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梦之梦》下半场开场前30分钟,五号病人已经“睡”在了舞台上。在他的梦中,第一个观众进场,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不多时,观众席便几乎坐满了。胡歌说:“然后,我的梦结束了,观众的梦开始了”——那部话剧中,他是“五号病人”。
中场休息时,“五号病人”在后台接受采访。从人中到下巴,轮廓清晰的两抹黑须配着剧中风尘仆仆的沧桑面孔,转眼间,游戏中走出的少年李逍遥成了大叔“老胡”。不过,当摄影师引导,“灿烂一点”,这位扮出来的大叔还是习惯性地眨了眨眼睛,做了个网游少年式的鬼脸。
问范益松车祸对这个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他并不清楚,但他认为,这几年这个学生成熟了许多。
而王苏记得这样一个细节:车祸后,考虑到原来的助理正是车祸时的司机,公司本来准备给胡歌换个助理,胡歌却坚持留下了他——如果这样被换掉,对这位年轻助理的职业生涯将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对自己塑造的“五号病人”,胡歌评价:“面对的一切都是负面的,孩子死了,妻子失踪了,本人还得了绝症,他去寻找这场个人悲剧的答案,在一个梦里,他看到了自己的前世”,然后,大概是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他把角色的故事总结升华了一下,“当你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痛苦也好,悲愤也好,要学会的是坦然地处理和接受……”
胡歌坦然吗?随行的摄影师说,至少在镜头前,他是坦然的,对镜头毫不避讳。 在网络上,我翻到了两年前的一次采访,谈到车祸,胡歌说:“我认为,多年以后,如果人们提到我,还是谈论车祸这个事,那对我来说是一种否定,说明我一直没有其他的成就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那段采访被提炼出一个响亮的标题:“我不靠脸吃饭,还提车祸是对我的否定。”
人物周刊:话剧演出中忘词了怎么办?
胡歌:一般靠对手接。你真诚地看着你的对手,给他们使个眼色,运气好的时候,他们会明白你的意思,运气不好,就得自己编了。我没忘过词,但吃过螺丝。脑子里有杂念、想说的东西太多,就说瓢了。比较有经验的舞台剧演员可以非常好地把螺丝、忘词变成剧的一部分。比如他会讲,“刚才是因为太激动了……”这就形成了一种风格。
人物周刊:四小时以上的台上演出,会紧张失眠吗?
胡歌:排练时太累,很容易就睡着了。正式演出时,经常躺在床上就会琢磨第二天的戏怎么演。舞台剧的一个魅力就在于,排练时已经设置好了一种演法,但过两天回头再看,你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有不同的演法。这是个特别值得琢磨和玩味的事情。
人物周刊:更喜欢演舞台剧还是电视剧?
胡歌:演员都是相通的,不管是影视剧演员还是舞台剧演员,都要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惟一的不同是他们的表演方式,舞台剧的表演方式是直接、连贯、一气呵成的,不容出错;而影视剧的表演可以重复,可以后期修饰。舞台剧就相当于素颜、裸妆,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会感觉这个舞台是你的,那种感觉,是只有舞台剧可以带来的。
人物周刊:演话剧和拍正剧的收入,远低于拍摄古装偶像剧,你认为划得来吗?
胡歌:我很幸运,我工作的原因并不是要养活自己,这是我比很多同龄人幸运的地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物质上我够了,在心里,我还是想做点纯粹的事情。
人物周刊: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
胡歌:一是当司机,二是炼丹——特别怕死,希望能炼出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
人物周刊:最近在看什么书?
胡歌:木心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影像工作者去读些诗很好,因为诗的画面感很好。虽然他大部分的诗我都读不太懂,但可以在只言片语中找到我喜欢的东西。
人物周刊:网上有份关于你的资料说,最崇拜的人是华罗庚,为什么?
胡歌:我说崇拜华罗庚,崇拜的不是他一个人,他代表一群人。现在的青少年,偶像95%都是明星,有没有科学家、哲学家?崇拜艺术家的有没有?同时,我会想,作为被他们崇拜的人,是不是也有一份责任——你值得他们崇拜吗?你能带给他们什么东西?
人物周刊:那该如何做偶像?
胡歌:想做偶像,先不要把自己当偶像。那么多人崇拜偶像,可能是因为现在大多数人没有信仰。
人物周刊:你有信仰吗?
胡歌:算有吧。我没有那种要修很多功课的信仰,但心里会有向善的信念。我们毕竟每天做的都是入世的事儿,但我是每天都在用一颗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儿。
人物周刊:现在还会不会觉得长得帅是负担?
胡歌:小时候,别人说我长得帅什么的,我就觉得人家是在骂我——你们就看不见我的内心吗?现在我觉得帅是我老婆的负担,不是我的负担。
人物周刊:目前你既做制片人,又开日料店,未来还有什么规划?
胡歌:未来的规划,目前这俩都不在范围之内。我是个很愿意去尝试的人,但对数字没什么感觉,又太感性,不适合做生意,以后这两个身份我会慢慢淡化。演话剧使我更坚定地要在艺术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我之前演的大部分戏,对我来说太浅了。我必须向大家证明我可以演其他作品,所以,我会选择回归舞台。
人物周刊:有没有所谓的10年计划?
胡歌:工作上倒没有特别大的目标,但有一件事必须做,十年内我肯定要当父亲。
中场休息时,“五号病人”在后台接受采访。从人中到下巴,轮廓清晰的两抹黑须配着剧中风尘仆仆的沧桑面孔,转眼间,游戏中走出的少年李逍遥成了大叔“老胡”。不过,当摄影师引导,“灿烂一点”,这位扮出来的大叔还是习惯性地眨了眨眼睛,做了个网游少年式的鬼脸。
问范益松车祸对这个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他并不清楚,但他认为,这几年这个学生成熟了许多。
而王苏记得这样一个细节:车祸后,考虑到原来的助理正是车祸时的司机,公司本来准备给胡歌换个助理,胡歌却坚持留下了他——如果这样被换掉,对这位年轻助理的职业生涯将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对自己塑造的“五号病人”,胡歌评价:“面对的一切都是负面的,孩子死了,妻子失踪了,本人还得了绝症,他去寻找这场个人悲剧的答案,在一个梦里,他看到了自己的前世”,然后,大概是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他把角色的故事总结升华了一下,“当你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痛苦也好,悲愤也好,要学会的是坦然地处理和接受……”
胡歌坦然吗?随行的摄影师说,至少在镜头前,他是坦然的,对镜头毫不避讳。 在网络上,我翻到了两年前的一次采访,谈到车祸,胡歌说:“我认为,多年以后,如果人们提到我,还是谈论车祸这个事,那对我来说是一种否定,说明我一直没有其他的成就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那段采访被提炼出一个响亮的标题:“我不靠脸吃饭,还提车祸是对我的否定。”
舞台剧就像素颜和裸妆
人物周刊:话剧演出中忘词了怎么办?
胡歌:一般靠对手接。你真诚地看着你的对手,给他们使个眼色,运气好的时候,他们会明白你的意思,运气不好,就得自己编了。我没忘过词,但吃过螺丝。脑子里有杂念、想说的东西太多,就说瓢了。比较有经验的舞台剧演员可以非常好地把螺丝、忘词变成剧的一部分。比如他会讲,“刚才是因为太激动了……”这就形成了一种风格。
人物周刊:四小时以上的台上演出,会紧张失眠吗?
胡歌:排练时太累,很容易就睡着了。正式演出时,经常躺在床上就会琢磨第二天的戏怎么演。舞台剧的一个魅力就在于,排练时已经设置好了一种演法,但过两天回头再看,你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有不同的演法。这是个特别值得琢磨和玩味的事情。
人物周刊:更喜欢演舞台剧还是电视剧?
胡歌:演员都是相通的,不管是影视剧演员还是舞台剧演员,都要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惟一的不同是他们的表演方式,舞台剧的表演方式是直接、连贯、一气呵成的,不容出错;而影视剧的表演可以重复,可以后期修饰。舞台剧就相当于素颜、裸妆,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会感觉这个舞台是你的,那种感觉,是只有舞台剧可以带来的。
人物周刊:演话剧和拍正剧的收入,远低于拍摄古装偶像剧,你认为划得来吗?
胡歌:我很幸运,我工作的原因并不是要养活自己,这是我比很多同龄人幸运的地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物质上我够了,在心里,我还是想做点纯粹的事情。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儿
人物周刊: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
胡歌:一是当司机,二是炼丹——特别怕死,希望能炼出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
人物周刊:最近在看什么书?
胡歌:木心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影像工作者去读些诗很好,因为诗的画面感很好。虽然他大部分的诗我都读不太懂,但可以在只言片语中找到我喜欢的东西。
人物周刊:网上有份关于你的资料说,最崇拜的人是华罗庚,为什么?
胡歌:我说崇拜华罗庚,崇拜的不是他一个人,他代表一群人。现在的青少年,偶像95%都是明星,有没有科学家、哲学家?崇拜艺术家的有没有?同时,我会想,作为被他们崇拜的人,是不是也有一份责任——你值得他们崇拜吗?你能带给他们什么东西?
人物周刊:那该如何做偶像?
胡歌:想做偶像,先不要把自己当偶像。那么多人崇拜偶像,可能是因为现在大多数人没有信仰。
人物周刊:你有信仰吗?
胡歌:算有吧。我没有那种要修很多功课的信仰,但心里会有向善的信念。我们毕竟每天做的都是入世的事儿,但我是每天都在用一颗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儿。
人物周刊:现在还会不会觉得长得帅是负担?
胡歌:小时候,别人说我长得帅什么的,我就觉得人家是在骂我——你们就看不见我的内心吗?现在我觉得帅是我老婆的负担,不是我的负担。
人物周刊:目前你既做制片人,又开日料店,未来还有什么规划?
胡歌:未来的规划,目前这俩都不在范围之内。我是个很愿意去尝试的人,但对数字没什么感觉,又太感性,不适合做生意,以后这两个身份我会慢慢淡化。演话剧使我更坚定地要在艺术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我之前演的大部分戏,对我来说太浅了。我必须向大家证明我可以演其他作品,所以,我会选择回归舞台。
人物周刊:有没有所谓的10年计划?
胡歌:工作上倒没有特别大的目标,但有一件事必须做,十年内我肯定要当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