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让阅读更有效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过程中,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阅读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加强与文本的沟通、对话,提高阅读效率。批注式阅读是指使用特定的文字或者符号将自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感想等记录下来,这是一种主动探究式的阅读方式。《课程标准》目标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建议中也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将自己对文本的所思所想,对文本的注解、疑惑等记录下来,形成独立的阅读思考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思考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拓展型阅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阅读教学不够深入扎实,缺乏整体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强调了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中介,在教师的引领作用下,进行文本与学生 的对话,实现对文本语言的训练。此外,新课标也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课堂上,老师们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自读自悟,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课题一开始,让学生自读课文后就急于让学生回答: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什么?说说你的体会。文本的解读还没有深入,学生的思考也还没有深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不可能准确深入。文本没有研读深入,就联系课外知识以及读、写等拓展。课堂内容虽然丰富,容量大,虽然老师设计了诸多的问题,学生一节课也一直在应付老师的问题,但是对于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并不是自己通过阅读思考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所获得的,对文章的理解就显得不深入,不透彻。
  (二)绚丽的多媒体设备的信息过多干预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现代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丰满,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和动听的音乐都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地自主阅读和探究。这些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辅助的,并不能占用主体地位。过多使用,虽然课堂显得热热闹闹,绚丽多彩,但是却替代了学生的自主理解。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中第三自然段的理解,若是一开始就出示各种图片会代替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都不利。
  二、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措施
  《课程标准》目标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批注式阅读落实在教学中就是在老师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自学字词,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品读文本,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理解。
  (一)分年段进行阅读批注的指导
  批注阅读常用的方法有: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有所感悟,有疑惑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在边读边思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空白处围绕重难点写出自己的感受、疑惑。
  不同年段的学生批注要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引导学生开始做一些简单的符号批注,将文中自己觉得好的语句和不理解的语句画出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用比较完整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悟。中到高年级就以文字批注为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理解、质疑。
  (二)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指导课前的预习批注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课前预习。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批注,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充分发挥预习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可以将预习要求设计成表格,要求学生对照预习要求一一完成。
  (三)课堂交流中引导再次批注,回归整体
  感悟交流中深化理解。在学生自读自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关注学生预习时批注,由于學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有限,对于课文的解读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因此还要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化读悟批注,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表达,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沟通,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相关有用的文字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感悟。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只拣儿童多出行》第一到四自然段中的“成千盈百”“闹嚷嚷”“飞涌”“一群接着一群”等词语,都写出了儿童的人数多,儿童的活泼可爱、生机勃勃,也写出了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字传递给我们的思想感情,在课文的交流感悟结束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指导学生回归课文整体内容再次进行批注,对文章的重点段落语句的理解深化认识。
  叶圣陶曾说:“‘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在这样的批注式阅读教学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练习、实践,运用这样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能力。
  (编辑:郭恒)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型公开课,应该是一种教学创新,努力开拓教师与学生的多元思维空间。以《诗经二首》中的《蒹葭》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古诗词字、词、句、音韵、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内容,更试图通过将诗词中草木意象具体化为感性的植物本身,让遥远的诗词变成身边触手可及的一草一木,并通过扩大诗词外延、丰富诗词内容的方式,引领学生重新发现并感知自然,并开始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语文、诗词的教学不
【摘要】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性、思想性与品社学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有助于品社教学,主题相同的品社内容又是语文主题阅读的补充与延展。语文和品社课对学生的思想熏陶又可以在班会课上得到及时、全面的落实和反馈。因此,将这三门主题接近、价值取向统一的学科进行有效整合,使课程资源优势互补,达到丰富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时间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的学习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学好拼音,学生才能开始识字与练习普通话的学习,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拼音教学的学段目标。因此,为了给学生在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学情状况、教学方式等提高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对此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
【摘要】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习作教学恰恰又是很多语文教学的短板。如何优化教学方法,让高中习作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本文略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高中习作;生活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过重,阅读量不够,知
【摘要】名著阅读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教学中我们会尴尬地发现,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试  以《呼兰河传》的教学为例,从“广泛涉猎,厚积薄发;激发潜能,有效阅读”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让名著走进初中课堂,教师可以有何作为。  【关键词】名著阅读 ;课堂 ;教师作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七至九级
【摘要】语文具有情感丰富、涵盖面广等特性,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单一学科有着拔高作用,同时还可影响其他学科思维水平的进步。初中语文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任,需衔接小学语文内容,为高中语文的顺利开展做铺垫。而作文能力的停滞不前,常作为初中时期的学习障碍制约着整体语文能力的进步。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结合现实的写作困境,分析其发生规律,对症下药地探索问题的解决策略,以写作能力的循序渐进,促进教
【摘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应用文写作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担当起学习的责任和义务,让学生担当起应用文写作中的主角地位,而非被动学习。因此,应该尝试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应用文的写作效率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自主学习;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增强应用文写作效果的有效途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探究有效的教学措施。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为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阅读能力培养上,老师需要采取科学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加强识字能力的前提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巩固字词
【摘要】作文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直接体现。但是纵观学生的语文作文创作成果,发现很多学生都不能够在写作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而缺少真情融合的作文是无法感動自己和他人的,进而降低了作文的整体质量。为了有效消除学生的这一作文创作缺陷,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文章创作的过程当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现感性和理性思维的统一,抒发自己对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真情融合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个体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其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使用情景式教学法,寻求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理论解读  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