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篇章意义的正确理解依赖于语境,语境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从动态语境的理论出发,分析动态语境的特征,探讨如何将动态语境应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关键词:静态语境 动态语境 听力理解 语域 篇章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78-02
任何语篇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语境是决定语义的重要因素,脱离了语境,则不存在语义。听力理解是对篇章的解读过程,是依赖于语境解读篇章意义的能动性过程,因此语境是解读意义的关键所在。传统的静态语境与听力理解的结合是在固定不变的语境中被动地将听前存在的语境与篇章内容进行配对修正的过程,抑制了听力理解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很多学者提出将动态语境应用于英语听力教学,有效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1.动态语境理论发展概述
语境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linowski)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首次提出的。他把语境分为三种: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韩礼德(Halliday)在情景语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语域(register)理论”,他的“语域”由“话语范围”(field)、“话语方式”(mode)、“话语基调”(tenor)三者构成。胡壮麟(1994)更为清晰地将语境归结为三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何兆熊(2000)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这些理论都将语境看作是一种先于交际而存在的客观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常项,是静态语境观。而话语的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静态语境观显然不能适应动态交际的发展。
斯珀泊(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1986)提出“认知语境”的概念。认知语境认为交际中的语境事实上是一个心理的构建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它并不是一个静态凝固的概念,而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我们称为动态语境观。维索尔伦(Verschuren)的语境顺应论也是一种典型的动态语境观。顺应理论认为语境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和构建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的过程。在论述语言顺应的过程中,维索尔伦(Verschuren)提出了动态顺应(dynamics of adaptability)概念,强调语言使用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或意义的动态生成。这些理论都揭示了语境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交际双方在各自的社会心理机制下选择适合交际的表达方式,选择有利于交际的语境,从而能动地改造或创造新的语境,而语言和语境都处于相互构建的动态过程当中。因而交际过程中语境是一个囿于交际者自身局限性并受交际者控制的一个变量,是在交际变化中动态生成的(陈霞,2004)。
由此可见,动态语境观是基于静态语境观的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它将静态语境的要素置于动态的发展过程当中,将静态语境观的被动性转为主观能动性,将受制于语境转为能动选择语境,将语境的客观存在转为语境的动态生成。语境要素的变化影响话语表达形式和内容及其含义的变化,话语反过来又提供了新的语境,语言和语境就是在这种相互适应的持续动态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话语深层含义的理解,不断推进话语交际的发展。
2.动态语境的特征
很多学者对动态语境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教授1987年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对动态语境的特征提出了新的见解。该理论认为(陈平,2007),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在语言顺应理论里,所谓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它体现在语言的历时和共时等两个方面,具有动态特征。所谓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的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所谓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的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以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结合话语交际的动态特征,动态语境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动态性:语境是在交际的变化发展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灵活地选择构建的。
2.2 双向性:语境对意义的理解不是单向制约的,而是双向的互相适应,动态发展的。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语言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听话者对语言信息进行处理,构建新的语境。
2.3 主体性:语境具有主体性,体现为语境的动态变化由交际主体的交际目的决定。在交际过程中发话者能够有意的操纵“共有知识”来构造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统一体。交际双方根据言语交际发生的行为环境及场景以及“共有知识”适时调整话语特征,如节奏、笑声、语码选择、习惯表达等构造理想语境,是交际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谭晓闯2008)。
2.4 推理性:语境假设理论认为语境是需要不断推理和证实的。交际中的每一个话轮都蕴含了不同的语境假设,语境假设作为前提经过推理所得出的语境效果,又有可能作为新的语境假设成为下一个话轮的前提,进而开始新一轮的推理。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之间经过不断推理,实现语境的动态平衡。
2.5 构建性:Sperber &Wilson(1986)指出一个回合的话语意义组成一个即刻语境(the immediately given context),构成下一回合释义所需语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交际者必须根据接下来的语言信息对这一即刻语境进行扩展,才能最终建立一个完整的语境。交际主体在交际过程中,随着交际的场合、内容、方式的变化,在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中构建新的语境。
2.6 互动性:语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之间,交际主体与语境,话语的意义与语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实现交际主体目的,完成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
3.动态语境观在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应用
传统的听力教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静态语境观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统听力理解教授的基础上,通过对场景词汇的不断介绍、强调,使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语境观,并通过大量的控制性练习,使学生对以上题型的表层意义和考察方式有充分的感性认识(邱晋,2008)。但这仍是一个单向的传授过程。这种听力教学方法在听力训练的基础阶段如中学必不可少,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应用动态的语境更加全面有效地理解话语含义,进而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动态语境观在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具体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学生的动态语境意识。通过一些具体语料的解读学会在不断推进的交际过程中和不断更新的语境中把握语料的深层含义,对所听内容做出正确地理解和判断,杜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理解话语含义。我们看下面的例子(转引自王松,刘长远):
赛拉约帕米拉一起去大学游泳馆游泳。赛拉游泳的技术非常熟练,但是她不知道帕米拉的水性如何,于是对帕米拉说:“Do you know how to swim? We’d better not go too far from each other.(你会游泳吗?我们最好不要离得太远)”帕米拉于是一直跟赛拉在一起游,基本没离开过太远。可是,游了一会儿,赛拉逐渐发现帕米拉游泳的技术堪称一流,远非自己所能及,于是她对帕米拉说:“Oh,I thought you didn’t’t swim very well (噢,我以为你不会游泳呢)”帕米拉听后回答道:“I thought you didn’t’t swim very well so you might need help sometime.(我也以为你不会游泳,可能随时需要帮助呢)”说到此时,两人不觉笑了起来。
在上述交际情景中,像赛拉所说的“你会游泳吗?我们最好不要离得太远”这样的话,借助
传统观念上的语境,在交际那一刻,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是无法正确理解的。一开始帕米拉显然没有正确理解赛拉所说的话的“语势”,而是把它理解为请她别游得太远的请求。通过交际活动本身(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活动),帕米拉终于发现自己误解了赛拉的原意。所以,任何意义的建构都离不开对动态语境的准确理解。
3.2 结合语篇语域,培养学生对听力内容的推测或推理能力。韩礼德(Halliday)“语域”包括话语范围、话语方式、话语基调三个核心的组成部分。这三块基石共同决定着篇章情景语境。而对篇章情景的准确定位,有助于听者对篇章进行预测(prediction)。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预测也是在听力过程中不断得到证实或者修正的。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供听力语料的话题和已知信息,让学生根据语域的三个要素对其情节和内容的范围进行推测,然后放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证实或证伪自己的推测,并修正之前的推测,同时证实或修正的推测成为下一回合推测的语境前提,从而进行新一轮的推测或推理。这也就是所谓的语境假设和命题验证的动态生成语境的过程。
3.3 运用篇章分析教学法分析听力语料,让学生了解语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发展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语篇。张德禄(2005)认为语篇分析的方法更有助于教师向学生勾勒出不同语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在真实的话语交际中一个语境要素是如何影响其他要素的。语篇分析方法强调语篇的功能,了解实际事件中,语境各个要素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发展成一个完整的语篇。在听力教学中运用篇章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进一步地加强语域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深刻地了解整个语篇中语境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各个语境要素的相互联系。学生将在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当中对语料的宏观和微观上有更加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4.结束语
如何提高英语听力理解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瓶颈。传统观念认为,要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就是要多听,训练是唯一的法宝。但是盲目地听不会有太大的成效。我们应该在了解听力理解思维特征和信息处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阻碍听力理解的因素进行有的放矢的有效的训练。其中语境是听力理解中的关键所在,没有语境就不能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而动态语境观又是有效提高听力理解的一个加速器。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动态语境观运用于听力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态语境意识,根据动态语境的特点来训练学生的听力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平.语境理论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7,1
[2] 陈霞.动态语境构成与功能刍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1
[3] 黄子东.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一项基于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1998,4
[4]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 邱晋.动态语境观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
[7] 王松,刘长远.试析动态语境与意义构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9
[8] 谭晓闯.管窥语境的动态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9] 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关键词:静态语境 动态语境 听力理解 语域 篇章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78-02
任何语篇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语境是决定语义的重要因素,脱离了语境,则不存在语义。听力理解是对篇章的解读过程,是依赖于语境解读篇章意义的能动性过程,因此语境是解读意义的关键所在。传统的静态语境与听力理解的结合是在固定不变的语境中被动地将听前存在的语境与篇章内容进行配对修正的过程,抑制了听力理解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很多学者提出将动态语境应用于英语听力教学,有效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1.动态语境理论发展概述
语境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linowski)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首次提出的。他把语境分为三种: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韩礼德(Halliday)在情景语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语域(register)理论”,他的“语域”由“话语范围”(field)、“话语方式”(mode)、“话语基调”(tenor)三者构成。胡壮麟(1994)更为清晰地将语境归结为三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何兆熊(2000)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这些理论都将语境看作是一种先于交际而存在的客观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常项,是静态语境观。而话语的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静态语境观显然不能适应动态交际的发展。
斯珀泊(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1986)提出“认知语境”的概念。认知语境认为交际中的语境事实上是一个心理的构建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它并不是一个静态凝固的概念,而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我们称为动态语境观。维索尔伦(Verschuren)的语境顺应论也是一种典型的动态语境观。顺应理论认为语境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和构建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的过程。在论述语言顺应的过程中,维索尔伦(Verschuren)提出了动态顺应(dynamics of adaptability)概念,强调语言使用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或意义的动态生成。这些理论都揭示了语境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交际双方在各自的社会心理机制下选择适合交际的表达方式,选择有利于交际的语境,从而能动地改造或创造新的语境,而语言和语境都处于相互构建的动态过程当中。因而交际过程中语境是一个囿于交际者自身局限性并受交际者控制的一个变量,是在交际变化中动态生成的(陈霞,2004)。
由此可见,动态语境观是基于静态语境观的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它将静态语境的要素置于动态的发展过程当中,将静态语境观的被动性转为主观能动性,将受制于语境转为能动选择语境,将语境的客观存在转为语境的动态生成。语境要素的变化影响话语表达形式和内容及其含义的变化,话语反过来又提供了新的语境,语言和语境就是在这种相互适应的持续动态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话语深层含义的理解,不断推进话语交际的发展。
2.动态语境的特征
很多学者对动态语境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教授1987年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对动态语境的特征提出了新的见解。该理论认为(陈平,2007),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在语言顺应理论里,所谓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它体现在语言的历时和共时等两个方面,具有动态特征。所谓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的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所谓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的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以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结合话语交际的动态特征,动态语境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动态性:语境是在交际的变化发展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灵活地选择构建的。
2.2 双向性:语境对意义的理解不是单向制约的,而是双向的互相适应,动态发展的。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语言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为语言使用者提供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听话者对语言信息进行处理,构建新的语境。
2.3 主体性:语境具有主体性,体现为语境的动态变化由交际主体的交际目的决定。在交际过程中发话者能够有意的操纵“共有知识”来构造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统一体。交际双方根据言语交际发生的行为环境及场景以及“共有知识”适时调整话语特征,如节奏、笑声、语码选择、习惯表达等构造理想语境,是交际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谭晓闯2008)。
2.4 推理性:语境假设理论认为语境是需要不断推理和证实的。交际中的每一个话轮都蕴含了不同的语境假设,语境假设作为前提经过推理所得出的语境效果,又有可能作为新的语境假设成为下一个话轮的前提,进而开始新一轮的推理。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之间经过不断推理,实现语境的动态平衡。
2.5 构建性:Sperber &Wilson(1986)指出一个回合的话语意义组成一个即刻语境(the immediately given context),构成下一回合释义所需语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交际者必须根据接下来的语言信息对这一即刻语境进行扩展,才能最终建立一个完整的语境。交际主体在交际过程中,随着交际的场合、内容、方式的变化,在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中构建新的语境。
2.6 互动性:语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之间,交际主体与语境,话语的意义与语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实现交际主体目的,完成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
3.动态语境观在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应用
传统的听力教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静态语境观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统听力理解教授的基础上,通过对场景词汇的不断介绍、强调,使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语境观,并通过大量的控制性练习,使学生对以上题型的表层意义和考察方式有充分的感性认识(邱晋,2008)。但这仍是一个单向的传授过程。这种听力教学方法在听力训练的基础阶段如中学必不可少,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应用动态的语境更加全面有效地理解话语含义,进而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动态语境观在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具体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学生的动态语境意识。通过一些具体语料的解读学会在不断推进的交际过程中和不断更新的语境中把握语料的深层含义,对所听内容做出正确地理解和判断,杜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理解话语含义。我们看下面的例子(转引自王松,刘长远):
赛拉约帕米拉一起去大学游泳馆游泳。赛拉游泳的技术非常熟练,但是她不知道帕米拉的水性如何,于是对帕米拉说:“Do you know how to swim? We’d better not go too far from each other.(你会游泳吗?我们最好不要离得太远)”帕米拉于是一直跟赛拉在一起游,基本没离开过太远。可是,游了一会儿,赛拉逐渐发现帕米拉游泳的技术堪称一流,远非自己所能及,于是她对帕米拉说:“Oh,I thought you didn’t’t swim very well (噢,我以为你不会游泳呢)”帕米拉听后回答道:“I thought you didn’t’t swim very well so you might need help sometime.(我也以为你不会游泳,可能随时需要帮助呢)”说到此时,两人不觉笑了起来。
在上述交际情景中,像赛拉所说的“你会游泳吗?我们最好不要离得太远”这样的话,借助
传统观念上的语境,在交际那一刻,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是无法正确理解的。一开始帕米拉显然没有正确理解赛拉所说的话的“语势”,而是把它理解为请她别游得太远的请求。通过交际活动本身(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活动),帕米拉终于发现自己误解了赛拉的原意。所以,任何意义的建构都离不开对动态语境的准确理解。
3.2 结合语篇语域,培养学生对听力内容的推测或推理能力。韩礼德(Halliday)“语域”包括话语范围、话语方式、话语基调三个核心的组成部分。这三块基石共同决定着篇章情景语境。而对篇章情景的准确定位,有助于听者对篇章进行预测(prediction)。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预测也是在听力过程中不断得到证实或者修正的。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供听力语料的话题和已知信息,让学生根据语域的三个要素对其情节和内容的范围进行推测,然后放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证实或证伪自己的推测,并修正之前的推测,同时证实或修正的推测成为下一回合推测的语境前提,从而进行新一轮的推测或推理。这也就是所谓的语境假设和命题验证的动态生成语境的过程。
3.3 运用篇章分析教学法分析听力语料,让学生了解语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发展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语篇。张德禄(2005)认为语篇分析的方法更有助于教师向学生勾勒出不同语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在真实的话语交际中一个语境要素是如何影响其他要素的。语篇分析方法强调语篇的功能,了解实际事件中,语境各个要素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发展成一个完整的语篇。在听力教学中运用篇章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进一步地加强语域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深刻地了解整个语篇中语境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各个语境要素的相互联系。学生将在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当中对语料的宏观和微观上有更加准确的定位,从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4.结束语
如何提高英语听力理解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瓶颈。传统观念认为,要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就是要多听,训练是唯一的法宝。但是盲目地听不会有太大的成效。我们应该在了解听力理解思维特征和信息处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阻碍听力理解的因素进行有的放矢的有效的训练。其中语境是听力理解中的关键所在,没有语境就不能理解话语的真正含义。而动态语境观又是有效提高听力理解的一个加速器。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动态语境观运用于听力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态语境意识,根据动态语境的特点来训练学生的听力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平.语境理论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7,1
[2] 陈霞.动态语境构成与功能刍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1
[3] 黄子东.话题熟悉程度、语言水平和问题类型对EFL听力理解的影响—一项基于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1998,4
[4]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 邱晋.动态语境观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
[7] 王松,刘长远.试析动态语境与意义构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9
[8] 谭晓闯.管窥语境的动态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9] 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