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好鱼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是水的心脏,是水的灵魂;鱼味道鲜美,自古是人们的最爱。尤其是文人,更爱食鱼,写鱼,赞鱼,颂鱼,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话说春秋时代,至少在鲁国这个地方,鱼比较珍贵,所以送鱼便成为时尚。
  孔子喜得贵子,一国之君鲁昭公送给他鲤鱼一尾,孔子不敢怠慢,顺水推舟给儿子起名为“孔鲤”。
  到了“亚圣”孟子,他进一步抬高鱼的地位,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将鱼与稀有珍贵的熊掌放在一起,叫人难以取舍,给后人出了一道著名的选择题。
  庄子和孔孟不一样,他更看重鱼的自由和智慧,他是从“鱼”中悟出大道理的第一人。
  庄子和惠子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庄子感叹鱼之快乐,惠子和他抬杠,说他又不是鱼,怎知鱼之乐?庄子反驳,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之乐?庄子通过论鱼提出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这个世界,谁又能了解谁?庄子视惠子为最好的辩敌和最好的朋友,惠子不理解庄子,但庄子何尝又真正理解过惠子?
  文人爱鱼的典范,要数西晋的诗人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的他,为了吃到家乡吴地的鲈鱼,官都不愿做了,这件事成了历史上的大事件。特别是到了宋代,诗人们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更是多加褒扬。苏轼说:“季鹰(张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辛弃疾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以至于去江南品尝一下鲈鱼,当时似乎成了一种文人的时尚。
  文人还用鱼来寄托感情。张九龄从宰相之位被贬荆州,他欣赏孟浩然的才气,把他请到荆州做小官。从未尝过做官滋味的孟浩然受宠若惊,写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鱼寄意,表达对张丞相的感谢:“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文人喜食鱼,因此,留下了数道名菜。杜甫在草堂生活期间,淡泊而清贫。有一天有朋友自远方来看他,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二人只顾天南地北地长谈, 不觉时近中午,诗人才想起尚未烧饭。他急忙下厨,左寻右找,总也拿不出十分像样的佳肴。正自犯愁时,忽见邻居青年手提刚捉到的鲫鱼走过,急忙和他商讨。青年平时敬重诗人,便高兴地送给他待客了。
  诗人顾不及多谢,便去烧制鱼菜。他将鱼除净内脏后下锅烧煮,趁着空闲,又走进房后竹林里,釆了一些冬笋及冬菇,配上切成细丝的生姜、大蒜和红辣椒待用。等鱼煮熟后,便取油烹炸以上五种辅料,一时间鲜香充满厨房,他急取鱼入盘内,再将五味鲜汁浇在鱼身上,又撒胡椒面少许,便端菜上桌了。
  客人品尝过诗人烧的鱼,赞不绝口。问是什么,杜甫说,此乃“五柳草鱼”也。其一,此鱼背上五颜六色,形似柳絲而得名。其二,昔有陶渊明隐居南山,躬耕为乐。他采菊东篱,自号“五柳居士”,称此鱼为“五柳草鱼”,也算是对名士的敬重之情吧。客人听罢,十分赞同杜甫之言。宾主开怀畅饮,尽兴而散。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有客人造访草堂,总要点名品尝杜甫亲手烹制的这味鱼肴。久而久之,“五柳草鱼”便成了非常出名的成都名菜。
  苏轼不但撰写过脍炙人口的《老饕赋》,还创制了东坡肉、东坡羹等名菜。传说“东坡墨鱼”也与苏轼有关。这种鱼原本也被当地人用来烹制菜肴,并无盛名,苏轼去凌云寺读书时,常去凌云岩下洗砚,江中之鱼食其墨汁,皮色浓黑如墨,人们便称之为“东坡墨鱼”。此后此鱼身价大增,并和江团、肥浣一起被称为川江三大名鱼,一举成为四川特色名菜。它至今还是人们畅游四川时,津津乐道的一道美食。
  写鱼的诗作中,唐代李群玉的《放鱼》写得最好。“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作者既入乎其内,深入地体察了鱼的习性、情态和生活环境,做了准确而非泛泛的描写;又出乎其外,由尺寸之鱼联想到广阔的社会人生,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受到诗中寓意的暗示和启发!
  (编辑 欣然)
其他文献
人是情感动物,只要活着就会有烦恼,这很正常,一点都不奇怪。是否让烦恼常驻心间,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我快乐吗?我们时常这样问自己。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快乐时我们快乐,烦恼时我们烦恼。究竟是快乐多于烦恼,还是烦恼多于快乐,连自己都云笼雾罩,不明就里。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如意”就是烦恼,就是不快乐。所以,我们很是纠结。   俗话说:“野花不种年年
河北名企——“神威药业”,于2004年12月2日成功登陆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市场,成为国内第一家在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现代中药企业。现在,神威药业依然是中国香港主板市场市值最大的现代中药上市公司。这样一个万众敬仰的企业,有人猜测:“一定有后台,有背景。”实际上它没有任何后台背景,与千家万户老百姓过日子一样,家产多少,家业多大,全是自己“折腾”来的。   时间追溯到1984年,一个叫李振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为人幽默机智,说话诙谐有趣。  他刚到任时,记者问:“新官上任,你有哪三把火?”他笑着答:“自己一把火也没有,因为故宫最怕火。”表面上似在说明故宫的特殊性质,又似乎在含蓄回答媒体的问题,表明自己不会给同事们下马威。  故宫端门广场前种有五十六棵古树,他下令将树坑填平,还在旁边装上树凳,方便游客们休息。凳子装好后,有员工便向院长提议:“中国正好有五十六个民族,这里五十六
《红楼梦》中妙玉有泡茶三杯论:“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种超凡脱俗的品茶论道,在我看来有点不近人情的诙谐,也有点自命不凡的孤傲。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传说,这说法真假难辨。古人把饮茶归功于神农,我想不过是想赋予茶以文化气息,后人也沿袭这种理性的追求,给予茶以种种哲理与玄妙的茶境。  有人认为喝茶有三重境界,即“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
泡茶時,许多人从来都只是凭感觉往器皿里放茶叶,方式简洁随意。早在唐朝,日本使者就将华夏民族的饮茶习惯带回岛国,秉承韵味十足的礼仪,整个过程时刻保持敬畏态度。《茶经》中记载,烹茶时量取茶末投放的量具称之为茶则。则者,量也,准也,度也。精准地量出适量的茶叶,遵循茶道烹煮后才能饮上一杯口味上乘、回味悠长的佳茗。口渴时,端坐静候千回百转后才呈现出的功夫茶,与路边几角钱一碗的大碗茶饮来各有千秋,前者萃取的是
在2019北京世园会上,一幅巨型花卉画作引起观众的注目和好评,人们连连称赞,太美啦!简直都画活了!现场许多人甚至手拿放大镜观看这幅作品。然而,令人们想不到的是,此画的作者竟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就是享有“中国植物画第一人”美誉的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老人。  曾老1939年出生在云南省威信县,小时候喜欢信手涂鸦,用老人的话讲,什么都敢画,却画什么不像什么,喜欢画画的他,偏偏不信什么天赋之说,只要自己喜
刘勰是南朝梁代时期的著名文学理论家,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生活极为贫穷。但他笃志好学、博经通史,《文心雕龙》就是他的代表作。  众所周知,刘勰生活的年代盛行门第制度,一个人出身的贵贱决定了这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像刘勰这样出身低微的平民,自然默默无闻,无人知晓。因其社会地位低下,《文心雕龙》写成后也根本得不到世人的重视。但刘勰本人十分自信,深知自己著作的价值,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用心血写成的书稿无声
有人爱作假,认为如此才能很容易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清末的官场上,岑春煊被称为“官屠”,别人之所以如此称他,是因他为政祟尚严猛,不讲情面,经常参劾违法乱纪和庸劣不称职的官员。由于他忠于朝廷,敢说敢干,不畏权贵,也被称为“肝胆总督”。  岑春煊锋芒毕露,不顾及官场潜规则,得罪了庆亲王奕劻及炙手可热的袁世凯,两人一定要将他铲除而后快。由于岑春煊深受慈禧的宠爱,所以他们分两步走,先将他排挤出京,即让时
花馃馃是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一种传统面点,也是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将这种在全国名不见经传的小吃推广开来,她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并实现了年收入七百多万元的銷售额,她就是90后女孩马娟。  上大学期间,每次放长假返校,马娟都要带上家乡的花馃馃给寝室的同伴们吃,大家总是一哄而上,很快就会抢光。大快朵颐一番后,大家央求她下次多带点。这些吃货们让她看到了商机,她知道,如果肯下苦功
在眉山喧哗的人群里,我与老人吴青相遇。  老人吴青已经八十多岁了,眉眼里却始终是孩子一样的清澈和透明,似乎那里有一汪泉水,任谁站在她的面前,心底隐匿的哪怕游丝般的虚浮,都会清晰倒映出来。而且人还逃不掉那视线的审视,即便躲藏在一堆腐烂的树叶里,她也会瞬间将那个小小的人儿,从肮脏里挑出,挂到烈日下曝晒。  作为冰心的女儿,她有着特殊的身份。但她一直很认真地向人强调:我娘是我娘,我是我。因为冰心曾在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