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在中国悠久的传统历史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朵明艳照人的奇葩。而文学这一拥有千年历史的瑰宝,与武术其实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国各种文学体裁中均有武术的描写和记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体中,我们能发现武术所展现的面貌是不尽相同的,其中诗歌中的“侠”文化就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中国盛唐时期,诗歌中的“侠”文化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与儒、道、佛家文化相比,侠文化是一种缺乏精确的话语外延及严格的语义规范的文化构成类型,以致在传统文化结构中长期处于若即若离、若隐若现、乃至有形无相的状态。换句话说,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化的经书典籍中的、可用简明的术语所确认的精神现象,而是一种历史存在与民间想象、社会体验与心理认证、当代世界与价值特指的不断地整合与融汇的动态过程。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侠文化不像儒家文化或是道家文化那般普及与形态化,它更偏重于精神与境界层面。而它的核心——侠,从远古时期一种崇尚武术的“侠”思“侠”想,发展到先秦时期产生的侠文化中行侠仗义之品德或是独孤游侠的描写与向往。在盛唐时期,不仅诗歌有了新发展,诗歌中的侠文化也有了一席之地,同时在以前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
“侠”文化在盛唐诗歌中是以咏侠诗为主要形式。咏侠诗是指以游侠为表现对象,歌咏和表现起侠行、气节、志向、理想等的诗作,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咏侠诗不仅是诗人对勇于奋战,保家卫国的热血战士的赞美,也有对游侠的颂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先描写边地风沙遮天蔽日的恶劣环境,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疆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在对热血战士赞美的同时,游侠也是咏侠诗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对象。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这是李白一首著名的古风《侠客行》,诗中李白高度赞扬了战国时期侠义人物朱亥、侯嬴他们奋身救赵的壮举,对他们身上浓郁的侠义精神做了充分赞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而诗中开头的“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生动的笔墨更是成了后来侠义人物的经典写照。接着从功成自退、一诺九鼎及智救邯郸等几个方面具体描述了他们的侠义行为。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诗人的钦敬之情溢于言表。结句表明自己不愿自首穷经,欲建奇功伟业的心迹。全诗写得意气奋发,驰骋纵横,读来颇能激动人心。
其实在诗歌的创作题材上,边塞诗、从军诗对军队战争那种豪气霸气侠气的描写也是“侠文化”的另一种表现,例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表现了唐军浩大的声威,边防战士舍身卫国,一往无前的气概。还有爱国诗通过对人们爱国精神的渲染来阐释“侠”的内涵。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用极为明快的诗笔,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满怀激情地流露出诗人的爱国热情。不难看出,咏侠诗将其包含在内,这充分说明“侠”在盛唐诗歌中的多样性,它不再拘泥于侠义之道,或是独孤游侠,而是拥有更广阔的范围,更深厚的内涵,这也正是“侠文化”的发展。
但是,李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咏侠诗——“诗酒剑”式,即通过诗、酒、剑三者的融合来散发出侠气,表达侠士精神。李白在诗中常用酒、剑、月、花等意象,构成了五光十色、绚烂缤纷、体现盛唐煌煌气象的诗境,也构成了他逍遥的诗化人生境界。其中最能激发他生命之情的是酒与剑。饮酒是内在的激荡,挥剑是外部的催发,写诗便成为个性自由的追求与生命力的张扬。诗,是古人抒发自己感情的载体;酒,古人皆饮,可以狂欢庆祝之饮,可以举杯浇愁之饮,可以背乡思亲之饮,可以豪气壮志之饮,更多的是带给人们的是侠士豪饮;剑,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练武之人必备,无论是侠客佩剑,还是歌宴舞剑,都透露着剑气。而这三者看似独立的事物被放在一起的时候,无端会使人联想到一种月下饮酒作诗“舞剑弄清影”的美景,抑或是将士激战前的把酒壮士气,作诗激人心的豪景,无疑不蕴藏着“侠”的意蕴,再加上诗人李白本身所具有的放荡不羁的个性,浪漫主义的情怀,风流倜傥的外貌,把酒言欢的豪情,嗜酒嗜剑的潇洒,使得他的诗有着在浪漫主义下 “豪气冲云天”的那份自在,那份侠气,那份不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而与隐山侠士终生相伴的淡世,那份面对祖国山河的爱慕和激情,那份与浴血沙场的将士们澎湃激昂共进退的热血。
酒和剑伴随着李白度过他的一生。李白好酒,使得他以及他的诗产生一种蒙眬感,同时他又爱剑,一身武艺,而这让作诗多了几分豪气云天,无论当初满怀建功立业抱负时的憧憬和激情,还是在功名难遂的处境下所产生的愤懑不平,李白的诗都给人一种浪漫自由、潇洒自如的感觉。
酒是李白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李白的生活中几乎不能没有酒。也许是清醒时有太多的顾忌,太多的牢笼,一喝酒,所有的藩篱都融化在酒里,诗也就汩汩滔滔地奔泻而出。而酒后的诗,酣畅淋漓一泻千里,那种意兴横飞的快感是清醒时所无法比拟的。诗由酒生,酒助诗兴,大诗人的灵感才气、高风亮节,在酒的熏陶下越发迸射出浓烈的风采。它可以遣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它可以畅情:“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它还可以追求自由:“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同时它还表达了李白的愤懑和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达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落寞,“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豪放,“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浪漫,“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前”的惬意。李白的内心世界是一个自由、理想的世界,然而在现实中,他遭到的却是权贵的排挤、嘲笑、冷遇、谗言,可是他不甘心轻易地抛弃自己热衷的追求,于是他选择活在酒的世界里,只有在酒中的天地,他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喝了酒,他敢于让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为他脱鞋,敢于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指手画脚,敢于醉眼斜视九五之尊的唐玄宗……
“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 诗仙李白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也是位技艺精湛的剑术家,是位侠客。据《新唐书》本传记载,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他自称“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还投书以舞剑著名的裴斐将军,愿向他学剑。强烈的侠义精神使得李白的许多诗篇激昂慷慨,恢宏豪迈,处处闪烁着浪漫飞扬、剑气如虹的光华,而这自然离不开他所钟爱的剑。在李白的笔下,剑象征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意识,又代表着济苍生、安黎元的牺牲精神。“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他希望报国立功雄心壮志的心声。“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裙王门不称情”“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则是他屡遭挫折,报国无门的感叹。“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又是他蔑视权贵,酷爱自由的真情流露。“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冠剑朝凤阙,楼船侍龙池”,更是他执著地追求理想抱负,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表现。在这些诗句中,诗中有剑,剑中有诗,达到了诗剑合一的境界,蕴含了诗人的剑骨和诗魂,无不体现出李白的精神、理想和抱负。
诗和酒的意象是表现使人桀骜不驯、豪迈不拘的英雄气概。“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是诗与酒造就了一代诗仙李白,散放出灿烂的光芒。如李白的《白马篇》: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本篇极力描写一个豪贵英武的游侠。从“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可看出他身份地位高贵,而且拥有财富万千。骑着“雪花毛”的“龙马”,佩带能切玉如泥,色如秋霜的宝剑,穿着如落日之色,襄明珠之中的长袍,平时只是以鸡相斗为戏,并且拥有万辆十分豪华的车。而“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看出这位游侠力大无穷,善“手接猱”,身怀绝技,擅长箭术,能“弓摧虎”,武功深厚,“三杯弄宝刀”。而后“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说明他以国家为重,忠心为国,急国难,但同时他又“荒淫隐蓬蒿” ,淡泊名利,不贪慕虚荣,轻官爵,战罢归来,隐于寒素,不求人知的高尚气节。
李白从一开始对这位游侠的描写中可以充分看到其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游侠的外貌、身形,但是从诗的前四句我们可以想象这位游侠身形高大,相貌堂堂,也许玉树临风,也许朴实忠厚,身怀绝技,武功高强。同时这位游侠饮酒豪爽,舞弄宝刀,但在李白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只会喝酒耍大刀似李逵的粗鲁大汉,也不是鲁智深那种狂野无羁,而是一个怀有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的决心,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侠义精神,忠心报国,但又淡泊名利,愿隐于深林,无欲无求的侠客,他充分展现了古代侠客的特征。而李白将酒与剑放在一个侠客的身上,使这位游侠多了几分潇洒,几分与世无争。同样是咏侠诗,李白的“诗酒剑”不再是一种粗糙的,如千军万马奔腾而过的震撼,更多了几分细腻,恬淡。虽然《白马篇》写的是游侠报国上战场奋力抗战,可是我们感受到的并不是边塞地区战事连连,风沙飞扬的狂乱战场,也不是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更不是剑弩相对,暴力血腥,而是一种飘渺自由,一切任我行的自如。也许是因为李白本身的浪漫主义使他的诗,他笔下的侠客也是一种浪漫。而同时这一酒一剑也反映了李白内心希望报国立功雄心壮志的心声。通过游侠的形象,李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希望施展自己的武艺为国效忠的决心,这是侠客的决心,也是侠义精神的表露。
而另一首《结客少年场行》,则是从精神上表现李白侠义精神中的重然诺、轻生死、抑恶扬善、轻财好施。
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鬃。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乐府解题》曰:“《结客少年场行》,言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也。”“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鬃”,一匹良马;“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一身好剑术;“笑尽一杯酒”,一杯好酒,给人一种侠气荡漾的感觉。虽然诗中没有明确写明主角是谁,但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或是一群侠客,一个或是一群有着一身好武艺,一把好剑的侠客。他们驰马试剑,尽显侠客本色。他们醉酒杀人,也只是为民申冤,扫除不平,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他们对恶人不会手下留情,只为伸张正义,为民除害。而“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是对失败的英雄的遗憾和感叹,并不是一种嘲讽,而只是感叹“惜哉剑术疏”。从这也可看出李白的事功思想。
李白向来擅长运用乐府旧题赋予新意,该诗是乐府旧题,诗中的少年显然不是作者,但是也并非与作者毫无关系,实际上是寄予作者太多人生抱负的少年形象,作家与侠士向来有很多相似,放荡不羁,性情激昂,侠士们的风骨融入在一种无形的侠气中,侠士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万千的侠气,而这也就正如文人们落笔时的豪气“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侠士与文人一般都是不与世俗为伍的,而在人生抱负上,又都是拥有济世救人的大抱负,侠士们的目标是济世扶弱,文人们也是达则兼济天下,因而具有悲剧色彩的文人和侠士也更容易惺惺相惜,而侠士也成为李白用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抱负与个人风骨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虽然是写侠士的英侠剑气,实则还是为文人叙写的文辞,更是作者自身抱负的体现。
盛唐时期的咏侠诗的创作十分兴盛,并且其题材包含了很多方面,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使得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的咏侠诗在盛唐达到了顶峰阶段。而天才而又天真的诗人李白始终不肯遵循一种普通人的方式,他的咏侠诗并不拘泥于现世,而是有了新的发展,将酒与剑结合起来,使其本身及其诗歌,甚至是诗歌所描写的人物也充斥了放荡不羁,浪漫潇洒的气息,也透露着济苍生、安社稷的侠义精神。他热情歌颂了许多的侠义英雄除暴安良、重然诺、轻死生的高尚行为,也可以反映出他人生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同时,最重要的在于,李白对“侠”的认识和侠义精神的理解,决定着他的咏侠诗突破了以往侠观念的狭隘性,使单纯个人行为的行侠仗义方式与国家民族利益结合了起来,使个人的侠义情怀和救济天下苍生的人生理想结合了起来。但是他的诗歌并不俗气,也没有蛮气,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千军万马上战场的宏伟,也没有粗鲁大汉班门弄斧的讽刺,而是那种侠客心系国家而又无欲无求的恬淡、自由,其实这也是李白自己所希冀的。
参考文献:
[1]金性.唐诗三百首新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高崇.李白杜甫诗选译[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0.
[4]马承五.唐诗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流沙.历代咏武诗词选[M].黄山书社,1986.
[6]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8]侯长生.李白咏侠诗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
[9]王梽先.从唐代游侠诗看唐代游侠及侠文化的新变[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10]康震.长安侠文化传统与唐诗的任侠主题——“长安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之一[J]人文杂志,2004(05).
[11]黄全彦.李白的侠义精神及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12]周晓明.李白的新型游侠精神与唐代社会之关系[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13]陈斐.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分析[J].固原师专学报,2006(05).
[14]贾立国.论游侠传统与曹植游侠精神气质的形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15]陈伯海.唐代社会的思想潮流与诗歌创作,社会科学战线,1988(01).
[16]冯淑然.唐人的价值取向与咏侠诗创作,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17]冯淑然.论唐代的咏侠诗,河北大学,2004.
[18]杨鼎.唐代咏侠诗研究,山西大学,2003.
[19]杨经建.侠文化探微,中华文化论坛,2003(02).
[20]韩云波.中国侠文化,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21]冯淑然.唐代咏侠诗研究综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
(作者简介:于青,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与儒、道、佛家文化相比,侠文化是一种缺乏精确的话语外延及严格的语义规范的文化构成类型,以致在传统文化结构中长期处于若即若离、若隐若现、乃至有形无相的状态。换句话说,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化的经书典籍中的、可用简明的术语所确认的精神现象,而是一种历史存在与民间想象、社会体验与心理认证、当代世界与价值特指的不断地整合与融汇的动态过程。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侠文化不像儒家文化或是道家文化那般普及与形态化,它更偏重于精神与境界层面。而它的核心——侠,从远古时期一种崇尚武术的“侠”思“侠”想,发展到先秦时期产生的侠文化中行侠仗义之品德或是独孤游侠的描写与向往。在盛唐时期,不仅诗歌有了新发展,诗歌中的侠文化也有了一席之地,同时在以前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
“侠”文化在盛唐诗歌中是以咏侠诗为主要形式。咏侠诗是指以游侠为表现对象,歌咏和表现起侠行、气节、志向、理想等的诗作,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咏侠诗不仅是诗人对勇于奋战,保家卫国的热血战士的赞美,也有对游侠的颂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先描写边地风沙遮天蔽日的恶劣环境,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疆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
在对热血战士赞美的同时,游侠也是咏侠诗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对象。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这是李白一首著名的古风《侠客行》,诗中李白高度赞扬了战国时期侠义人物朱亥、侯嬴他们奋身救赵的壮举,对他们身上浓郁的侠义精神做了充分赞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而诗中开头的“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生动的笔墨更是成了后来侠义人物的经典写照。接着从功成自退、一诺九鼎及智救邯郸等几个方面具体描述了他们的侠义行为。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诗人的钦敬之情溢于言表。结句表明自己不愿自首穷经,欲建奇功伟业的心迹。全诗写得意气奋发,驰骋纵横,读来颇能激动人心。
其实在诗歌的创作题材上,边塞诗、从军诗对军队战争那种豪气霸气侠气的描写也是“侠文化”的另一种表现,例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表现了唐军浩大的声威,边防战士舍身卫国,一往无前的气概。还有爱国诗通过对人们爱国精神的渲染来阐释“侠”的内涵。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用极为明快的诗笔,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满怀激情地流露出诗人的爱国热情。不难看出,咏侠诗将其包含在内,这充分说明“侠”在盛唐诗歌中的多样性,它不再拘泥于侠义之道,或是独孤游侠,而是拥有更广阔的范围,更深厚的内涵,这也正是“侠文化”的发展。
但是,李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咏侠诗——“诗酒剑”式,即通过诗、酒、剑三者的融合来散发出侠气,表达侠士精神。李白在诗中常用酒、剑、月、花等意象,构成了五光十色、绚烂缤纷、体现盛唐煌煌气象的诗境,也构成了他逍遥的诗化人生境界。其中最能激发他生命之情的是酒与剑。饮酒是内在的激荡,挥剑是外部的催发,写诗便成为个性自由的追求与生命力的张扬。诗,是古人抒发自己感情的载体;酒,古人皆饮,可以狂欢庆祝之饮,可以举杯浇愁之饮,可以背乡思亲之饮,可以豪气壮志之饮,更多的是带给人们的是侠士豪饮;剑,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练武之人必备,无论是侠客佩剑,还是歌宴舞剑,都透露着剑气。而这三者看似独立的事物被放在一起的时候,无端会使人联想到一种月下饮酒作诗“舞剑弄清影”的美景,抑或是将士激战前的把酒壮士气,作诗激人心的豪景,无疑不蕴藏着“侠”的意蕴,再加上诗人李白本身所具有的放荡不羁的个性,浪漫主义的情怀,风流倜傥的外貌,把酒言欢的豪情,嗜酒嗜剑的潇洒,使得他的诗有着在浪漫主义下 “豪气冲云天”的那份自在,那份侠气,那份不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而与隐山侠士终生相伴的淡世,那份面对祖国山河的爱慕和激情,那份与浴血沙场的将士们澎湃激昂共进退的热血。
酒和剑伴随着李白度过他的一生。李白好酒,使得他以及他的诗产生一种蒙眬感,同时他又爱剑,一身武艺,而这让作诗多了几分豪气云天,无论当初满怀建功立业抱负时的憧憬和激情,还是在功名难遂的处境下所产生的愤懑不平,李白的诗都给人一种浪漫自由、潇洒自如的感觉。
酒是李白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李白的生活中几乎不能没有酒。也许是清醒时有太多的顾忌,太多的牢笼,一喝酒,所有的藩篱都融化在酒里,诗也就汩汩滔滔地奔泻而出。而酒后的诗,酣畅淋漓一泻千里,那种意兴横飞的快感是清醒时所无法比拟的。诗由酒生,酒助诗兴,大诗人的灵感才气、高风亮节,在酒的熏陶下越发迸射出浓烈的风采。它可以遣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它可以畅情:“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它还可以追求自由:“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同时它还表达了李白的愤懑和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表达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落寞,“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豪放,“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浪漫,“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前”的惬意。李白的内心世界是一个自由、理想的世界,然而在现实中,他遭到的却是权贵的排挤、嘲笑、冷遇、谗言,可是他不甘心轻易地抛弃自己热衷的追求,于是他选择活在酒的世界里,只有在酒中的天地,他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喝了酒,他敢于让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为他脱鞋,敢于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指手画脚,敢于醉眼斜视九五之尊的唐玄宗……
“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 诗仙李白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也是位技艺精湛的剑术家,是位侠客。据《新唐书》本传记载,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他自称“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还投书以舞剑著名的裴斐将军,愿向他学剑。强烈的侠义精神使得李白的许多诗篇激昂慷慨,恢宏豪迈,处处闪烁着浪漫飞扬、剑气如虹的光华,而这自然离不开他所钟爱的剑。在李白的笔下,剑象征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意识,又代表着济苍生、安黎元的牺牲精神。“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他希望报国立功雄心壮志的心声。“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裙王门不称情”“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则是他屡遭挫折,报国无门的感叹。“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又是他蔑视权贵,酷爱自由的真情流露。“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冠剑朝凤阙,楼船侍龙池”,更是他执著地追求理想抱负,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表现。在这些诗句中,诗中有剑,剑中有诗,达到了诗剑合一的境界,蕴含了诗人的剑骨和诗魂,无不体现出李白的精神、理想和抱负。
诗和酒的意象是表现使人桀骜不驯、豪迈不拘的英雄气概。“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是诗与酒造就了一代诗仙李白,散放出灿烂的光芒。如李白的《白马篇》: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本篇极力描写一个豪贵英武的游侠。从“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可看出他身份地位高贵,而且拥有财富万千。骑着“雪花毛”的“龙马”,佩带能切玉如泥,色如秋霜的宝剑,穿着如落日之色,襄明珠之中的长袍,平时只是以鸡相斗为戏,并且拥有万辆十分豪华的车。而“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看出这位游侠力大无穷,善“手接猱”,身怀绝技,擅长箭术,能“弓摧虎”,武功深厚,“三杯弄宝刀”。而后“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说明他以国家为重,忠心为国,急国难,但同时他又“荒淫隐蓬蒿” ,淡泊名利,不贪慕虚荣,轻官爵,战罢归来,隐于寒素,不求人知的高尚气节。
李白从一开始对这位游侠的描写中可以充分看到其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游侠的外貌、身形,但是从诗的前四句我们可以想象这位游侠身形高大,相貌堂堂,也许玉树临风,也许朴实忠厚,身怀绝技,武功高强。同时这位游侠饮酒豪爽,舞弄宝刀,但在李白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只会喝酒耍大刀似李逵的粗鲁大汉,也不是鲁智深那种狂野无羁,而是一个怀有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的决心,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侠义精神,忠心报国,但又淡泊名利,愿隐于深林,无欲无求的侠客,他充分展现了古代侠客的特征。而李白将酒与剑放在一个侠客的身上,使这位游侠多了几分潇洒,几分与世无争。同样是咏侠诗,李白的“诗酒剑”不再是一种粗糙的,如千军万马奔腾而过的震撼,更多了几分细腻,恬淡。虽然《白马篇》写的是游侠报国上战场奋力抗战,可是我们感受到的并不是边塞地区战事连连,风沙飞扬的狂乱战场,也不是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更不是剑弩相对,暴力血腥,而是一种飘渺自由,一切任我行的自如。也许是因为李白本身的浪漫主义使他的诗,他笔下的侠客也是一种浪漫。而同时这一酒一剑也反映了李白内心希望报国立功雄心壮志的心声。通过游侠的形象,李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希望施展自己的武艺为国效忠的决心,这是侠客的决心,也是侠义精神的表露。
而另一首《结客少年场行》,则是从精神上表现李白侠义精神中的重然诺、轻生死、抑恶扬善、轻财好施。
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鬃。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乐府解题》曰:“《结客少年场行》,言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也。”“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鬃”,一匹良马;“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一身好剑术;“笑尽一杯酒”,一杯好酒,给人一种侠气荡漾的感觉。虽然诗中没有明确写明主角是谁,但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或是一群侠客,一个或是一群有着一身好武艺,一把好剑的侠客。他们驰马试剑,尽显侠客本色。他们醉酒杀人,也只是为民申冤,扫除不平,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他们对恶人不会手下留情,只为伸张正义,为民除害。而“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是对失败的英雄的遗憾和感叹,并不是一种嘲讽,而只是感叹“惜哉剑术疏”。从这也可看出李白的事功思想。
李白向来擅长运用乐府旧题赋予新意,该诗是乐府旧题,诗中的少年显然不是作者,但是也并非与作者毫无关系,实际上是寄予作者太多人生抱负的少年形象,作家与侠士向来有很多相似,放荡不羁,性情激昂,侠士们的风骨融入在一种无形的侠气中,侠士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万千的侠气,而这也就正如文人们落笔时的豪气“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侠士与文人一般都是不与世俗为伍的,而在人生抱负上,又都是拥有济世救人的大抱负,侠士们的目标是济世扶弱,文人们也是达则兼济天下,因而具有悲剧色彩的文人和侠士也更容易惺惺相惜,而侠士也成为李白用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抱负与个人风骨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虽然是写侠士的英侠剑气,实则还是为文人叙写的文辞,更是作者自身抱负的体现。
盛唐时期的咏侠诗的创作十分兴盛,并且其题材包含了很多方面,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使得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的咏侠诗在盛唐达到了顶峰阶段。而天才而又天真的诗人李白始终不肯遵循一种普通人的方式,他的咏侠诗并不拘泥于现世,而是有了新的发展,将酒与剑结合起来,使其本身及其诗歌,甚至是诗歌所描写的人物也充斥了放荡不羁,浪漫潇洒的气息,也透露着济苍生、安社稷的侠义精神。他热情歌颂了许多的侠义英雄除暴安良、重然诺、轻死生的高尚行为,也可以反映出他人生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同时,最重要的在于,李白对“侠”的认识和侠义精神的理解,决定着他的咏侠诗突破了以往侠观念的狭隘性,使单纯个人行为的行侠仗义方式与国家民族利益结合了起来,使个人的侠义情怀和救济天下苍生的人生理想结合了起来。但是他的诗歌并不俗气,也没有蛮气,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千军万马上战场的宏伟,也没有粗鲁大汉班门弄斧的讽刺,而是那种侠客心系国家而又无欲无求的恬淡、自由,其实这也是李白自己所希冀的。
参考文献:
[1]金性.唐诗三百首新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高崇.李白杜甫诗选译[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0.
[4]马承五.唐诗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流沙.历代咏武诗词选[M].黄山书社,1986.
[6]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8]侯长生.李白咏侠诗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
[9]王梽先.从唐代游侠诗看唐代游侠及侠文化的新变[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10]康震.长安侠文化传统与唐诗的任侠主题——“长安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之一[J]人文杂志,2004(05).
[11]黄全彦.李白的侠义精神及影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12]周晓明.李白的新型游侠精神与唐代社会之关系[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13]陈斐.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分析[J].固原师专学报,2006(05).
[14]贾立国.论游侠传统与曹植游侠精神气质的形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15]陈伯海.唐代社会的思想潮流与诗歌创作,社会科学战线,1988(01).
[16]冯淑然.唐人的价值取向与咏侠诗创作,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17]冯淑然.论唐代的咏侠诗,河北大学,2004.
[18]杨鼎.唐代咏侠诗研究,山西大学,2003.
[19]杨经建.侠文化探微,中华文化论坛,2003(02).
[20]韩云波.中国侠文化,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21]冯淑然.唐代咏侠诗研究综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
(作者简介:于青,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