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预习指导和预习活动的开展,培植起学生的预习意识和预习习惯。学生有了预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获得终身的发展。
关键词:预习意识 预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133-0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即将教育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提倡以学生的预习活动,来启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植自主预习习惯呢?
一、让学生充分理解预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增强预习意识
“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非什么难事,只要能够严格自律坚持21天。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就会终身受益。“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学会预习,通过预习学会自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阅读指导之前,得先令学生学会预习。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养成预习习惯,正是因为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主自学能力。
预习能使学生变得主动,而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而且,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熟悉了课文内容,上课时对老师的“启发点拨”, 就不会茫然四顾,不知所云。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教师就可以重点突破,使学习少时高效。
二、引导学生学习灵活运用预习符号,提高预习速度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手不离笔,随时可以圈点勾画。翻开预习过的课本,我们常看到学生在许多地方做了标记,字里行间写了不少如蚁小字。如果那位学生预习过的课本很干净,找不到一个字,那么,可以说这位学生还没有学会预习。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我在全班统一了预习课文的一些常用符号,并提出具体要求:
生字生词,加囗号并释义;美词佳句下加“~~~~”,旁边注上自己的语言品味;重要句子下面划“_____”;疑问之处下加“?”;大段前标“一、二、三”;自然段前标“1、2、3”;自然段中分层标志用“/”……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动眼、动手、动脑,熟悉使用预习符号,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训练学生利用学案掌握“四步预习法”,提升预习质量
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学习的一般过程而言,我通过不断的反复训练,逐渐让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
第一步:首先明确学案上的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难点,心中有数。
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完成“学案”上的预习中的“字词习题”。按全班统一的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点出字词,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准备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第三步:试分段落,标示疑点。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标出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或提出质疑。
第四步:再读课文,尝试着解决“三问”。这是理解课文内容与主旨最关键的一步。每读一篇课文,都要考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解决“内容”的问题;“怎么写的”?——解决本文的“写法”问题;“为什么这样写”?——解决本文“主旨”的问题。任何一篇课文,只要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此文也就基本读懂了。当然,这“三问”的阅读方法,还有赖于课堂上的阅读知识的习得、积累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譬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孔已己〉,其内容写的是孔已己断腿前后的悲惨遭遇和酒客把其当作笑料的冷酷无情;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写法;如此写法就更有力的揭露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统治下人们精神的麻木不仁。另外还可以从思考课文的题目、议论句等入手,这样就会潜移默化的增强阅读能力。
以上四步,不一定要截然分开。在预习中,可灵活掌握,完成这些步骤,对预习课文大有裨益。
四、对预习结果及时反馈强化,讲求预习实效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预习情况,明确在老师讲授时看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了解预习结果,重视预习的反馈。我们是这样做的:
上课前将部分同学的预习学案收上来查阅情况,了解预习的深浅度。反馈贵在及时,这样学生才能记忆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也很容易趁热打铁,立竿见影。
对于学生的预习训练,我们在“养成良好习惯”上狠下功夫。不机械地评价结果的正与误,而是注重了解学生的预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在检查时我都是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弄懂这个问题的?”“以前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运用了这种写法?”“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等等。这样的检查和交流,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习惯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通过切实有效的预习指导和预习活动的开展,就可以培植起学生的预习意识和预习习惯。学生有了预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获得终身的发展。
关键词:预习意识 预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133-0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即将教育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提倡以学生的预习活动,来启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植自主预习习惯呢?
一、让学生充分理解预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增强预习意识
“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非什么难事,只要能够严格自律坚持21天。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就会终身受益。“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学会预习,通过预习学会自学。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阅读指导之前,得先令学生学会预习。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养成预习习惯,正是因为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主自学能力。
预习能使学生变得主动,而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而且,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熟悉了课文内容,上课时对老师的“启发点拨”, 就不会茫然四顾,不知所云。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教师就可以重点突破,使学习少时高效。
二、引导学生学习灵活运用预习符号,提高预习速度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手不离笔,随时可以圈点勾画。翻开预习过的课本,我们常看到学生在许多地方做了标记,字里行间写了不少如蚁小字。如果那位学生预习过的课本很干净,找不到一个字,那么,可以说这位学生还没有学会预习。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我在全班统一了预习课文的一些常用符号,并提出具体要求:
生字生词,加囗号并释义;美词佳句下加“~~~~”,旁边注上自己的语言品味;重要句子下面划“_____”;疑问之处下加“?”;大段前标“一、二、三”;自然段前标“1、2、3”;自然段中分层标志用“/”……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动眼、动手、动脑,熟悉使用预习符号,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训练学生利用学案掌握“四步预习法”,提升预习质量
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学习的一般过程而言,我通过不断的反复训练,逐渐让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
第一步:首先明确学案上的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难点,心中有数。
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完成“学案”上的预习中的“字词习题”。按全班统一的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点出字词,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准备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第三步:试分段落,标示疑点。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标出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或提出质疑。
第四步:再读课文,尝试着解决“三问”。这是理解课文内容与主旨最关键的一步。每读一篇课文,都要考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解决“内容”的问题;“怎么写的”?——解决本文的“写法”问题;“为什么这样写”?——解决本文“主旨”的问题。任何一篇课文,只要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此文也就基本读懂了。当然,这“三问”的阅读方法,还有赖于课堂上的阅读知识的习得、积累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譬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孔已己〉,其内容写的是孔已己断腿前后的悲惨遭遇和酒客把其当作笑料的冷酷无情;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写法;如此写法就更有力的揭露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统治下人们精神的麻木不仁。另外还可以从思考课文的题目、议论句等入手,这样就会潜移默化的增强阅读能力。
以上四步,不一定要截然分开。在预习中,可灵活掌握,完成这些步骤,对预习课文大有裨益。
四、对预习结果及时反馈强化,讲求预习实效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预习情况,明确在老师讲授时看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了解预习结果,重视预习的反馈。我们是这样做的:
上课前将部分同学的预习学案收上来查阅情况,了解预习的深浅度。反馈贵在及时,这样学生才能记忆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也很容易趁热打铁,立竿见影。
对于学生的预习训练,我们在“养成良好习惯”上狠下功夫。不机械地评价结果的正与误,而是注重了解学生的预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在检查时我都是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弄懂这个问题的?”“以前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运用了这种写法?”“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等等。这样的检查和交流,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习惯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通过切实有效的预习指导和预习活动的开展,就可以培植起学生的预习意识和预习习惯。学生有了预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获得终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