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的土壤,丰富的审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423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两宋词史中,活跃于十三世纪中期的吴文英是一位重要的大词人,以质实晦涩著称。本文简要介绍了吴文英《莺啼序》的海外研究,并以小见大地总结了海外汉学批评特点,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启发。
  关键词:吴文英《莺啼序》;海外研究;文体研究;中西比较
  作者简介:黄秋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一、吴文英《莺啼序》的重要海外研究
  南宋词人吴文英,号梦窗,被称为“词中李商隐”,其词作词最有名为长调《莺啼序》。因其词晦涩幽邃,向来评说不一,贬斥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1]赞赏如“梦窗以空灵奇幻之笔,运沉博绝丽之才。” [2]
  吴文英词也引起了存在于差异土壤中的海外研究的关注,如叶嘉莹先生认为其词颇具现代化的作风。美宇文所安采用西方新批评的立场和方法,进行细读赏析,从作品内部研究,他认为词人具有自觉的艺术意识,词作是“根据内在情感世界的法则。”[3]他从文本出发将词人主体放到主导位置,很敏锐地抓住了《莺啼序》的感性特征。
  林顺夫先生总结出空间秩序的使用是吴词晦涩的主要原因,指出长调词的以图案为主要架构的空间结构比传统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要更为宏大。他首先界定了与空间图案、形式相关的概念,提到庞德认为“意象是一瞬间体现思想和感情之复合物。”[4],富兰克的文学“空间逻辑”概念,其布局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平行、并列、对等诸原则的空间性秩序,变成意象图案。
  二、吴文英《莺啼序》海外研究特征
  (一)研究的西方特征
  在西方知识土壤成长起来的海外学者广泛征引了西方的理论思想,如庞德的“意象”;福兰克的空间理论,还涉及到语言、心理、社会、电影学等多学科知识,林顺夫先生引用弗洛伊德梦的理论,把作者创作称为“文学的梦”,林先生指出:“梦境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混合画、一个蒙太奇、一个‘空间性图案’……杂凑并排在一起。”[5]指出吴词是地地道道的梦境的体现。可见,西方理论的影响渗透在海外研究中各个环节,具有鲜明的西方特征。
  (二)研究的整体统一特征西方
  海外研究者们的方法和路径较为统一。第一,海外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以作品为重点,以文本的语言和形式分析为切入点,以“细读”方法,注重分析,逻辑严密,明显地区别于传统鉴赏批评的感悟式话语。第二,海外研究是系统体系化的,构筑了共同的模式。在七十年代的美国,词的 “文体研究”盛行,叶嘉莹、林顺夫等学者注重文体探索,在历史语境下把握时代与文体之间的关系。
  如方秀洁先生在分析吴文英词“质实”特点时,从南宋流行的慢词以及其复杂性入手。指出了慢词比较起词中的小令,篇幅较长,句式上参差错落,而且在结构上出现了领字,并使用了虚词。林先生也是从长调词的结构分析《莺啼序》的,小令和长调两种词体分野演变,指出小令依照时间逻辑, “长调词”,有着复杂的层进结构,呈现空间性,吴文英的《莺啼序》是真正的空间图案式,按照空间逻辑展开。
  (三)研究的广阔丰富特征
  第一,这些海外学者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在地域、历史时期、文化差异等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障碍,只有从文献、作品出发,才有说服力。林先生考证吴文英的生卒年岁和生活轨迹就参考了很多现有资料如夏承焘、张凤子、杨铁夫、陈邦炎等前人说法。
  第二,上个世纪,在西方是各种批评潮流纷呈,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批评盛行,象征学、文化研究等等思潮,组合与聚合、意识流等术语都出现在了海外研究之中。他们引入文化史、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古典词结构,又去解构文本的语言与语体,可谓博采众长。
  三、结语:海外研究的思考和启示
  可以肯定,海外研究没有处在封闭的文学批评范式之中,以新的思考视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注重土壤差异的前提下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跨越了学科、地域、文化和历史时间,独到新颖又具说服力。
  一是海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把作品内部的文学性研究与外部的文化史研究结合起来:从文体和语言的角度把握文学的发展和意义,既注重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结构的功能和意义,又注重文体特点的审美把握;
  二是文学研究应该置身于更开放的背景中,其他学科、其他知识领域开放,应该以一种融合交流的思维来进行不同学科间、不同领域间的对话。艺术、哲学、宗教、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手段等等都能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进行批评实践时要注重实际,不能枯燥地使用理论,要发掘丰富的审美内容。比如要看到中国传统批评家的方法是印象的笼括,短小精悍,以感悟为主,重视凝神的刹那和玄妙的表达。我们应该看到中西文化土壤的差异性,运用西方理论进行比较和阐释是有限的。面对不同的新理念、新理论,我们要虚心研究和学习,但是不能盲从,也不能妄自菲薄。
  注释:
  [1]张炎《词源》,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p259.
  [2]周济著,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介存斋论词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3]宇文所安著,郑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48-149頁.
  [4]林顺夫.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p193.
  [5]林顺夫.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p150.
其他文献
摘 要:萧红是一位命运坎坷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充满着寂寞孤独与无可奈何。她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被伤害、被遗弃的过程。然而,孤独而寂寞的童年,对于渴望温暖与爱的萧红无疑是残酷的。但是她却把这样的温暖与爱深深地埋在心里,成为一个不能说的秘密。萧红在忍受巨大的痛苦中写出《呼兰河传》可以说这是从萧红心中流淌出来的话,是萧红对自己悲惨命运的申诉,对寂寞人生隐逸的呐喊。  关键词:童年;寂寞;秘密  作者简
摘 要:每一种文化载体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不同的文化观念、生活习俗等,而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验感也不尽相同,作品想表达的感情传达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眼中也会有差异。根据好多影评来看,大家各持己见,对于《大鱼海棠》的褒贬不一,相较《千与千寻》却仍存有不小差距。本文将两部动漫影片从表现方法、人物形象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三方面进行比较,重点从文化层面体现出两部动漫的差异。  关键词:《大鱼海棠》;《千与千寻
摘 要:《包法利夫人》中通过三位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勾勒出几类女性的悲剧,而这种悲剧绝非特例,在文学及现实世界,都有这三种典型悲剧女性形象。本文立足对包法利夫人们人物形象及悲剧分析,提出对女性如何获得自尊与地位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女性悲剧;爱玛;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方程,1994年10月出生,女,汉族,现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欧
摘 要: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理论基础,研究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性爱伦理冲突。该作品中女主人公江雯丽的性爱伦理冲突最为典型,一是江雯丽作为泄欲工具与追求真爱尊重的冲突,二是丈夫文福性淫乱与江雯丽性忠诚的冲突。这两种性爱伦理冲突体现出她与丈夫文福两人性关系上的冲突,更体现了封建传统性伦理观念与男女平等性伦理观念的冲突。以此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谭恩美及其作品研究提供启迪,引发人
作者简介:杨箫箫(1992-),女,四川省成都市人,汉,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  1、西部流寓小说概念  西部流寓小说,我认为可以在结合李兴阳《中国西部当代小说史论》:“以流放、谪戍、屯垦、盲流和游历于西部或西部流向东部的现代社会流动群体的流徙生活极其漂
摘 要:中国的传统戏剧作为一个综合艺术,表演是它的主要目的,中国传统戏剧创作思维主要是要求剧本写作能够为表演提供相应的空间发展。从我国近现代的戏剧创作思维来看,我国的戏剧在对西方的戏剧进行着模仿,衡量戏剧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写实和程式的对立,在我国的话剧发展的过程中,并没能对剧作和表演互动式的创作的优势进行很好的借鉴。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戏剧创作思维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讨论了创作思维在今天的
作者简介:许昶(1986-),男,汉族,陕西汉中人,主攻法学方向,爱好文化学,工作单位:勉县中心法律事务所。  一、失街亭  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其子刘禅继位,史称“后主”。丞相诸葛亮仍然殚精竭虑辅佐后主。蜀后主建兴六年,他发动了北伐曹魏的战争。计划兵出祁山(今甘肃礼县),夺取郿城,直蹈长安,推翻曹魏政权,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蓝图。他任命赵云、邓其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作佯
摘 要:本文在研究中以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独特结构为核心,从线型结构、平行线结构、马赛克结构等角度入手,明确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结构的独特性和艺术性,进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线型结构;叙事中心;艺术内涵;独特结构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淑敏(1996.3-),女,辽宁省朝阳市人,汉,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第二作者王敏(1997.4-),女,辽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  崔斯坦看见她,朝她暖暖一笑。  “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  一、相逢:相见时难别亦难  灰暗的车站。  15岁的迪伦不知道,她将与死亡零距离接触。一场火车车祸将她卷离一切,一场意外,她成了唯一没有生还的人。火车疲惫的鸣叫声犹在耳侧,她却已不属于这个世界。半晌醒来,在一片“苏格兰荒原”里,迪伦认识了一个名叫“崔斯坦”的男孩。他看起
摘 要:白居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于其开发了诗歌的日常性,他的闲适诗致力于表现日常生活的细节,正视个体生命的价值,这与晚明公安派倡导的性灵文学不谋而合。文章以白居易《感时》诗及袁宏道次韵作品为例,从语言结构与情感取向分析了白居易日常诗性的建构过程及其对公安派的影响。  关键词:《感时》;白居易;公安派;日常诗性  作者简介:李映晓(1995-),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