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课堂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提高效率,不仅是对教师工作性质的要求,而且也是时代发展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效率本身就蕴含着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恰当地把握其关系,彰显教师的智慧与才能。
关键词:教学革命;改革与创新;教学反馈
中国分类号:G642
从事教学工作十多年,其间,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曾历经数次,但是论其深度和广度,远远没有这次彻底,真可谓是教学领域的一次革命。
效是效率之意,意思是说同样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高效条件下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效果,而把这种要求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势必带来一系列挑战。传统的课堂下,老师是以"讲师"的身份出现的,从上课到下课,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往往是目瞪口呆,找不到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失去主动性,只有被动地接受再接受,教学毫无生机,课堂是一潭死水。老师累,学生更累,耗费的时间精力大,但收获往往甚微。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对课堂提出新要求,而这一切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教师的角色。
我曾经在一所知名的中学参加教学观摩,深受震憾,大有脱胎换骨之感,找不到传统教学的影子,我的心灵也受到一次血与火的洗礼。追求高效,核心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不迈出这一决定性的一步,一切效率无从谈起,更不必说高效了。既然说高效率要求的是同样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中包含着量与质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的量大,未必质就高,同理,取得高质,也未必投入的量就最大。究竟怎么样才算是恰如其分的,这恐怕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也不可能去用一个固定的公式去衡量。但这并不等于就没有标准,这把尺子就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之前应当先问问自己,我这节课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怎样做才是耗费的成本少而收益最大化。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的放矢,不走弯路。
要追求高效,转变角色,必须深入研究学情,做到知己知彼。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又是时时刻刻在变化发展着的。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爱好与兴趣,不同的智商、情商以及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无疑向教师提出严峻的挑战,以致在课前我们要反复地问自己:我真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吗?我的教学设计怎样做才是有效而高效的?我的教学能适合每个人的品味吗?我怎样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怎样把他们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这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心、精心。上述这些仅仅是"知彼",那么,怎样才能"知已"呢?当然,途径并非唯一的,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学生的反馈。教学中转变角色不能仅仅局限于形式上,更应当注重实效。注重理想化,追求理想化,本身无可厚非,为了追求高效,有些奇思妙想,创造教育新境界,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没有创新的思维哪能有新的成果诞生呢?但是一切创新都是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事关祖国的未来、人才的培养,只有实际效果才是检验教学成败得失的唯一标准。没有学生的反馈,等于失去明确的方向,只有既"知彼"又"知已",才能取得预料中的高效。
转变"讲师"角色,走向高效课堂,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高效课堂价值实现与否,是师生双向作用的结果,离开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无高效可言。因此,要改变过去垂直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型的主体关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构建和谐课堂,在和谐的气氛中求知、探究。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无非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显然是一种垂直型的师生关系,仿佛真理是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体现不出平等主体之间和谐的关系。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发生着新的变化。教师的知识观受到直接的冲击,往日的知识结构势必面临新的挑战,甚至是更新。一般说来,成年人的思想成熟些,因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具有定式的特征。人在成长过程中,其思想总是深深地打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烙印,特别是在其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而学生所生活的时代决定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征,这种直接的影响显然有别于教师早年生活的时代。因此,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审视自己和学生,努力寻找师生和谐课堂的结合点,在探究中学,在学中探究。其实,我们从对新课标的解读中不难看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特征,决定教学具有生成性这样的结果。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很可能只是一时之师,而不可能是永世之师,更不是终身之师,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倘若真的能够达到这一程度的话,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
构建高效课堂,现实"讲师"角色的转变,更要注意把握"讲"的各个环节,提高认识水平。一言堂式的泛讲,抓不住重点,教师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讲,铺天盖地把学生们讲晕了,倒头来反而不知所云。这种讲无异于没讲,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能力了。一节高效课堂,教师讲多少,怎样讲,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讲什么,都应当恰当地把握"度"。当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要求,但这一切与教师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如何把握,彰显教师的智慧与才能。整个教学环节均在教师的掌握之中,要高效,有的内容需要精讲,做到精当得体;有的内容干脆就不讲,做到守口如瓶;有的内容只需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失英雄本色;有的内容需要画龙点睛,关键处一字千金,字字掷地有声。为什么同样是讲,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关键就是实现了"讲师"角色的转变。
转变角色,迈向高效,在日常的教学生涯中更应当有崇高的追求。首先,我们必须反对"教师就是教书匠"的错误倾向。关于教师是什么这个话题,古往今来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这是基于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教师不是教书匠,也不可永远只是教书匠。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只是对教师职业的最低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更应当注重自身的发展,追求崇高的人生价值。或许我今天是个教书匠,但是我有自己的追求,因为我深深地明白,时代的发展决定我不可能只做一个教书匠,也不允许我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当你想安于现状的时候,很可能第一个被淘汰的就是你。我今天是一名讲师,明天一定要成为教授,后天一定要成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只有这样,人生才有价值,生活才有意义。当然,这是一个不断奋斗和前进的过程,要达到光辉的顶点,需要信心与决心,更需要不断地追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认为教师首先是个勇敢的开拓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追求高效。教育教学不是周而复始地按照一个模式进行着,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着老师不断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我只有先当好开拓者,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导师、引路人。
关键词:教学革命;改革与创新;教学反馈
中国分类号:G642
从事教学工作十多年,其间,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曾历经数次,但是论其深度和广度,远远没有这次彻底,真可谓是教学领域的一次革命。
效是效率之意,意思是说同样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高效条件下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效果,而把这种要求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势必带来一系列挑战。传统的课堂下,老师是以"讲师"的身份出现的,从上课到下课,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往往是目瞪口呆,找不到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失去主动性,只有被动地接受再接受,教学毫无生机,课堂是一潭死水。老师累,学生更累,耗费的时间精力大,但收获往往甚微。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对课堂提出新要求,而这一切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教师的角色。
我曾经在一所知名的中学参加教学观摩,深受震憾,大有脱胎换骨之感,找不到传统教学的影子,我的心灵也受到一次血与火的洗礼。追求高效,核心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不迈出这一决定性的一步,一切效率无从谈起,更不必说高效了。既然说高效率要求的是同样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中包含着量与质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的量大,未必质就高,同理,取得高质,也未必投入的量就最大。究竟怎么样才算是恰如其分的,这恐怕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也不可能去用一个固定的公式去衡量。但这并不等于就没有标准,这把尺子就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之前应当先问问自己,我这节课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怎样做才是耗费的成本少而收益最大化。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的放矢,不走弯路。
要追求高效,转变角色,必须深入研究学情,做到知己知彼。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又是时时刻刻在变化发展着的。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爱好与兴趣,不同的智商、情商以及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无疑向教师提出严峻的挑战,以致在课前我们要反复地问自己:我真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吗?我的教学设计怎样做才是有效而高效的?我的教学能适合每个人的品味吗?我怎样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怎样把他们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这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心、精心。上述这些仅仅是"知彼",那么,怎样才能"知已"呢?当然,途径并非唯一的,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学生的反馈。教学中转变角色不能仅仅局限于形式上,更应当注重实效。注重理想化,追求理想化,本身无可厚非,为了追求高效,有些奇思妙想,创造教育新境界,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没有创新的思维哪能有新的成果诞生呢?但是一切创新都是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事关祖国的未来、人才的培养,只有实际效果才是检验教学成败得失的唯一标准。没有学生的反馈,等于失去明确的方向,只有既"知彼"又"知已",才能取得预料中的高效。
转变"讲师"角色,走向高效课堂,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高效课堂价值实现与否,是师生双向作用的结果,离开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无高效可言。因此,要改变过去垂直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型的主体关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构建和谐课堂,在和谐的气氛中求知、探究。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无非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显然是一种垂直型的师生关系,仿佛真理是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体现不出平等主体之间和谐的关系。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发生着新的变化。教师的知识观受到直接的冲击,往日的知识结构势必面临新的挑战,甚至是更新。一般说来,成年人的思想成熟些,因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具有定式的特征。人在成长过程中,其思想总是深深地打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烙印,特别是在其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而学生所生活的时代决定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征,这种直接的影响显然有别于教师早年生活的时代。因此,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审视自己和学生,努力寻找师生和谐课堂的结合点,在探究中学,在学中探究。其实,我们从对新课标的解读中不难看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特征,决定教学具有生成性这样的结果。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很可能只是一时之师,而不可能是永世之师,更不是终身之师,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倘若真的能够达到这一程度的话,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
构建高效课堂,现实"讲师"角色的转变,更要注意把握"讲"的各个环节,提高认识水平。一言堂式的泛讲,抓不住重点,教师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讲,铺天盖地把学生们讲晕了,倒头来反而不知所云。这种讲无异于没讲,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能力了。一节高效课堂,教师讲多少,怎样讲,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讲什么,都应当恰当地把握"度"。当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会有不同的要求,但这一切与教师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如何把握,彰显教师的智慧与才能。整个教学环节均在教师的掌握之中,要高效,有的内容需要精讲,做到精当得体;有的内容干脆就不讲,做到守口如瓶;有的内容只需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失英雄本色;有的内容需要画龙点睛,关键处一字千金,字字掷地有声。为什么同样是讲,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关键就是实现了"讲师"角色的转变。
转变角色,迈向高效,在日常的教学生涯中更应当有崇高的追求。首先,我们必须反对"教师就是教书匠"的错误倾向。关于教师是什么这个话题,古往今来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这是基于人们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教师不是教书匠,也不可永远只是教书匠。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这只是对教师职业的最低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更应当注重自身的发展,追求崇高的人生价值。或许我今天是个教书匠,但是我有自己的追求,因为我深深地明白,时代的发展决定我不可能只做一个教书匠,也不允许我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当你想安于现状的时候,很可能第一个被淘汰的就是你。我今天是一名讲师,明天一定要成为教授,后天一定要成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只有这样,人生才有价值,生活才有意义。当然,这是一个不断奋斗和前进的过程,要达到光辉的顶点,需要信心与决心,更需要不断地追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认为教师首先是个勇敢的开拓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追求高效。教育教学不是周而复始地按照一个模式进行着,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着老师不断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我只有先当好开拓者,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导师、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