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刚刚启动时,我上过一节公开课讲《商鞅变法》。当时山东作为新课改的实验地区,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依然吸引着不少外地教师前来听课。讲台下,听课教师的频频点头和微笑使我倍受鼓舞,我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呼应热烈,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后半部分的一个环节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商鞅变法中得到哪些启发”这个问题。按照我的课堂预设,从中得到的启发应该是——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商鞅舍小我、顾大家,利国利民,精神可嘉。在我的旁敲侧击、暗示诱导下,多数小组的讨论结果都跟我的预设差不多。在课堂按照预设就要圆满结束时,一个男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国富民强,但他本人被车裂,家庭被灭门。我觉得他这样做太傻了!”这一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问道:“那你觉得他应该怎么做?”“我觉得商鞅个性执拗,为人太狠。比如,他严刑酷法,偷拿别人一根针都会被砍断胳膊,这样必然会招致悲惨命运。他应该先向旧贵族妥协。”教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对准了他,于是他讲得更加起劲:“如果他向旧贵族妥协,就可能保住性命、保全家庭。因为生命是最可贵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面对人头攒动的会议大厅,我突然觉得大脑一片空白:让他继续讲下去,还不知道有多少“反动”的言论要冒出来。我该怎样收场呢?而且快到下课时间了,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的环节还没进行。于是,我粗暴地打断他:“如果大家都贪生怕死,那社会还会进步吗?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具有不畏强暴的精神,因而赢得后世的敬仰。任何改革都会有牺牲,因为任何改革都会触犯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会遭到反对甚至反抗。所以改革者要做好自我牺牲的准备。你请坐吧。”该学生不满地看着我,红着脸坐下了。
这堂公开课表面上看是按照预先的设计圆满完成了。但学生的眼神却深深刺痛了我。静下心来,我对本节课作了认真反思:他的观点有无道理?我的课堂调控是否过于武断?面对课堂上的不同意见,怎样解决才是最佳策略?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能否变尴尬为机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通过反思,我发现了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失误。于是,第二天我向该学生诚恳地道歉,并表扬了他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说真话的勇气。教室里,片刻的安静后,回应我的是热烈的掌声。接着,我提出以下的问题:“他的观点有没有道理?”“改革中,面对反对派,改革者怎样做既能减少自身损失,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改革成功?”同学们从我的态度中受到感染,他们情绪高涨,讨论热烈。很多同学不仅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解决办法,如走梭伦改革式的中庸之道,改革应分段、分步进行,改革应放慢步伐、稳扎稳打等等,而且提出了更多的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虽然我没给出他们所谓的正确答案,但学生却从中收获颇多。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而且是对探究热情的保护和对探究精神的鼓励。此后,课堂上向我发问质疑的更多了。虽然有时仍然被他们难住,甚至被他们问的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搞得哭笑不得,但我不再尴尬。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让学生们和我一起查找资料,共同商量,共同解决。教学相长,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促使自己的进步,促使自己不断求新求变,提高了自己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不再是过去的封闭式、预设性课堂,而是开放的、生成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这种变化对教师的课堂调控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呢?本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预设
要对学情进行认真分析,备课时多预设。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实际,研究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等。在研究学情基础上,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预设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在备课过程中,充分预设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课堂上调控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二、敢质疑
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养成良好的问问题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终生发展有很大的益处。不少研究中外基础教育的学者都曾经对中国学生的课堂提问习惯表示过担忧,甚至有人断言:中国孩子的提问能力正日益减弱甚至消失。不论这是否是危言耸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害怕学生问题提得散,影响课堂进度,不愿让学生提问的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不敢提问,也不会提问的学生也的确是大有人在。“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要在思想上转变学生的观念,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敢于质疑问难。同时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向权威挑战、向课本挑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问题习惯。
三、巧引导
开放的课堂,不论多好的预设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课堂上,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他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情况时有发生,使教师难以按预先设计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逃避或强制都只是下策,积极面对、巧妙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怎样才算是积极面对呢?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持有的不同意见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他们亲切对话,洞察学生的思维,及时找到症结,快速调整教学方案。最后,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展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过程,就是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是学生的信任与满足,和一种在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课堂文化。
四、善调控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而是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在发挥课堂调控、引领作用时,应做到三个关注:
1.关注教学内容,适时调控。教学中,教师必须搞清楚本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必须了解学生的现状和知识基础情况,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程进行调节。对于难度一般的内容可通过加大课堂密度来调控。教师要不断变换、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调节原则首先是看学生的需求,然后是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
2.关注学生现状,及时调控。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学生的脑力不可能保持在一种状态,有振奋、愉悦,也有松懈、疲倦,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正体现在对这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的前15分钟和第25至35分钟时间段内学生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应通过调控使课堂的重点问题在这一段时间内加以解决。第15分钟至25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课堂疲劳的波谷期,是学生情绪状态上相对平衡的时段,这一时段处理一般性问题、练习或学生进行自学效率更高。
3.关注课堂实效,灵活调控。教师的调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愿望和学习效果,要根据学生学习反馈的情况,对某一教学环节和某些教学安排采取及时的调整,发挥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而不受教学进度的约束和教案的限制。
这堂公开课表面上看是按照预先的设计圆满完成了。但学生的眼神却深深刺痛了我。静下心来,我对本节课作了认真反思:他的观点有无道理?我的课堂调控是否过于武断?面对课堂上的不同意见,怎样解决才是最佳策略?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能否变尴尬为机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通过反思,我发现了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失误。于是,第二天我向该学生诚恳地道歉,并表扬了他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说真话的勇气。教室里,片刻的安静后,回应我的是热烈的掌声。接着,我提出以下的问题:“他的观点有没有道理?”“改革中,面对反对派,改革者怎样做既能减少自身损失,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改革成功?”同学们从我的态度中受到感染,他们情绪高涨,讨论热烈。很多同学不仅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解决办法,如走梭伦改革式的中庸之道,改革应分段、分步进行,改革应放慢步伐、稳扎稳打等等,而且提出了更多的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虽然我没给出他们所谓的正确答案,但学生却从中收获颇多。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而且是对探究热情的保护和对探究精神的鼓励。此后,课堂上向我发问质疑的更多了。虽然有时仍然被他们难住,甚至被他们问的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搞得哭笑不得,但我不再尴尬。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让学生们和我一起查找资料,共同商量,共同解决。教学相长,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促使自己的进步,促使自己不断求新求变,提高了自己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不再是过去的封闭式、预设性课堂,而是开放的、生成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这种变化对教师的课堂调控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呢?本人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预设
要对学情进行认真分析,备课时多预设。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实际,研究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等。在研究学情基础上,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预设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在备课过程中,充分预设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课堂上调控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二、敢质疑
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养成良好的问问题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终生发展有很大的益处。不少研究中外基础教育的学者都曾经对中国学生的课堂提问习惯表示过担忧,甚至有人断言:中国孩子的提问能力正日益减弱甚至消失。不论这是否是危言耸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害怕学生问题提得散,影响课堂进度,不愿让学生提问的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不敢提问,也不会提问的学生也的确是大有人在。“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要在思想上转变学生的观念,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敢于质疑问难。同时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向权威挑战、向课本挑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问题习惯。
三、巧引导
开放的课堂,不论多好的预设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课堂上,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他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情况时有发生,使教师难以按预先设计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逃避或强制都只是下策,积极面对、巧妙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怎样才算是积极面对呢?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持有的不同意见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他们亲切对话,洞察学生的思维,及时找到症结,快速调整教学方案。最后,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展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过程,就是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是学生的信任与满足,和一种在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课堂文化。
四、善调控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而是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在发挥课堂调控、引领作用时,应做到三个关注:
1.关注教学内容,适时调控。教学中,教师必须搞清楚本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必须了解学生的现状和知识基础情况,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程进行调节。对于难度一般的内容可通过加大课堂密度来调控。教师要不断变换、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调节原则首先是看学生的需求,然后是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
2.关注学生现状,及时调控。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学生的脑力不可能保持在一种状态,有振奋、愉悦,也有松懈、疲倦,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正体现在对这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的前15分钟和第25至35分钟时间段内学生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应通过调控使课堂的重点问题在这一段时间内加以解决。第15分钟至25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课堂疲劳的波谷期,是学生情绪状态上相对平衡的时段,这一时段处理一般性问题、练习或学生进行自学效率更高。
3.关注课堂实效,灵活调控。教师的调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愿望和学习效果,要根据学生学习反馈的情况,对某一教学环节和某些教学安排采取及时的调整,发挥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而不受教学进度的约束和教案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