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其概念编写特点与老教材略作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使这一特点在新课程实践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应用。
【关键词】概念概念图教学策略
1.人教课标版概念的编写特点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生物学学科知识实际上是由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以及通过他们的相互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体系,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一块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
1.1概念的呈现方式
1.1.1直接定义
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提示出概念的关键特征。如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直接在括号内给出了种群和群落的定义,旨在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名词,形成初步的概念,并在必修3中具体阐述其内涵。这种方式简便易行,效率较高,有助于提高学习进度,但同时也存在死记硬背之类的弊端,所以在新教材中大大减少了这样的呈现方式。
1.1.2归纳抽取
从大量具体的例证出发,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概念,这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可以看出,人教课标版恢复了“自下而上”的概念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在实例中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于那些重要的而又较为抽象的概念,在编写中注重先从具体现象入手,自下而上逐层推进概念内涵,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那些重要概念的深层含义,而非简单地记忆概念的书面定义。
1.1.3核心提示
新教材在每节内容的编写上,对一些关键的概念或要点以黑体字的形式突显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点理解。如“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核酸”、“细胞代谢”、“活化能”、“酶”等等。这一处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关注度,大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1.1.4概念图式
概念图是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边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
这种方式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层状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学习的实质。
1.2概念体系的构建
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概念通过各种方式联系起来,就形成了概念体系。一个良好的概念体系对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人教课标版中,也明显表现出这一特点。
1.2.1课文中概念体系的构建
在人教课标版具体内容讲解中,首先确立核心概念,并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下级概念,从而确定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如在右图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架构形式。
1.2.2课后练习中概念体系的构建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概念体系,人教课标版在本章小结之后的自我检测部分,编写了许多要求学生完善或直接绘制概念图的作业,一共有近20处,进一步凸显了对概念体系的重视。具体内容附后。
2.教学策略
概念是构成生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概念图作为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空间网络图实现了概念之间联系隐性关系的显性化,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构建个人认知体系,为所有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概念和概念图的教学。
2.1提供感性材料从而引入概念
原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②”在生物学教学中,感性材料主要有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材料、教具(模型、标本)等的图像观察和联系实际(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生产实践等)。如学习DNA的结构时,先让学生观察DNA的结构模型(物理模型),去分析其组成元素、组成部分、基本单位及相关联系,形成一定的直观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为后续遗传信息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使学生对概念的感觉轻松、自然、有趣。
2.2迁移与矫正前概念从而同化概念
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这儿,学生已知的内容,即我们所说的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即前概念。前概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由于生物学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前概念非常丰富。当新概念与前概念间存在某种类属关系时,若能给予有效引导,使学习者能将新概念与头脑中已有概念间的这种类属关系进行正确链接,将有利于学习者将新概念同化到自己头脑的已有概念体系中,从而习得概念。
正确的前概念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③。如在学习植物的向光性时,利用“一枝红杏出墙来”、“朵朵葵花向太阳”、“根向地茎背地”、“倒伏的麦子会弯腰”等这些正确的前概念,一方面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习得和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如珍奥核酸的广告在社会上形成了“吃核酸补核酸”的错误前概念,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通过对核酸的消化、代谢、合成等方面的分析,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有时,教师在讲解时也可故意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去发现,从而强化科学概念,摒弃错误的前概念。
2.3补充课外资料从而深化概念 人教课标版教材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和图片等,但有些内容由于编写的出发点不同,有些概念涉及极少,使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有了更多的发挥余地。如人教课标版课后练习中出现了有关“人工选择”的内容,但教材中并未提及。因此,可以借鉴北师大版教材中“人工选择的启示”这一内容,适当补充“多个品种金鱼、菊花的培育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加深了对人工选择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的理论。
2.4构建概念图从而涵盖概念
除了引导学生完成课本自我检测中的概念图作业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工具逐步完善概念,建构知识网络。在平时训练中,我常以一个关键词(如DNA、染色体、蛋白质、细胞分裂等)为核心,引导学生找出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向外拓展延伸,利用mindmanager思维导图工具模式构建概念图,把所学概念有机地组织起来,逐渐达到纵横高中生物学所有概念,建构出一个完整的概念系统,这使得学生对高中生物学的认识达到较高的境界,收效甚好。
还可以使用概念图来突出核心概念,或通过概念图来比较概念或实现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这需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应用。这儿不一一介绍。
2.5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活化概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人教课标版教材《分子与细胞》,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细胞,将细胞看做基本的生命系统,按照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来建构整个模块的知识体系。学完这一册,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构建本册知识体系(如下图④)。
这样,通过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建构“活”细胞的概念,避免支离破碎地认识细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助于在微观层面深和地理解生命系统的特征,建立细胞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真正落实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田,《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概念及概念体系的编写特点》,学业评价网,2007-9-17
[2]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1968年再版),扉页
[3]缪仁票,《近10年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教学》,《生物学通报》,2005年第12期
[4]李红,《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细胞》,《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9期
【关键词】概念概念图教学策略
1.人教课标版概念的编写特点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生物学学科知识实际上是由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以及通过他们的相互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体系,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一块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
1.1概念的呈现方式
1.1.1直接定义
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提示出概念的关键特征。如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直接在括号内给出了种群和群落的定义,旨在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名词,形成初步的概念,并在必修3中具体阐述其内涵。这种方式简便易行,效率较高,有助于提高学习进度,但同时也存在死记硬背之类的弊端,所以在新教材中大大减少了这样的呈现方式。
1.1.2归纳抽取
从大量具体的例证出发,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概念,这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可以看出,人教课标版恢复了“自下而上”的概念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在实例中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于那些重要的而又较为抽象的概念,在编写中注重先从具体现象入手,自下而上逐层推进概念内涵,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那些重要概念的深层含义,而非简单地记忆概念的书面定义。
1.1.3核心提示
新教材在每节内容的编写上,对一些关键的概念或要点以黑体字的形式突显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点理解。如“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核酸”、“细胞代谢”、“活化能”、“酶”等等。这一处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关注度,大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1.1.4概念图式
概念图是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边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
这种方式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层状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学习的实质。
1.2概念体系的构建
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概念通过各种方式联系起来,就形成了概念体系。一个良好的概念体系对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人教课标版中,也明显表现出这一特点。
1.2.1课文中概念体系的构建
在人教课标版具体内容讲解中,首先确立核心概念,并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下级概念,从而确定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如在右图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架构形式。
1.2.2课后练习中概念体系的构建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概念体系,人教课标版在本章小结之后的自我检测部分,编写了许多要求学生完善或直接绘制概念图的作业,一共有近20处,进一步凸显了对概念体系的重视。具体内容附后。
2.教学策略
概念是构成生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概念图作为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空间网络图实现了概念之间联系隐性关系的显性化,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构建个人认知体系,为所有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概念和概念图的教学。
2.1提供感性材料从而引入概念
原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②”在生物学教学中,感性材料主要有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材料、教具(模型、标本)等的图像观察和联系实际(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生产实践等)。如学习DNA的结构时,先让学生观察DNA的结构模型(物理模型),去分析其组成元素、组成部分、基本单位及相关联系,形成一定的直观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为后续遗传信息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使学生对概念的感觉轻松、自然、有趣。
2.2迁移与矫正前概念从而同化概念
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这儿,学生已知的内容,即我们所说的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即前概念。前概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由于生物学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前概念非常丰富。当新概念与前概念间存在某种类属关系时,若能给予有效引导,使学习者能将新概念与头脑中已有概念间的这种类属关系进行正确链接,将有利于学习者将新概念同化到自己头脑的已有概念体系中,从而习得概念。
正确的前概念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③。如在学习植物的向光性时,利用“一枝红杏出墙来”、“朵朵葵花向太阳”、“根向地茎背地”、“倒伏的麦子会弯腰”等这些正确的前概念,一方面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习得和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如珍奥核酸的广告在社会上形成了“吃核酸补核酸”的错误前概念,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通过对核酸的消化、代谢、合成等方面的分析,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有时,教师在讲解时也可故意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去发现,从而强化科学概念,摒弃错误的前概念。
2.3补充课外资料从而深化概念 人教课标版教材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和图片等,但有些内容由于编写的出发点不同,有些概念涉及极少,使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有了更多的发挥余地。如人教课标版课后练习中出现了有关“人工选择”的内容,但教材中并未提及。因此,可以借鉴北师大版教材中“人工选择的启示”这一内容,适当补充“多个品种金鱼、菊花的培育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加深了对人工选择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自然选择的理论。
2.4构建概念图从而涵盖概念
除了引导学生完成课本自我检测中的概念图作业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工具逐步完善概念,建构知识网络。在平时训练中,我常以一个关键词(如DNA、染色体、蛋白质、细胞分裂等)为核心,引导学生找出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向外拓展延伸,利用mindmanager思维导图工具模式构建概念图,把所学概念有机地组织起来,逐渐达到纵横高中生物学所有概念,建构出一个完整的概念系统,这使得学生对高中生物学的认识达到较高的境界,收效甚好。
还可以使用概念图来突出核心概念,或通过概念图来比较概念或实现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这需要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应用。这儿不一一介绍。
2.5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活化概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必修模块“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人教课标版教材《分子与细胞》,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细胞,将细胞看做基本的生命系统,按照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来建构整个模块的知识体系。学完这一册,可以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构建本册知识体系(如下图④)。
这样,通过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建构“活”细胞的概念,避免支离破碎地认识细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助于在微观层面深和地理解生命系统的特征,建立细胞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真正落实课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唐田,《高中生物新教材中概念及概念体系的编写特点》,学业评价网,2007-9-17
[2]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1968年再版),扉页
[3]缪仁票,《近10年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教学》,《生物学通报》,2005年第12期
[4]李红,《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细胞》,《生物学教学》,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