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在线评教与在线考试融合的思路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大数据时代,以往被认为不可能融合的事物开始呈现出相关性。在线评教和在线考试两个原本有显著差异的事物,也展示出可融合的端倪。对这两者融合的融合探讨,将为在线调查和在线测评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和范畴。
  关键词: 大数据 在线评教 在线考试
  一、在线评教和在线考试的差异
  在传统推断统计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下,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在较严格的统计规范和操作流程下以少量样本推断总体的参数特征。但是,随着人类文明进入信息化时代,数据的种类和规模和以往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数据规模上,呈现出复杂多元化特点,传统属性数据已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例如,由于SNS网站和WEB2.0网站越来越关注社交关系,关系数据便越来越多地成为研究者分析的焦点。这使得研究者的研究单元从个体层面转移到群体层面。此外,随着网络应用的多元化,语音、图片等数据格式开始逐渐成为统计分析的对象。但是,因为这种非定量化的数据不符合传统推断统计学的分析假设,所以传统统计学中依靠数据推断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思路不适用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研究者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对事物间“因果规律”的探索转向对事物间“相关性”的寻找。毕竟,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这种相关性经常体现在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间。
  “在线评教”和“在线考试”便是如此两个似乎并不相干的事情。首先,两者内容指向不同。在线评教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师教学态度、内容等方面的评价。而在线考试则不同,它是以学生为测量对象,对学生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其次,两者在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因为在线评教大多是对教师整体教学状况的考核,所以它是一种测量,更多时候使用量表的形式对该主题进行量化。但是在线考试不同,由于它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察,因此它不同于测量,不会使用量表式的测量方式。考试在大多数时候使用的是单选题、多选题和文本题目完成对特定知识点的考核。最后,两者反馈的内容是不同的。对于学生而言,评教是一种厉行的“公事”,每个学期都会被学校强制完成,在每次填答完毕之后,不会有反馈结果。每位教师的评价结果,学生并没有获知的渠道,也不知道这个结果对自己究竟有什么用。但是考试不同,它表明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在反馈的途径上会有具体分数界定学生的掌握程度。
  二、大数据背景下的在线评教和考试的融合思路
  在大数据时代下,原本似乎分割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在线评教和在线考试,当试图将两者融合时,两者的共同点成为融合的突破口。
  第一,在线评教和在线考试可被整合进入同一份测评问卷中。无论是在线评教还是在线考试,它们都可被整合进入同一份测评问卷中。其中,整合的线索可以是课程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课程讲述完成后,可要求学生课后在问卷中的第一部分对教师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在问卷中的第二部分对学生在该堂课程中所学到的内容进行考核。这种以问卷形式的整合,同时囊括两种不同的数据获取方式——测量和试卷。同时,这种方式也保证了学生在问卷评价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状态的同时,更好地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状态。
  第二,将在线评教和在线考试整合进入同一体系内。当将在线评教和在线考试中整合进入同一份测评报告之后,将依托大数据,采用“多屏一云”的特点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后,能够以最简便的方式进行问卷测试和填答。其中,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平板笔记本都可以直接快速地切入到在线评教和在线考试整合好的测评问卷中。这种整合的方式体现了大数据所具备便捷性。不同于传统在线评教强制性的填答,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融合后的测试能够保证访问者将在任何时间、地点自愿地完成教师测评和考试。
  第三,借助大數据的计算和整合能力,将能为在线评教和在线考试提供强有力的反馈机制。这种反馈一方面体现在大数据平台背后的强大的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所采用并执行的云处理机制绝非传统单机服务器所能比拟的。借助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使用者将在填写完成评教和考试的测试问卷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这种反馈信息包括在云平台对学生评学量表的得分反馈结果,也包括针对学生知识测试的判断反馈。
  通过以上思路将能将原本并不相关的两件事情整合在一起,这种基于大数据的整合方式保证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迅速地给予教师反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陈阳.抽样调查应用的科学性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30:249.
  [2]陈阳.市场调查应用特性反思[J].现代商贸工业,2015,23:81.
  [3]陈阳,张梅.大数据基础上抽样调查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理论界,2015,11:151-155.
  [4]陈阳,魏玉东.大数据影响下的政府社会经济调查动向探寻[J].辽宁经济,2015,01:76-77.
其他文献
摘 要: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近几年来正逐渐进入全国各高校的体育课程,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作者结合二十多年柔力球的教学实践,从理论教学、竞技教学、套路教学等方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找出了这一运动项目在高校学生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使其更好地在高校中开展下去,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高校太极柔力球 理论教学
摘 要: 自“十一五”以来,我市开展了以“五项行动”为抓手的成人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完善了“区县有培训学院、乡镇有社教中心、村组有居民学习点”的社会教育组织网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培训学院的宝应中等专业学校责无旁贷,作者从该校实际出发,结合“五项行动”具体要求,提出职业学校在“五项行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意在为进一步推动成人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五项行动”工作,提升社区
摘要:近年来,数学核心素养跃升为数学教育界的新热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提出了要加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也昭示了数学核心素养将给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带来新机遇,实践数学的育人价值,成为借以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映射出整个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下面以苏教版普通高中教材数学选修2-1中“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为例,阐明如何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关键词:数学;核心;
2014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给孩子适宜的爱”,适宜的爱是理性地把握爱的温度和尺度,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是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如今孩子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适当的吗?这不仅是值得孩子父母反思的问题,而且引起很多幼教工作者的关注。过多保护就是一种不适宜的爱,但是,一些家长和教师很少思考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在处处限制的环境中,孩子将失去什么。有人感叹:“成人过度的关注和保护已经让他们变得越来越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在数学的课堂中是十分的被动的。教师们往往会教育学生们只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可以了,很多的学生也是抱着这个态度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它的理论知识基本都是通过实际的换算得来的,对于思维的能力要求得很高,在创新的方面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传统的课堂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了,在新的时代,对于数学的学习需要及时的更新,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教学
摘 要: 高中生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是在学校中历史课。但是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历史的兴趣。造成现状的直接原因是历史课缺乏趣味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趣味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  一、现阶段历史课堂分析  高中历史课堂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体现对学生差异性的兼顾,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到教学考核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创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高中语文;差异性;应对措施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有的表现在学习基础方面,也有的表现在学习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要想从整体上提高语
摘要: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需要有和谐的教室气氛以及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在当下的中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难以形成,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下中学“被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平淡”的教室气氛难以为构建和谐课堂助力。本文就以北京S中学为例,浅谈我对这两大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被动的”;“平淡的”;教学  一、 “被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在課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绝对的关键人物  不管是过去还
摘 要: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前活动设计常被忽视,而读前活动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作者以关联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优化读前活动设计,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为后续阅读活动的顺利展开做好准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高中英语阅读 读前活动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阅读在英语考试中的比重日益加大,加上新教育思想的引入——强调语言的输入和习得,使得阅读地位更为凸显
摘 要: 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将新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从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维能力。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关键词: 数学教学活动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  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感知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