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心理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作用情况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其次是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方法及其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心理教育 德育教育 大学生
  近几年高校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大学生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必须将时效性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两个目的相结合,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将心理教育融合于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二者之间存在共性也有差异,其共同点表现为都是面向学生的教育,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差异性在于心理教育的宗旨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德育教育的目标则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二者内容上有交集,德育可以促进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变得积极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能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进行。二者的教学方法都是引导学生的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
  (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相互补充的。
  研究发现,人对外部刺激产生的反应首先是通过感知觉活动进行分析,然后是高级思维活动进行认知。认知的结果分成两种:一种是认知成功,转变为心理问题;另一种是认知失败,表现为个体的思想道德。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或多或少地会通过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表现出来,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密不可分。通过二者关系,促进二者之间融合,使之相互提高,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其心理与德育问题,一举两得。
  二、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的方法现状
  高校教育中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简单,将心理教育融入的结果是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方法与新视角。心理教育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是人们对心理教育还没有完全接受,对其认识还有不足。
  (一)过于关注社会教化,轻视个体自我内化。
  传统德育注重社会教化,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社会性特征。实际上社会化的教化和个体的自我内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二者不可偏废。当前,忽视个体自我内化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容易导致理论与具体行为脱节,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二)过于关注说教,忽略个体内心的需要。
  提起德育,枯燥乏味是人们的普遍感觉。传统的德育较重视道德说教,忽视个体的内心需要,尤其忽视对个体的情感疏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让大学生基本满足了生存的低级需要,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高级需要上。传统道德说教固然具有一定的约束导向作用,但个体的行为受到动机的激发和引导,而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源头。忽视个体的内心需要、个人情感有违人类天性,这么做既不能有效提高道德认知的效率,又不能有效促使人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三)过于强调灌输道德知识,轻视锻炼道德行为。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大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行为严重脱节,这种现象与传统德育教育方法有关。长期以来,德育教育一直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这种方法也许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多元化、信息化的当前教育环境中,这种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也难以转换为实践。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实践情况,而非单凭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评价其道德品质。
  (四)过于强调培养意识,轻视塑造健全人格。
  传统德育教育中过多强调个体服从,强调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忽视个体的自主性发展,忽视健全人格的塑造。学生的个性差异得不到应有体现,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这样的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往往缺少独立性、缺乏进取精神、易从众和循规蹈矩,何谈创造性?
  三、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心理教育能内化大学生道德教育。
  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中结合使用心理教育的理念,能更顺利地实现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内在品质这一过程,能有效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整体质量。学生形成自身素質需要逐步内化的过程,并且会受多种因素制约,但无论外界因素如何影响,学生只有满足了其内在的心理需要,才可能提高良好的品德修养,并最终表现出优秀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说,心理教育是开展德育的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心理内化过程同时可以看做一个修身的过程,而修身正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推论出,心理教育的内化作用不仅为德育奠定了可行的基础,且其本身也是道德教育的模块之一。
  (二)心理教育应用在德育教育中更符合大学生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普遍集中在18-25岁之间,正值青年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但社会经验不足,有时候认识事物片面,容易钻牛角尖。当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时,大学生会出现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严重者可能会走极端,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认知和辨别能力,要遵循这一原则,用心理教育的理念教育学生。另外,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自控力还不足,也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在德育工作中,使学生的问题有效解决。
  四、改进心理教育方法,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教育取得成效的多少,直接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进展及成效,要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大力改进心理教育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一)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辅导课。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时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有了心理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求心理咨询,对当前的大学生早已非新鲜事。因此,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开设心理辅导课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有利于形成更加科学的教育格局,有利于更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广泛开展心理普查,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普查在心理教育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何种形式的心理普查,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使得心理普查成为一项辅助手段促进心理教育的顺利展开。心理普查不但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而且能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对心理普查的结果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以探讨某种规律性的形成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各高校都应该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且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等文字性资料,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后续工作。
  (三)关注情感心理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应用。
  道德情感,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长久的情绪体验的累积。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效果与大学生的态度和情绪体验密切相关。因为道德行为的产生有赖于道德动机,而道德动机来自于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把道德情感视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中介变量。传统德育重视道德认知接受,而忽视情感接受,忽视情感接受对认知接受的调节作用。其结果往往是知行脱节、言行不一,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德育教育工作者要自觉从学生的情感基础出发,尽量使学生产生一种切身的情感体验,这样就能自觉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五、营造心理教育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利运用环境
  环境影响人,人也影响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的运用环境,无疑对高校德育教育有促进作用。
  (一)创造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高校德育教学成果突出有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社会心理环境的好坏又受到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的影响。因此,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非常重要。
  (二)创造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
  所谓校园心理环境,指校园内部能够影响师生员工心理的环境因素,包括高校的道德风气、学术气氛、校园文化、管理方式乃至高校本身的历史传统等。校园心理环境是大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土壤,也是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来源之一,创造健康的校园心理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师的课堂情绪非常容易传染给学生;其次,要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最后,师生互动沟通,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创造和睦的宿舍心理环境及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
  家庭和宿舍是每个在校大学生都需要接触的环境,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和方方面面,更容易因为摩擦或分歧而产生心理问题。在家庭中,家長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社会舆论一直在提倡的民主教养方式人们已经不再陌生,而大学生的宿舍关系还是需要每一个学生的维护。
  只有在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个体多方共同建设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备高水平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小云,袁伟东.心理教育之于大学生德育[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0(3):41-42.
  [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戈化聪.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探析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88-190.
  [4]梁光霞.心理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的实践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7(2):122-126.
  [5]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4).
  通讯作者:永春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将新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从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维能力。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关键词: 数学教学活动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  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感知圆周
摘 要: 在大数据时代,以往被认为不可能融合的事物开始呈现出相关性。在线评教和在线考试两个原本有显著差异的事物,也展示出可融合的端倪。对这两者融合的融合探讨,将为在线调查和在线测评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和范畴。  关键词: 大数据 在线评教 在线考试  一、在线评教和在线考试的差异  在传统推断统计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下,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在较严格的统计规范和操作流程下以少量样本推断总体的参数特征。但是,随
摘 要:译林版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每页都能看到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情趣、幽默生动的插图,巧妙地运用这些插图,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当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努力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课堂效率也得以提高。  关键词:巧用插图;激活思维;提高效率  一、 引言  译林版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每页都能看到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情趣、幽默生动的画面,令人眼前一亮。它
摘要:近年来,在初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任务型阅读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之一,任务驱动有效阅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意识,还有利于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满足初中生阅读教学需要。本文简要探讨了任务型阅读教学在初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型阅读  一、 引言  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
摘 要: 本论文旨在调查研究小语种对非小语种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指出国际化背景下会小语种的复合型人才与单一的外语人才、单一的专业型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优势,从而为大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思路提供新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抢占先机。  关键词: 小语种 就业 复合型人才  一、项目背景  小语种通常是指除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语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21世纪显示出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材是重要的载体,所以老师应该紧紧抓住教材内容,着力于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具体分析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有利于让学生在老师言传身教中感悟数学知识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探究能力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深化改革过程中,明确规定了老师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设计具有针对性
摘 要: 吟诵我们这个诗歌大国浩如烟海的佳作,让学生体味诗之韵、诗之境,乃是古诗教学的经要所在。古诗教学应该围绕“韵、境”进行。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吟诵 韵味 意境 创新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是诗教最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语文课堂的古诗教学过程应凭借“韵、境”让学生享受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吟诵我们这个诗歌大国浩如烟海的佳作,让学生体味诗之韵、诗之境,乃是古诗教学的经要所在。  《小
摘 要: 在高中解析几何中,陆续出现了直线系方程,圆系方程,圆锥曲线中的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等曲线系方程.在高三二轮专题复习中,利用二次曲线系方程巧解定点、定值问题,不仅可以简化计算,更能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透数学问题的本质,发展学生的解题思维,优化方法方能简化运算,谋定而后动,这就是解析几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之所在.  关键词: 定点问题 二次曲线系方程 直线  在高中解析几何中,陆续出现了直
摘 要: 在十年的高中班主任工作中,作者认为一定要注意细节,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在细节处理上尽量做到完美,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为人师表,做好表率;关爱学生,成为朋友。  关键词: 班主任 细节 规矩  当好高中班主任不容易,特别是普通班的班主任。上了高中,由于身心的迅速发展,这些步入青年初期的学生的独立心理、批判心理、逆反心理增强,处在情感上不成熟的过渡期,总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更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应从三个方面“下工夫”:激活学生思维、师生间进行有效对话、构建开放性化学课堂。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对此进行了详细解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激活思维;有效对话;开放性课堂  反观我国教育现状,有一个充满悖论的现象惹人疑惑:中国学生被世界认可具有扎实的基础,刻苦勤奋的学习作风和较强的学习能力,然而在国际学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