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创新,必须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对数学课题会学、善学、乐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前提: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输入感性的信息与人现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置悬念,提出启发性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相似形”一节中,我引用了一个典故。设置这个悬念,就使学生对学习相似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进而激荡起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2.换位体验,引发兴趣。师生换位进行教学,学生问,教师来答,在教学中把学生解放出来,让他们的独立性得到充分发挥,内部潜能得以释放,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的“三角形”这节时,单从教材内容说,概念较多,教学时如果只讲解,学生接受起来不仅不容易理解,而且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我在讲这一课时,让学生当小老师,我在下面听,并提出问题让小老师解答。这样,学生体会到当小老师的乐趣,积极参与,变成活动的主要参加者,真正成为教学主体,提高了课堂效果。
3.优化关系,培养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热情,并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会喜欢那门学科,乐意接受其所讲授的课程,学习兴趣自然会产生。例如:有些学生不交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对这些现象,我没有严厉批评,而是在空闲的时间与他们单独交谈,以家常话展开一系列的话题,并适当帮助他们解答一些力所能及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常获得一种成就感并觉得学习数学乐趣无穷。
二、关键: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现行的学校教育常把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建构与现实相类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问题情境中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四边形”一节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校的自动推拉大门是利用什么原理?”这个问题真实、有趣,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问题情境中,深刻理解了四边形不稳定性,解决了实际问题。
2.创造平等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气氛是自主性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能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的勇气。这种气氛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长期的互动交流形成的。例如,在一次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难度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我先问:“谁能回答这些问题?”有极少数人举手。于是,我又改变方式问:“谁能回答第一个问题?”举手的人多了,且举手最高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抢答,谁知他竟答成第二个问题,同学们都笑了。这时,我抓住他的心理,追问:“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呢?”这样,他恍然大悟,会心地笑了,并纠正了答案,其他同学为他鼓掌。由此可见,充分地信任学生,不仅有利于和谐气氛的形成,也有利于共同提高。
3.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我在课余时间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选择一些有趣、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如在“四边形”的教学时,学生对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关系比较模糊,判定时常出现条件遗漏或重复的错误,为此要求学生每当学完一个特殊的四边形,就剪贴一个彩色的标准图形,注上它的定义,作为小礼物与同桌进行交换,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特殊四边形的特点,并熟记于心。
三、根本: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模式的选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然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现行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我通过学习有关材料,以及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尝试摸索了适合教学目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自然点拨式。
例如,要教学“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总结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同时打出课件上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目标导向下自主学习。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列出知识要点,再让学生围绕这些知识要点,分组讨论,经讨论,各小组得出答案,并有个别同学提出疑问。这时,我逐一指点。同时,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并让他们完成证明。最后,让学生体会“此题告诉我们一个普遍的规律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变式训练,使知识得到巩固。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保持清醒的认识,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从而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这种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对学习有强烈的内在需求,有主动自觉的参与精神和不断自我监控调节的意识。(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许雅健
一、前提: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输入感性的信息与人现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置悬念,提出启发性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相似形”一节中,我引用了一个典故。设置这个悬念,就使学生对学习相似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进而激荡起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2.换位体验,引发兴趣。师生换位进行教学,学生问,教师来答,在教学中把学生解放出来,让他们的独立性得到充分发挥,内部潜能得以释放,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的“三角形”这节时,单从教材内容说,概念较多,教学时如果只讲解,学生接受起来不仅不容易理解,而且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我在讲这一课时,让学生当小老师,我在下面听,并提出问题让小老师解答。这样,学生体会到当小老师的乐趣,积极参与,变成活动的主要参加者,真正成为教学主体,提高了课堂效果。
3.优化关系,培养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热情,并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会喜欢那门学科,乐意接受其所讲授的课程,学习兴趣自然会产生。例如:有些学生不交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对这些现象,我没有严厉批评,而是在空闲的时间与他们单独交谈,以家常话展开一系列的话题,并适当帮助他们解答一些力所能及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常获得一种成就感并觉得学习数学乐趣无穷。
二、关键: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现行的学校教育常把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建构与现实相类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问题情境中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四边形”一节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校的自动推拉大门是利用什么原理?”这个问题真实、有趣,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问题情境中,深刻理解了四边形不稳定性,解决了实际问题。
2.创造平等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气氛是自主性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能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大胆探索、勇于发现的勇气。这种气氛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长期的互动交流形成的。例如,在一次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难度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我先问:“谁能回答这些问题?”有极少数人举手。于是,我又改变方式问:“谁能回答第一个问题?”举手的人多了,且举手最高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抢答,谁知他竟答成第二个问题,同学们都笑了。这时,我抓住他的心理,追问:“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呢?”这样,他恍然大悟,会心地笑了,并纠正了答案,其他同学为他鼓掌。由此可见,充分地信任学生,不仅有利于和谐气氛的形成,也有利于共同提高。
3.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我在课余时间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选择一些有趣、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如在“四边形”的教学时,学生对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关系比较模糊,判定时常出现条件遗漏或重复的错误,为此要求学生每当学完一个特殊的四边形,就剪贴一个彩色的标准图形,注上它的定义,作为小礼物与同桌进行交换,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特殊四边形的特点,并熟记于心。
三、根本: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模式的选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然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现行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我通过学习有关材料,以及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尝试摸索了适合教学目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自然点拨式。
例如,要教学“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总结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同时打出课件上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目标导向下自主学习。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列出知识要点,再让学生围绕这些知识要点,分组讨论,经讨论,各小组得出答案,并有个别同学提出疑问。这时,我逐一指点。同时,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并让他们完成证明。最后,让学生体会“此题告诉我们一个普遍的规律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变式训练,使知识得到巩固。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保持清醒的认识,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从而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这种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使作为主体的学生对学习有强烈的内在需求,有主动自觉的参与精神和不断自我监控调节的意识。(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许雅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