅兰雅的生平经历与其科技译名统一思想为基础,集中阐述其在化学领域所作的巨大贡献,尤其是其对化学元素所产生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加了解傅兰雅对中国近代翻译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以及其对化学元素命名规范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傅兰雅;《格致汇编》;译名统一;化学元素
【作者简介】李泗,男,汉族,湖南武冈人,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别与区域研究、政治文献翻译研究。
一、引言
傅兰雅22岁时以传教士的身份从英国来到中国,在华35年,他从第一站香港辗转到北京,后又从北京南下到上海,其间经历了从教书到译书的职业转换,对近代中国的发展,特别是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知识无关国界、教育无关种族”的观念在当时便发人深省。在译书生涯中,他翻译了大量科学著作,内容涉及多个领域。他单独翻译或与他人合译的书籍有138种之多,为同时期译者之最。1875年,傅兰雅自费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份科学杂志《格致汇编》,旨在向中国民众普及科学知识。基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傅兰雅还提出了科技译名统一的思想理念,这为近代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国内外对于傅兰雅以及其思想的相关研究不计其数,可见傅兰雅在世界范围内都具备一定影响力。国外对傅兰雅进行整体性研究者首推美国学者戴吉礼(Ferdinand Dagenais), 他于2010年出版的《傅兰雅档案》收集了大量傅兰雅的旅行札记、书信和论文集等,为学者研究傅兰雅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在研究傅兰雅方面,陈志杰和尹东梅(2016)在《傅兰雅的文化态度语翻译实践》中集中讨论了傅兰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在傅兰雅看来,中西文化是平等的,西方的科学术语是可以中译过来的;其次,文月娥(2017)在《傅兰雅的汉语语言观及其当代价值》着重介绍了傅兰雅对汉语的理解以及其持有该理解的影响因子。在研究傅兰雅与科技翻译方面,黎昌抱与杨利芳(2018)在《试析傅兰雅科技翻译对近代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的贡献》中讨论了傅兰雅的科技译名统一思想及其带来的相关影响;夏晶与聂向明(2016)在《傅兰雅对科技术语翻译的理论探索》中着重介绍了傅兰雅基于翻译实践的相关科技翻译理论。在研究傅兰雅与化学方面,伍青、陆孙男与高圣兵(2017)在《傅兰雅化学术语翻译的研究》中探讨了傅兰雅的化学术语翻译方法及其对化学领域作出的贡献。
傅兰雅的翻译经历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此自近代以来对傅兰雅的研究持续不断。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将从傅兰雅的生平、傅兰雅的科技译名统一思想以及傅兰雅对于诸多化学元素名称的由来所产生的影响等三方面对傅兰雅进行研究,为加深读者对傅兰雅的理解提供一份真实材料。
二、傅兰雅生平经历
1839年8月6日,傅兰雅(John Fryer)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传教士家庭,1928 年7月2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城逝世,在世期间,主要从事教学及翻译活动。他的一生可谓传奇的一生,因为他的翻译事业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傅兰雅在孩提时期就对中国充满了向往,他与中国结缘是与其父亲分不开的。傅兰雅的父亲是小镇上的一位传教士,热衷于自己的传教事业,特别是在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问题上十分在意。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傅兰雅很小的时候就对东方世界有了不少了解。当然,让傅兰雅更加了解东方应是多次跟随父亲聆听从东方回来的传教士所举办的报告会。傅兰雅打小聪慧,在学业上获取了不少政府奖学金。1681年,正值22岁的青春年华之际,他结束了在师范学院的学业,自行来到香港的一所教会小学担任教员。傅兰雅的语言天赋极佳,在刚来中国的几年里,他学会了汉语和广东方言。由于语言上的天赋,傅兰雅随后被上海英华书院聘为讲师,负责教商人们的孩子学习英语,这份工作和经历为他跻身上流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眼界基础。由于任教期间的突出表现,很快他成为《中国教会新报》的主编。担任主编后,傅兰雅一心想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想让当时的中国政府官员们看到自己报纸上的见闻与思想。然而,这使得当时的中国政府对其充满反感,中国政府认为一个外国人不应该插手中国国内事务。很快,1868年,傅兰雅的主编职务被解除了,重新回到了学校担任教职。虽然重新做起了教书先生,但傅兰雅惊人的语言能力决不会被埋没。在同年春天,他就因自己的语言能力被江南制造总局聘请为该局从事翻译工作,自此,傅兰雅一直在江南制造总局工作,身兼口译人员与笔译人员两份差事。在这里,傅兰雅口译的译著达113 种,其中 95 种已刊,18 种未刊,内容几乎涵盖各个科技领域。在笔译方面,傅兰雅主要从事科技方面的翻译,他在江南制造总局度过了艰辛却又愉快的28年译书岁月。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傅兰雅回国度假,在此期间他被聘为加州大学的东方语言文学教授。可5个月假期一过,他却因为诸多原因无法返回中国,自此,他永久地离开了中国,其在华30多年的经历也不得已结束。
三、傅兰雅科技译名统一思想
傅兰雅在翻译科学著作生涯中,曾遇到不同的翻译难题,皆由于中西文化、中西语言表达不一样,有些在西方存在的表達方式在中方找不到对应的词句表达。基于此困难,傅兰雅提出了一系列翻译方法与翻译原则以解决翻译时的各种困难,这些方法或原则无一不体现傅兰雅的科技译名统一思想,因为这些原则或方法能使翻译工作规范化,能使翻译文本尽量保持一致。对于科学技术术语的翻译和统一,傅兰雅表现得十分重视。在1890年的传教士全国大会上,他作了题为《科技术语:当前的歧异与寻求统一的方法》的长篇演讲。他向与会者介绍了自己在江南制造总局的译书经验,认为在术语翻译过程中,描述性译名相比音译译名更加容易让中国读者接受。傅兰雅早在他的《译书事略》中对术语翻译法就有了明确的指示,主要有三点,也就是所谓三方面的“要事”,具体为:第一,沿用华文已有之名;第二,设立新名;第三,作中西名目词汇。但在其后的传教士全国大会上,他提出了关于科技术语翻译拟定的几点基本设想,对上述原则进行了改进,具体内容为:第一,尽可能译意,而不是译音;第二,万一不能译意,则要用尽量合适的汉字音译,建立一个音译系统,基本词素的音译字要固定,要用官话音译;第三,新术语应尽可能同汉语本来的形式建构相一致;第四,译名应简练;第五,译名应予以准确的定义;第六,译名在各种场合都要符合意愿,不致矛盾;第七,译名应有灵活性。上述改进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无可指责,但其后的翻译家们对此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例如这一原则中的“译名应予以准确的定义”“译名在各种场合都要符合意愿,不致矛盾”等关键问题,他们常常难以办到。这些翻译家认为傅兰雅一贯主张在翻译西方著作的时候要照顾中国读者的习惯,反对照搬西文原文的格式,尽量不用音译词等,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四、科技译名统一下的化学元素
傅兰雅基于翻译实践所提出的一系列翻译原则以及他的科学术语统一思想为后来的各种翻译活动提供了技术指导,尤其是他的科学术语统一思想及原则对科学领域的各种翻译活动影响巨大。化学领域的翻译就深受其影响,其中最基本的化学元素翻译准则就受该思想影响深远。
傅兰雅对化学领域产生的影响集中来源于他所翻译的《化学鉴原》一书,书中以当时已知的各种元素分章,简要介绍了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方法、用途等。通过对《化学鉴原》及相关历史材料的研究,我們不难发现,傅兰雅的化学翻译有三个特点:创造性、稳定性与发展性。在《化学鉴原》中,傅兰雅和中国译者合作整理出一套64种化学元素的汉译表,即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化学鉴原》对列出的64种化学元素分别有四种翻译方法:一是使用已有指称,有金、银、铜、铁、铅、汞、硫、磷、炭、锡,共计10个;二是沿用既有翻译,有养气、淡气、轻气、弗气,共计4个;三是借用已有偏僻汉字,有锌、铂、溴、钾、钴等;四是创造易懂新字,有镁、矽等。从以上四种翻译方法不难看出,傅兰雅在化学翻译上有创造、有继承,也有发展。当然,根据以上翻译原则翻译出来构成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只是现在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一个雏形,现在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据以上原则所制周期表不断发展而来的。当然,关于化学方面的翻译,傅兰雅的翻译与现在有诸多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诸多化学名称的表述都是由之前的发展而来,如:轻气——氢气、淡气——氮气、养气——氧气等。
五、结语
傅兰雅来华时正值洋务运动期间,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他怀着“科技无关国界,知识无关种族”的信念在华进行翻译活动,翻译了大量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这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翻译实践,他的科技译名统一思想涉及各个科技领域,助力化学领域及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为中国化学的发展添了一份力量。简言之,傅兰雅及其中国合作者为暗淡的中国带来了新鲜的知识和新鲜的养料,同时,也造就了一些新的人才。他是一位科学的传道者,它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中国,他加速了中国近代的进步势头。
参考文献:
[1]傅兰雅,徐寿.化学鉴原:卷一[M].江南制造总局,1872:19-20.
[2]黎昌抱,杨利方.试析傅兰雅科技翻译对近代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的贡献[J].上海翻译,2018(3):15-19.
[3]伍青,陆孙男,高圣兵.傅兰雅化学术语的研究[J].中国科技术语, 2017,19(06):53-58.
[4]文月娥.傅兰雅与晚清科技译名问题[J].基督教学术,2017 (2):242-251.
[5]李丽,李英国.近代化学著作之译介(1855-1896)[J].兰台世界, 2015(1):40-41.
[6]金其斌.晚清来华传教士对近代术语翻译及译名统一的贡献与启示[J].外国语言文学,2011(2):108-114.
[7]余望,论傅兰雅在近代中国的科技传播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2):311-315.
[8]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武汉大学英语系.晚清杰出的科技翻译家傅兰雅[J].中国翻译, 1984(2):35-37.
[10]Bennett, A. A. John Fryer: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Nineteenth-Century China[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11]Fryer, J. The present outlook for Chinese scientific nomenclature. Records of the second Triennia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 6-9, 1896[M]. 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6.
[12]Fryer, J. Science to China[J].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881:2454-2455.
【关键词】傅兰雅;《格致汇编》;译名统一;化学元素
【作者简介】李泗,男,汉族,湖南武冈人,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别与区域研究、政治文献翻译研究。
一、引言
傅兰雅22岁时以传教士的身份从英国来到中国,在华35年,他从第一站香港辗转到北京,后又从北京南下到上海,其间经历了从教书到译书的职业转换,对近代中国的发展,特别是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知识无关国界、教育无关种族”的观念在当时便发人深省。在译书生涯中,他翻译了大量科学著作,内容涉及多个领域。他单独翻译或与他人合译的书籍有138种之多,为同时期译者之最。1875年,傅兰雅自费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份科学杂志《格致汇编》,旨在向中国民众普及科学知识。基于自己的翻译实践,傅兰雅还提出了科技译名统一的思想理念,这为近代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国内外对于傅兰雅以及其思想的相关研究不计其数,可见傅兰雅在世界范围内都具备一定影响力。国外对傅兰雅进行整体性研究者首推美国学者戴吉礼(Ferdinand Dagenais), 他于2010年出版的《傅兰雅档案》收集了大量傅兰雅的旅行札记、书信和论文集等,为学者研究傅兰雅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在研究傅兰雅方面,陈志杰和尹东梅(2016)在《傅兰雅的文化态度语翻译实践》中集中讨论了傅兰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在傅兰雅看来,中西文化是平等的,西方的科学术语是可以中译过来的;其次,文月娥(2017)在《傅兰雅的汉语语言观及其当代价值》着重介绍了傅兰雅对汉语的理解以及其持有该理解的影响因子。在研究傅兰雅与科技翻译方面,黎昌抱与杨利芳(2018)在《试析傅兰雅科技翻译对近代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的贡献》中讨论了傅兰雅的科技译名统一思想及其带来的相关影响;夏晶与聂向明(2016)在《傅兰雅对科技术语翻译的理论探索》中着重介绍了傅兰雅基于翻译实践的相关科技翻译理论。在研究傅兰雅与化学方面,伍青、陆孙男与高圣兵(2017)在《傅兰雅化学术语翻译的研究》中探讨了傅兰雅的化学术语翻译方法及其对化学领域作出的贡献。
傅兰雅的翻译经历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此自近代以来对傅兰雅的研究持续不断。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将从傅兰雅的生平、傅兰雅的科技译名统一思想以及傅兰雅对于诸多化学元素名称的由来所产生的影响等三方面对傅兰雅进行研究,为加深读者对傅兰雅的理解提供一份真实材料。
二、傅兰雅生平经历
1839年8月6日,傅兰雅(John Fryer)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传教士家庭,1928 年7月2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城逝世,在世期间,主要从事教学及翻译活动。他的一生可谓传奇的一生,因为他的翻译事业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傅兰雅在孩提时期就对中国充满了向往,他与中国结缘是与其父亲分不开的。傅兰雅的父亲是小镇上的一位传教士,热衷于自己的传教事业,特别是在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问题上十分在意。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傅兰雅很小的时候就对东方世界有了不少了解。当然,让傅兰雅更加了解东方应是多次跟随父亲聆听从东方回来的传教士所举办的报告会。傅兰雅打小聪慧,在学业上获取了不少政府奖学金。1681年,正值22岁的青春年华之际,他结束了在师范学院的学业,自行来到香港的一所教会小学担任教员。傅兰雅的语言天赋极佳,在刚来中国的几年里,他学会了汉语和广东方言。由于语言上的天赋,傅兰雅随后被上海英华书院聘为讲师,负责教商人们的孩子学习英语,这份工作和经历为他跻身上流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眼界基础。由于任教期间的突出表现,很快他成为《中国教会新报》的主编。担任主编后,傅兰雅一心想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想让当时的中国政府官员们看到自己报纸上的见闻与思想。然而,这使得当时的中国政府对其充满反感,中国政府认为一个外国人不应该插手中国国内事务。很快,1868年,傅兰雅的主编职务被解除了,重新回到了学校担任教职。虽然重新做起了教书先生,但傅兰雅惊人的语言能力决不会被埋没。在同年春天,他就因自己的语言能力被江南制造总局聘请为该局从事翻译工作,自此,傅兰雅一直在江南制造总局工作,身兼口译人员与笔译人员两份差事。在这里,傅兰雅口译的译著达113 种,其中 95 种已刊,18 种未刊,内容几乎涵盖各个科技领域。在笔译方面,傅兰雅主要从事科技方面的翻译,他在江南制造总局度过了艰辛却又愉快的28年译书岁月。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傅兰雅回国度假,在此期间他被聘为加州大学的东方语言文学教授。可5个月假期一过,他却因为诸多原因无法返回中国,自此,他永久地离开了中国,其在华30多年的经历也不得已结束。
三、傅兰雅科技译名统一思想
傅兰雅在翻译科学著作生涯中,曾遇到不同的翻译难题,皆由于中西文化、中西语言表达不一样,有些在西方存在的表達方式在中方找不到对应的词句表达。基于此困难,傅兰雅提出了一系列翻译方法与翻译原则以解决翻译时的各种困难,这些方法或原则无一不体现傅兰雅的科技译名统一思想,因为这些原则或方法能使翻译工作规范化,能使翻译文本尽量保持一致。对于科学技术术语的翻译和统一,傅兰雅表现得十分重视。在1890年的传教士全国大会上,他作了题为《科技术语:当前的歧异与寻求统一的方法》的长篇演讲。他向与会者介绍了自己在江南制造总局的译书经验,认为在术语翻译过程中,描述性译名相比音译译名更加容易让中国读者接受。傅兰雅早在他的《译书事略》中对术语翻译法就有了明确的指示,主要有三点,也就是所谓三方面的“要事”,具体为:第一,沿用华文已有之名;第二,设立新名;第三,作中西名目词汇。但在其后的传教士全国大会上,他提出了关于科技术语翻译拟定的几点基本设想,对上述原则进行了改进,具体内容为:第一,尽可能译意,而不是译音;第二,万一不能译意,则要用尽量合适的汉字音译,建立一个音译系统,基本词素的音译字要固定,要用官话音译;第三,新术语应尽可能同汉语本来的形式建构相一致;第四,译名应简练;第五,译名应予以准确的定义;第六,译名在各种场合都要符合意愿,不致矛盾;第七,译名应有灵活性。上述改进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无可指责,但其后的翻译家们对此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例如这一原则中的“译名应予以准确的定义”“译名在各种场合都要符合意愿,不致矛盾”等关键问题,他们常常难以办到。这些翻译家认为傅兰雅一贯主张在翻译西方著作的时候要照顾中国读者的习惯,反对照搬西文原文的格式,尽量不用音译词等,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四、科技译名统一下的化学元素
傅兰雅基于翻译实践所提出的一系列翻译原则以及他的科学术语统一思想为后来的各种翻译活动提供了技术指导,尤其是他的科学术语统一思想及原则对科学领域的各种翻译活动影响巨大。化学领域的翻译就深受其影响,其中最基本的化学元素翻译准则就受该思想影响深远。
傅兰雅对化学领域产生的影响集中来源于他所翻译的《化学鉴原》一书,书中以当时已知的各种元素分章,简要介绍了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方法、用途等。通过对《化学鉴原》及相关历史材料的研究,我們不难发现,傅兰雅的化学翻译有三个特点:创造性、稳定性与发展性。在《化学鉴原》中,傅兰雅和中国译者合作整理出一套64种化学元素的汉译表,即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化学鉴原》对列出的64种化学元素分别有四种翻译方法:一是使用已有指称,有金、银、铜、铁、铅、汞、硫、磷、炭、锡,共计10个;二是沿用既有翻译,有养气、淡气、轻气、弗气,共计4个;三是借用已有偏僻汉字,有锌、铂、溴、钾、钴等;四是创造易懂新字,有镁、矽等。从以上四种翻译方法不难看出,傅兰雅在化学翻译上有创造、有继承,也有发展。当然,根据以上翻译原则翻译出来构成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只是现在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一个雏形,现在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据以上原则所制周期表不断发展而来的。当然,关于化学方面的翻译,傅兰雅的翻译与现在有诸多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诸多化学名称的表述都是由之前的发展而来,如:轻气——氢气、淡气——氮气、养气——氧气等。
五、结语
傅兰雅来华时正值洋务运动期间,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他怀着“科技无关国界,知识无关种族”的信念在华进行翻译活动,翻译了大量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这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翻译实践,他的科技译名统一思想涉及各个科技领域,助力化学领域及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为中国化学的发展添了一份力量。简言之,傅兰雅及其中国合作者为暗淡的中国带来了新鲜的知识和新鲜的养料,同时,也造就了一些新的人才。他是一位科学的传道者,它将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中国,他加速了中国近代的进步势头。
参考文献:
[1]傅兰雅,徐寿.化学鉴原:卷一[M].江南制造总局,1872:19-20.
[2]黎昌抱,杨利方.试析傅兰雅科技翻译对近代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的贡献[J].上海翻译,2018(3):15-19.
[3]伍青,陆孙男,高圣兵.傅兰雅化学术语的研究[J].中国科技术语, 2017,19(06):53-58.
[4]文月娥.傅兰雅与晚清科技译名问题[J].基督教学术,2017 (2):242-251.
[5]李丽,李英国.近代化学著作之译介(1855-1896)[J].兰台世界, 2015(1):40-41.
[6]金其斌.晚清来华传教士对近代术语翻译及译名统一的贡献与启示[J].外国语言文学,2011(2):108-114.
[7]余望,论傅兰雅在近代中国的科技传播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2):311-315.
[8]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武汉大学英语系.晚清杰出的科技翻译家傅兰雅[J].中国翻译, 1984(2):35-37.
[10]Bennett, A. A. John Fryer: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Nineteenth-Century China[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11]Fryer, J. The present outlook for Chinese scientific nomenclature. Records of the second Triennia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 6-9, 1896[M]. 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6.
[12]Fryer, J. Science to China[J].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881:2454-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