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最高境界是“会学”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o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为人师时,我不太清楚怎样才能教好数学,当时的想法是设法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好玩”,后来发现,仅仅“好玩”层次低了些,还要尽力“玩好”。如何才能让学生“玩好”数学呢?在数学教育被异化的当时,许多教师的做法相对简单,那就是强化训练,“题海”无边。我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又无法回避“一定训练量”这一数学教学现实,于是在“题根”上进行探索,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数学的学习,远不只是“做题”,还涉及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能力、数学方法和数学文化等的学习和领悟,“题根”之探,让学生更易“学会”,略懂“会学”,但真正的“会学”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于是,我又走进“让学生会学数学”的这个
  “探域”。
  一、从“好玩”到“玩好”
  “好玩”就是“引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十分有趣,这是学习的原动力;“玩好”就是“引深”,让学生不断钻研深入探索,这是学习的内驱力。
  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我当时的做法是从“每课一趣”开始。每节课上都有一道以上的趣味数学题,或是数学游戏,或是数学智力趣题,或是趣味数学故事。有时在开讲时讲,有时在课末时讲,有时渗透在课中讲。趣题可以和所学内容有关,也可以与所学内容无关。趣题一般不超纲,也可以适度超一点。趣题宜自然融入,力求起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活跃课堂之效。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设想用一根仅比赤道周长多出1米的铅丝围成一个同心圆,凭直觉,同学们能否迅速地判断一下:此时我们的拳头能否从赤道与铅丝的空隙处
  穿过?
  直觉告诉我们,1米与赤道周长相比,简直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赤道与铅丝之间,别说是拳头,就连一根铅笔也很难通过。
  我们的判断正确吗?
  让我们算一算吧!
  图1是一个同心圆,OA表示地球半径r,AB表示赤道与铅丝之间的空隙。赤道长为2πr米,铅丝长为(2πr 1)米,于是空隙宽度:
  (米)
  哇!有宽度为16厘米的空隙,我们的拳头当然能穿过。
  如此看来,有些数学现象,我们可以预先料及;有些数学现象,我们如果只凭直觉,往往结果难以预料,甚至会让我们“出丑”。
  现在看来,这“每课一趣”,就是“好玩”。
  初为人师的我,没有什么数学教学经验,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不错,多半是源于我的“每课一趣”。但如果年级出的试题稍难一点,或有些创新题出现,我班的成绩就不会那么突出。我悟出“仅有好玩是不够的”,还要“玩好”。怎么“玩好”呢?我当时的做法是“每日一题”。就是每天出一道数学征解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征解题可以是课本问题的拔高,可以是身边的精彩数学问题,可以是切合时宜的数学趣题。多数学生对每日一题也很感兴趣,哪天没有给出征解题,学生就会“若有所失”。征解题也可以由学生先提供给我,我简单评判或修改后,署上学生的名字公布。
  现在看来,这“每日一题”,就是“玩好”。
  当数学教师不容易,“数学好玩”要求我们“深入浅出”,而“玩好数学”要求我们“浅入深出”。从“数学好玩”到“玩好数学”,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走向“玩转数学”的境界。玩转数学,谈何容易!需要数学教师坚持研修,把握好数学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入,把握好数学的趣味性和拓展性,结合学生实际,将数学的“好玩”和“玩好”,像知时节的“好雨”适时润入学生的心田。
  从某种角度说,“好玩”是数学的学科之美、形式之美、外在之美;“玩好”,是数学的发现之美、思维之美、探索之美。值得注意的是,“好玩”是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的,“玩好”就不能要求所有学生一定都达到,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好玩”是一种境界,“玩好”是略高一层的境界,而在“好玩”与“玩好”之间把握好“度”就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二、从“题海”到“题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关键之一是学会解题。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解题是数学教学中的“微观艺术”,任何艺术的精彩之处和感人之处,也许就在这“微观”之中。
  例题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定理及其他数学知识的手段,又是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及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奥加涅相说得好:“必须重视,很多习题潜在着进一步扩展其数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可能性……从解本题到独立地提出类似的问题和解答这些问题,这个过程显然在扩大解题的武器库,学生利用类比和概括的能力在形成;辩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以及创造性的素质也在发展。”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烦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當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与推理
  能力。
  基于上述理念,我研究借“题”发挥问题,当时还没有“题根”一说,我就是设法寻找这样的“题”。它尽可能地有多种解法,尽可能地有多种“变式”,尽可能地有多种用途。如果这道题的“背后”还有数学文化故事,那就更好了。以一道题为例,借题发挥,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价值,以期培养学生学会从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地认识、研究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的“题”,就是现在许多数学教育专家所说的“题根”。
  我们看一道当时课本中的题:已知a、b、m∈R ,且a
  先说“多解”的价值。
  一道数学题,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可得到多种不同的思路。广阔寻求多种解法,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发展观察、想象、探察、探索、思维的能力。
  我引导学生用分析法、综合法、求差比较法、求商比较法、反证法进行证明,并开玩笑地和学生说,证到此你们大概可得30分,学生疑惑而兴奋;又引导学生用放缩法、构造函数法、增量法进行证明,我说这下可以得50分了,学生“胃口大开”;再引导他们进一步研究,用定比分点法、斜率法、三角法、几何模型法进行证明,我高兴地说,你们现在可以得到70分啦!学生不甘愿地说,一题12解,才70分!我微笑着说,“解”无止境啊!学生课后还可以再探索,告诉大家,至少还有12种不同的解法,全班学生惊愕!“愤悱之情”,可想而知。   事实上,继续研究,至少还可得到用正弦定理法、相似三角形法、换元法、双换元法、综合法及放缩法、定义域及值域法、椭圆离心率法、双曲线离心率法、函数图象法、两直线位置关系法、矩形面积法、定积分法的证明。
  次说“多变”的价值。
  一个例题,如果静止地、孤立地去解答它,那么再好充其量只不过解决了一个问题。数学解题教学应突出探索活动,探索活动不仅停留在对原习题解法的探索上,还应适当地、有机地对原习题进行深层探索,挖掘出更深刻的结论。这就是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艺术。
  变式,是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变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我引导学生“变啊变”,最后变成:
  若ai、bi∈R (I=1,2,…,n),且
其他文献
从学习教育学的时候起,笔者就一直在设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算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者才能称得上是教育家。在教育史学的书籍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个被称为教育家的名字,但史书上记载的主要是这些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并未直言他们的哪个或者哪些思想与实践造就其成了著名的教育家。总体而言,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就是教育家,只是知道哪些人被世人称为教育家。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教育家,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价值。《论语》
春节期间火了“中国诗词大会”。这次诗词大会,激起了一些文人对当下传统诗词边缘化的焦虑。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认为,武亦姝的走红反而说明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尴尬。他们举例说,有学生5次找到他们质问为什么要背这么多的古诗词。  教书25年,我也同样感慨学生不重视语文。比如,让我的学生背古诗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北京市2014年高考的背诵默写分数只有三分,结果第二年北京市相当多的考生放弃背诵古诗文,理由
一、问题的提出  1.从充分挖掘绘本教育元素的角度出发  众所周知,一本好的绘本,隐藏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元素。那么如何挖掘绘本中的教育元素,并且以一种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是我们在绘本阅读中碰到的棘手的问题。一般来说,绘本的美术和语言,是幼儿可以通过直观的视觉来感知和接受的,也是教师们能够挖掘和很好把握的。但是绘本的角色、场景、动作、对话、文字、心理活动、情感等教育元素,就需要有一个孩子们感兴
编者按  瓦西里·亞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卓越的教育家、教师。他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从1948年起至去世,他担任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夫雷什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在32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持之以恒地探索,孜孜不倦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2018年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
初读《致青年教师》一书,我为其中丰富生动的教育故事所吸引,如饥似渴;再读此书,作者对教育鞭辟入里的思考和观点,令我神清气爽;三读此书,我在心灵深处不断地叩问自己,作为青年人,我是如何做教师和做教育的?  教育是项“慢”的艺术  吴非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及这样一个观点:教育是项“慢”的艺术!他劝诫教师:“不要急!”是的,做教育急不得,学生的成长、教学的推进、教师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积累、历练和摸索的过程,这
初次听到先生的名字,是在石中英老师的“教育学原理”课堂上,那是2001年的春天,我读大一。“我的老师黄济先生”是石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讲到某个教育概念或教育问题的时候,黄济先生的观点会被引用;讲到为学为人之道时,黄济先生的事迹则会被拿来做例证。十几年过去,石老师那自豪而仰慕的语气,仍然清晰地印在记忆里。当时就想,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能有这样神奇的魅力,赢得学生如此的敬仰?后来读过先生的《教育哲
郑州市郑东新区坚持“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打造河南省教育高地,构建“面向国际,国内一流”的教育服务体系。在学校建设数量、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打造学校特色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错位竞争的学校发展路径。时代特征和中原文化相结合与教育互为依托,让郑东新区的教育于荒芜中肆意生长,正欲芬芳绽放。  从零开始的一切  历时3小时40分钟,列车跨越华北平原,将北京的旅客带到695千米之外的中原腹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评论家,生前曾在纽约大学任教,并首创媒体生态学专业。作为美国媒体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以对后现代工业社会及媒介文化的深刻预见、尖锐批评、深刻洞察而享有盛名。他的代表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如何看电视》,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对西方媒介体制转型进行深刻反思
云南“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2011—2015年开展的师资培训项目。该项目在云南省景洪市和腾冲市实施,旨在依托“导师制”,建立可推广的“县级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同时通过教学尝试,探索实践一套语言与文化适切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促进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  2011年12月的对景洪市教育状况的基线调研发现,尽管执教于多民族地
曾经多次听人介绍,美国的小学数学内容实在太简单了,中国的孩子到了美国,简直就是数学天才,小学生可以解出中学生的题。也曾在互联网上读到过关于数学教育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美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识数部分: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数到100,二年级的孩子数到1 000,三年级的孩子数到10 000,四年级的孩子数到100 000。关于加减乘除等运算,美国小学一年级时学加减法,三年级时学小数和乘除法,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