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师最感头痛的问题,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却收效甚微,大部分学生也害怕写作,绞尽脑汁总也挤不出几句话。因此,寻求比较科学的作文教学方法来指导中学生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善于积累,为写作提供良好素材
学生们总认为作文难写,每到写作文,不少学生都会因无话可写或不知从何写起而抓耳挠腮,不知所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素材贫乏,无写作之“米”。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能成功。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议,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勇于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然后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善于思索生活,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并善于积累,积累生活中的素材,积累思维方式,积累优美的语言,这是历代作家的成功经验之一。写作的灵感,也只有具备了素材和语汇这两颗顽石,才能在相碰的一瞬间撞出火花。著名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1.教会学生利用课堂积累素材
教师在传授新课时要提醒学生积累材料。不少课文的片段或课文中的某些观点都可以利用到作文中来。如写有关理想情操的作文,可借鉴的有《崇高的理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写爱国主义的,可借鉴《最后一课》《少年中国说》《娘子关前》等;写有关艰苦奋斗的,可借鉴《七根火柴》《梅岭三章》《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
2.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阅读是人类获取各种知识,了解各种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开展课外阅读,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取大量的材料,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爱好和兴趣,常常为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像先秦散文中的《论语》《老子》,古典诗词的唐宋部分中的精品,古代小说中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以及大量的现当代作品和外国名著。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并让他们自己思考、判断、鉴赏,从而充实学生的内涵。有的优秀篇目,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达到“操千曲而后晓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广泛的阅读能为学生写作铺下厚厚的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学生写作,也应抓住灵感飞逝的瞬间,记录下独特的感悟。正如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待写作的欲望燃起时,便大胆的、自信的写作。”只有在写作的欲望充分攀起的时候,才会文思泉涌,才会越写越顺畅,需要的材料才会纷至沓来。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说:“读书应作有心人。要善于在平时逐渐搜集对日后有用的资料,把它们写成笔记,有些是简单的摘录;有些加进了自己的见解,成了著述的半成品;而另一些则是相当完善的精制短篇。零件既备,大器何难!一旦需要时就可以把它们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著作。”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外,都要写好读书笔记,以备后用。如想要在作文中常运用一些成语、名言、警句,以及富于表现力的俗语,这都得靠平时的积累。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离不开积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思索,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想象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是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文教学必须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才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1.加强读写,激发想象思维。在“小说”作品中,常有一些看起来不够完整(指情节上)的结尾——这当然是作者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段,以期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鉴于此,教师可布置续写练习,让学生继续补充原文情节。如学习《变色龙》后,可让学生续写课文结尾,以充分展现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变色龙”的典型形象。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思维。中学生一般好奇心强,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往往倾注了很大的关心,且很少顾虑。有时,对待某一事物可谓雄心勃勃、跃跃欲试。鉴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教师首先须坚信学生的创造力,并帮助他们展现出自己的创造素质。其次,要结合写作教学,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人,让学生在情境的海洋里尽情邀游畅想,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如教师可以创设“某校教育质量低下”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假如我是校长”的身份提出治校的得力措施。这样的写作练习,学生不但兴致高,而且想象思维的质量也会相应的提高。
3.利用“扩想”培养想象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经常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中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进行扩展。如教《桃花源记》一文时,在指导学生看插图和初步了解文意后,抓住文中对桃花源社会现状的描绘,让学生展开联想,把自己的生活见闻与感受同作品形象联系起来,描摹出自己心中桃花源的样子,然后与文中的桃花源作比较。这样,既丰富了细节,增大了作品容量,增强了作品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4.借助幻想,培养想象思维。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它是指向比较遥远的未来的渴望、未来的想象。高尔基曾把这种幻想称为“人们预见未来现象中一种惊奇的思维能力”。写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特别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科学幻想,使幻想变成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力量。
三、鼓励有感而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人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们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感情是否唤起,情绪是否积极,直接影响到作文教学效果的好坏。积极的参与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人能以良好的思维参与到实际的写作过程当中。因此,教师交还给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有写作的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让他们有兴趣去捕捉那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就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
1.注重以情促情,培养有感而发
教师在课堂上的感情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感染,教师良好的情感,会使课堂充满活力。面对学生,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丰富的表情,以优美的手势语配合姿态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在教了《难忘的日子》一文后,笔者特别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观看关于邓小平的一些录像片,其中包括邓小平同志南行以及生病、逝世时的一些片断,配合教师穿插的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们的感情时而激动,时而悲痛。后来,有的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邓爷爷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几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都感到很幸福,我们永远怀念敬爱的邓小平爷爷。”从这里可以看出,唤起学生的感情也能为作文教学提供很好的创作情感。
2.鼓励“以境触感”,促使学生有感而发
情绪具有情景性的特征,环境影响是产生情绪的重要信息源之一,环境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性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富有感染力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典型进行作文创作的培养。作文命题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产生广泛联想和诸多感受。这样的题目,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表达的欲望。
培养写作兴趣可以进行片段写作练习,让学生没有包袱,如情景描述等。鼓励学生新颖的、具有独特而准确感悟的议论或描写,哪怕仅有一句话,也要对其闪光点进行肯定。
此外,还要保护学生的写作信心。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信心。学生的习作只要是真实地反映生活,书写内心体会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学生作文不管字数多少,不论是否深入了问题的实质,是否符合人们的道德标准,都要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充分保护学生的自信。
四、做好互评互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俗话说得好:善作不如善改。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不同等多种原因,学生常常能说出别人作文的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但往往弄不清自己作文的优缺点,这就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因此,习作完成后,应让学生进行交流评议。评议的时候,要求坦诚相待,实话实说,不夸大其词,不争强好胜,不相互打压,能从立意选材、表情达意、遣词造句、过渡承接、布局谋篇等方面展开讨论,互相评议,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友好真诚的评议中获得启发,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继评议之后,要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修改作文训练。有位名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并不是写出来的。”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再对自己的文章加以修改,效果肯定要比初稿时好得多;在自改之后再进行互改,就能使作文不断趋于完善。在改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中心是否明确,条理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过渡是否自然以及语句、字词、标点等多方面用心推敲、仔细斟酌,让学生真正感到:作文成功,快乐其中。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善于积累,为写作提供良好素材
学生们总认为作文难写,每到写作文,不少学生都会因无话可写或不知从何写起而抓耳挠腮,不知所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素材贫乏,无写作之“米”。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能成功。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议,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勇于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然后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善于思索生活,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并善于积累,积累生活中的素材,积累思维方式,积累优美的语言,这是历代作家的成功经验之一。写作的灵感,也只有具备了素材和语汇这两颗顽石,才能在相碰的一瞬间撞出火花。著名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1.教会学生利用课堂积累素材
教师在传授新课时要提醒学生积累材料。不少课文的片段或课文中的某些观点都可以利用到作文中来。如写有关理想情操的作文,可借鉴的有《崇高的理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等;写爱国主义的,可借鉴《最后一课》《少年中国说》《娘子关前》等;写有关艰苦奋斗的,可借鉴《七根火柴》《梅岭三章》《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
2.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阅读是人类获取各种知识,了解各种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开展课外阅读,可使学生从阅读中吸取大量的材料,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规律。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爱好和兴趣,常常为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像先秦散文中的《论语》《老子》,古典诗词的唐宋部分中的精品,古代小说中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以及大量的现当代作品和外国名著。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并让他们自己思考、判断、鉴赏,从而充实学生的内涵。有的优秀篇目,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达到“操千曲而后晓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广泛的阅读能为学生写作铺下厚厚的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学生写作,也应抓住灵感飞逝的瞬间,记录下独特的感悟。正如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待写作的欲望燃起时,便大胆的、自信的写作。”只有在写作的欲望充分攀起的时候,才会文思泉涌,才会越写越顺畅,需要的材料才会纷至沓来。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说:“读书应作有心人。要善于在平时逐渐搜集对日后有用的资料,把它们写成笔记,有些是简单的摘录;有些加进了自己的见解,成了著述的半成品;而另一些则是相当完善的精制短篇。零件既备,大器何难!一旦需要时就可以把它们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著作。”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外,都要写好读书笔记,以备后用。如想要在作文中常运用一些成语、名言、警句,以及富于表现力的俗语,这都得靠平时的积累。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离不开积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二、积极思索,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想象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是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文教学必须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才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1.加强读写,激发想象思维。在“小说”作品中,常有一些看起来不够完整(指情节上)的结尾——这当然是作者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段,以期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鉴于此,教师可布置续写练习,让学生继续补充原文情节。如学习《变色龙》后,可让学生续写课文结尾,以充分展现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变色龙”的典型形象。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思维。中学生一般好奇心强,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往往倾注了很大的关心,且很少顾虑。有时,对待某一事物可谓雄心勃勃、跃跃欲试。鉴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教师首先须坚信学生的创造力,并帮助他们展现出自己的创造素质。其次,要结合写作教学,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成为情境中的人,让学生在情境的海洋里尽情邀游畅想,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如教师可以创设“某校教育质量低下”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假如我是校长”的身份提出治校的得力措施。这样的写作练习,学生不但兴致高,而且想象思维的质量也会相应的提高。
3.利用“扩想”培养想象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经常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中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进行扩展。如教《桃花源记》一文时,在指导学生看插图和初步了解文意后,抓住文中对桃花源社会现状的描绘,让学生展开联想,把自己的生活见闻与感受同作品形象联系起来,描摹出自己心中桃花源的样子,然后与文中的桃花源作比较。这样,既丰富了细节,增大了作品容量,增强了作品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4.借助幻想,培养想象思维。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它是指向比较遥远的未来的渴望、未来的想象。高尔基曾把这种幻想称为“人们预见未来现象中一种惊奇的思维能力”。写作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特别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科学幻想,使幻想变成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力量。
三、鼓励有感而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人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们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感情是否唤起,情绪是否积极,直接影响到作文教学效果的好坏。积极的参与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人能以良好的思维参与到实际的写作过程当中。因此,教师交还给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有写作的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让他们有兴趣去捕捉那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就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
1.注重以情促情,培养有感而发
教师在课堂上的感情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感染,教师良好的情感,会使课堂充满活力。面对学生,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丰富的表情,以优美的手势语配合姿态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在教了《难忘的日子》一文后,笔者特别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观看关于邓小平的一些录像片,其中包括邓小平同志南行以及生病、逝世时的一些片断,配合教师穿插的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们的感情时而激动,时而悲痛。后来,有的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邓爷爷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几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都感到很幸福,我们永远怀念敬爱的邓小平爷爷。”从这里可以看出,唤起学生的感情也能为作文教学提供很好的创作情感。
2.鼓励“以境触感”,促使学生有感而发
情绪具有情景性的特征,环境影响是产生情绪的重要信息源之一,环境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性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富有感染力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典型进行作文创作的培养。作文命题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产生广泛联想和诸多感受。这样的题目,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表达的欲望。
培养写作兴趣可以进行片段写作练习,让学生没有包袱,如情景描述等。鼓励学生新颖的、具有独特而准确感悟的议论或描写,哪怕仅有一句话,也要对其闪光点进行肯定。
此外,还要保护学生的写作信心。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信心。学生的习作只要是真实地反映生活,书写内心体会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学生作文不管字数多少,不论是否深入了问题的实质,是否符合人们的道德标准,都要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充分保护学生的自信。
四、做好互评互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俗话说得好:善作不如善改。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不同等多种原因,学生常常能说出别人作文的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但往往弄不清自己作文的优缺点,这就叫“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因此,习作完成后,应让学生进行交流评议。评议的时候,要求坦诚相待,实话实说,不夸大其词,不争强好胜,不相互打压,能从立意选材、表情达意、遣词造句、过渡承接、布局谋篇等方面展开讨论,互相评议,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友好真诚的评议中获得启发,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继评议之后,要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修改作文训练。有位名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并不是写出来的。”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再对自己的文章加以修改,效果肯定要比初稿时好得多;在自改之后再进行互改,就能使作文不断趋于完善。在改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中心是否明确,条理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过渡是否自然以及语句、字词、标点等多方面用心推敲、仔细斟酌,让学生真正感到:作文成功,快乐其中。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