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王克亮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徐业毅教学艺术和成长经历研究”已经结题通过,笔者作为课题组第一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获益匪浅、收获甚多。在研究成果、结题材料上报省教科院终审之际,课题组有幸再次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徐业毅到东海高级中学上课。
日前,徐业毅老师为文科强化班高三(7)班上了一堂语文课,这次他讲的课题是《从〈项链〉到〈珠宝〉》。徐老师用比较的方法将莫泊桑的两篇小说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同时阅读分析。徐老师方法灵活、别具一格,研读深入、见解独到;学生触类旁通、豁然顿悟,非常认同、由衷佩服,笑声和掌声时常响起。笔者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语文之“讲”的境界——徐业毅教学艺术研究》,听过这堂课不仅再次领略其语文之“讲”的境界,而且新又领悟徐老师语文之“讲”的方法。此“讲”的方法可概括为四点:单刀直入“讲”语言,旁征博引“讲”构思,远行回归“讲”背景,水到渠成“讲”主题。 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情状是矮化学生、浅化教材,提问使学生矮化,活动使教材浅化。徐老师这一课对此有所颠覆,他的语文课堂教学可谓高看学生、深化教材,讲述而提高学生,思辨而深化教材。徐老师在和我们座谈时特别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性是什么?其特殊性质是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应以语言唤起想象与联想,用语言引发思考和思辨;其他介质形象都是语文课堂教学次要的辅助的方法,惟有语言载体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主要的必须的方式。
我们课题组对此始终有深切认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般状况下不适宜“讲”,这个“讲”特指独立脱本的分析串讲。但这个命题同时也就蕴含着另一个判断。一般状况下不适宜“讲”,特殊状况怎么样?答案是肯定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特殊状况下完全可以“讲”,“讲”有时恰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另一种较高境界。“讲”能营造别样的教学氛围,呈现另类的语文情境。教师准确流畅、过程连续的“讲”,可使学生在短暂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形成一种相对稳定持久、集中专注的学习心理。
倾听不能丧失,对话也不可绝对;我们需要给予学生对话的自由,也应维护学生倾听的权利。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有问题情境,也有讲述情境;启发可用提问实现,启发也能以讲述完成。启发有外在形体的启发,课堂上热热闹闹、问问答答,学生站起来又坐下,看似已启,其实可能未发。启发也有内在心灵的启发,教室里特别安静,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表面近乎沉静,心灵或许已有一种真正的启发。
常见的语文公开课是满堂提问,问题一个接一个。教师信口便是一个,马上就叫学生回答。回答完毕,教师将学生的话又重复一遍,他是说什么什么,且加上一句永不变更的评语,说得好。这些问题大多不是课前认真设计,胸有成竹的;而是讲课不畅临时派生出来,缓解窘迫搪塞破绽的。于是一篇语言流畅、结构谨严、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美文,被提问成了一堆枝零叶碎、缺情少意的话语垃圾。
我们也有质疑与己见:不是所有的课文篇目都适合“讲”,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讲”。有些课文大部分教师都会“讲”,有些课文只有个别教师才能“讲”;有的教师善“讲”某一体裁的文本,有的却能“讲”不同文体的篇章。不同教材教师,不同选择考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别对象,个别对待。
能像徐老师这样“讲”语文,也是很难的、不容易的。徐老师的语文之“讲”,能把短文讲成长文,长文讲成短文;会将简单说得复杂,复杂说得简单。徐老师的语文之“讲”,是在化平淡为神奇,变无趣为有趣;道出没意思中有意思,点破深刻里面却如此。徐老师的语文之“讲”,有悬念有包袱,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有条理有中心,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徐老师的语文之“讲”,语言丰富生动,准确流畅;思想深刻独特,与众不同。徐老师的语文之“讲”,内容烂熟于心,游刃有余;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徐老师的语文之“讲”,有生活体验、实践经历,有文化积累、文学素养;有多少体验经历与积累素养,就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串讲。
中学语文教师要练就的真功夫,正是能独立脱本地串讲分析文本。倘若我们真能有思想有创见、脱本独立地分析串讲好一篇课文,就可写出一篇有关教材分析的地道论文。如果我们每过一段时间,真能独立脱本地串讲分析一篇课文,也定然倍受学生欢迎,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对其语文潜能具有开发意义。
语文课改的本质应是,教师要能“讲”而不“讲”,而不是不能“讲”而不“讲”。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能“讲”而不“讲”,其提问就精准而流畅,就深刻而高效;不能“讲”而不“讲”,效果则可能正好相反。
有关徐业毅老师的省级规划课题研究业已完成,但徐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对于课题组的成员,现在已经、将来也会产生切实而久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222300)
日前,徐业毅老师为文科强化班高三(7)班上了一堂语文课,这次他讲的课题是《从〈项链〉到〈珠宝〉》。徐老师用比较的方法将莫泊桑的两篇小说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同时阅读分析。徐老师方法灵活、别具一格,研读深入、见解独到;学生触类旁通、豁然顿悟,非常认同、由衷佩服,笑声和掌声时常响起。笔者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语文之“讲”的境界——徐业毅教学艺术研究》,听过这堂课不仅再次领略其语文之“讲”的境界,而且新又领悟徐老师语文之“讲”的方法。此“讲”的方法可概括为四点:单刀直入“讲”语言,旁征博引“讲”构思,远行回归“讲”背景,水到渠成“讲”主题。 现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情状是矮化学生、浅化教材,提问使学生矮化,活动使教材浅化。徐老师这一课对此有所颠覆,他的语文课堂教学可谓高看学生、深化教材,讲述而提高学生,思辨而深化教材。徐老师在和我们座谈时特别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性是什么?其特殊性质是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应以语言唤起想象与联想,用语言引发思考和思辨;其他介质形象都是语文课堂教学次要的辅助的方法,惟有语言载体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主要的必须的方式。
我们课题组对此始终有深切认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般状况下不适宜“讲”,这个“讲”特指独立脱本的分析串讲。但这个命题同时也就蕴含着另一个判断。一般状况下不适宜“讲”,特殊状况怎么样?答案是肯定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特殊状况下完全可以“讲”,“讲”有时恰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另一种较高境界。“讲”能营造别样的教学氛围,呈现另类的语文情境。教师准确流畅、过程连续的“讲”,可使学生在短暂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形成一种相对稳定持久、集中专注的学习心理。
倾听不能丧失,对话也不可绝对;我们需要给予学生对话的自由,也应维护学生倾听的权利。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有问题情境,也有讲述情境;启发可用提问实现,启发也能以讲述完成。启发有外在形体的启发,课堂上热热闹闹、问问答答,学生站起来又坐下,看似已启,其实可能未发。启发也有内在心灵的启发,教室里特别安静,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表面近乎沉静,心灵或许已有一种真正的启发。
常见的语文公开课是满堂提问,问题一个接一个。教师信口便是一个,马上就叫学生回答。回答完毕,教师将学生的话又重复一遍,他是说什么什么,且加上一句永不变更的评语,说得好。这些问题大多不是课前认真设计,胸有成竹的;而是讲课不畅临时派生出来,缓解窘迫搪塞破绽的。于是一篇语言流畅、结构谨严、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美文,被提问成了一堆枝零叶碎、缺情少意的话语垃圾。
我们也有质疑与己见:不是所有的课文篇目都适合“讲”,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讲”。有些课文大部分教师都会“讲”,有些课文只有个别教师才能“讲”;有的教师善“讲”某一体裁的文本,有的却能“讲”不同文体的篇章。不同教材教师,不同选择考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别对象,个别对待。
能像徐老师这样“讲”语文,也是很难的、不容易的。徐老师的语文之“讲”,能把短文讲成长文,长文讲成短文;会将简单说得复杂,复杂说得简单。徐老师的语文之“讲”,是在化平淡为神奇,变无趣为有趣;道出没意思中有意思,点破深刻里面却如此。徐老师的语文之“讲”,有悬念有包袱,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有条理有中心,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徐老师的语文之“讲”,语言丰富生动,准确流畅;思想深刻独特,与众不同。徐老师的语文之“讲”,内容烂熟于心,游刃有余;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徐老师的语文之“讲”,有生活体验、实践经历,有文化积累、文学素养;有多少体验经历与积累素养,就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串讲。
中学语文教师要练就的真功夫,正是能独立脱本地串讲分析文本。倘若我们真能有思想有创见、脱本独立地分析串讲好一篇课文,就可写出一篇有关教材分析的地道论文。如果我们每过一段时间,真能独立脱本地串讲分析一篇课文,也定然倍受学生欢迎,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对其语文潜能具有开发意义。
语文课改的本质应是,教师要能“讲”而不“讲”,而不是不能“讲”而不“讲”。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能“讲”而不“讲”,其提问就精准而流畅,就深刻而高效;不能“讲”而不“讲”,效果则可能正好相反。
有关徐业毅老师的省级规划课题研究业已完成,但徐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对于课题组的成员,现在已经、将来也会产生切实而久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2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