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培养思维 突出主体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alli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内容领域。增加这一领域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用途,探索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存在,沟通了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构成一个整体;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成为必需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这一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的兴趣
  
  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编制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让问题寓于其中,可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学新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索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它不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人的最大兴趣时,只要在学生的语言、概念、事实之间引起不和谐,就会诱发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探索行为。由于认知的失调,学生会通过搜集信息和探索行为来降低不和谐,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其核心就是要求教师创设出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疑聚在一起,以达到探索活动的最佳状态。
  2.营造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力、意愿和选择。放下架子,讲民主,不盛气凌人,耐心诱导,不挖苦讽刺学生,用平等协调的语气与学生沟通交流。在课堂上,不仅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还应营造一种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培养学生“人人善问”的习惯。小学生的创新属于个体化的创新,他们的发现、感悟、理解、结论等相对社会和他人可能多数并不算新颖,但对其个人却有特定的人生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特别是对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培养开放思维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中,教师应适时扮演学生的“同事、参谋、建议者和欣赏者”。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指出某些现象供学生观察和思考;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1.联想实践,培养能力。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问题。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也会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当尊重与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并引导他们互相交流解决的方法。课堂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在数学活动教学中,激励学生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激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通过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活动,使每个学生能亲身实践,以帮助他们积累一些直接的经验,使他们能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2.激发学生“人人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有“人人成功”的机会。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是发展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究与合作的乐趣。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课堂上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更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谁能(一般是尖子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多写的(也可自编自写)老师就奖励一个“苹果”给他。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过程充满着操作、尝试、研究和争论,是一个富有动力的活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进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要尽量为不同学生提供展现他们创造的舞台。同时,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也是展示教师创造的舞台,为教师施展自己的才能、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其他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为我们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笔者通过对小学美术乡土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实践和研究,对家乡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区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创造了一种既生动、活泼而又科学扎实的教学氛围,收到良好的效果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它是学生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将为学生成就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感受、体验,培养宽容他人的习惯    懂得宽容,学会交流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  1.让学生感受宽容  宽容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慈祥和宽容。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迫切需要理解、宽容和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引领访谈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上一堂——《品德与社会》课,你们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吗?  2.不但同学们喜欢,有位老朋友也很喜欢呢!看——它是谁?(出示黑猫警长。)  3.听到你们响亮的声音,看到你们灿烂的笑容,老师心里可高兴啦!可是你们看黑猫警长,今天一点也不高兴!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播放录像。)  黑猫警长公布数据:一项最新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着重练习写成篇作文,但由于有的学生在中年级没有打好写片断练习的基础,因此产生了对作文的害怕情绪,以致作文变成了学生的负担。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从五方面入手,构建新的作文课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都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优化了作文训练内容,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因而取得了较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一
珠饰在非洲传统手工艺里面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南非是珠饰工艺最发达的国家。在南非,珠饰早已融入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饰品、服装、家具……到处都可以找列串珠的影子。在某些部落,人们不怎么穿衣服,但一定会戴上一串漂亮的珠饰。在南非人心目中,珠饰被认为是衬托身体最美的符号。  南非最早的串珠材料都来自天然,比如植物利呼、坚果、贝壳、动物骨头、牙齿等。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南非串珠是由鸵鸟蛋壳制作的。后来石头、金属
一、问题的提出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美术课同样应该是经过预设的。然而,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有人认为,动态生成观对美术课教学的要求就是抛弃预设——灌输的模式,使教学完全依据学生的认知与德行,不苛求目标的达成。所以,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正确处理好美术课的预设与生成就成为摆在广大一线美术教师面前的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二、何为“预设”与“生成”    “预设
缪斯女神是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与科学的九位古老文艺女神的总称。通常人们把缪斯看成是灵感与艺术的象征。挪威音乐学教授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在《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一书中提出:缪斯天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种潜在的艺术灵性和能力。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综合化、一体化的感受;二是即兴创作。具有缪斯本性的人往往会利用多种感官、多种艺术手段,以整体的方式去感受、行动、思考和生存,而且具有即兴创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策略能有效地运用于口语交际教学。    一、把握课型特点,厚积薄发,带入课改新潮流    新课型的口语课是一门融知识、技能、情意于一体的综合课型,它是在特定情境下触发的、在交流互动中提高的、规范语言表达的新型课,必须注重内容与形式、课内与课外的辩证统一,着眼整体,加强各个知识点、技能点、情意点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发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呢?笔者以为有两大关键:    一、加强合作交流,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    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精神是提高
Aims and demands:  1. Master the sentences:“What are you doing? I’m...” Make sure students can use them in suitable situations.  2. Master the four-skilled phrases: drawing pictures, doing the d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