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生字要“讲理”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20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提高识字、写字复习效率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除了讲究外显的复习方式外,更应梳理内在的复习内容体系及要点,让复习不仅指向汉字音形义等系统知识的掌握,更指向独立识字兴趣与能力的培养,真正为阅读和写作夯实根基。为此,不妨做一个“讲理”的语文老师。
  一、讲究学理,强化部首认知
  掌握整字,往往离不开对构字部件(笔画)的解析。有限的课时应花在“刀刃”上,因此,作为识字的起步阶段,部件中能提示系列同部字字义的部首(一年级暂时统称为“偏旁”,下同),应优先成为复习重点内容。
  扎实地理解每一个部首的形义,能助推学生快速、优质地掌握该部所有生字。以开篇《天地人》一课为例,“天、地、人、你、我、他”六个要求识记的生字中,包含“一、大、土、人”四个主形部首,以及“人”的附形部首“亻”,且其中的“大、人(亻)”部首均与“人”义相关。如,教师可伸直双臂、跨立双脚,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以成人高大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大”的部首概念,形义的有机结合使“天、尖、美”等字的学习事半功倍。
  引导学生掌握各个部首形义,应包括根据部首之义进行归类,帮助学生建立相关部首间的逻辑关联,为正确识记、灵活运用3000常用字奠定基础。如,除了主部首“手”及其附形部首“扌”外,一年级上册生字中包含着不少与手或手部动作相关的部首:“又(古字形,以常用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加手臂形表示手义)、爪(爫)、寸、廾(gǒng,古字形,指两手捧物)、攵(pū,同‘攴’,上部为棍棒形,指手持棍棒轻轻击打)、皮(以手剥取兽革表‘皮’义)”。教学中将这些表义相关的部首进行归类整理,方便学生日后自学带有这些部首的系列生字。
  一年级上册生字中包含的表义相关的部首,能构成系统的还有许多,如,与“人”义相关的“人(亻)、卩、尸、无、老、比、文、大、儿、子、女、色”等部首,与“口”义相关的“口、欠、言(讠)、音”等部首,与“脚”义相关的“止、足()、走、夂、辶”等部首,与“房屋”义相关的“宀、穴、厂、高”等部首,与“草”义相关的“艹、生、青”等部首……受教材编排识字量所限,这些表义相关的部首系统还不完备,有待教师灵活拓展教学。如,与“鸟”义相关的部首为“鸟、飞、隹、羽、非”,不妨拓展教学生字表中没有出现的“羽、非(甲骨文写作,以双翅展开而相背形,表本义鸟飞,引申指违背、与正确的相背)”,完成鸟义部首系统的完整构建。
  导学部首形义时,教师还应注意两点:其一,“一部(部首)多义”的渗透。部首对于整部字的字义提示相对宽泛,只是界定在某一范围内,这也使相关字的衍生与字义解析的灵活度达到最大化。如部首“彡”,在生字中,“彩”指花纹、色彩华美,“参”指星宿的光芒,“影”指日照下的阴影”;后续的学习中,还将学习表示须毛的“须”、表示声音的“彭”等字,部首表义丰富多样。其二,同形异义的辨析。如,“刀”部,带有附形部首“刂”的字例中,“到”中的“刂”仅提示读音,不提示字义;“前”是“剪”的初文,因而带有“刂”,现已是记号字;另一个附形部首虽名为“斜刀头”,但所有字例“色、晚、兔、鱼”中的却无一与刀义有关,教师须审慎辨析。
  二、讲析条理,优化识字效果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复习内容须附带趣味性,才更能优化识字效果。因此,可以把散见于各课的生字,因其逻辑关联而重组,从另一个辨析的角度呈现在学生面前,归类整理、条分缕析,能使该“二次学习”活动有新知识点、新体验、新趣味,更使“理立”而“趣生”。
  汉字的造字构形,决定了彼此间的高度相关,即便是记号化明显的现代汉字,仍可通过适度溯源,厘清意义相关的基本字“小系统”。如,一年级上册300個要求识记的生字里,与“人”义相关、适宜“抱团”复习的字达32个:成字部首“人”“儿”(表人、小孩)、“了”(指“子”的双臂已包好于襁褓中),带有附形部首“亻”的“们、你、他、作、什、候”,带有成字部首“大”(表成人)的“大、天、尖、美”,以及带有“子”(表婴孩)的“子(一橫表示露着双臂)、孩、好、学、字(本义屋内生子;古时称独体字为‘文’,称由‘文’滋生出来的合体字为‘字’)”,有表示各种人形的字“文(纹身之人)、交(双腿相交之人)、立(站在地上不动之人,下横指地,上部为人形)、站、坐、以(提携物品之人)、尾(臀部接有毛饰尾巴之人)、闪(向门外偷看之人)、久(横卧艾灸之人,捺指艾条,其余为横卧人形)”,还有表示两人之间不同位置关系的字——“北(左右相背)、比(并列而行)、从(前后相随)、色(跪者仰看立者脸色)、众(多人聚集)”。这32个字,构成了生字“‘人’系统”。再加上虽具人形,却与人义无关的“伞”字(象形字,“人”形部件实指伞面),则多达33个。从汉字构形本义组织复习,显得灵活、有趣,给学生以新鲜感。
  生字中意义相关的汉字“小系统”还有不少,教师可顺着上文所提的相关部首这一条条“藤”,“摸”出一个个“瓜”,理清意义相关的字组。如,与口(吃喝言语)义相关的“口、和、后、问、听、吗、呀、可、哥、歌、同、只、说、语、谁、许、诗、词、课、音”等生字,与脚(行走)义相关的“步、正、是、夏、处、走、起、足、进、边、过、还、近、远”,等等。
  如前文所言,教师须审慎辨析部首形义,除防止武断推想的谬误外,更能通过辨析形近部首,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形近字。以学生易混淆的“夂”“攵”为例:“夂”是倒过来的“止”形,而“止”甲骨文作,表左脚形(上部中间的脚趾写作长竖,右上大脚趾写作短横,左上第三趾写作短竖,再用长横把脚趾头连起来,即“止”字),所以“夂”同样与脚义相关。如“夏”字,小篆作,原指头身手脚具有的高大人形,后减省,只保留头脚表原义,因农历四月至六月草木快速生长得高大茂盛,所以称之为夏季。“处、各、舞”等字的“夂”,虽有位置或形状之变,但同样与脚义相关。“攵”则是“攴”的附形部首,和“攴”同表手(即“又”)持棍棒轻轻击打之义,所以“攵”与手、手部动作有关,了解了形义,掌握“数、放”等字,包括后续学习的“故、收、教、敏、敬、救、政”等字,都易于区分了。   三、讲解原理,简化书写差异
  从第一学段开始,课标就明确提出“书写规范”“掌握汉字的基本
  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等写字要求。与此相应的,语文课堂上的书写指导也愈加关注字形结构特点,笔画长短、穿插、变化等要点。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知其然”时,能否说明现象背后的原因、规律,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达到意义识记、举一反三的效果呢?
  如,勾与不勾的原因。“日、白、目、田、西、四、自”等字在“横折”的笔末向左上勾起,成了“横折钩”的笔画形态,但它们在别的整字中,如“早、是”,却仅写为“横折”,不再勾起。假若一味强调机械识记书写差异,复习效果可想而知。其实,教师可在归类出示以上生字时,引导学生稍加观察,书空体悟,便不难发现原因所在:当方框内还有其他笔画(如“日”中有一横)要书写时,需在“横折”笔末向左上勾起,带出“钩”的笔痕的同时,使笔势提向左上方,以快速接写下一笔;而当其成为别的整字的上部构字部件时,由于汉字上紧下松的结构,书写空间变得窄小了,所以“钩”的痕迹不能保留,就写成横折,尽量减少笔画及所占的空间。此外,同样因为书写空间变窄而使笔形发生改变的,第一册中还有“小”与“少”这组字,类推理解原因后,将来便可轻易且准确地学写带有笔画变形部件“小、可、羽”的“尖、尘、哥、歌、翠、翼”等字。
  再如,末笔改提(左旁)的原因。独立成字的“女”,成为“妈、好”等字的构字部首后,为何书写时要改长横为短提?除了教师经常告诉学生的“避让”原则外,更为了提笔往上顺势接写右边部件的第一笔,方便快捷。理解了这一原因,便能类推“比”字正确笔顺的安排,左旁先写短横,再写竖提,也是为了写得顺手快捷,将来再写把左旁部首的最后一笔改成提的大量生字时,便能举一反三地自学理解了。
  又如,横长横短的原因。以字形相近的“在、有”楷体为例,“在”字首横短,因其右下角部件“土”属“开放式”,笔画需要延展;而“有”字首横长,因其右下角部件属“封闭式”,折笔限制了笔画的横向延展。如此处理横笔的长短,字形美观且重心平稳。同样的原因可以从本册要求识记的“左、友、右”等字得到进一步验证。有心的教师,还能从诸多具有同一现象的字例中,总结其规律,简化书写差异,有效指导学生把字写得规范、端正、美观。
  复习,同样要从“学”的需要出发,有理有据地指向能力和素养培养。如此“温故”,方能更好地“知新”。
  (作者单位:福建廈门市集美区灌口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第一次读到统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小蜗牛》,就欢喜得不行。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
教师的教要落实目标,学生的学是为了达成目标,课堂评价要紧紧指向学习目标,实现对教、学、评进行统一思考,让目标、设计、评价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熟知的常规备课、上课的基础上,该怎么做呢?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 确定目标要“上下联系”  统一思考要在上课前想清楚教什么,怎么学,怎么评。目标是核心,评价来落地,过程在课堂。  【案例】《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目标:  1.借助图
教学目标:  1.通过营造情境,能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2.通过例文支架,能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3.通过二次习作,能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精选典型事例,搭建例文支架,能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留心观察身边的人物及其特点,如学校里的校长、老师、同学,维护秩序的交通警察等,并在课前完成“人物采访
一、建立连接,整体建构(教材使然)  “习作单元”是统编本教材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的创新单元。从纵向上看,它体现习作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从横向上看,它突出习作知识与能力训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对习作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建立连接,整体观照,进行顶层设计。  1.纵向梳理,理清它在纵向线索中的地位  从统编本教材的编排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统编本教材语文要素是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规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了《猫》《母鸡》《白鹅》三篇散文。课后都安排了比较阅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同作家对于同一写作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比较,一种是同一作家对不同写作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比较。这些比较阅读的目标都指向单元语文核心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读完《母鸡》,发现老舍之所以对母鸡的情感态度从开始的一向讨厌到最后不敢再讨厌,都是因为母鸡成为鸡母亲这一角色后的
冰心的《肥皂泡》一文收在了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里。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玩肥皂泡的情形。作者写出了吹肥皂泡的过程;又通过“五色的浮光”“玲珑娇软”“脆薄的球”“颤巍巍的”“光影零乱”等词语,表现了肥皂泡的别样美丽。   文章最后,作者说,“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这些轻清脆丽的小球,飞到哪里去了呢?“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
关于古诗词教学,北大著名教授吴小如先生在《古典诗词札丛》序言中说:“至于我本人,无论是在课堂上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我以为,吴老这四条“规矩”已经道尽了古典诗词鉴赏几乎所有的秘密。吴老在《学诗琐忆》一文中也强调:“作诗要从生活出发,我们读诗也要从生活出发,应该揆情度理。情理
一、课程缘起——从“上联vs下联”中明确方向  新学期伊始,学生捧着一副对联找我评理:“老师,您说这究竟是上联,还是下联?”我接过春联一读,问他们怎么看。他们说法不一,都是“跟着感觉走”,觉得是上联的就是上联,觉得是下联的就是下联。我感慨万千。但与此同时,我发现了一块值得我和学生一起深入探寻的语文新天地。  学生们在四年级上学期便学过《春联》一课,已经了解了春联对仗的特点,但课文对音韵方面的介绍却
“开放语文”在丹阳实小“鸣凤文化”的肥沃土壤上扎根,在张学伟老师团队的实践中绽放。我们解读“开放语文”,应从更高的文化层面上去解读。语文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开放语文”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它的持久力、穿透力、影响渗透力是不言而喻的。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太阳。它的本体存在是真,它的和谐温馨是善,它的七彩缤纷是美,它的光芒四射是人类的智慧之光和人格之光。那么,“开放语文”从文化这个层次来
文本解读  《日月水火》是统编本一上识字4的课文。本课采用象形字识字法,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8个生字,揭示了汉字从图画到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过程,8个生字,4字成串,合辙压韵。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这8个字学生已基本认识。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着重帮助他们总结生活中的识字方法,比如“看电视识字法”“看牌识字法”“看包装袋识字法”“看书识字法”……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