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平洋大学是美国太平洋沿岸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私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州(下称加州)1850年成为美国第31个州,第二年即1851年,太平洋大学成立,是获颁加州政府许可证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在此意义上,该校奠定了美国东部(加州在美国东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基础,同时见证了加州高等教育一个半世纪的变迁。[1]
太平洋大学位于北加州斯托克顿市,校园占地175英亩,风景秀丽如画,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又因距离旧金山不远,由此常常成为好莱坞拍摄大学校园镜头的绝佳选择。至今已有超过15部电影在此拍摄,较为人熟知的有《国王班底》(All the King’s Men)、《死囚漫步》(Dead man walking)等。不仅如此,由于太平洋大学各方面的出色表现,多年来连续在全美大约4400所高校中名列前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6年美国大学最新排行榜中,太平洋大学名列第108位。①去年,《经济学人》杂志与布鲁斯金学会同时把太平洋大学列为加州排名第三的全美“最有价值”高校。①
传播系隶属于太平洋大学十一个学院当中的太平洋学院。有必要说明,太平洋学院是太平洋大学的曾用名。1961年,太平洋学院改制为太平洋大学,为了“延续一个广为校友所知与珍惜的名字”,专门设立一所综合性文理学院(Liberal arts)沿用太平洋学院名字。[2]
传播系的前身是演讲系,几乎与太平洋大学同龄。该系1940年在美国西部高校中率先开办电台专业,是全美第二个设立电台专业的大学。1948年开始颁发硕士学位,到1951年,该系本科生课程已完整开设演讲、电台、戏剧与言语矫正等四个专业,当时曾被称为“最有资格成为独立学院”的系。[3]1961年,演讲系更名为传播系。历经数十年课程与专业变迁,如今传播系采用密苏里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雪城大学等新闻传播院系的设置模式,取消专业分别,仅仅保留基础宽阔与就业面广的传播学专业。②
尽管太平洋大学传播系规模不大,也算不上美国顶尖或一流的新闻传播院系,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而精”的美国传播教育模式。本文以访谈法与观察法为主,辅以文献法,尝试对该系特色进行归纳与总结,希望能够发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积极作用。
华人领军 服务创新③
传播系主任美籍华人董庆文教授,是全美传播院系中第一位华人负责人。由华人领导传播系,反映出太平洋大学的包容与多元,更重要的,是领军者具备服众的素质与能力。这可以说是传播系最大的特点。
董教授早年就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任职多年,后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再去华盛顿大学传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第二年(1995)开始在太平洋大学传播系任教。得益于这种独特经历,董教授对美国历史、文化、新闻、传播一直非常关注,由此能够较快融入美国社会与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董教授的博士生导师亚历克斯·谭教授(Alex Tan)是菲律宾人,曾任华盛顿州立大学莫罗传播学院院长,是美国传播院系中第一个亚裔领军人物。正是导师的言传身教与悉心指导,为他日后的教学、研究以及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许多时候,不是靠你怎么说,而是靠你怎么做。”(笔者对董庆文教授的访谈)这是董教授教学与研究的心得。从教20年以来,董教授工作兢兢业业,多次获得学校表彰,几乎囊括太平洋大学所有的校级奖励。这些奖项都是由学校特设的委员会进行评选,各类奖项年度名额仅选一人,竞争非常激烈。在获得奖项中,有一个董教授非常看重的奖项——“教学科研模范”(teacher scholar model)。这个奖的地位非常高,可看作太平洋大学的最高奖项,因为学校推重既能教学,又能搞研究的模范。
对于管理,董教授别有一番感触:“系主任,包括院长,常常是一个协调人,而不是独裁者。当然需要决策,但必须遵守民主原则,在协调大家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来做决定。”(笔者对董庆文教授的访谈)与国内有很大不同,在美国大学校园里面,行政职务本身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誉。由于董教授工作有效率,认真而低调,在同事中很有威望,10余年来太平洋学院院长换了六任,无一例外都对他给予信任与支持。
在董教授努力下,传播系在内联与外联方面做出不少成绩。在太平洋学院内部,积极配合与拓展不同系之间的跨系合作与联系,为传播系学生包括太平洋学院学生提供选修课程与辅修专业。外联方面,传播系与国内同济大学、深圳大学、河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培训班与工作坊等,得到中国学者的欢迎与肯定。另外则协助太平洋学院、校级领导走进中国,迄今已先后到访过同济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这些活动增强了太平洋大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也显示出中美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合作的未来潜力。
特别需要指出,因为传播系在电影分析、纪录片制作以及传播学相关课程的领先地位,由董教授牵头筹划的媒体创新系(Media X)已经正式成立,作为一门高度灵活的跨学科专业,实现了不同学科的优质内容合作与融合宽向发展。该系汇聚了校内在电影、艺术与图画设计、商科、传播、工程与计算机科学、英语、现代语言与文学、音乐、宗教、舞台艺术等不同领域素有研究的学者,为意在现代创意与表演行业有所发展的学生提供了理想平台。可谓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力图满足社会的新兴需求。
学生优先,强调实践
传播系目前有9名具备博士学位的全职教授,注册学生150人(含研究生30人)。尽管学术研究是教授们当然的份内工作,高水平与创新性研究也会得到鼓励与表扬,但系里明确“教书育人是最优先考量”,要求教授的大部分精力或至少51%精力,必须投放在课堂教学上。此外,还要以各种互动传播方式熟悉与帮助学生。①这种以教学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普遍得到认可。霍兰(Holland)是转学来到太平洋大学转专业进入传播系的大三学生,以前就读某公立大学性别研究专业,在她眼里,很明显传播系的老师“很友善、助人、有教学的热情”。② 毋庸置疑,亲密的师生关系始终是美国私立大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而师生关系密切更是太平洋大学引以为傲的优秀传统。尽管学校许多教授在研究上非常活跃,但无论教授还是学校都不曾以“发表或灭亡”(Publish or Perish)为宗旨。[4]依照笔者的旁听课程经验,传播系教师一般在第一次课能记住、第二次课能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当然,小班授课也是传播系乃至太平洋大学的特色。一般课堂有8-15个学生规模,教师课上给予学生几乎均等的回答问题机会,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流畅表达的综合能力。
传播系的课程多数是实践导向,追踪业界前沿,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动手能力。传播系把新媒体与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成为主修课程之一,而系里教授大部分的课堂讲解乃至课后作业也与新媒体使用紧密相连。比如《新传播技术概论》课程,多年来已是传播系重要的核心课程。特别之处在于,作为概论课程,教授要保证该课程与传播技术变革保持同步更新,学生则被要求掌握使用媒介作为工具的基本技能,如设计数字静态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网页制作,包括个人网页设计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学生还必须掌握个人主页管理,以及学习作为网站管理员以专业方式编辑与传播内容。
再以笔者旁听的《传播研究方法》本科课程为例,授课教师讲解各种质化与量化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方法,同时也要求学生做随堂研究课题——由学生自己选定研究题目,选择研究方法,动手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直至按照规范论文格式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课程结束前,学生还要把个人论文制成PPT,在课堂上轮流进行报告。整个学习与研究过程,教师都会全程指导与评价,探讨得失。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还会择优推荐学生论文,向地方性学术会议投稿,以此鼓励与激励学生在学术上更进一步。
重视实习,制度保证③
传播系实习项目负责人海瑟教授(Heather Hether)认为,在当今就业市场,实习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决定性的竞争优势,能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校外真实的世界连接起来,帮助他们决定未来的职业兴趣与可能的发展方向。传播系历来重视学生实习,把实习安排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完成实习已是学生一项必修的项目。此外,也鼓励学生个人争取多样化的实习经历,以增加在相关职业的曝光机会。
经过长期实践,传播系学生实习项目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与方法。首先,实习有明确最低学分要求,大三学生就可以申请实习,但必须符合规定条件并接受实习课程指导。如果学生GPA(Grade Point Average累积各科成绩平均绩点)分数不足2.5,那就不能去校外实习,只能在校内寻找机会;如果GPA成绩低于2.0,则不能申请实习。实习成绩实行一票否决制,即以“通过/未通过”而非“A/B/C/D”来评定学生实习任务完成情况,未通过者必须重新实习,不能以其他选修学分代替。研究生也同样必须参加实习,而非仅仅做论文。
其次,依托学校资源,提供校内实习基地。这方面,学校资源还是比较充足,有学生管理的独立周报《太平洋人》(The Pacifican)、学生运作的低功率校内电台(KPAC)、校内有线闭路学生电视台(Pacific TV 2)——因太平洋大学的吉祥物是老虎,又称老虎电视台(Tiger TV)、辩论队、公共关系小组等。此外,学校与学院的各部门如有实习生需求,往往也与传播系学生“对口”。
再次,专人负责相关信息搜集与发布。系里安排专门的实习项目负责人,负责核实与搜集实习机会,帮助学生进入实习单位。通常情况下,负责人要能够与学生带来实习机会的校外组织以及校内部门保持良好关系,一旦确定实习机会,就联系学生。如有必要,会把一些机会直接推荐给具体学生,前提是依据他们个人的能力与职业兴趣。
复次,提供学生实习交流平台。每年春秋两期的系刊有固定“实习经历回音壁”版块,择优发表学生实习反馈文章。这类文章谈经历,谈体会,谈收获,谈经验,不一而足,均可给计划实习的学生以启发。比如2014届毕业生维维安娜(Viviana)的文章,分享她在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最著名新闻电视台(KCRA 3)实习的经历与收获,从专业人士身上学到很多,并建立了人脉关系。传播系也保存往届毕业生信息档案,不断更新,并在系刊开辟专门小版块,对校友的工作变化、职位升迁做出更新。应该说,对毕业生这是维持良好关系的手段,对在籍学生则是一种鼓舞,而对实习工作来说,则增加更多可能的实习机会。
在实习质量评估方面,实习项目负责人同时会跟踪学生实习表现,定期和学生见面以发现实习中的问题,也会不定期去单位参观,或给实习学生的指导人打电话,以记录和保证实习安排顺利进行。据介绍,由于传播系的实习项目成绩突出,效果明显,该项目负责人被邀请在2016年2月的美国西部传播学会(WSCA)年会上推广该系实习项目。
演讲王牌,全美驰名①
传播系的课外活动非常有声色。依托传播系的太平洋大学辩论队堪称校史上的传奇。不夸张地说,学校辩论队是太平洋大学的一张王牌。数十年以来,太平洋大学一直是全美大学演讲与辩论赛事的积极参与者,在全国、地方等各级赛事中都取得过骄人的成绩。
在传播系展览室里,笔者亲见与墙同高的橱窗摆满辩论队历年获得的奖杯,琳琅满目,宛如一个小型的奖杯博览会。撮其大者,自2006年始,太平洋大学辩论队一直名列全美十佳队伍,并曾获得全美锦标赛第五名的好成绩;个人辩手则多次在演讲比赛中名列前十名。引人注目的是,2006年1月在中国西安外国语学院举办国际大学生(英文)辩论赛中,太平洋大学辩论队获得团体荣誉奖(First honored participant),辩手杰基和布兰尼根(Jackie Evans
太平洋大学位于北加州斯托克顿市,校园占地175英亩,风景秀丽如画,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又因距离旧金山不远,由此常常成为好莱坞拍摄大学校园镜头的绝佳选择。至今已有超过15部电影在此拍摄,较为人熟知的有《国王班底》(All the King’s Men)、《死囚漫步》(Dead man walking)等。不仅如此,由于太平洋大学各方面的出色表现,多年来连续在全美大约4400所高校中名列前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6年美国大学最新排行榜中,太平洋大学名列第108位。①去年,《经济学人》杂志与布鲁斯金学会同时把太平洋大学列为加州排名第三的全美“最有价值”高校。①
传播系隶属于太平洋大学十一个学院当中的太平洋学院。有必要说明,太平洋学院是太平洋大学的曾用名。1961年,太平洋学院改制为太平洋大学,为了“延续一个广为校友所知与珍惜的名字”,专门设立一所综合性文理学院(Liberal arts)沿用太平洋学院名字。[2]
传播系的前身是演讲系,几乎与太平洋大学同龄。该系1940年在美国西部高校中率先开办电台专业,是全美第二个设立电台专业的大学。1948年开始颁发硕士学位,到1951年,该系本科生课程已完整开设演讲、电台、戏剧与言语矫正等四个专业,当时曾被称为“最有资格成为独立学院”的系。[3]1961年,演讲系更名为传播系。历经数十年课程与专业变迁,如今传播系采用密苏里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雪城大学等新闻传播院系的设置模式,取消专业分别,仅仅保留基础宽阔与就业面广的传播学专业。②
尽管太平洋大学传播系规模不大,也算不上美国顶尖或一流的新闻传播院系,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而精”的美国传播教育模式。本文以访谈法与观察法为主,辅以文献法,尝试对该系特色进行归纳与总结,希望能够发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积极作用。
华人领军 服务创新③
传播系主任美籍华人董庆文教授,是全美传播院系中第一位华人负责人。由华人领导传播系,反映出太平洋大学的包容与多元,更重要的,是领军者具备服众的素质与能力。这可以说是传播系最大的特点。
董教授早年就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任职多年,后赴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再去华盛顿大学传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第二年(1995)开始在太平洋大学传播系任教。得益于这种独特经历,董教授对美国历史、文化、新闻、传播一直非常关注,由此能够较快融入美国社会与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董教授的博士生导师亚历克斯·谭教授(Alex Tan)是菲律宾人,曾任华盛顿州立大学莫罗传播学院院长,是美国传播院系中第一个亚裔领军人物。正是导师的言传身教与悉心指导,为他日后的教学、研究以及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许多时候,不是靠你怎么说,而是靠你怎么做。”(笔者对董庆文教授的访谈)这是董教授教学与研究的心得。从教20年以来,董教授工作兢兢业业,多次获得学校表彰,几乎囊括太平洋大学所有的校级奖励。这些奖项都是由学校特设的委员会进行评选,各类奖项年度名额仅选一人,竞争非常激烈。在获得奖项中,有一个董教授非常看重的奖项——“教学科研模范”(teacher scholar model)。这个奖的地位非常高,可看作太平洋大学的最高奖项,因为学校推重既能教学,又能搞研究的模范。
对于管理,董教授别有一番感触:“系主任,包括院长,常常是一个协调人,而不是独裁者。当然需要决策,但必须遵守民主原则,在协调大家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来做决定。”(笔者对董庆文教授的访谈)与国内有很大不同,在美国大学校园里面,行政职务本身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誉。由于董教授工作有效率,认真而低调,在同事中很有威望,10余年来太平洋学院院长换了六任,无一例外都对他给予信任与支持。
在董教授努力下,传播系在内联与外联方面做出不少成绩。在太平洋学院内部,积极配合与拓展不同系之间的跨系合作与联系,为传播系学生包括太平洋学院学生提供选修课程与辅修专业。外联方面,传播系与国内同济大学、深圳大学、河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培训班与工作坊等,得到中国学者的欢迎与肯定。另外则协助太平洋学院、校级领导走进中国,迄今已先后到访过同济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这些活动增强了太平洋大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也显示出中美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合作的未来潜力。
特别需要指出,因为传播系在电影分析、纪录片制作以及传播学相关课程的领先地位,由董教授牵头筹划的媒体创新系(Media X)已经正式成立,作为一门高度灵活的跨学科专业,实现了不同学科的优质内容合作与融合宽向发展。该系汇聚了校内在电影、艺术与图画设计、商科、传播、工程与计算机科学、英语、现代语言与文学、音乐、宗教、舞台艺术等不同领域素有研究的学者,为意在现代创意与表演行业有所发展的学生提供了理想平台。可谓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力图满足社会的新兴需求。
学生优先,强调实践
传播系目前有9名具备博士学位的全职教授,注册学生150人(含研究生30人)。尽管学术研究是教授们当然的份内工作,高水平与创新性研究也会得到鼓励与表扬,但系里明确“教书育人是最优先考量”,要求教授的大部分精力或至少51%精力,必须投放在课堂教学上。此外,还要以各种互动传播方式熟悉与帮助学生。①这种以教学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普遍得到认可。霍兰(Holland)是转学来到太平洋大学转专业进入传播系的大三学生,以前就读某公立大学性别研究专业,在她眼里,很明显传播系的老师“很友善、助人、有教学的热情”。② 毋庸置疑,亲密的师生关系始终是美国私立大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而师生关系密切更是太平洋大学引以为傲的优秀传统。尽管学校许多教授在研究上非常活跃,但无论教授还是学校都不曾以“发表或灭亡”(Publish or Perish)为宗旨。[4]依照笔者的旁听课程经验,传播系教师一般在第一次课能记住、第二次课能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当然,小班授课也是传播系乃至太平洋大学的特色。一般课堂有8-15个学生规模,教师课上给予学生几乎均等的回答问题机会,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流畅表达的综合能力。
传播系的课程多数是实践导向,追踪业界前沿,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动手能力。传播系把新媒体与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成为主修课程之一,而系里教授大部分的课堂讲解乃至课后作业也与新媒体使用紧密相连。比如《新传播技术概论》课程,多年来已是传播系重要的核心课程。特别之处在于,作为概论课程,教授要保证该课程与传播技术变革保持同步更新,学生则被要求掌握使用媒介作为工具的基本技能,如设计数字静态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网页制作,包括个人网页设计以及社交媒体使用,学生还必须掌握个人主页管理,以及学习作为网站管理员以专业方式编辑与传播内容。
再以笔者旁听的《传播研究方法》本科课程为例,授课教师讲解各种质化与量化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方法,同时也要求学生做随堂研究课题——由学生自己选定研究题目,选择研究方法,动手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直至按照规范论文格式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课程结束前,学生还要把个人论文制成PPT,在课堂上轮流进行报告。整个学习与研究过程,教师都会全程指导与评价,探讨得失。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还会择优推荐学生论文,向地方性学术会议投稿,以此鼓励与激励学生在学术上更进一步。
重视实习,制度保证③
传播系实习项目负责人海瑟教授(Heather Hether)认为,在当今就业市场,实习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决定性的竞争优势,能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校外真实的世界连接起来,帮助他们决定未来的职业兴趣与可能的发展方向。传播系历来重视学生实习,把实习安排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完成实习已是学生一项必修的项目。此外,也鼓励学生个人争取多样化的实习经历,以增加在相关职业的曝光机会。
经过长期实践,传播系学生实习项目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与方法。首先,实习有明确最低学分要求,大三学生就可以申请实习,但必须符合规定条件并接受实习课程指导。如果学生GPA(Grade Point Average累积各科成绩平均绩点)分数不足2.5,那就不能去校外实习,只能在校内寻找机会;如果GPA成绩低于2.0,则不能申请实习。实习成绩实行一票否决制,即以“通过/未通过”而非“A/B/C/D”来评定学生实习任务完成情况,未通过者必须重新实习,不能以其他选修学分代替。研究生也同样必须参加实习,而非仅仅做论文。
其次,依托学校资源,提供校内实习基地。这方面,学校资源还是比较充足,有学生管理的独立周报《太平洋人》(The Pacifican)、学生运作的低功率校内电台(KPAC)、校内有线闭路学生电视台(Pacific TV 2)——因太平洋大学的吉祥物是老虎,又称老虎电视台(Tiger TV)、辩论队、公共关系小组等。此外,学校与学院的各部门如有实习生需求,往往也与传播系学生“对口”。
再次,专人负责相关信息搜集与发布。系里安排专门的实习项目负责人,负责核实与搜集实习机会,帮助学生进入实习单位。通常情况下,负责人要能够与学生带来实习机会的校外组织以及校内部门保持良好关系,一旦确定实习机会,就联系学生。如有必要,会把一些机会直接推荐给具体学生,前提是依据他们个人的能力与职业兴趣。
复次,提供学生实习交流平台。每年春秋两期的系刊有固定“实习经历回音壁”版块,择优发表学生实习反馈文章。这类文章谈经历,谈体会,谈收获,谈经验,不一而足,均可给计划实习的学生以启发。比如2014届毕业生维维安娜(Viviana)的文章,分享她在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最著名新闻电视台(KCRA 3)实习的经历与收获,从专业人士身上学到很多,并建立了人脉关系。传播系也保存往届毕业生信息档案,不断更新,并在系刊开辟专门小版块,对校友的工作变化、职位升迁做出更新。应该说,对毕业生这是维持良好关系的手段,对在籍学生则是一种鼓舞,而对实习工作来说,则增加更多可能的实习机会。
在实习质量评估方面,实习项目负责人同时会跟踪学生实习表现,定期和学生见面以发现实习中的问题,也会不定期去单位参观,或给实习学生的指导人打电话,以记录和保证实习安排顺利进行。据介绍,由于传播系的实习项目成绩突出,效果明显,该项目负责人被邀请在2016年2月的美国西部传播学会(WSCA)年会上推广该系实习项目。
演讲王牌,全美驰名①
传播系的课外活动非常有声色。依托传播系的太平洋大学辩论队堪称校史上的传奇。不夸张地说,学校辩论队是太平洋大学的一张王牌。数十年以来,太平洋大学一直是全美大学演讲与辩论赛事的积极参与者,在全国、地方等各级赛事中都取得过骄人的成绩。
在传播系展览室里,笔者亲见与墙同高的橱窗摆满辩论队历年获得的奖杯,琳琅满目,宛如一个小型的奖杯博览会。撮其大者,自2006年始,太平洋大学辩论队一直名列全美十佳队伍,并曾获得全美锦标赛第五名的好成绩;个人辩手则多次在演讲比赛中名列前十名。引人注目的是,2006年1月在中国西安外国语学院举办国际大学生(英文)辩论赛中,太平洋大学辩论队获得团体荣誉奖(First honored participant),辩手杰基和布兰尼根(Jackie Ev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