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情怀”一词常常不期而至。这种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过滤着滚滚红尘的喧嚣与浮华令我安静下来,直至宁和安然,尤其面对我的工作与我钟情的文学。是的,女人喜欢做一件事,自然便与之有一种难解的心境,或日情怀。
情怀于有所钟情的女人,不仅仅是阳春白雪,其实就是梦想与感性,就是生活,是生活的态度、认识、修养和方式;于工作便是源泉,它潺潺流人生活与工作的时间与空间里。
情怀于我,首先是率性与浪漫个性,它决定了感性多于理性,决定了以心境生象,即情怀大于逻辑。都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写作的人,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果实。我亦然。我真正走上文学评论编辑之路,正是缘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各省区都着手办文论期刊,我与广西两位青年评论家受命北上,筹备《南方文坛》创刊事宜。我们一路激情满怀,在北京、天津组稿并拜访名家,请教同行,爬上北京香山,看层林尽染,久久不肯下山;畅谈将要出世的杂志,一时兴起,对着满山红叶我们相互高喊彼此的名字,“斑斓的群峰也就潇潇洒洒地回响起我们斑斓的声音了”——在创刊周年(1988年第5期)的卷首语上,我记下了那个充满创业激情和自信的年轻时刻。回程买不上卧铺,我们三人坐了两夜一天,一路跺着麻肿的双腿还兴奋莫名。两个月后的创刊号上,刊出了我们一路谋划出来的创刊宣言,自信、狂妄,却字字率真、热诚而执著,充满文学情怀。那真是个青春的时代,文学情怀遍布的时代,令人感怀。这个起点,影响了我23年,令我的虔敬之心,一片片倾注在《南方文坛》,不敢懈怠,一直向前。
其次情怀于我,是女性情怀,热烈温婉、专一坚忍。这有些不同于男性的意味,我一直都希望做一个女人味很浓的作家、批评家,并以专业编辑为生。因为才智平平的我靠写作是难以糊口的,编辑成了我的职业。从1987年开始做编辑,居然23年过去了,还在乐滋滋地做。一个不知愁滋味的幸运之人,还常常不按牌理出牌,另类的律动带来许多麻烦,然而专业的精神坚持着,专业的能力提高着,经历却总能过去,为了杂志与自己的精神不断地成长,只要还在场,就不会停下默默而坚定的步伐。便想,是以人文精神与前沿批评为支撑的专业情怀与女性情怀把一路的艰辛沉重转为飘逸,给灰色的枯燥的文论编辑注入了灵秀。
1996年接任《南方文坛》主编,当时市场化的巨鞭第一次抽打中国的文论期刊,面对各地文学与文论期刊纷纷转向乃至下马的局面,学术的高品位特性使文论期刊“阳春白雪,和者盖寡”,陷入了发行量小的困境。然而我明白,中国文艺界对优秀理论刊物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于是,我们决心背水一战——改版。然而,经费的困窘、各种明暗阻挠以及最初改版的探索从里到外都把我们推向了一条极其艰辛的改版之路,终于我们以自己的高品位大视野、良好的装帧印制,以关注文艺新锐与广西的活力,以前沿批评成长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改版第一年犹如一匹黑马闯人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文学批评的前沿。可以说,第一轮以1996年改版来“以刊养刊”创立品牌并获得生存,第二轮则以2001年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来“以业养刊,以书养刊”,并一直致力于充满活力的高品位的学术形象和批评形象的建设以及特立独行的批评个性备受瞩目,成为近十多年来中国文坛一些重要文学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改变了中国南方的文学批评格局。
要知道,13年的改版,有10年是在没有办刊经费(只有两万元办公经费)的艰难条件下,争取各方支持,尤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坚实支持下走过的,在这漫长的令人感奋也悲凉不断中,我们走到今天,还将走向未来。
13年改版之路,我们在文学坚守和刊物艰守的情境中,向读者展示了我所描绘过的“现代童话”所蕴涵的信念、智识乃至心性精神,其中包括女性面对纷扰“难得糊涂”的率性。我们副主编也是一位典型的执著自己的“天地”,并在此释放自己蕴积能量与良知的知性女性。我们同事十几年一直对女性作家批评家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在文学之路行走,每个人都走过很难的路,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走不远的。我敬佩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且热爱生活、颇具生活能力的女人。这份女性情怀虽有惺惺相惜的意味,但我们明白,面对这个时代,有情怀的女人总是选择自己的灵魂,无论功利世界的诱惑有多大。因为她们会追问: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自己需要什么?她们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要做怎样的人。
这便是专业情怀与女性情怀。有如此情怀,才可能心无旁骛地走下去,才可能面对惊心动魄而处乱不惊,才可能心境澄明、坚忍前行,也才有真正内心阔大的可能。我喜欢“隐忍”二字,因为这常常是有情怀的小人物处世的常态。
而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情怀。
情怀于有所钟情的女人,不仅仅是阳春白雪,其实就是梦想与感性,就是生活,是生活的态度、认识、修养和方式;于工作便是源泉,它潺潺流人生活与工作的时间与空间里。
情怀于我,首先是率性与浪漫个性,它决定了感性多于理性,决定了以心境生象,即情怀大于逻辑。都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写作的人,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果实。我亦然。我真正走上文学评论编辑之路,正是缘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各省区都着手办文论期刊,我与广西两位青年评论家受命北上,筹备《南方文坛》创刊事宜。我们一路激情满怀,在北京、天津组稿并拜访名家,请教同行,爬上北京香山,看层林尽染,久久不肯下山;畅谈将要出世的杂志,一时兴起,对着满山红叶我们相互高喊彼此的名字,“斑斓的群峰也就潇潇洒洒地回响起我们斑斓的声音了”——在创刊周年(1988年第5期)的卷首语上,我记下了那个充满创业激情和自信的年轻时刻。回程买不上卧铺,我们三人坐了两夜一天,一路跺着麻肿的双腿还兴奋莫名。两个月后的创刊号上,刊出了我们一路谋划出来的创刊宣言,自信、狂妄,却字字率真、热诚而执著,充满文学情怀。那真是个青春的时代,文学情怀遍布的时代,令人感怀。这个起点,影响了我23年,令我的虔敬之心,一片片倾注在《南方文坛》,不敢懈怠,一直向前。
其次情怀于我,是女性情怀,热烈温婉、专一坚忍。这有些不同于男性的意味,我一直都希望做一个女人味很浓的作家、批评家,并以专业编辑为生。因为才智平平的我靠写作是难以糊口的,编辑成了我的职业。从1987年开始做编辑,居然23年过去了,还在乐滋滋地做。一个不知愁滋味的幸运之人,还常常不按牌理出牌,另类的律动带来许多麻烦,然而专业的精神坚持着,专业的能力提高着,经历却总能过去,为了杂志与自己的精神不断地成长,只要还在场,就不会停下默默而坚定的步伐。便想,是以人文精神与前沿批评为支撑的专业情怀与女性情怀把一路的艰辛沉重转为飘逸,给灰色的枯燥的文论编辑注入了灵秀。
1996年接任《南方文坛》主编,当时市场化的巨鞭第一次抽打中国的文论期刊,面对各地文学与文论期刊纷纷转向乃至下马的局面,学术的高品位特性使文论期刊“阳春白雪,和者盖寡”,陷入了发行量小的困境。然而我明白,中国文艺界对优秀理论刊物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于是,我们决心背水一战——改版。然而,经费的困窘、各种明暗阻挠以及最初改版的探索从里到外都把我们推向了一条极其艰辛的改版之路,终于我们以自己的高品位大视野、良好的装帧印制,以关注文艺新锐与广西的活力,以前沿批评成长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改版第一年犹如一匹黑马闯人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文学批评的前沿。可以说,第一轮以1996年改版来“以刊养刊”创立品牌并获得生存,第二轮则以2001年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来“以业养刊,以书养刊”,并一直致力于充满活力的高品位的学术形象和批评形象的建设以及特立独行的批评个性备受瞩目,成为近十多年来中国文坛一些重要文学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改变了中国南方的文学批评格局。
要知道,13年的改版,有10年是在没有办刊经费(只有两万元办公经费)的艰难条件下,争取各方支持,尤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坚实支持下走过的,在这漫长的令人感奋也悲凉不断中,我们走到今天,还将走向未来。
13年改版之路,我们在文学坚守和刊物艰守的情境中,向读者展示了我所描绘过的“现代童话”所蕴涵的信念、智识乃至心性精神,其中包括女性面对纷扰“难得糊涂”的率性。我们副主编也是一位典型的执著自己的“天地”,并在此释放自己蕴积能量与良知的知性女性。我们同事十几年一直对女性作家批评家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在文学之路行走,每个人都走过很难的路,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走不远的。我敬佩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且热爱生活、颇具生活能力的女人。这份女性情怀虽有惺惺相惜的意味,但我们明白,面对这个时代,有情怀的女人总是选择自己的灵魂,无论功利世界的诱惑有多大。因为她们会追问: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自己需要什么?她们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要做怎样的人。
这便是专业情怀与女性情怀。有如此情怀,才可能心无旁骛地走下去,才可能面对惊心动魄而处乱不惊,才可能心境澄明、坚忍前行,也才有真正内心阔大的可能。我喜欢“隐忍”二字,因为这常常是有情怀的小人物处世的常态。
而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