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一项需要激情并创造激情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想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写作,就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信心和期望。
如果像以往那样,给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作文要求,让学生闭门造车,必将泯灭学生的作文信心和热情,使他们怕作文、烦作文。因此,使学生自主参与作文势在必行,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投进大自然的怀抱也成了必然需求。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紧邻开发建设中的洪泽湖湿地。洪泽湖湿地是指洪泽湖沿岸的滩涂、沼泽型湿地,主要集中在城头乡,并逐年扩展。因此,我校因地制宜,充分依托湿地资源的优势,扬长避短,有效组织开展实施生活作文写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家乡特有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突破了课堂的局限,更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湿地、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以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和谐美好生活的情感。
一、丰富生活积累,让学生写作有源。
没有生活积累,学生的作文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农村孩子活动空间小,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十分有限。写作时,孩子们常感腹中空空。有一个孩子给我的感触很深:一学年中写一件有趣的事,他总共写了五次,次次都是“钓龙虾”,文字相差无几。更有的同学从三年级写到六年级,总是“新罐子熬剩汤”。这一现象给了我很大的反思:对于文本中的好词佳句,怎么不会用呢?原因在于没有生活实践,找不到优美的语言应用的最佳语言环境。
如何让学生由引导走向自主,再养成习惯呢?我尝试进行以下“两种活动”。
1.小组活动。按照共同的目标组成活动小组。这种活动形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横向交流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情趣。如小组开展的“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活动,我们同学组合成小分队,奔赴村庄收集洪泽湖湿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2.集体活动。一般以班集体的方式进行,有时也以年级段为单位组织。如:活动开始时的动员、方案的制订、结束时的总结、成果汇报等分工合作;还有班集体组织的参观访问、专家介绍、作品展示、知识竞赛等都采用此种形式。另外,通过实地考察湿地景观、湿地小导游活动、阵地建设活动、文艺演出或展览等,引发与湿地保护相关的课题实践活动,初步掌握科学考察、调查、实践研究的基本方法;唤起青少年主动了解和认识新事物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品质。
丰富生活积累,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生活体验,拉近了生活与文本的距离,让写作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心灵。学生的作文有了更大的空间,如写事,有的写钓鱼,有的写喂鱼,有的写植树,有的写春游……真正让学生走出了写作无源的尴尬境地。
二、让湿地文化走进作文课堂,让作文教学影响生活。
目前,在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受考试功利性的影响,专事章法、技巧的作文指导书大行其道,诸如“指南”、“揭秘”、“宝典”一类书籍充斥书店。许多学生在寻找“金手指”,渴望拥有一套“法术”,能“点石成金”。学生和家长对写作技巧方面的书趋之若鹜,结果却是学生看得愈多愈不会写作,这样的书买得愈多距离会写则愈远。写出的文章让人没法读,一副无病呻吟的样子。这就好比一个想学游泳的人,在教室里听教练讲得头头是道,条分缕析,可是到了泳池里却寸步难行,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从自己做起,拒绝《技巧》一类的“垃圾书”,而应重视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让作文教学影响生活。
1.将作文与生活真正联系起来。大多数学生都明白作文来源于生活,但如何将作文与生活真正联系起来却很难。生活中结合湿地文化,开展“我爱家乡的洪泽湖”、“夸夸家乡的杨树林”、“我的湿地情结”等系列作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作文写作的素材,通过身边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与习惯,从而做到言而有物。
2.装着生活走進课堂。一次,我结合五年级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水》,让学生亲自到湿地观察水的变化,并记录下不同地点的水的区别,学生真正感受大自然中水的美,我让学生自主命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有的学生在观察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写的童话妙趣横生;还有的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又通过查资料上网、向自然老师请教等多种途径了解了更多的细菌知识,写出的科普小文章使人读了受益匪浅。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如果像以往那样,给学生提出过多、过高的作文要求,让学生闭门造车,必将泯灭学生的作文信心和热情,使他们怕作文、烦作文。因此,使学生自主参与作文势在必行,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投进大自然的怀抱也成了必然需求。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紧邻开发建设中的洪泽湖湿地。洪泽湖湿地是指洪泽湖沿岸的滩涂、沼泽型湿地,主要集中在城头乡,并逐年扩展。因此,我校因地制宜,充分依托湿地资源的优势,扬长避短,有效组织开展实施生活作文写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家乡特有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突破了课堂的局限,更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湿地、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以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和谐美好生活的情感。
一、丰富生活积累,让学生写作有源。
没有生活积累,学生的作文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农村孩子活动空间小,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十分有限。写作时,孩子们常感腹中空空。有一个孩子给我的感触很深:一学年中写一件有趣的事,他总共写了五次,次次都是“钓龙虾”,文字相差无几。更有的同学从三年级写到六年级,总是“新罐子熬剩汤”。这一现象给了我很大的反思:对于文本中的好词佳句,怎么不会用呢?原因在于没有生活实践,找不到优美的语言应用的最佳语言环境。
如何让学生由引导走向自主,再养成习惯呢?我尝试进行以下“两种活动”。
1.小组活动。按照共同的目标组成活动小组。这种活动形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横向交流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情趣。如小组开展的“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活动,我们同学组合成小分队,奔赴村庄收集洪泽湖湿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2.集体活动。一般以班集体的方式进行,有时也以年级段为单位组织。如:活动开始时的动员、方案的制订、结束时的总结、成果汇报等分工合作;还有班集体组织的参观访问、专家介绍、作品展示、知识竞赛等都采用此种形式。另外,通过实地考察湿地景观、湿地小导游活动、阵地建设活动、文艺演出或展览等,引发与湿地保护相关的课题实践活动,初步掌握科学考察、调查、实践研究的基本方法;唤起青少年主动了解和认识新事物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品质。
丰富生活积累,让学生有了更多的生活体验,拉近了生活与文本的距离,让写作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心灵。学生的作文有了更大的空间,如写事,有的写钓鱼,有的写喂鱼,有的写植树,有的写春游……真正让学生走出了写作无源的尴尬境地。
二、让湿地文化走进作文课堂,让作文教学影响生活。
目前,在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受考试功利性的影响,专事章法、技巧的作文指导书大行其道,诸如“指南”、“揭秘”、“宝典”一类书籍充斥书店。许多学生在寻找“金手指”,渴望拥有一套“法术”,能“点石成金”。学生和家长对写作技巧方面的书趋之若鹜,结果却是学生看得愈多愈不会写作,这样的书买得愈多距离会写则愈远。写出的文章让人没法读,一副无病呻吟的样子。这就好比一个想学游泳的人,在教室里听教练讲得头头是道,条分缕析,可是到了泳池里却寸步难行,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从自己做起,拒绝《技巧》一类的“垃圾书”,而应重视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让作文教学影响生活。
1.将作文与生活真正联系起来。大多数学生都明白作文来源于生活,但如何将作文与生活真正联系起来却很难。生活中结合湿地文化,开展“我爱家乡的洪泽湖”、“夸夸家乡的杨树林”、“我的湿地情结”等系列作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作文写作的素材,通过身边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与习惯,从而做到言而有物。
2.装着生活走進课堂。一次,我结合五年级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水》,让学生亲自到湿地观察水的变化,并记录下不同地点的水的区别,学生真正感受大自然中水的美,我让学生自主命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作。有的学生在观察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写的童话妙趣横生;还有的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又通过查资料上网、向自然老师请教等多种途径了解了更多的细菌知识,写出的科普小文章使人读了受益匪浅。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