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艺术”成为白领关注热点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上海书展期间,《中国原生艺术手记》在全国众多出版社推出的大量优秀图书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社会、专家及读者的关注和认可。从书名上看这是一本关于原生艺术的书,实际上它不仅仅是对原生艺术的探讨,而是超越了艺术的范畴,上升到思想和人性关怀的层面,故而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社会中,引起了多方深切的关注和共鸣。
  中国在经历了30余年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后,经济与社会、与思想发展的不同步,引起了社会各方人士的关切和忧虑。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普通民众,都有一种相似的呼声。“经济啊!到了应该等一等社会的时候了。”这是社会学家邓伟志在编《谈谈社会建设》时,不断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网友的话则异曲同工:“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在追求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世界是否同样富足?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患上精神疾病?这个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人们认识到,在关注经济的同时,应当更注重人文关怀,对于社会边缘群体及边缘文化,如原生艺术家及其作品,它们不应被忽略和埋没,而应给予更大的关注。
  因此,《中国原生艺术手记》作为向读者,特别是白领推荐的优秀图书之一,也就蕴涵了这样一种意义,即对作为社会精英和主流群体的白领发出一种呼吁,希望其能关注以原生艺术家为代表的社会边缘群体,增加社会主流群体对边缘群体的认知和关怀。
  其实在这方面,南京已经走在了前列,此书作者郭海平创立的原形艺术中心便是在南京诞生,而如今上海的各方也对此非常重视,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予以支持。《中国原生艺术手记》的出版,便得到了2014年文汇·彭新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的资助。除了《手记》外,《喀什麦盖提刀郎画乡原生农民艺术作品》近日也已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说到原生艺术在中国萌芽及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不得不谈到中国传统绘画及中国当代艺术这两方面的现状。中国传统绘画历经数千年发展,到了20世纪初,陈陈相因、缺乏创新,徐悲鸿留学法国后,引进了法国写实主义绘画艺术,影响了几代人。新中国建立后,高等教育学习苏联,写实绘画主义、注重素描的契斯恰柯夫美术教学体系对此后的中国美术教育影响颇深,直至今日。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追求改革与创新,而艺术领域亦不能例外。美术教育和绘画作品都贵在创新,否则固守传统不知变化,培养出的将不是艺术家,而仅是画匠而已,其作品只论技法,便也失去了艺术本身的灵魂和价值。如此下去,艺术将走向何方?20世纪初至今已百余年,绘画艺术的发展不幸正是如此。
  国内当代艺术的现状同样令人深思和忧虑。以85’美术新潮为标志,到2008年,这是国内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一个热点时期,但其弊端亦令人惊心。艺术圈中人热衷于办展、卖画,以作品价格论英雄,盲目追求金钱,以传播当代艺术为名,抓住一种观念便大肆炒作,导致当代艺术市场接近崩溃。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认为的,当代艺术是一场骗局,如同击鼓传花,最后接手者难免成为受害者。
  相形对照之下,原生艺术强调人的潜意识和本能,作品是创作者天性的流露。原生艺术的创作者大多生活于社会底层,不被人认识和理解,他们的创作未受金钱的影响,是就艺术而谈艺术,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闪现着人性的光芒。
  认识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与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在今天已无法超越,即便是中国的写实主义大师亦无法与之比肩,上海大学出版社近年来持续关注当代艺术领域的动态,出版了一系列当代艺术题材的图书。在发现并认识了原生艺术这一领域的创作者及作品,并将视角放宽至全球艺术领域后,出版社又超越了简单的经济效益和艺术范畴的考量,开始了“原生艺术丛书”的策划和出版,而该丛书的主编正是《手记》的作者,中国原生艺术事业的奠基者郭海平先生。丛书的第一种——《原生艺术手册》,也是国内首次引进的原生艺术图书,已于2013年初出版,而《手记》则是丛书的第二种,它是郭海平先生对自己近30年探寻自由艺术发展之路实践的一个总结,他认为“原生艺术是绝望中的希望, 它是在自然力作用下最后的人文关怀”,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第二次原生艺术革命”的理念。
  作者发现,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类别中,原生艺术将有助于解决现代人的许多精神问题,如帮助公众重返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恢复人与自然固有的天然联系等。通过多年个案积累与研究,以及广泛参与原生艺术活动,作者将国内原生艺术的发展历程和一线原生艺术家的故事如实呈现在书中,形成了不可多得的研究中国原生艺术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书中所列原生艺术家都未曾受过任何专业艺术的训练,大多数作品都是在他们天性驱动下自发创作的,与西方优秀原生艺术作品相比,其中不少作品还带有明显的探索痕迹,更增添了人文价值。《手记》的出版有助于中国读者从封闭的世俗社会中解脱出来,分配一点精力去关注世俗社会之外的那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而通过原生艺术这个“窗口”,读者可以直面心灵深处的真实自我,以此来唤醒每个人天性中都具有的敬畏之心和真情实感。
  此书透射出了深沉的人文关怀,不仅关心、关爱这些处在艺术边缘,甚至艺术边界之外的艺术家困窘的生存境遇,更为这些艺术家视艺术为生命、将灵魂高举过头顶的行为而拍手礼赞。此书详写的虽是中国原生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更是希望通过介绍此种艺术门类,让中国公众和艺术家能正视艺术的内涵,使艺术创作者、爱好者领略到不同于学院派、技巧派的全新的创作形式,从而升华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不可否认的是,原生艺术的价值恰恰就在于能激活人们沉睡已久的渴望摆脱各种定式束缚的潜能,并让人在面朝大海时获得春暖花开的体验。因此,《手记》的出版必将为推动原生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当前,原生艺术家逐渐被社会大众所认识,其作品的价值逐渐获得认可,而原生艺术所倡导的理念也必将得到社会及艺术界的认同与接受,并为社会思想与精神的良性发展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古人本来很富于幽默感,在谈话和文章当中轻松有意思的玩笑层出不穷。但是每到专制严酷、社会紧张的时候,这样的传统就因为转入地下而显得中断了。至于正统的官僚和文人学士,则往往不苟言笑,一本正经,头脑僵硬,面肌固定。尽管外人看他们也颇幽默,但是决非其本意——现在讲幽默传统的时候,只好姑且将他们束之高阁,以待另案处理。  从孔夫子的“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到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再到清朝嘉、
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这是鲁迅一生颇为自信与自诩的事情。对这一点,不仅鲁迅的友人颇为赞赏,即使鲁迅的论敌也不能不承认。数十年来,鲁迅研究界的专家们也在这一课题研究上做足了功夫,发表了许多有卓见的成果。甚至可以说,由于在这一课题研究中集聚了一批通贯古今的大学者如任访秋、王瑶等等,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在鲁迅研究的学术史上一直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最近出版的杨义先生的《鲁迅文化血脉还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
你喜欢“星星”吗?连国家领导人都提及关于韩剧为什么吸引中国电视剧观众问题,显然需要整体考察荧屏世界的大势走向。尽管电视剧行业受到观影者日趋高龄和开机率下降,以及日渐明显的网络媒体的影响,收看人众发生变化,但电视剧行业依然红火。  2014年来自境外的《纸牌屋》《来自星星的你》等电视剧爆红,并被媒体热议,人们将其中的政治性隐喻或者形象表现作为生活现实的对照,乃至于引发对峙性意见,对“都教授”的爱戴产
当代诗歌批评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偏向学术阐发与理论建构的学院型诗歌批评,另一种是坚持直面现场、贴近创作实际的诗人型诗歌批评。二者各有优劣,前者可能更具诗学厚度和理论系统性,但往往存在当下性不足、论述隔靴搔痒等毛病;后者在理论阐释上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缜密性,但体现着浓烈的当代意识和突出的现实针对性。相比之下,我更看重后者,即那种直面现场的诗歌批评,这种诗歌批评,保留着批评者对中国当代诗歌敏锐的直观
陈剑晖的散文研究专著《诗性想象——百年散文理论体系与文化话语建构》于2014年7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散文是中国文学中的大文类,但是由于纷繁的创作状况及传统理论的认识局限,界定和言说散文显得困难重重。散文的理论建构也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与蓬勃的诗歌、小说乃至戏剧理论相比,散文理论建设可以说是贫乏萎靡,乏善可陈。以致有学者感慨说:“散文理论是世界性的贫困(孙绍振)”。《诗性想象》却迎难而上,针
1901年到1911年,即清末最后十年,是民变频繁爆发的时期,也是清王朝实行新政的时期。共处于同一时间段的民变高潮和清末新政究竟有何种内在的因果关联呢?美国学者蒲乐安(Roxann Prazniak)的《骆驼王的故事——清末民变研究》就力图探究这一极具深意的问题。  经历了庚子国变的清王朝蹒跚地迈进了20世纪的大门。在庚子国变中,清王朝对义和团的承认,可以被视为封建统治者与农民(主要是华北农民)的
林语堂好发惊人之论。胡适逝世后,他撰文追悼,说到胡适的“高风亮节”以及最让人“望尘莫及的地方”,竟然是“不在乎青年之崇拜”。乍一看,他似乎是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其实,取如此偏锋评价胡适,正是林语堂阅世的丰富,看人的老道。俗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个人有了名,往往也就有了名人之累,想把名头永远保持下去的心思,也就随之而生。于是,讨好青年,迎合青年,以求得一茬又一茬青年的不断崇拜,永远不至于落到时
寇克让先生的新著《书法没有秘密》出版了,嘱老同学、老朋友谈谈感想。我不懂书法,却乐承雅命,因为该书的写作目的,正在于普及书法知识,因此由一个门外汉谈谈阅读感受,并不跑题。除此之外,我还觉得,即使完全撇开书法不谈,这也是一本生动有趣、值得推荐的好书。  就从生动有趣说起。  我几乎是一口气将《书法没有秘密》读完的,读完后还经常找一些有意思的段落重读一下。这在我最近的阅读记忆中,并不多见。必须承认,是
2012年11月25日,我在外地出差,早晨,我习惯性地打开电视机,收看新闻节目,忽然间,屏幕上只见一架舰载机从空中呼啸而来,绕着辽宁号航空母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进入“下滑道”,迅速下滑……  500米……300米……100米……在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中,舰载机的两个主轮在触到航母甲板的同时,机腹下的尾钩牢牢地钩住了甲板上的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
近年来,华裔美国文学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名家新作迭出,新作家不断涌现。华裔女作家李翊云(Yiyun Li),便是新世纪以来美国文坛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明星。迄今为止,李翊云共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2005)、《金童玉女》(Gold Boy, Emerald Girl, 2010),和两部长篇小说《漂泊者》(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