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调动各种感官和能动性,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亟待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常会从古诗中萃取生活中的感悟,引入古诗的意境当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获得深刻的文本理解。那么,到底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呢?笔者现根据自己对《独坐敬亭山》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整体解读,理解精髓
在小学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都是流传多年的经典之作,比如像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的经典作品中具有迥异风格的一首古诗,诗中不单单是描写了独特的世间风景,更重要的是借用风景抒发李白郁闷心中的情怀。这首诗从欣赏山水的角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独特魅力。为此,在教学之初,我就先让学生通读整首诗歌,感受一下诗歌中所蕴藏的情绪,并从多个层面介绍作者李白的情况。这首诗歌创作于诗人离开长安之后,正是遭遇人生困境的时候。李白这个人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基调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慷慨豪迈的阶段,著名的代表诗作有脍炙人口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第二个阶段是追求人生胜景,人生充满斗志的阶段,代表作有著名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第三个阶段是人生得意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诗歌更是汪洋恣肆,想象大胆,表现出李白奇诡的想象能力,代表诗作有著名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第四个阶段就是离开长安,在多年漂泊之后遭遇人生困境,生发出了萧瑟的人生执意,就是独坐敬亭山的境界。在诗中选取的风景,正是李白内心的写照,写出了他多年来尝遍辛酸,内心深处那无可排遣的苦痛。对于李白来说,当痛苦堆积无一处排泄的时候,留驻在笔端的文字就成了一个出口。
通过对文本的整个梳理,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李白,并从李白的诗歌中感受独特的韵味,并咀嚼其中蕴藏的情感意涵。对于古诗教学来说,这是必须要走的第一步,为下一步深入解析文本,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紧扣诗眼,感知诗韵
在古诗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一味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这样的教学严重损害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是非常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教师要从古诗的诗眼开始入手,带领学生感知古诗蕴藏的深刻意涵。
为此,笔者先让学生从整首诗歌中寻找能够表达诗歌主旨的词语。诗歌是李白表达情感的载体,在詩歌中寄予了他的情感,那么,到底哪个字眼才是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呢?根据这些脉络,学生找到了诗歌中的一个字眼“独”。在整首诗歌中都表达了诗人的孤独。
以上教学环节,学生不但能够从中感受到古诗的精髓,而且对古诗的整体也有一个直观的理解,为下一步激发情感共鸣,深入理解诗歌意涵做好了准备。
三、素描画面,引发共鸣
在古诗教学中,学生要深入理解文本,就可以借助画面来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对词语的感知,激活学生对古诗的情感共鸣。为此,笔者带领学生展开文本素描:想一想,李白为了表达内心的孤独,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你能否画出来?或者用文字表述出来?学生从文本中捕捉意象,找到了鲜明的独特意象:与诗人相对无言的敬亭山。
在这个令人黯然的时刻,一切都安静无比,只剩下敬亭山,此时此刻,哪怕一切都远去,唯有此山还不离不弃,就静静地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李白和自己孤独相守的一幅画面。学生想象到,在一座山下,诗人静静地坐着,凝望着眼前的山,而这山也似乎有了灵性,仿佛老朋友那样凝视着他。这样的一种境界,正表达出李白对自我的坚守和内心的纯净。
以上环节,学生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素描,深入理解了文本中浸润着的情思,从而对李白这个大诗人的情感表达形式也有了深刻的感知。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古诗的精髓,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完成的,而是要将文本的整体感悟和文本的诗眼捕捉以及文本的画面素描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对意涵的深刻理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较为繁重的任务,作为教师而言,要从理解和感悟入手,让学生读懂诗人,读懂诗歌,最终走进诗歌,走进文字之美,这样才能达成对文本的深刻把握。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21300)
一、整体解读,理解精髓
在小学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都是流传多年的经典之作,比如像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的经典作品中具有迥异风格的一首古诗,诗中不单单是描写了独特的世间风景,更重要的是借用风景抒发李白郁闷心中的情怀。这首诗从欣赏山水的角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独特魅力。为此,在教学之初,我就先让学生通读整首诗歌,感受一下诗歌中所蕴藏的情绪,并从多个层面介绍作者李白的情况。这首诗歌创作于诗人离开长安之后,正是遭遇人生困境的时候。李白这个人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基调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慷慨豪迈的阶段,著名的代表诗作有脍炙人口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第二个阶段是追求人生胜景,人生充满斗志的阶段,代表作有著名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第三个阶段是人生得意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诗歌更是汪洋恣肆,想象大胆,表现出李白奇诡的想象能力,代表诗作有著名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第四个阶段就是离开长安,在多年漂泊之后遭遇人生困境,生发出了萧瑟的人生执意,就是独坐敬亭山的境界。在诗中选取的风景,正是李白内心的写照,写出了他多年来尝遍辛酸,内心深处那无可排遣的苦痛。对于李白来说,当痛苦堆积无一处排泄的时候,留驻在笔端的文字就成了一个出口。
通过对文本的整个梳理,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李白,并从李白的诗歌中感受独特的韵味,并咀嚼其中蕴藏的情感意涵。对于古诗教学来说,这是必须要走的第一步,为下一步深入解析文本,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紧扣诗眼,感知诗韵
在古诗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一味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这样的教学严重损害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是非常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教师要从古诗的诗眼开始入手,带领学生感知古诗蕴藏的深刻意涵。
为此,笔者先让学生从整首诗歌中寻找能够表达诗歌主旨的词语。诗歌是李白表达情感的载体,在詩歌中寄予了他的情感,那么,到底哪个字眼才是他想要表达的情感呢?根据这些脉络,学生找到了诗歌中的一个字眼“独”。在整首诗歌中都表达了诗人的孤独。
以上教学环节,学生不但能够从中感受到古诗的精髓,而且对古诗的整体也有一个直观的理解,为下一步激发情感共鸣,深入理解诗歌意涵做好了准备。
三、素描画面,引发共鸣
在古诗教学中,学生要深入理解文本,就可以借助画面来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对词语的感知,激活学生对古诗的情感共鸣。为此,笔者带领学生展开文本素描:想一想,李白为了表达内心的孤独,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你能否画出来?或者用文字表述出来?学生从文本中捕捉意象,找到了鲜明的独特意象:与诗人相对无言的敬亭山。
在这个令人黯然的时刻,一切都安静无比,只剩下敬亭山,此时此刻,哪怕一切都远去,唯有此山还不离不弃,就静静地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李白和自己孤独相守的一幅画面。学生想象到,在一座山下,诗人静静地坐着,凝望着眼前的山,而这山也似乎有了灵性,仿佛老朋友那样凝视着他。这样的一种境界,正表达出李白对自我的坚守和内心的纯净。
以上环节,学生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素描,深入理解了文本中浸润着的情思,从而对李白这个大诗人的情感表达形式也有了深刻的感知。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古诗的精髓,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完成的,而是要将文本的整体感悟和文本的诗眼捕捉以及文本的画面素描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对意涵的深刻理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较为繁重的任务,作为教师而言,要从理解和感悟入手,让学生读懂诗人,读懂诗歌,最终走进诗歌,走进文字之美,这样才能达成对文本的深刻把握。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