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教材的呈现还可以将书本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美术材料与图片文本相结合,已形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可见,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教学中越发重要。
一、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事感兴趣,心理上就会乐于接受,学习起来也心甘情愿。以往在美术欣赏课中,我总是提前备好课再满堂讲。书上的图片本来就不多,加之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学生坐在下面越听越没劲,教学效果甚微。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情况大为改观,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以及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
例如:七年级13册《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中。欣赏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是必要的一环。为了让同学们能在初中的第一节美术课留下深刻印象,我到处收集图片、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制作课件。上课时,在优美的轻音乐伴随下,一边讲解,一边欣赏这些艺术杰作,很容易使同学们产生愉快的学习心情,调动了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
二、改变授课方式,增强学生创造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是老师在黑板前讲解、示范,学生在下面画,多强调技法和技能的训练。美术课过后,留在他们脑海里的只是空洞的形体和图案,作业千篇一律。孩子们的思维被局限了,忽略了他们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七年级13册中《学习服装搭配》。同学们在前段学习中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因为贴近生活有切身体会,所以兴趣浓厚。但是需要他们进行创作时他们个个面露难色。人体比例太难了,画得不好,怎么办?这时候,如果硬要学生画,可能热情和美感就处于沉寂状态,又回到练习技法的老路上。于是我们就来一个上机操作完成。在电脑上预先画好人体比例图和各种服装款式,让学生们轻点鼠标,这样就能搭配不同的服装了。再上传到大投影仪上,同学们自己讨论服装搭配是否符合基本的穿着场合和功能要求。同学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争论十分激烈。有的同学甚至反常规,大胆搭配,创作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服装搭配效果。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极大发挥。
三、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美术课教学中,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实物投影仪、功放、组合音响等,展示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以形、声、色并茂的优越性,全方位、立体的调动视觉、听觉,再结合生动的讲解,就能与学生的需要、兴致、情趣等因素结合,产生优越兴奋中心,从而达到高效能的欣赏。
例如:对德拉克洛瓦《自由领导人民》、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欣赏,可先用光碟播放有关的侵略战争片段,后用实物投影仪投出放大的画面。其间配以抗战时期的歌曲,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创造一种激昂、拼搏、奋进的战斗情景。学生在优美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赋予学生联想,使欣赏课不再枯燥无味
学生在新课程的美术实践活动中,不再是纯机械的临摹活动,而是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文化素质的条件——审美经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围绕实践内容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展开种种联想,并在许多情况下带上某种感情色彩,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出个性特点。
例如:在进行《公益招贴画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先运用多媒体把我收集的很多资料放给同学们看,然后让学生对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评价。学生谈感受,加深了对公益招贴画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设计创作。
传统欣赏课教学单一,缺乏艺术情趣。欣赏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进行,多媒体在视觉形式上点、形、色、线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常规教育手段富于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相对集中,突破常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在欣赏课教学中的优势,扩大欣赏容量,使学生能更多的吸收与内容相关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极大限度的促进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潜能。
总之,多媒体辅助美术课教学,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事感兴趣,心理上就会乐于接受,学习起来也心甘情愿。以往在美术欣赏课中,我总是提前备好课再满堂讲。书上的图片本来就不多,加之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学生坐在下面越听越没劲,教学效果甚微。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情况大为改观,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以及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
例如:七年级13册《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一课中。欣赏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是必要的一环。为了让同学们能在初中的第一节美术课留下深刻印象,我到处收集图片、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制作课件。上课时,在优美的轻音乐伴随下,一边讲解,一边欣赏这些艺术杰作,很容易使同学们产生愉快的学习心情,调动了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
二、改变授课方式,增强学生创造性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是老师在黑板前讲解、示范,学生在下面画,多强调技法和技能的训练。美术课过后,留在他们脑海里的只是空洞的形体和图案,作业千篇一律。孩子们的思维被局限了,忽略了他们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七年级13册中《学习服装搭配》。同学们在前段学习中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因为贴近生活有切身体会,所以兴趣浓厚。但是需要他们进行创作时他们个个面露难色。人体比例太难了,画得不好,怎么办?这时候,如果硬要学生画,可能热情和美感就处于沉寂状态,又回到练习技法的老路上。于是我们就来一个上机操作完成。在电脑上预先画好人体比例图和各种服装款式,让学生们轻点鼠标,这样就能搭配不同的服装了。再上传到大投影仪上,同学们自己讨论服装搭配是否符合基本的穿着场合和功能要求。同学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争论十分激烈。有的同学甚至反常规,大胆搭配,创作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服装搭配效果。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极大发挥。
三、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美术课教学中,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实物投影仪、功放、组合音响等,展示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以形、声、色并茂的优越性,全方位、立体的调动视觉、听觉,再结合生动的讲解,就能与学生的需要、兴致、情趣等因素结合,产生优越兴奋中心,从而达到高效能的欣赏。
例如:对德拉克洛瓦《自由领导人民》、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欣赏,可先用光碟播放有关的侵略战争片段,后用实物投影仪投出放大的画面。其间配以抗战时期的歌曲,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创造一种激昂、拼搏、奋进的战斗情景。学生在优美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赋予学生联想,使欣赏课不再枯燥无味
学生在新课程的美术实践活动中,不再是纯机械的临摹活动,而是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文化素质的条件——审美经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围绕实践内容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展开种种联想,并在许多情况下带上某种感情色彩,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出个性特点。
例如:在进行《公益招贴画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先运用多媒体把我收集的很多资料放给同学们看,然后让学生对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评价。学生谈感受,加深了对公益招贴画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设计创作。
传统欣赏课教学单一,缺乏艺术情趣。欣赏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进行,多媒体在视觉形式上点、形、色、线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常规教育手段富于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相对集中,突破常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在欣赏课教学中的优势,扩大欣赏容量,使学生能更多的吸收与内容相关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极大限度的促进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潜能。
总之,多媒体辅助美术课教学,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