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许多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没有信心,从而影响到高职职业技能教育的实施,未能将学生培养成有用的社会技能人才。笔者提出将班级管理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两者有机结合,构建一套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为导向的班级管理模式,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方法和措施,增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高效性,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规划未来。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班级管理 职业规划
自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十年。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近1100万人。2007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其扎实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逐渐在社会上得到认可。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别,其中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在教学安排和研究内容上。因为高职教育本身就是教授专业技能的体系,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本科教育。一般的本科教育以理论为主导,以实践为辅。而高职教育是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以理论为辅,以汽车类高职专业为例,就存在着“职业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区别。简单来说,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技术,但技术的内涵是不同的。典型的例子如汽车技术,就包括与职业行为联系较少的发动机技术、传动技术等设计制造技术,以及与从业人员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关系较大的故障诊断技术等,高职教育就要侧重职业技术的教育。高职教育是针对岗位训练技能,有明确的职业方向,相应的高职生就要比一般的本科生在职场、就业等方面有很大的前景优势。
明确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向,也要看到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在本质上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的区别。如整体生源素质不是太高,部分学生处在心理极度彷徨的时期,容易在冲突和挫折面前出现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等。所以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班级不但是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的主要场所,还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的地方,更是和谐校园的主阵地。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寻找出一套适合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并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水平。
针对许多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没有信心,从而影响到高职职业技能的教育实施,未能将学生培养成有用的社会技能人才。笔者提出将班级管理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两者有机结合,构建一套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为导向的班级管理模式,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方法和措施,增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高效性,目的就是要明确并帮助学生规划未来。
一、以就业为导向,重视职业道德的养成,增强班级管理的自觉性。
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不能停留在“管学生”上,而应以高职生为主体,把高职生的需要当做首位需要。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帮助高职生进行社会角色学习,获得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因为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教育管理除了具有和其他各类教育有共同的目标、内容、途径之外,其特色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为此,要十分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在班级建设中切实搞好职业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就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根据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和本专业的特点确定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考虑到绝大部分高职生毕业后主要流向各种企业单位,班级管理建设要适当借鉴企业制度建设理念,全方位了解目前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追求,激发高职生追求成功的内在需求,促进高职生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自我发展,推动其整体职业素质的提升。
在常规班风建设的基础上,走高职教育的特色管理之路,注重就业精神的构建。班级管理者在激发高职生职业兴趣的基础上,更要加大对其职业道德的培养。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贯穿到日常班级管理中,并且坚持始终,这样才能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根据就业方向的企业文化特点和专业特点,对高职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做好指引工作。在管理人员的适当指引下,在就业素质要求的感召下,高职生根据自身个体发展的需要,在就业观、择业观及价值观上,都会有一个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职业道德等个体素质方面,都有自我完善的需求,正确运用这种自发式的素质道德要求的内在驱动力,比加以外部道德纪律的规范管理要有效的多。
二、以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手段,强化高职生的自我规划意识和做人意识,提高管理的导向性。
一方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手段,加强高职生的自我规划意识。目前,高职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存在盲目性,必然导致学习缺乏动力,行为散漫,纪律涣散。如果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职生将很难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在班级管理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可以引导高职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因此,要强化高职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从入学之初就能使之形成职业规划意识与理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帮助他们在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围绕着职业目标与职业理想,在学习期间努力拼搏,扎实掌握知识,着力培养某些职业特质,实现自我成长与成才。
在日常管理中渗透职业规划意识,引导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他们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避免他们因无目标而散漫,无计划而虚度。通过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克服盲目性,增强目的性和自觉性,使他们更加明确成长、成才、成功的途径与方法,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既定目标,使他们在个体发展追求中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丰富班级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学校稳定发展。这样,以高职生个体的自我完善促进了班级集体的有效管理。 另一方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手段,教育学生做人。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以教人“成人”为旨归,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使其学会做人。早在19世纪初,德国科学教育的奠基人洪堡就主张,大学的最高成就在于使大学生能够在人格、道德上得以完善。因而在职业生涯设计中做人教育不可或缺。在指导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让他们明白,不会做人,不讲诚信,不仅损害个人的形象和声誉,而且工作后会损害企业的利益,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此,要培养高职生的责任心,使之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健全人格。通过引导高职生道德人格的完善,突出管理的内化作用,增强班级管理的效果。这样,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职生就业教育、人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有效管理班级的隐性手段。
三、将开展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的活动作为载体,在活动中增强集体意识,增强管理的有效性。
根据高职生所要从事职业的需求,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在加强班级管理基础上,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育人工作。比如,可举办企业人才讲座、优秀毕业生经验之谈,通过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启迪、影响高职生,增强他们的认同感、使命感,也可通过职业角色扮演、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责任感,增强职业意识和集体意识,还可以通过同学交流讨论各自的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等系列活动,在集体环境中展现高职生个体的能力与风采,增强他们的归宿感和集体意识。
这样,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方向,开展一系列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具有专业职业特色的活动,使高职生个人职业素质在氛围营造中提升,不知不觉地受到集体观念的熏陶,高职生在个人素质技能提升的同时,其团队精神也在无形中得到培育,通过活动增强集体精神,培养团队意识。班级管理者不需要刻意强调校纪班规,而要使高职生遵循由个体自觉、自知到自悟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的观念和意识在活动中无形地得到强化,让他们在没有意识到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之前,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共鸣,这就降低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增强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华增凤.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4).
[2]姜大源.职业教育:教育与培训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班级管理 职业规划
自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十年。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近1100万人。2007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其扎实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逐渐在社会上得到认可。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别,其中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在教学安排和研究内容上。因为高职教育本身就是教授专业技能的体系,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本科教育。一般的本科教育以理论为主导,以实践为辅。而高职教育是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以理论为辅,以汽车类高职专业为例,就存在着“职业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区别。简单来说,职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技术,但技术的内涵是不同的。典型的例子如汽车技术,就包括与职业行为联系较少的发动机技术、传动技术等设计制造技术,以及与从业人员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关系较大的故障诊断技术等,高职教育就要侧重职业技术的教育。高职教育是针对岗位训练技能,有明确的职业方向,相应的高职生就要比一般的本科生在职场、就业等方面有很大的前景优势。
明确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向,也要看到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在本质上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的区别。如整体生源素质不是太高,部分学生处在心理极度彷徨的时期,容易在冲突和挫折面前出现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等。所以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班级不但是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的主要场所,还是大学生思想最活跃的地方,更是和谐校园的主阵地。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寻找出一套适合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并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水平。
针对许多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没有信心,从而影响到高职职业技能的教育实施,未能将学生培养成有用的社会技能人才。笔者提出将班级管理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两者有机结合,构建一套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为导向的班级管理模式,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方法和措施,增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高效性,目的就是要明确并帮助学生规划未来。
一、以就业为导向,重视职业道德的养成,增强班级管理的自觉性。
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不能停留在“管学生”上,而应以高职生为主体,把高职生的需要当做首位需要。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帮助高职生进行社会角色学习,获得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因为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教育管理除了具有和其他各类教育有共同的目标、内容、途径之外,其特色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为此,要十分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在班级建设中切实搞好职业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就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根据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和本专业的特点确定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模式。考虑到绝大部分高职生毕业后主要流向各种企业单位,班级管理建设要适当借鉴企业制度建设理念,全方位了解目前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追求,激发高职生追求成功的内在需求,促进高职生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自我发展,推动其整体职业素质的提升。
在常规班风建设的基础上,走高职教育的特色管理之路,注重就业精神的构建。班级管理者在激发高职生职业兴趣的基础上,更要加大对其职业道德的培养。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贯穿到日常班级管理中,并且坚持始终,这样才能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根据就业方向的企业文化特点和专业特点,对高职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做好指引工作。在管理人员的适当指引下,在就业素质要求的感召下,高职生根据自身个体发展的需要,在就业观、择业观及价值观上,都会有一个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职业道德等个体素质方面,都有自我完善的需求,正确运用这种自发式的素质道德要求的内在驱动力,比加以外部道德纪律的规范管理要有效的多。
二、以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手段,强化高职生的自我规划意识和做人意识,提高管理的导向性。
一方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手段,加强高职生的自我规划意识。目前,高职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存在盲目性,必然导致学习缺乏动力,行为散漫,纪律涣散。如果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职生将很难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在班级管理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可以引导高职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因此,要强化高职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从入学之初就能使之形成职业规划意识与理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帮助他们在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围绕着职业目标与职业理想,在学习期间努力拼搏,扎实掌握知识,着力培养某些职业特质,实现自我成长与成才。
在日常管理中渗透职业规划意识,引导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他们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避免他们因无目标而散漫,无计划而虚度。通过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克服盲目性,增强目的性和自觉性,使他们更加明确成长、成才、成功的途径与方法,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既定目标,使他们在个体发展追求中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丰富班级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学校稳定发展。这样,以高职生个体的自我完善促进了班级集体的有效管理。 另一方面,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手段,教育学生做人。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以教人“成人”为旨归,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使其学会做人。早在19世纪初,德国科学教育的奠基人洪堡就主张,大学的最高成就在于使大学生能够在人格、道德上得以完善。因而在职业生涯设计中做人教育不可或缺。在指导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让他们明白,不会做人,不讲诚信,不仅损害个人的形象和声誉,而且工作后会损害企业的利益,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此,要培养高职生的责任心,使之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健全人格。通过引导高职生道德人格的完善,突出管理的内化作用,增强班级管理的效果。这样,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职生就业教育、人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有效管理班级的隐性手段。
三、将开展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的活动作为载体,在活动中增强集体意识,增强管理的有效性。
根据高职生所要从事职业的需求,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在加强班级管理基础上,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育人工作。比如,可举办企业人才讲座、优秀毕业生经验之谈,通过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启迪、影响高职生,增强他们的认同感、使命感,也可通过职业角色扮演、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责任感,增强职业意识和集体意识,还可以通过同学交流讨论各自的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比赛、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等系列活动,在集体环境中展现高职生个体的能力与风采,增强他们的归宿感和集体意识。
这样,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方向,开展一系列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具有专业职业特色的活动,使高职生个人职业素质在氛围营造中提升,不知不觉地受到集体观念的熏陶,高职生在个人素质技能提升的同时,其团队精神也在无形中得到培育,通过活动增强集体精神,培养团队意识。班级管理者不需要刻意强调校纪班规,而要使高职生遵循由个体自觉、自知到自悟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的观念和意识在活动中无形地得到强化,让他们在没有意识到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之前,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共鸣,这就降低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增强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华增凤.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4).
[2]姜大源.职业教育:教育与培训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