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曲阳石雕作品无论从题材、风格、技艺等方面,始终没有停下演化和发展的脚步。当代的中国社会环境,科技发展手段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使新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理念被广泛传播。经历了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时代审美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应对新的挑战,推进曲阳石雕艺术产业的发展?解决这个艰巨的课题,正是新时代曲阳石雕传承人所要肩负起来的历史使命。关键词:曲阳石雕;传承;行业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曲阳石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是对曲阳石雕千年传承历史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曲阳雕刻艺术的首肯,作为著名的“雕塑文化之乡”,曲阳雕刻艺术正在逐渐被世人所了解与熟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世代相传,在与适应周边人文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融合之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强化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程度。在申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所强调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家传、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3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既要恪守传统与传承,又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如此才能使世代相传的古老“遗产”被传承下去。
一、传统与传承
从汉代至今,曲阳石雕名匠辈出,并有大量杰作传世。元代时,一代匠师杨琼的石雕作品,就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赞誉。之后的数百年闾,还出现了众多享誉全国的石雕艺人和雕刻作品。民国时期,杨琼的后人至杨春元这代,他继承了杨氏家族世代相传的雕刻技艺,在杨春元的徒弟中,以刘作梅和刘作兰两兄弟得到真传。刘氏兄弟后来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为美院雕塑系的发展添砖加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两兄弟被分别调往西安和南京就职,继续在当地推广石雕艺术。
民国时期,杨春元引领了风靡一时的仿古之风,并造就了一批仿古雕刻艺人,其中最著名的8位艺人被誉为雕刻行业的“八大名匠”,即董翠珍、刘作梅、史青海、营帮玉、刘瑞芳、曹学静、曹忠亮、王二生。王二生又将一身绝技亲授给侄子王同锁,王同锁又是二刘的亲外甥,他们本是一家人。王同锁一脉正是延续着自元代杨琼以来,曲阳石雕艺术传承下来的正宗传统脉络。
王同锁是曲阳县第一雕刻厂创始人之一,为近现代曲阳石雕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身体力行,培养出了许多徒弟。笔者因为拥有绘画基础,在学习石雕技艺时得到王同锁的悉心指导.并受到王同锁的二女儿的垂青,喜结良缘,正因为恩师暨岳父的倾囊相授,使我练就了扎实的石雕技艺,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之所以具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在于历代传人所恪守的“言传身教”的祖训。想要练就精湛的技艺,既需要个人的勤劳与悟性,更需要师父的悉心传授与严格要求,正所谓“得心应手处,口不能言”,“言传”总是与“身教”息息相关、如影随行。关键的技艺、经验与诀窍,需要在动手实践中适时由师父传授,这是在书本或课堂中所不能简单获取的重要方面,真正学艺不仅是“相语以事”,而且要“相示以功”。所以,传统技艺经历日久而传承不息的关键,就在于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正是因为一代代手工艺人的有序传承,才演变并发展出令人惊叹与骄傲的手工造物史。
二、行业发展现状
一部雕塑史既可以代表时代精神,也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千百年来,雕刻艺人们对自己的作品注入了全部心血,数不胜数的北朝曲阳窖藏石雕杰作、M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毛主席纪念堂》浮雕等等,这些深入人心的作品,展现出历史沉淀之美而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改革开放以后,曲阳石雕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如卢进桥这样的大师,曲阳石雕的文化品牌也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厂开来。如今社会需求开始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怎样承前启后,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现在曲阳石雕行业面临的难题。
不同于以前石雕作品主要被应用于皇家、官府与寺院建筑中,现在石雕艺术作品已经走向市场,成为进入大众视野的公共艺术。曲阳雕刻发展已进入了新世纪的大发展时期,已经被迫开启市场化的运作。尽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工艺水平,曲阳雕刻依然面临无序发展的困境。一方面,市场需求转变,要求产品创新与精品化,然而,由于行业管理不到位,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流向市场,导致恶性循环,对“曲阳石雕”这张“名片”构成了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尽管雕刻技艺已经堪称完善,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创新设计人才,雕塑的创作与创新进入了瓶颈阶段,石雕艺人只能照搬、照抄市面的“大路货”,缺乏档次与艺术造诣方面的提升。大体来看曲阳雕塑的发展现状,是正在逐步脱离传统文化形态的模式,却又没有找到进入现代市场的创新性定位发展方向。
如今,曲阳石雕已形成了集传统、西洋、抽象等风格于一身的创作特色,曲阳艺人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摸索、提升思想理论指导,不断在进行着探索与创新。然而,怎样确立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审美标准与发展方式?是目前曲阳石雕所面临的巨大难题。这好比西装是从西方传人,虽然衣服可以私人订制,面料与裁缝都可以是原装进口.可是为什么中国人穿西服就是没有西方人穿的好看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如今奉行的美学理念是从西方引进的,审美标准是西方人制定的,话语权也就在他们手里。早期许多国人出国留学,带回来奉为圭臬的西方审美观,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糟粕而予以排斥与摒弃,导致如今国人的审美出现偏差与转变,本土文化遭受巨大的破坏。西方雕塑艺术及审美标准的传人,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曲阳石雕的发展与生存。面临着当下的种种发展难题,迫使新时代的石雕艺人转变思路,深入思考曲阳石雕在当代应如何正确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生产性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定义的核心是:“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缔约国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
国家政府部门则通过政策制定来引导遗产传承与保护事业发展的趋向。为了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文化部颁布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办非遗函[2010]499号),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旨在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身为曲阳石雕传人,笔者为曲阳石雕得天独厚的雕刻传统、为历代雕刻名家所创作的鬼斧神工的杰作而自豪,然而,使曲阳博大精深的雕刻文化再创辉煌,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沉重历史使命。2011年,我所创办的“河北省曲阳宏州石业集团有限公司”获得了由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荣誉,这是对我多年来致力于曲阳石雕的传承与发展所做努力的莫大认可与鼓励,让我更坚定地走在坚守传统并且探寻新发展方向的道路上。
在现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想得到切实的保护与传承,就不能不在经济效益和生产方式上着力,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的基础条件。如果不能够获取足够的经济利益,那么,项目生产和实践活动就必然不能够得到持续发展,也就无法吸引从业者和学艺者,更谈不上实现活态传承。所以,扩大生产,获取经济效益,是生产性保护的首要任务。其次,生产性保护的立足点在于“保护”上,其目的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振兴。因此,生产性保护应在形成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将获取的经济效益反馈到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上,使二者形成良性循环。
多年以来,我也一直在探索着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模式。首先,我们一直恪守师徒相授的传统学艺方式,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完整性及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有意识地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措施,注重整理、保存相关资料,全面拍摄记录技艺流程,实施有利于传承发展的有效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序、富有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后继人才。我们也通过多种传媒方式,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出版、宣传及教育活动,不断推广曲阳石雕文化,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总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了传承人的地位和收入,扩大了就业岗位,从而促进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曲阳工艺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结语
自汉代以来,石雕技艺在曲阳这片古老而深邃的土地上被传承了2000年,石雕作品的题材、风格、技艺都在不断演变与发展。当代社会,新兴文化思想广泛传播,经济生活方式不断更新和转变,人们的精神追求,经历了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时代审美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变化迫使曲阳石雕要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与时俱进,这是新时代曲阳石雕传承人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
如何让古老的曲阳石雕工艺融入到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并且可持续发展下去?解决这个难题既不能固守在传统上,与现代生活脱节,也不能完全迎合新时代的趣味,将悠久的古老传统完全抛弃。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一如既往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曲阳石雕的传统加以“保护”与“传承”,而“生产”则是在“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以推动曲阳石雕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融人大众视野中,并在丰富滋养人们精神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终达到非遗的传承与良性发展的基本目的。作为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我们也将身体力行,践行这样的理念!
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曲阳石雕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是对曲阳石雕千年传承历史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曲阳雕刻艺术的首肯,作为著名的“雕塑文化之乡”,曲阳雕刻艺术正在逐渐被世人所了解与熟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世代相传,在与适应周边人文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融合之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强化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程度。在申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所强调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家传、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3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既要恪守传统与传承,又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如此才能使世代相传的古老“遗产”被传承下去。
一、传统与传承
从汉代至今,曲阳石雕名匠辈出,并有大量杰作传世。元代时,一代匠师杨琼的石雕作品,就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赞誉。之后的数百年闾,还出现了众多享誉全国的石雕艺人和雕刻作品。民国时期,杨琼的后人至杨春元这代,他继承了杨氏家族世代相传的雕刻技艺,在杨春元的徒弟中,以刘作梅和刘作兰两兄弟得到真传。刘氏兄弟后来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为美院雕塑系的发展添砖加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两兄弟被分别调往西安和南京就职,继续在当地推广石雕艺术。
民国时期,杨春元引领了风靡一时的仿古之风,并造就了一批仿古雕刻艺人,其中最著名的8位艺人被誉为雕刻行业的“八大名匠”,即董翠珍、刘作梅、史青海、营帮玉、刘瑞芳、曹学静、曹忠亮、王二生。王二生又将一身绝技亲授给侄子王同锁,王同锁又是二刘的亲外甥,他们本是一家人。王同锁一脉正是延续着自元代杨琼以来,曲阳石雕艺术传承下来的正宗传统脉络。
王同锁是曲阳县第一雕刻厂创始人之一,为近现代曲阳石雕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身体力行,培养出了许多徒弟。笔者因为拥有绘画基础,在学习石雕技艺时得到王同锁的悉心指导.并受到王同锁的二女儿的垂青,喜结良缘,正因为恩师暨岳父的倾囊相授,使我练就了扎实的石雕技艺,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之所以具有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在于历代传人所恪守的“言传身教”的祖训。想要练就精湛的技艺,既需要个人的勤劳与悟性,更需要师父的悉心传授与严格要求,正所谓“得心应手处,口不能言”,“言传”总是与“身教”息息相关、如影随行。关键的技艺、经验与诀窍,需要在动手实践中适时由师父传授,这是在书本或课堂中所不能简单获取的重要方面,真正学艺不仅是“相语以事”,而且要“相示以功”。所以,传统技艺经历日久而传承不息的关键,就在于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正是因为一代代手工艺人的有序传承,才演变并发展出令人惊叹与骄傲的手工造物史。
二、行业发展现状
一部雕塑史既可以代表时代精神,也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千百年来,雕刻艺人们对自己的作品注入了全部心血,数不胜数的北朝曲阳窖藏石雕杰作、M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毛主席纪念堂》浮雕等等,这些深入人心的作品,展现出历史沉淀之美而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改革开放以后,曲阳石雕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如卢进桥这样的大师,曲阳石雕的文化品牌也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厂开来。如今社会需求开始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怎样承前启后,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现在曲阳石雕行业面临的难题。
不同于以前石雕作品主要被应用于皇家、官府与寺院建筑中,现在石雕艺术作品已经走向市场,成为进入大众视野的公共艺术。曲阳雕刻发展已进入了新世纪的大发展时期,已经被迫开启市场化的运作。尽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工艺水平,曲阳雕刻依然面临无序发展的困境。一方面,市场需求转变,要求产品创新与精品化,然而,由于行业管理不到位,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流向市场,导致恶性循环,对“曲阳石雕”这张“名片”构成了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尽管雕刻技艺已经堪称完善,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创新设计人才,雕塑的创作与创新进入了瓶颈阶段,石雕艺人只能照搬、照抄市面的“大路货”,缺乏档次与艺术造诣方面的提升。大体来看曲阳雕塑的发展现状,是正在逐步脱离传统文化形态的模式,却又没有找到进入现代市场的创新性定位发展方向。
如今,曲阳石雕已形成了集传统、西洋、抽象等风格于一身的创作特色,曲阳艺人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摸索、提升思想理论指导,不断在进行着探索与创新。然而,怎样确立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审美标准与发展方式?是目前曲阳石雕所面临的巨大难题。这好比西装是从西方传人,虽然衣服可以私人订制,面料与裁缝都可以是原装进口.可是为什么中国人穿西服就是没有西方人穿的好看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如今奉行的美学理念是从西方引进的,审美标准是西方人制定的,话语权也就在他们手里。早期许多国人出国留学,带回来奉为圭臬的西方审美观,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糟粕而予以排斥与摒弃,导致如今国人的审美出现偏差与转变,本土文化遭受巨大的破坏。西方雕塑艺术及审美标准的传人,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曲阳石雕的发展与生存。面临着当下的种种发展难题,迫使新时代的石雕艺人转变思路,深入思考曲阳石雕在当代应如何正确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生产性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定义的核心是:“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缔约国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
国家政府部门则通过政策制定来引导遗产传承与保护事业发展的趋向。为了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文化部颁布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办非遗函[2010]499号),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旨在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身为曲阳石雕传人,笔者为曲阳石雕得天独厚的雕刻传统、为历代雕刻名家所创作的鬼斧神工的杰作而自豪,然而,使曲阳博大精深的雕刻文化再创辉煌,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沉重历史使命。2011年,我所创办的“河北省曲阳宏州石业集团有限公司”获得了由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荣誉,这是对我多年来致力于曲阳石雕的传承与发展所做努力的莫大认可与鼓励,让我更坚定地走在坚守传统并且探寻新发展方向的道路上。
在现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想得到切实的保护与传承,就不能不在经济效益和生产方式上着力,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的基础条件。如果不能够获取足够的经济利益,那么,项目生产和实践活动就必然不能够得到持续发展,也就无法吸引从业者和学艺者,更谈不上实现活态传承。所以,扩大生产,获取经济效益,是生产性保护的首要任务。其次,生产性保护的立足点在于“保护”上,其目的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振兴。因此,生产性保护应在形成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将获取的经济效益反馈到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上,使二者形成良性循环。
多年以来,我也一直在探索着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模式。首先,我们一直恪守师徒相授的传统学艺方式,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完整性及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有意识地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措施,注重整理、保存相关资料,全面拍摄记录技艺流程,实施有利于传承发展的有效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序、富有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后继人才。我们也通过多种传媒方式,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出版、宣传及教育活动,不断推广曲阳石雕文化,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总之,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了传承人的地位和收入,扩大了就业岗位,从而促进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曲阳工艺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结语
自汉代以来,石雕技艺在曲阳这片古老而深邃的土地上被传承了2000年,石雕作品的题材、风格、技艺都在不断演变与发展。当代社会,新兴文化思想广泛传播,经济生活方式不断更新和转变,人们的精神追求,经历了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时代审美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变化迫使曲阳石雕要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与时俱进,这是新时代曲阳石雕传承人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
如何让古老的曲阳石雕工艺融入到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并且可持续发展下去?解决这个难题既不能固守在传统上,与现代生活脱节,也不能完全迎合新时代的趣味,将悠久的古老传统完全抛弃。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一如既往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曲阳石雕的传统加以“保护”与“传承”,而“生产”则是在“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以推动曲阳石雕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融人大众视野中,并在丰富滋养人们精神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终达到非遗的传承与良性发展的基本目的。作为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我们也将身体力行,践行这样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