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机制研究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mineonbrid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有助于推动中小学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时代的互利与共赢。阐释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基本内涵,然后从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角度论述了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创新与队伍建设、决策规划机制、合作建设机制、运行保障机制、评估激励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校际共享机制。
  关键词: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引起了教育领域诸多方面的变革,如教学方式和手段更为多样,课程资源形态也更为丰富。信息化课程资源就是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孕育而生的一种课程资源形态,与其他资源相比,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其独特的大容量、开放性、动态性、共享性等鲜明特征受到中小学的重视。中小学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探讨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机制,将有助于推动中小学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时代的互利与共赢。
  一、信息化课程资源基本内涵概述
  吴刚平指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信息化课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既有课程资源的共性,也有其独特性。一般而言,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信息化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信息化实施条件,也就是说,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各类课程资源。具体而言,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实践形态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案例素材库、专题网站、基于网络的实验或课程辅导平台。信息化课程资源具有大容量、动态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智能化、虚拟化、多媒体、网络化等特征,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借助信息技术,中小学课程资源形式在原有的文字纸本之外,纳入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多媒体网络课程、专题网站等,这些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资源单一、平面、静态的局面,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多维、立体、动态发展,而且为资源校际共享的实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价值与可行性
  首先,共享性是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性。“信息化教育最核心的本质是教育,而不是产业;最基本的特性是共享,而不是独占。”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要有共享意识、共享机制和共享行为,这是教育信息化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意。其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可以给中小学教师减压,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上一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的时候会遇到重重困难,耗费大量时间,由于中小学教师本身教学压力就比较大,单个人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无疑会给一些教师增加负担,造成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反被捆绑,丧失了信息化应有的优势。
  首先,新课改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模式发生了转变,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这一课程管理模式为中小学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中小学国家课程的统一实施使得同一级别的学校有共同的课程,一个学校的课程资源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开发主体开发的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资源也因而具有学校特色,这一资源的共享可以为各个学校的个性发展、特色发展提供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其次,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以往有了较大改善,学校基本都有网络覆盖,教室中多媒体等基本硬件设备的配置也基本到位,硬件环境的改善为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提供了支持。基于以上考虑,实现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有助于推动中小学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时代的互利与共赢,那么校际共享的机制应该是怎样的,怎样构建,这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的机制探讨
  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要想实现校际共享,首先应该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打破资源独占的封闭式思想,在此基础上构建校际共享的机制。本文拟从组织创新、队伍建设、决策规划机制、合作建设机制、运行保障机制、评估激励机制等方面探讨校际共享机制。
  1.组织创新与队伍建设
  建立信息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构,可实现组织创新,由该组织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避免学校之间“各自为政”“闭门造车”。该组织的管理范围由参与共建共享的学校范围决定。该组织负责制订校际资源共建共享的规章制度,对学校行为进行约束;为各学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共享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各学校在为资源共享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获得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资源;该组织还要开展评估,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机制的良性发展。组织都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不同角色的个体,信息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组织至少应该包括两类人员,一是技术人员,一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负责资源共享平台的创建与维护,信息安全的维护等,管理人员负责资源的管理和人才的管理等。该组织的管理人员一方面应该包含信息化课程的专家,对资源进行评审,严把资源质量关,另一方面包括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人,使组织的工作能有序开展。
  2.决策规划机制
  施瓦布曾提出课程开发“集体审议”实践性模式,主张不同利益群体的人参与课程方案的审议,这种民主化课程决策机制有利于反映不同群体的声音,做出的决策可能更为理性全面。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也可以采取集体规划、集体决策的方式,由学校和共建共享组织机构一起规划并明确资源共建共享应遵循的规范,以免造成标准不统一,资源通用性差,影响资源的共享。此外,还应该规划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资源的准入标准是怎样的?是否应该有审查机制?准入的资源应该怎样分类,怎样管理和更新?这些都需要有长远的规划。
  3.合作建设机制
  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涉及多个学校,这就需要考虑多个学校应该怎样合作。一般来说,组织间的合作一般会涉及人、财、物的合作,因此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的学校合作离不开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合作、经费的合作、资源平台建设的合作。单靠一个学校的力量,可能没有足够優秀的技术人才,也可能经费不足,但是通过校际合作,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规模效益。
  4.运行保障机制
  这里的运行保障机制主要侧重技术保障。一方面,可以建立资源数据库,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高度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源内容,可以考虑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另一方面,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该平台可以提供多项服务,如将不同学校的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教师联系起来,提供优秀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案例素材库、专题网站等;定期对平台的课程资源进行更新;通过平台与用户形成互动,并关注用户的体验和评价,也可以此作为对课程资源评价的依据之一。
  5.评估激励机制
  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离不开每个学校的贡献和努力,通过评估激励,形成贡献与索取的利益平衡机制,优胜劣汰。现在有些学校只想索取,不想贡献,只想分享别人的优秀资源,却不想贡献自己的优秀资源,这种索取与贡献不平衡的行为不利于长期的资源共享机制的运作。评估的方法可以根据学校共享资源的“数量 质量”来对学校做出评价,如学校共享的资源总量可以反映数量,用户的评价可以反映质量,评估结果优秀的可以采取奖励措施,而评估结果较差的可采取处罚措施,比如要求其退出资源的校际共享组织。
  参考文献: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08).
  项目资助:本文系天津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机制研究”(编号:TJJX13-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导弹的复杂动力特性决定了必须首先考虑系统的鲁棒性问题,结合有限时间区间上的全信息反馈H∞控制和变结构控制,提出一种H∞鲁棒变结构制导律设计方法
以飞机为研究背景,基于系统辨识中的串-并联辨识模型,应用一种支持向量回归机的方法,对飞行控制系统模型进行了辨识。通过仿真,成功地得到了飞行控制系统的辨识模型。结果表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立法程序述略翟国璋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在所能见到的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或中华民国史的著作中,几乎都没有涉及到。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的过程
浅谈“点”“画”“表”在教学中的运用刘全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点”、“画”、“表”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情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提
以自行设计的倾转旋翼机为研究对象,建立悬停模式下纵向动力学模型。通过悬停实验,对倾转旋翼机的分系统——舵机模型、旋翼气动力模型和悬停纵向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
应用文写作课程是技校中较为实用的公共基础课,但是在教学中常出现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而教师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等却可以使教学效果产生巨大差异。
教育学生要抓住“时机”郭凤彩种庄稼要抓“农时”,打仗要抓“战机”.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教育学生要抓“时机”。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了“时”的问题,说“学其可
福克纳小说创作浅论余川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现当代的一位著名作家,曾获美国艺术文学院的霍威尔斯小说奖及瑞典皇家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的创作生涯一度鲜为人知,他的许多作
提出了用PDC跟踪控制器设计飞控系统的方法,给出了稳定性和极点配置定理,将控制器的参数求取问题转化为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族的问题,所设计的控制器不仅具有全局渐近稳定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国家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