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负平生愿,感涕下沾襟”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ru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登幽州台歌》是怀古诗中的一首另类作品,充盈着深重的孤独感和悲剧意识,这与诗人陈子昂在创作时由主客观共同产生的孤独体验密切相关。孤独体验由内及外、由小及大地呈现了诗人创作的过程,再现了艺术构思的心理变化。
  【关键词】怀古诗;孤独体验
  中国诗坛历来有怀古诗的传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抑或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伤怀感世的目的。这类诗中有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例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便是个中名篇。然而,怀古诗中真正能够称得上冠绝千古、至今仍令后人心有戚戚焉的,无疑当首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当时契丹的李尽忠、孙万荣军队攻陷营州。作为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率军征讨,诗人陈子昂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也一并随同出征。武攸宜刚愎自用,胸无城府,造成军队连连败退。陈子昂数次进言,不仅不被允许,反而被降为军曹。诗人郁郁不得志,大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深痛感慨,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果我们从诗歌的格律来看,这首诗根本就不像诗,甚至用普通话念起来都不押韵。它只像一声长长的浩叹,从诗人的口里吐出来,刹那间便有一种动魂摇魄的力量,一股浓郁的孤独感直刺人心。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面容憔悴、壮志难酬的诗人独立天地间,面对空旷的原野和苍茫的宇宙,绣口轻轻一启,将心中的愤懑一吐而光,随之怆然涕下。这声浩叹穿越了时空的局限,至今依然萦绕于万千孤独者的耳旁,真乃古今同怀啊!
  诗人永远是孤独的。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看,诗人的孤独不是偶然的,而是他的人格特征的必然产物。诗人最突出的人格特征无疑是他的独创性,而这种独创性的前提则是他精神劳动的自由性质,这恰恰是他们陷于孤独的首要原因。在初唐诗人之中,陈子昂是最孤独的一个,既无沈、宋合乎流俗的莺雀之语,也无王、杨、卢、骆振聋发聩的金玉之声,当真可算“人微言轻”。在当时的时事环境下,陈子昂的主张更加是与统治阶层的价值观念存在冲突的。主帅一意孤行,而诗人却坚持自己的军事主张,因此他必然会受到来自上级的打压和排挤。在这个关键点上,陈子昂面临着两种抉择——逆来顺受抑或特立独行。而诗人骨子里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已经容不得他作过多的考虑,最终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也选择了“孤独”。当然,这还与他杰出的超前意识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诗人独具慧眼的洞察力和纵横捭阖的生命力,才使得他率先涉足到一个旁人未曾进入的领域,担负起指引者的角色。《登幽州台歌》中,比“前不见古人”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后不见来者”的悲叹,面对这“悠悠”的“天地”,又怎能不令人“怆然涕下”呢?
  “孤独”作为一个描写心理体验的词语,主要是指内在的情感,而不是外在的生活方式(孤单)。由于两者之间存在错位,所以出现了两种情况:离群索居却怡然自得(比如陶渊明),置身红尘却无人应和(比如李白)。陈子昂无疑属于后一种情况。当时在武攸宜的大军中至少还有几万兵马,诗人产生如此强烈的孤独体验绝不是外在的孤单造成的,恰恰相反,他的孤独体验实际上产生于主体渴望实现自我的强烈需求与这个需求不能实现之间的矛盾。于是,现实当中不得志的诗人只能寄情于山水,登台望远,遥想古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的事迹,表现钦羡之情罢了。此刻诗人脚下踩的正是当年燕昭王亲筑的黄金台,他是多么渴望有一位像燕昭王一样的贤主能够采纳自己的意见,给自己一番施展才华的舞台。然而斯人已逝,自己的呼唤也只换得空旷原野的回音而已,诗人除了感慨自己生不逢时之外又能干什么呢?诗人是孤独的,因为他对他的战友、他的祖国爱得深沉,但是这种爱又偏偏得不到理解,苦闷彷徨之情可见一斑。
  既然在人群中得不到理解,那就寄情于自然吧。在一个孤独者的眼里,大自然常常特别富有人情味。于是,诗人登上了位于现在北京市郊的蓟北楼(即幽州台)。我们并不知道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从“不见”二字推断,应该是接近黄昏时分。诗人登台望远,但见夕阳西下,四野寂旷,仿佛在这苍茫的天地间仅此一人,不觉忧从中来。联想到自己现时的境地,脑海中又不断浮现起古时明君礼贤下士的画面,不禁便潸然淚下了。向前遥念,古人已逝;向后遥望,来者无期,此刻的诗人已不再在意自己个人的得失升沉,他把个人的孤独上升到了一种深邃广袤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的高度,于是他登高一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自然的人情化使得他超越了孤独、升华了孤独,得到了在与自然的的融合中消解孤独之后的片刻安宁。
  “孤负平生愿,感涕下沾襟。”陈子昂是孤独的,或许从他少年时“摔琴换名”起,便已注定了他此后一生的特立独行;陈子昂又是合群的,《登幽州台歌》一出,百代之下唏嘘者不已,而连接起诗人与世人的桥梁便是艺术创作中的孤独体验,这是人与自然交融的体验,更是生命和宇宙交融的体验。
其他文献
【摘要】小说《孔乙己》,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读者可以从这篇小说中读出当时社会人们之间冷漠无情,对学生有深刻的启迪和教育意义。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说,跨学科教学,巧妙设计问题,适时投放提问,使学生理解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理解孔乙己备受封建教育、科举制度毒害和被摧残的知识分子的必然悲惨结局,使学生认识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与腐朽,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教育部前不久公布了2019年工作要点,提出了六个方面的34项重点工作。其中,第十条明确指出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目标任务: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健全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完善监管体系。  工作措施: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各地出台实施意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各地完善小区配套园管理、公办园生
【摘要】名著阅读鉴赏,一直是学生最难落实的版块。90%的学生都是以“速食”名著的方式,粗糙地了解,根本没有达到名著阅读的效果。为提高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鉴赏的兴趣,作者将思维导图的思想引入学生的名著阅读鉴赏中。本文主要通过描述并举例思维导图在名著阅读鉴赏中的应用,阐述思维导图在名著阅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名著阅读鉴赏;阶梯式训练模式  名著阅读的学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
家访作为学校德育的常规工作,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它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体现家访的有效性,在家校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呢?笔者认为,要坚持家访的长期性、注意家访的及时性、运用好家訪的便捷性,加强家访的团队性。  一、坚持家访的长期性  坚持家访的长期性,其目的就是要把家访纳入常规工作,要求有计划地进行,提高家访的有效性。作为科任教师或班主任切忌为了完成任务而流于形式
【摘要】对于初中的教育而言,除了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水平教育工作。因为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心智不够成熟,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偏差。本文就是对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对“学困生”的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未来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用心感化;班主任;学困生 
廣东地理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小学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承担着对班级管理的重要责任,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和语言将会对小学生成长产生极大影响,所以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语言艺术,避免对儿童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班主任管理语言艺术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提高小学班主任管理质量有所助益。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语言艺术  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语言技巧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只有熟练
【摘要】随着“新课改”在现代教育中不断深化,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品德养成的黄金阶段,所以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必须打破陈规,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需要小学班主任不懈努力和耐心探索更多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索方法  “人之初,性本善。”
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水平。数学核心素养是否有效融入数学课堂,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否能促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使学习行为更有意义,学习目的性更强,所以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绝不是“花架子”走走过场。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玩转数学课堂让核心素养融入数学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
经常有学生跑进办公室报告:“某某同学打我。”“某某同学拿了我的书包。”“某某同学上课睡觉。”“某某同学在厕所吸烟。”……又常听见老师申诉说:“唉!某某同学今天有没有上课了。”……学生出现这些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产生成人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心强;片面性和表面性等。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症下药,以“防病育人,治病救人”教育思想,让这些后进生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