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应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情感为手段,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一种把审美活动、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教学;运用
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食粮,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正是因为音乐本身具有愉悦性,人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因此现代音乐教育观无一例外地强调音乐教学过程应充满愉悦,并把这既看作是音乐教育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看作是音乐教育应达到的一个目标。
一、音乐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产生条件和标志
使音乐教学过程充满情感,这一方面表现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都获得美感满足,都感到兴趣盎然。如果师生有一方没能进入状态,如兴致勃勃的教师因教学不得法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或对音乐具有浓厚兴趣而情绪高涨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位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老师,教学过程也就不可能具有愉悦性。因此,师生情感的共鸣既是创造教学过程愉悦性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的标志之一。
另一方面,教学的情感性还表现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音乐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之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音乐活动。只有当学生从被说教、动员、强制、灌输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处于一种对音乐的向往与渴求,以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期待,融自身的生命内容于艺术审美对象这样的状态下时,他们才会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种“自我实现”的自由境界,此时此刻,他们在个性的空前解放中获得了极大的享受和愉快。可见,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音乐活动,同样也是音乐教学情感性得以产生的条件和主要标志。
二、音乐教学中情感教学的运用
1.改善环境,营造气氛。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在带有课桌椅的课堂形式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受到了限制,教师也往往因为怕动起来后影响课堂秩序,而要求学生像其他学科那样正襟危坐。这样学生就变得呆板,他们参与操作、表现音乐的机会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把学生从座位上“解放”出来,改变上音乐课坐着不动的单一形式,因地制宜地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环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欣赏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韦伯的《邀舞》,如果按照一般的课堂设计,教师讲解内容,然后学生欣赏理解,就很难深刻体会乐曲的内涵,而且课堂效果一般。而如果稍稍改变一下环境,对音乐教室稍加布置,使教室充满舞场气氛,上课后老师宣布:“我们将要举行一场有意思的舞会,现在我们各位的身份是社会各界名流。”然后播放《邀舞》中欢快的圆舞曲,学生随着舞曲随意地在舞池中跳舞。接着简要讲解情节,同时播放开始部分,于是,欢乐的舞会开始了,一曲轻盈、优雅、流畅的舞曲结束了,一场热烈而欢腾的舞会也近尾声。尽管学生有些放不开,尽管他们的舞蹈跳得不规范,或者根本算不上是跳舞,但他们很投入,自始至终都是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这样的过程,既让学生体会了教学过程的愉悦,也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过程中体会了《邀舞》的浪漫色彩。
2.改革教法,激发兴趣。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条件、学生情况、教师素质等,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比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绘画、舞蹈、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采用音乐、绘画、舞蹈等文学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法”。先播放乐曲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让学生想象。学生进行创造时,要求学生各显所能,用色彩、画面、形体和语言展示音乐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最后再欣赏乐曲,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少女的祈祷》,又采用了“情境法”:拉上窗帘,点燃蜡烛,奏起乐曲,让学生在昏暗与光明的时空中自己诠释作品。此外,教师故意将答案总结错,让学生去鉴别的“试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有意留下空白,让学生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结论的“内容不完全法”等。
责任编辑 沁 砚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教学;运用
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食粮,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正是因为音乐本身具有愉悦性,人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因此现代音乐教育观无一例外地强调音乐教学过程应充满愉悦,并把这既看作是音乐教育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看作是音乐教育应达到的一个目标。
一、音乐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产生条件和标志
使音乐教学过程充满情感,这一方面表现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处于一种愉快的状态,都获得美感满足,都感到兴趣盎然。如果师生有一方没能进入状态,如兴致勃勃的教师因教学不得法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或对音乐具有浓厚兴趣而情绪高涨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位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老师,教学过程也就不可能具有愉悦性。因此,师生情感的共鸣既是创造教学过程愉悦性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的标志之一。
另一方面,教学的情感性还表现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音乐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之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音乐活动。只有当学生从被说教、动员、强制、灌输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处于一种对音乐的向往与渴求,以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期待,融自身的生命内容于艺术审美对象这样的状态下时,他们才会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种“自我实现”的自由境界,此时此刻,他们在个性的空前解放中获得了极大的享受和愉快。可见,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音乐活动,同样也是音乐教学情感性得以产生的条件和主要标志。
二、音乐教学中情感教学的运用
1.改善环境,营造气氛。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在带有课桌椅的课堂形式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受到了限制,教师也往往因为怕动起来后影响课堂秩序,而要求学生像其他学科那样正襟危坐。这样学生就变得呆板,他们参与操作、表现音乐的机会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把学生从座位上“解放”出来,改变上音乐课坐着不动的单一形式,因地制宜地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环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欣赏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韦伯的《邀舞》,如果按照一般的课堂设计,教师讲解内容,然后学生欣赏理解,就很难深刻体会乐曲的内涵,而且课堂效果一般。而如果稍稍改变一下环境,对音乐教室稍加布置,使教室充满舞场气氛,上课后老师宣布:“我们将要举行一场有意思的舞会,现在我们各位的身份是社会各界名流。”然后播放《邀舞》中欢快的圆舞曲,学生随着舞曲随意地在舞池中跳舞。接着简要讲解情节,同时播放开始部分,于是,欢乐的舞会开始了,一曲轻盈、优雅、流畅的舞曲结束了,一场热烈而欢腾的舞会也近尾声。尽管学生有些放不开,尽管他们的舞蹈跳得不规范,或者根本算不上是跳舞,但他们很投入,自始至终都是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这样的过程,既让学生体会了教学过程的愉悦,也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过程中体会了《邀舞》的浪漫色彩。
2.改革教法,激发兴趣。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条件、学生情况、教师素质等,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比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绘画、舞蹈、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采用音乐、绘画、舞蹈等文学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法”。先播放乐曲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让学生想象。学生进行创造时,要求学生各显所能,用色彩、画面、形体和语言展示音乐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最后再欣赏乐曲,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少女的祈祷》,又采用了“情境法”:拉上窗帘,点燃蜡烛,奏起乐曲,让学生在昏暗与光明的时空中自己诠释作品。此外,教师故意将答案总结错,让学生去鉴别的“试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有意留下空白,让学生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结论的“内容不完全法”等。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