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产教融合是提高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产教融合过程管理,可持续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依据职业标准制订课程内容(教学计划P),到教学与生产一体化(教学实施D),再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考核(教学检查C),最后总结固化经验、提出产教融合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进入下一次循环(提升水平A),以此构建一个动态、循环的提高产教融合质量的过程管理方法,促进产教融合呈阶梯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规范化管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
关键词 PDCA;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3-0035-04
实施“产教融合”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其关键在于提高校企双方“产与教”的融合效果和“工与学”的配合效率。PDCA循环管理法[1]是一种科学的、已被其他行业广泛采纳运用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将其应用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过程管理,对于构建高效、高质量教学运行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提高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产与教”融合效果和“工与学”配合效率的迫切性
高职教育有其独特规律和发展机理,高等性是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2]。“产教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紧跟产业升级的步伐,随企业技术进步持续发展,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产教融合”宏观层面指产业和教育融合,微观层面指生产与教学融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融合[3]。“产教融合”以“产”为主,以“产”带“教”,在真实或高仿真生产和管理环境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素养的能力。“产教融合”中的“教”是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是“产”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现实中的产教融合存在效果差和低效率等问题。
第一,政策不配套,无法实现校企联动。目前,校企合作政策更多是教育系统单方面推动,而没有达成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等部门多方联动,很难协调校企双方之间的关系。由于缺乏行业组织的引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变为学校的个体行为。部分地区虽已开始有行业、商会等组织介入,但功利性比较明显,缺少社会责任意识。
第二,校企合作存在“一头热”状况。由于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可以快捷招聘廉价员工,自然不愿耗时费力去尝试校企合作。从实际合作效果看,很多企业“冠名班”学生屡屡爽约,极大地挫伤了合作企业的积极性。而有些学校也只满足于“握个手、签个字、挂个牌、合个影”,无法获得企业认可,难以持续深入合作。
第三,学校行政化管理体制和企业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存在矛盾,导致学校与企业、行业对接困难。职业院校的运转围绕行政主管部门转,首要工作是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讲究级别设置对等,看重行政头衔;重视与大型企业合作,忽视与中小企业互动。缺乏对校企互助合作关系的正确认识,导致校企合作效率低下。
第四,一些企业把实习生当普通劳动力,仅完成生产任务,未完成教学计划。实习生很少受到专业核心技术的培训;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在校教师相比,在传授技艺方法上差距较大;教师下企业对接不畅,流于形式,难以提高实践能力。小范围的、局部的利益制约,以及实操中的校企“两张皮”,导致校企合作在更大范围内陷入恶性循环,降低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了工学结合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PDCA”循环管理法简介
“PDCA”循环管理法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反映了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PDCA循环(Plan-Do-Check-Action)适用于过程管理,而一切事物皆为过程的结果[4],随着PDCA循环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应用,逐渐扩展到其他管理工作领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服务绩效改进、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生产工艺安全等方面,亦应适用于产教融合质量控制过程管理。
PDCA循环由四个环节(图1)八个步骤(表1)组成。P:计划、目标以及流程的制定要摸清5W1H[5],即做什么(What),为什么做(Why),由谁(Who)在什么时间(When)与地点(Where)去做,以及如何做(How)等问题。D:完成计划规定的内容,需进行试验、人员培训等。执行时,要把控好具体细节,严格工艺纪律,按计划执行。C:不断收集数据,实时检查执行过程是否偏离计划,评估执行效果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A:根据过程数据和产品质量分析,总结固化经验,将经验纳入标准,将遗留和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次PDCA循环去解决。
表1 PDCA循环操作八步法[6]
步骤 阶段 内容
1 计划P 搜集资料、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并决定需解决的问题
2 采用鱼骨图、问题树、分析导致问题的所有原因
3 根据二八原则,主因占两成,专家会议区分主、次因
4 制定计划、拟定措施,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容易考量
5 执行D 计划方案的执行
6 检查C 检查执行过程是否偏离目标;结果和计划目标是否一致
7 处理A 总结经验,把措施固化、标准化、完善工艺制度
8 对策效果不佳或执行中有新问题,将之列入下一循环
三、运用“PDCA”提高产教融合教学质量
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产教融合管理过程,把产教融合过程产生的问题纳入“PDCA”流程中加以消化解决,形成一套合乎逻辑的产教融合工作程序,推动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与专业资格证“三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协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 (一)依据职业标准制订课程内容
在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现况下,制定产教融合计划。教学计划是生产计划与教学计划的柔性融合,是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的无缝衔接。制定这一计划,必须在市场调查、行业分析、专家座谈,教研论证的基础上,在熟悉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标准,全面了解高职学生情况下,由专职、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来制订,充分体现能力目标、学生主体、任务驱动、规范可行。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群,分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职业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研究课程分类的权重、确定每门课的课时及统筹安排教学计划进程,兼顾生产和教学的可行性、科学性和经济性,使生产和教学之间、学生和生产岗位之间衔接、贯通和匹配。
(二)教学与生产一体化
校企双方人员互聘,形成双导师制,实行“工学交替”的弹性教学制,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企业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师傅,对学生以示范、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共同完成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对于不同特质的学生因材施教,多数学生“引导”、少数优秀学生“放手”,个别接受较慢的学生重点“帮助”。工作任务是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载体,涵盖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操作规范。进行实操前,学生要明确本岗位的职责,掌握操作说明书和岗位作业指导书,掌握生产现场管理制度,对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适当调整,即时记录处理,使学生心中有训练标准,技能提升有目标,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
(三)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考核
双证书考核制度是评价“产与教”融合效果和“工与学”配合效率的最佳工具。校企双方实行毕业双证书考核制度,既要求学生取得毕业证,又要取得职业资格证。将职业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质考核相结合[7],强化育人目标。学生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用质量标准检验学生的生产成品,记录、汇总、分析数据资料,及时向学生发放产品评价信息报告,以指导下一步的学习与训练。第二部分,过程实时考核和阶段性理论考核。由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作完成,为了保证考核评价的完整性、科学性,除考核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个性化成长目标。虽然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统一的,但每一位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薄弱环节,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后期方案。
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成长的姿态难以适应职场。实践中,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及时反思,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自我管理素养。加强对学生差异化分析,逐渐养成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实现自我管理。
团队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能力是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创设情景和环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共创佳绩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总结固化经验,提出影响教学质量问题的对策
行动是PDCA循环的升华过程,没有行动就不可能有提高。将实际运行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判断是否达到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召开产教融合各方专家研讨会,分析执行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和未能实现预定目标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召开学生、教师、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的座谈会,总结教学经验,并将之制度化、标准化,纳入正常的工作程序,将新知识纳入教材;对失败或不足进行反思,避免再发生,对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新问题纳入下一轮循环。根据学生实践反馈数据,剖析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影响[8],全面掌握学生动态,及时进行调控。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践过程事故预防、控制、处理预案。
综上所述,PDCA这四个阶段构成了产教融合质量管理的一个闭环,见图2。依此推进,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产教融合质量。
四、“产教融合”质量控制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产教融合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企业生产任务完成等方面的质量控制,能够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需求相对接,使学生掌握行业标准,孕育现代企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达到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能够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能为经济社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实现多赢。
产教融合还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给企业一定的政策,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实训基地,使企业承担开展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规模以上企业成立专门机构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鼓励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共同培养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
学生学习与企业生产的关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追求质量合格率,而学生都是新手,易出次品,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就成为产教融合质量控制的难点。解决对策:一是先进行认知工艺,模拟操作、单件试制、正式操作;加强思想教育,按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二是推行师徒制,逐步过渡到独立操作。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衔接。课程内容相对稳定与生产计划灵活多变的现状,突显了授课与实际生产的不匹配,成为产教融合质量控制的重点。为此,应依据生产需求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形成紧密对接、特色鲜明、动态灵活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PDCA;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3-0035-04
实施“产教融合”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其关键在于提高校企双方“产与教”的融合效果和“工与学”的配合效率。PDCA循环管理法[1]是一种科学的、已被其他行业广泛采纳运用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将其应用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过程管理,对于构建高效、高质量教学运行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提高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产与教”融合效果和“工与学”配合效率的迫切性
高职教育有其独特规律和发展机理,高等性是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2]。“产教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紧跟产业升级的步伐,随企业技术进步持续发展,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产教融合”宏观层面指产业和教育融合,微观层面指生产与教学融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融合[3]。“产教融合”以“产”为主,以“产”带“教”,在真实或高仿真生产和管理环境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素养的能力。“产教融合”中的“教”是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是“产”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现实中的产教融合存在效果差和低效率等问题。
第一,政策不配套,无法实现校企联动。目前,校企合作政策更多是教育系统单方面推动,而没有达成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等部门多方联动,很难协调校企双方之间的关系。由于缺乏行业组织的引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变为学校的个体行为。部分地区虽已开始有行业、商会等组织介入,但功利性比较明显,缺少社会责任意识。
第二,校企合作存在“一头热”状况。由于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可以快捷招聘廉价员工,自然不愿耗时费力去尝试校企合作。从实际合作效果看,很多企业“冠名班”学生屡屡爽约,极大地挫伤了合作企业的积极性。而有些学校也只满足于“握个手、签个字、挂个牌、合个影”,无法获得企业认可,难以持续深入合作。
第三,学校行政化管理体制和企业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存在矛盾,导致学校与企业、行业对接困难。职业院校的运转围绕行政主管部门转,首要工作是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讲究级别设置对等,看重行政头衔;重视与大型企业合作,忽视与中小企业互动。缺乏对校企互助合作关系的正确认识,导致校企合作效率低下。
第四,一些企业把实习生当普通劳动力,仅完成生产任务,未完成教学计划。实习生很少受到专业核心技术的培训;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在校教师相比,在传授技艺方法上差距较大;教师下企业对接不畅,流于形式,难以提高实践能力。小范围的、局部的利益制约,以及实操中的校企“两张皮”,导致校企合作在更大范围内陷入恶性循环,降低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了工学结合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PDCA”循环管理法简介
“PDCA”循环管理法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反映了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PDCA循环(Plan-Do-Check-Action)适用于过程管理,而一切事物皆为过程的结果[4],随着PDCA循环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应用,逐渐扩展到其他管理工作领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服务绩效改进、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生产工艺安全等方面,亦应适用于产教融合质量控制过程管理。
PDCA循环由四个环节(图1)八个步骤(表1)组成。P:计划、目标以及流程的制定要摸清5W1H[5],即做什么(What),为什么做(Why),由谁(Who)在什么时间(When)与地点(Where)去做,以及如何做(How)等问题。D:完成计划规定的内容,需进行试验、人员培训等。执行时,要把控好具体细节,严格工艺纪律,按计划执行。C:不断收集数据,实时检查执行过程是否偏离计划,评估执行效果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A:根据过程数据和产品质量分析,总结固化经验,将经验纳入标准,将遗留和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次PDCA循环去解决。
表1 PDCA循环操作八步法[6]
步骤 阶段 内容
1 计划P 搜集资料、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并决定需解决的问题
2 采用鱼骨图、问题树、分析导致问题的所有原因
3 根据二八原则,主因占两成,专家会议区分主、次因
4 制定计划、拟定措施,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容易考量
5 执行D 计划方案的执行
6 检查C 检查执行过程是否偏离目标;结果和计划目标是否一致
7 处理A 总结经验,把措施固化、标准化、完善工艺制度
8 对策效果不佳或执行中有新问题,将之列入下一循环
三、运用“PDCA”提高产教融合教学质量
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产教融合管理过程,把产教融合过程产生的问题纳入“PDCA”流程中加以消化解决,形成一套合乎逻辑的产教融合工作程序,推动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与专业资格证“三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协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 (一)依据职业标准制订课程内容
在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现况下,制定产教融合计划。教学计划是生产计划与教学计划的柔性融合,是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的无缝衔接。制定这一计划,必须在市场调查、行业分析、专家座谈,教研论证的基础上,在熟悉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标准,全面了解高职学生情况下,由专职、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来制订,充分体现能力目标、学生主体、任务驱动、规范可行。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群,分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职业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研究课程分类的权重、确定每门课的课时及统筹安排教学计划进程,兼顾生产和教学的可行性、科学性和经济性,使生产和教学之间、学生和生产岗位之间衔接、贯通和匹配。
(二)教学与生产一体化
校企双方人员互聘,形成双导师制,实行“工学交替”的弹性教学制,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企业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师傅,对学生以示范、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共同完成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对于不同特质的学生因材施教,多数学生“引导”、少数优秀学生“放手”,个别接受较慢的学生重点“帮助”。工作任务是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载体,涵盖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操作规范。进行实操前,学生要明确本岗位的职责,掌握操作说明书和岗位作业指导书,掌握生产现场管理制度,对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适当调整,即时记录处理,使学生心中有训练标准,技能提升有目标,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
(三)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考核
双证书考核制度是评价“产与教”融合效果和“工与学”配合效率的最佳工具。校企双方实行毕业双证书考核制度,既要求学生取得毕业证,又要取得职业资格证。将职业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质考核相结合[7],强化育人目标。学生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用质量标准检验学生的生产成品,记录、汇总、分析数据资料,及时向学生发放产品评价信息报告,以指导下一步的学习与训练。第二部分,过程实时考核和阶段性理论考核。由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作完成,为了保证考核评价的完整性、科学性,除考核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个性化成长目标。虽然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统一的,但每一位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薄弱环节,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后期方案。
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成长的姿态难以适应职场。实践中,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及时反思,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自我管理素养。加强对学生差异化分析,逐渐养成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实现自我管理。
团队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能力是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创设情景和环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共创佳绩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总结固化经验,提出影响教学质量问题的对策
行动是PDCA循环的升华过程,没有行动就不可能有提高。将实际运行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判断是否达到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召开产教融合各方专家研讨会,分析执行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和未能实现预定目标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召开学生、教师、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的座谈会,总结教学经验,并将之制度化、标准化,纳入正常的工作程序,将新知识纳入教材;对失败或不足进行反思,避免再发生,对尚未解决的问题和新问题纳入下一轮循环。根据学生实践反馈数据,剖析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影响[8],全面掌握学生动态,及时进行调控。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践过程事故预防、控制、处理预案。
综上所述,PDCA这四个阶段构成了产教融合质量管理的一个闭环,见图2。依此推进,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产教融合质量。
四、“产教融合”质量控制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产教融合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企业生产任务完成等方面的质量控制,能够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需求相对接,使学生掌握行业标准,孕育现代企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达到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能够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能为经济社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实现多赢。
产教融合还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给企业一定的政策,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实训基地,使企业承担开展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规模以上企业成立专门机构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鼓励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共同培养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
学生学习与企业生产的关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追求质量合格率,而学生都是新手,易出次品,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就成为产教融合质量控制的难点。解决对策:一是先进行认知工艺,模拟操作、单件试制、正式操作;加强思想教育,按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二是推行师徒制,逐步过渡到独立操作。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衔接。课程内容相对稳定与生产计划灵活多变的现状,突显了授课与实际生产的不匹配,成为产教融合质量控制的重点。为此,应依据生产需求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形成紧密对接、特色鲜明、动态灵活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