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文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以看出阅读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不仅贯穿并主导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且对学生一生学习习惯的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是,学生被日益繁重的功课早已压得喘不过气,对于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早就成为一种任务,一种负担,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比较随意,甚至只是草草了事,从而严重影响了阅读的质量和效果。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教学将成为我们探究的首要问题。因此,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1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比如:“风骚”一词在《红楼梦》中形容王熙凤就是娇艳美丽,而用在“这是一个风骚的女人,行为一点也不检点。”这句中,意思却是举止轻佻。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如:描写人物外貌的、描写动作的、描写神态的、描写高尚品质的、描写景物的……这些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如:反问句、疑问句、设问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等句型的特点要学生记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句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晏子使楚》最后一句:“楚王不干不尊重晏子了”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就是楚王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有学生说:“晏子,你聪明过人,足智多谋实在令我佩服!”有的说晏子其貌不扬,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我们教师往往只是不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将相和》这课有三个小故事,这几个故事是因果关系。教学时,我只抓住“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分析勇敢、无畏、顾全大局、心有祖国的蔺相如。抓住关键词如“理直气壮”等讲解。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另外两个小故事就由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能读懂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理解的也比较深刻。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参与面也很广。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理解有困难。如五年级下册《桥》这一课,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洪水、山洪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我利用多媒体从听觉视觉上再现了洪水肆虐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了洪水的可怕。这对于读课文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利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体会人物形象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一个老支书,一位老父亲的高贵品质,在阅读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3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学生一经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如教学《童年的发现》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
“我”为什么会在梦里飞行?“我”在童年发现了什么?“我”为什么被老师赶出了教室?被老师赶出教室时我有什么体会?“世界上每一个重大的发明与发现,都有被驱逐或遭到迫害的危险”这句话怎样理解?……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确实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高年级不仅要求他们读中国名著,还要读外国名著。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我教《彩色的非洲》这课时,有个学生提出问题:“非洲人的皮肤为什么是黑色的?”我没有准确的答案。于是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说说吧!看谁能说出来?”学生的答案很多,我喜不自胜。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积累好词佳句,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我认为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提高的。
1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比如:“风骚”一词在《红楼梦》中形容王熙凤就是娇艳美丽,而用在“这是一个风骚的女人,行为一点也不检点。”这句中,意思却是举止轻佻。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如:描写人物外貌的、描写动作的、描写神态的、描写高尚品质的、描写景物的……这些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如:反问句、疑问句、设问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等句型的特点要学生记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句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晏子使楚》最后一句:“楚王不干不尊重晏子了”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就是楚王此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有学生说:“晏子,你聪明过人,足智多谋实在令我佩服!”有的说晏子其貌不扬,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我们教师往往只是不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将相和》这课有三个小故事,这几个故事是因果关系。教学时,我只抓住“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分析勇敢、无畏、顾全大局、心有祖国的蔺相如。抓住关键词如“理直气壮”等讲解。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另外两个小故事就由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能读懂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理解的也比较深刻。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参与面也很广。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理解有困难。如五年级下册《桥》这一课,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洪水、山洪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我利用多媒体从听觉视觉上再现了洪水肆虐的场面,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了洪水的可怕。这对于读课文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利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体会人物形象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一个老支书,一位老父亲的高贵品质,在阅读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3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学生一经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如教学《童年的发现》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
“我”为什么会在梦里飞行?“我”在童年发现了什么?“我”为什么被老师赶出了教室?被老师赶出教室时我有什么体会?“世界上每一个重大的发明与发现,都有被驱逐或遭到迫害的危险”这句话怎样理解?……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确实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高年级不仅要求他们读中国名著,还要读外国名著。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我教《彩色的非洲》这课时,有个学生提出问题:“非洲人的皮肤为什么是黑色的?”我没有准确的答案。于是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说说吧!看谁能说出来?”学生的答案很多,我喜不自胜。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积累好词佳句,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我认为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