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子贡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是孔门的“十哲”之一。他兼具多重身份,他聪颖好学,是孔子得意的好学生;他讲究诚信,颇有经济头脑,是一名言符其实的儒商;他游说诸侯,纵横捭阖,是一位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和政治家。
关键词:子贡;儒商;外交家;政治家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40-01
子贡,名赐,复姓端木,又字子赣,春秋末期卫国人,是孔子著名的弟子,孔门的“十哲”之一。《论语》中,学生子路出现的频率最高,紧接着就是子贡,据统计有44次,“赐”就出现了13次,二者总共出现57次。在司马迁所著的《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了72位孔子著名的弟子,而子贡是出场次数最多,是司马迁最为欣赏的人物,他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地勾勒子贡完美的人物形象。
一、尊师重道的好学生
子贡是孔子比较满意的学生,他聪颖睿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但初入孔门,难免沾染社会恶习,容易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子贡在孔门学习了一年后,“自谓过孔子”,待第二年,“自谓与孔子同”,等到第三年的学习后,“三年自知不及孔子”。三年的时间让子贡领略到了老师学问的博大精深,从而深深地折服孔子门下,虚心学习。《论语》中有不少的地方记载了子贡勤奋好学,如子贡对“文”与“质”的关系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但他不能真正领悟“文”的内涵,不清楚该如何下功夫学习。孔子告诉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孔子一则教会了子贡要敏而好学,把先天的优势、条件和后天的勤奋努力结合起来,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除此之外,在《论语》中还可以看到子贡问老师如何成为君子,如何为政,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为士等为人处事,治国为政的方法。在融会贯通老师传授的知识、道理后,子贡在以后的生命轨迹中加以应用和发挥,为他成为一名出使列国、游说诸侯的纵横家奠定了基础。
子贡在孔门学习了几年后,知道点孔子的仁学思想,但又不清楚具体是什么。于是他跑去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论语·雍也》),孔子没有直面打击子贡,而是给子贡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子教导子贡连尧舜这样达济天下的历史人物都做不到博施于民而济众的伟绩,更何况其他人。要通达仁的境界很难,但却不能放弃。他给子贡指明了一条由仁到圣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有所成就、发达,就要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为他人想,共同进步。子贡还问“为仁”,如何才能践行“仁”之方。孔子没有直面回答,子贡不甘心,他又问老师可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既有没有一句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生信条或格言之类的话来终身恪守。孔子回答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回答显然没有触及到“仁”的核心和实体,他回答的是“仁”之方,“仁”之用,没有把“一以贯之”的“一”的含义教给子贡,只是告诉他把握“一”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由此也可知,在“仁”这个层面上,孔子认为子贡是稍逊于颜渊的。
二、诚信经营的儒商
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有经济头脑的人,孔子说他“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意则屡中。” (《论语·先进》)子贡不安分守己去做买卖,既然时常猜中市场行情和走向,获取财富。子贡获取财富的手段是“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即根据市场的走向和季节的变化随时买入和卖出商品,卖贵买贱,囤积在市场上稀缺但有市场的商品,待时机成熟再卖出,从而获取高额的利润。随着子贡生意越做越大,财力也越来越雄厚,名声和社会地位也与日俱增,即到达能与诸侯分庭抗礼的地步,“子贡结驷于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是司马迁笔下的英雄人物,他赞誉子贡是“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史记·货殖列传》)
不同于颜渊、司马牛等很少提钱、利,只注重道义,子贡却具有亦儒亦商的身份。他知道孔子强调获取财富的手段必须符合仁义的规范,若只为追求利益和财富而不择手段、见利忘义是遭世人唾弃的。他把做生意和仁义结合起来,用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赢得财富,契合孔子所倡导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要求。子贡富可敌国,一般的人容易滋生出高傲、自满、不思进取的情绪,子贡反而谦虚待人,修身克己,坚守信念,展现了一个儒者的风度和姿态,做到了“富而无骄,贫而无谄”的境界,这实为难能可贵。有一回,孔子把他和颜回做比较,子贡谦虚说自己只能“闻一以知二”,不及颜回的“闻一以知十”的高度,尽显谨言慎行的风范。因为子贡用儒家的精神和内涵来指导商业活动,并且培养自己经商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使得他从一个商人变成了一个闻名天下的儒者,还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和肯定,成为了孔门儒商的第一人,并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取得骄人的成就,影响了当时的许多人。
三、左右时事的外交家和政治家
子贡是言语科的高材生,“言语:宰我、子贡”(《论语·先进》)。子贡炉火纯青的舌辨技能为他成为一个纵横捭阖、左右政局的政治家奠定了基础。孔子评价子贡是“瑚琏”, 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粟稷的器皿,是非常尊贵的祭器。孔子用瑚琏形容子贡说明子贡是可以堪当大任、辅助朝廷的能人。田常欲攻打鲁国,孔子非常担忧。鲁国是孔子的家乡,他召集弟子商讨对策以保全鲁国。各弟子纷纷站出来,却一一被孔子制止。子贡请求前往,孔子欣然答应。“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越绝书》),孔子未同意高徒颜渊和善于政事的子路,而是答应子贡前往解救鲁国,这说明了子贡有折冲樽俎的才华。子贡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机敏聪慧,善于把握当局者的心理,形成了“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史记·货殖列传》) 的格局 ,从而保全了鲁国,挽救了天下百姓。
参考文献:
[1]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任崇岳.略论子贡.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2)
[4]臧宏.论子贡的儒商精神.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关键词:子贡;儒商;外交家;政治家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40-01
子贡,名赐,复姓端木,又字子赣,春秋末期卫国人,是孔子著名的弟子,孔门的“十哲”之一。《论语》中,学生子路出现的频率最高,紧接着就是子贡,据统计有44次,“赐”就出现了13次,二者总共出现57次。在司马迁所著的《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了72位孔子著名的弟子,而子贡是出场次数最多,是司马迁最为欣赏的人物,他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地勾勒子贡完美的人物形象。
一、尊师重道的好学生
子贡是孔子比较满意的学生,他聪颖睿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但初入孔门,难免沾染社会恶习,容易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子贡在孔门学习了一年后,“自谓过孔子”,待第二年,“自谓与孔子同”,等到第三年的学习后,“三年自知不及孔子”。三年的时间让子贡领略到了老师学问的博大精深,从而深深地折服孔子门下,虚心学习。《论语》中有不少的地方记载了子贡勤奋好学,如子贡对“文”与“质”的关系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但他不能真正领悟“文”的内涵,不清楚该如何下功夫学习。孔子告诉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孔子一则教会了子贡要敏而好学,把先天的优势、条件和后天的勤奋努力结合起来,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除此之外,在《论语》中还可以看到子贡问老师如何成为君子,如何为政,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为士等为人处事,治国为政的方法。在融会贯通老师传授的知识、道理后,子贡在以后的生命轨迹中加以应用和发挥,为他成为一名出使列国、游说诸侯的纵横家奠定了基础。
子贡在孔门学习了几年后,知道点孔子的仁学思想,但又不清楚具体是什么。于是他跑去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论语·雍也》),孔子没有直面打击子贡,而是给子贡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子教导子贡连尧舜这样达济天下的历史人物都做不到博施于民而济众的伟绩,更何况其他人。要通达仁的境界很难,但却不能放弃。他给子贡指明了一条由仁到圣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有所成就、发达,就要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为他人想,共同进步。子贡还问“为仁”,如何才能践行“仁”之方。孔子没有直面回答,子贡不甘心,他又问老师可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既有没有一句我们现在所说的人生信条或格言之类的话来终身恪守。孔子回答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回答显然没有触及到“仁”的核心和实体,他回答的是“仁”之方,“仁”之用,没有把“一以贯之”的“一”的含义教给子贡,只是告诉他把握“一”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由此也可知,在“仁”这个层面上,孔子认为子贡是稍逊于颜渊的。
二、诚信经营的儒商
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有经济头脑的人,孔子说他“赐不受命,而货殖焉,意则屡中。” (《论语·先进》)子贡不安分守己去做买卖,既然时常猜中市场行情和走向,获取财富。子贡获取财富的手段是“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即根据市场的走向和季节的变化随时买入和卖出商品,卖贵买贱,囤积在市场上稀缺但有市场的商品,待时机成熟再卖出,从而获取高额的利润。随着子贡生意越做越大,财力也越来越雄厚,名声和社会地位也与日俱增,即到达能与诸侯分庭抗礼的地步,“子贡结驷于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是司马迁笔下的英雄人物,他赞誉子贡是“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史记·货殖列传》)
不同于颜渊、司马牛等很少提钱、利,只注重道义,子贡却具有亦儒亦商的身份。他知道孔子强调获取财富的手段必须符合仁义的规范,若只为追求利益和财富而不择手段、见利忘义是遭世人唾弃的。他把做生意和仁义结合起来,用卓越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赢得财富,契合孔子所倡导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要求。子贡富可敌国,一般的人容易滋生出高傲、自满、不思进取的情绪,子贡反而谦虚待人,修身克己,坚守信念,展现了一个儒者的风度和姿态,做到了“富而无骄,贫而无谄”的境界,这实为难能可贵。有一回,孔子把他和颜回做比较,子贡谦虚说自己只能“闻一以知二”,不及颜回的“闻一以知十”的高度,尽显谨言慎行的风范。因为子贡用儒家的精神和内涵来指导商业活动,并且培养自己经商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使得他从一个商人变成了一个闻名天下的儒者,还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和肯定,成为了孔门儒商的第一人,并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取得骄人的成就,影响了当时的许多人。
三、左右时事的外交家和政治家
子贡是言语科的高材生,“言语:宰我、子贡”(《论语·先进》)。子贡炉火纯青的舌辨技能为他成为一个纵横捭阖、左右政局的政治家奠定了基础。孔子评价子贡是“瑚琏”, 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粟稷的器皿,是非常尊贵的祭器。孔子用瑚琏形容子贡说明子贡是可以堪当大任、辅助朝廷的能人。田常欲攻打鲁国,孔子非常担忧。鲁国是孔子的家乡,他召集弟子商讨对策以保全鲁国。各弟子纷纷站出来,却一一被孔子制止。子贡请求前往,孔子欣然答应。“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越绝书》),孔子未同意高徒颜渊和善于政事的子路,而是答应子贡前往解救鲁国,这说明了子贡有折冲樽俎的才华。子贡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机敏聪慧,善于把握当局者的心理,形成了“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史记·货殖列传》) 的格局 ,从而保全了鲁国,挽救了天下百姓。
参考文献:
[1]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任崇岳.略论子贡.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2)
[4]臧宏.论子贡的儒商精神.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