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的手、脑、眼集中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以达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应用策略
一、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课堂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学习兴趣的激发.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动力倍增,学习的效率也相应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享受,在此前提下,数学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主动进行.教师要时刻向学生灌输自主学习的好处,要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用处,特别遇到实际生活中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实践,帮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解决好.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也可讲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一种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为了对这位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粒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聪明的你认为国王能够满足这位大臣的要求吗?假设以100粒/克计算,结果应该是多少吨?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提高学习兴趣.
二、体现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数学,往往直接给出我们定理、公式等,我们直接拿来用,再来几道题,简单用用,这样未免也太简单了.不好的是学生不能灵活运用.这时候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自主灵活,掌握考试大纲的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和预习目标.用“导学案”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学习目的,让学生在预习前就有明确的方向,让学生从“随意看”变为“有目的的学”,使学生能够自主掌握知识的重点.例如,教师放开学生,课前预习学习教材,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学生通过手中的资料,找一两道题作为自己的习题,最后提出问题.这样一种形式,可以分组执行,这样对习题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大家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经稍微点拨,形成了这节课的结论.学生直接参与,避免了课堂的沉闷,大家相互讨论,出现问题几率大大降低,各项教学目标均能很好达到.分组讨论,积极参与学生的大脑得到很好地锻炼,讨论能集各家之所长,把有疑问的地方、错误的地方摆在面上,教师及时给学生总结到位,让学生不留遗憾.
三、预留创造空间,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情感的参与,使其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态度,教师要给所有人参与的机会,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问题,体验到成功后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困难在集体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
对于学习稍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爱.例如,教师课堂巡视,应优先照顾那些稍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他们的作业;优先提问这些学生,优先给他们发言权;若有小组讨论,让成绩稍弱的学生先回答,对这些学生的微小进步要在课堂及时表扬,不伤害其自尊心.建立开放性的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优势得到发挥.
四、建立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学习自信
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只能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要考虑学生的综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待问题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建立了与数学之间的感情,才会使学生主动去学习.这个评价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可以学生之间互评,更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这样随时可以和家长相互沟通,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例如,讲到“二次函数”定义时,学生先阅读课本,从中有个简单了解,教师和学生共同针对课本中具体函数和图象,简单阐述二次函数的概念.提问学生要求学生能列举二次函数的正例和反例,找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异同点,还应了解这些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问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解法,和同桌商量看能否给出正确答案.同一道题可以有不同解法,大脑不能停留一个地方原地不动,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时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宗旨,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体验收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积极探索的习惯,在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后,学生对数学的感情才能升华,学习才会变得积极主动.
参考文献:
[1] 杨小林.论教师在中学生自主学习数学中的作用[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2).
[2] 程辉.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學习数学的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8).
[3] 孙月贤.也议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3).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应用策略
一、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课堂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学习兴趣的激发.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动力倍增,学习的效率也相应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享受,在此前提下,数学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主动进行.教师要时刻向学生灌输自主学习的好处,要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用处,特别遇到实际生活中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实践,帮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解决好.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也可讲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一种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为了对这位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粒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聪明的你认为国王能够满足这位大臣的要求吗?假设以100粒/克计算,结果应该是多少吨?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提高学习兴趣.
二、体现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数学,往往直接给出我们定理、公式等,我们直接拿来用,再来几道题,简单用用,这样未免也太简单了.不好的是学生不能灵活运用.这时候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自主灵活,掌握考试大纲的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和预习目标.用“导学案”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学习目的,让学生在预习前就有明确的方向,让学生从“随意看”变为“有目的的学”,使学生能够自主掌握知识的重点.例如,教师放开学生,课前预习学习教材,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学生通过手中的资料,找一两道题作为自己的习题,最后提出问题.这样一种形式,可以分组执行,这样对习题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大家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经稍微点拨,形成了这节课的结论.学生直接参与,避免了课堂的沉闷,大家相互讨论,出现问题几率大大降低,各项教学目标均能很好达到.分组讨论,积极参与学生的大脑得到很好地锻炼,讨论能集各家之所长,把有疑问的地方、错误的地方摆在面上,教师及时给学生总结到位,让学生不留遗憾.
三、预留创造空间,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情感的参与,使其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态度,教师要给所有人参与的机会,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问题,体验到成功后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困难在集体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
对于学习稍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爱.例如,教师课堂巡视,应优先照顾那些稍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他们的作业;优先提问这些学生,优先给他们发言权;若有小组讨论,让成绩稍弱的学生先回答,对这些学生的微小进步要在课堂及时表扬,不伤害其自尊心.建立开放性的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优势得到发挥.
四、建立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学习自信
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只能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要考虑学生的综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待问题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建立了与数学之间的感情,才会使学生主动去学习.这个评价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可以学生之间互评,更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这样随时可以和家长相互沟通,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例如,讲到“二次函数”定义时,学生先阅读课本,从中有个简单了解,教师和学生共同针对课本中具体函数和图象,简单阐述二次函数的概念.提问学生要求学生能列举二次函数的正例和反例,找出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之间的异同点,还应了解这些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问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解法,和同桌商量看能否给出正确答案.同一道题可以有不同解法,大脑不能停留一个地方原地不动,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时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宗旨,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体验收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积极探索的习惯,在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后,学生对数学的感情才能升华,学习才会变得积极主动.
参考文献:
[1] 杨小林.论教师在中学生自主学习数学中的作用[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2).
[2] 程辉.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學习数学的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8).
[3] 孙月贤.也议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