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两宋词史中,活跃于十三世纪中期的吴文英是一位重要的大词人,以质实晦涩著称。本文简要介绍了吴文英《莺啼序》的海外研究,并以小见大地总结了海外汉学批评特点,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启发。
关键词:吴文英《莺啼序》;海外研究;文体研究;中西比较
作者简介:黄秋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一、吴文英《莺啼序》的重要海外研究
南宋词人吴文英,号梦窗,被称为“词中李商隐”,其词作词最有名为长调《莺啼序》。因其词晦涩幽邃,向来评说不一,贬斥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1]赞赏如“梦窗以空灵奇幻之笔,运沉博绝丽之才。” [2]
吴文英词也引起了存在于差异土壤中的海外研究的关注,如叶嘉莹先生认为其词颇具现代化的作风。美宇文所安采用西方新批评的立场和方法,进行细读赏析,从作品内部研究,他认为词人具有自觉的艺术意识,词作是“根据内在情感世界的法则。”[3]他从文本出发将词人主体放到主导位置,很敏锐地抓住了《莺啼序》的感性特征。
林顺夫先生总结出空间秩序的使用是吴词晦涩的主要原因,指出长调词的以图案为主要架构的空间结构比传统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要更为宏大。他首先界定了与空间图案、形式相关的概念,提到庞德认为“意象是一瞬间体现思想和感情之复合物。”[4],富兰克的文学“空间逻辑”概念,其布局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平行、并列、对等诸原则的空间性秩序,变成意象图案。
二、吴文英《莺啼序》海外研究特征
(一)研究的西方特征
在西方知识土壤成长起来的海外学者广泛征引了西方的理论思想,如庞德的“意象”;福兰克的空间理论,还涉及到语言、心理、社会、电影学等多学科知识,林顺夫先生引用弗洛伊德梦的理论,把作者创作称为“文学的梦”,林先生指出:“梦境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混合画、一个蒙太奇、一个‘空间性图案’……杂凑并排在一起。”[5]指出吴词是地地道道的梦境的体现。可见,西方理论的影响渗透在海外研究中各个环节,具有鲜明的西方特征。
(二)研究的整体统一特征西方
海外研究者们的方法和路径较为统一。第一,海外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以作品为重点,以文本的语言和形式分析为切入点,以“细读”方法,注重分析,逻辑严密,明显地区别于传统鉴赏批评的感悟式话语。第二,海外研究是系统体系化的,构筑了共同的模式。在七十年代的美国,词的 “文体研究”盛行,叶嘉莹、林顺夫等学者注重文体探索,在历史语境下把握时代与文体之间的关系。
如方秀洁先生在分析吴文英词“质实”特点时,从南宋流行的慢词以及其复杂性入手。指出了慢词比较起词中的小令,篇幅较长,句式上参差错落,而且在结构上出现了领字,并使用了虚词。林先生也是从长调词的结构分析《莺啼序》的,小令和长调两种词体分野演变,指出小令依照时间逻辑, “长调词”,有着复杂的层进结构,呈现空间性,吴文英的《莺啼序》是真正的空间图案式,按照空间逻辑展开。
(三)研究的广阔丰富特征
第一,这些海外学者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在地域、历史时期、文化差异等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障碍,只有从文献、作品出发,才有说服力。林先生考证吴文英的生卒年岁和生活轨迹就参考了很多现有资料如夏承焘、张凤子、杨铁夫、陈邦炎等前人说法。
第二,上个世纪,在西方是各种批评潮流纷呈,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批评盛行,象征学、文化研究等等思潮,组合与聚合、意识流等术语都出现在了海外研究之中。他们引入文化史、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古典词结构,又去解构文本的语言与语体,可谓博采众长。
三、结语:海外研究的思考和启示
可以肯定,海外研究没有处在封闭的文学批评范式之中,以新的思考视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注重土壤差异的前提下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跨越了学科、地域、文化和历史时间,独到新颖又具说服力。
一是海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把作品内部的文学性研究与外部的文化史研究结合起来:从文体和语言的角度把握文学的发展和意义,既注重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结构的功能和意义,又注重文体特点的审美把握;
二是文学研究应该置身于更开放的背景中,其他学科、其他知识领域开放,应该以一种融合交流的思维来进行不同学科间、不同领域间的对话。艺术、哲学、宗教、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手段等等都能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进行批评实践时要注重实际,不能枯燥地使用理论,要发掘丰富的审美内容。比如要看到中国传统批评家的方法是印象的笼括,短小精悍,以感悟为主,重视凝神的刹那和玄妙的表达。我们应该看到中西文化土壤的差异性,运用西方理论进行比较和阐释是有限的。面对不同的新理念、新理论,我们要虚心研究和学习,但是不能盲从,也不能妄自菲薄。
注释:
[1]张炎《词源》,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p259.
[2]周济著,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介存斋论词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3]宇文所安著,郑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48-149頁.
[4]林顺夫.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p193.
[5]林顺夫.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p150.
关键词:吴文英《莺啼序》;海外研究;文体研究;中西比较
作者简介:黄秋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一、吴文英《莺啼序》的重要海外研究
南宋词人吴文英,号梦窗,被称为“词中李商隐”,其词作词最有名为长调《莺啼序》。因其词晦涩幽邃,向来评说不一,贬斥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1]赞赏如“梦窗以空灵奇幻之笔,运沉博绝丽之才。” [2]
吴文英词也引起了存在于差异土壤中的海外研究的关注,如叶嘉莹先生认为其词颇具现代化的作风。美宇文所安采用西方新批评的立场和方法,进行细读赏析,从作品内部研究,他认为词人具有自觉的艺术意识,词作是“根据内在情感世界的法则。”[3]他从文本出发将词人主体放到主导位置,很敏锐地抓住了《莺啼序》的感性特征。
林顺夫先生总结出空间秩序的使用是吴词晦涩的主要原因,指出长调词的以图案为主要架构的空间结构比传统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要更为宏大。他首先界定了与空间图案、形式相关的概念,提到庞德认为“意象是一瞬间体现思想和感情之复合物。”[4],富兰克的文学“空间逻辑”概念,其布局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平行、并列、对等诸原则的空间性秩序,变成意象图案。
二、吴文英《莺啼序》海外研究特征
(一)研究的西方特征
在西方知识土壤成长起来的海外学者广泛征引了西方的理论思想,如庞德的“意象”;福兰克的空间理论,还涉及到语言、心理、社会、电影学等多学科知识,林顺夫先生引用弗洛伊德梦的理论,把作者创作称为“文学的梦”,林先生指出:“梦境本身其实就是一个混合画、一个蒙太奇、一个‘空间性图案’……杂凑并排在一起。”[5]指出吴词是地地道道的梦境的体现。可见,西方理论的影响渗透在海外研究中各个环节,具有鲜明的西方特征。
(二)研究的整体统一特征西方
海外研究者们的方法和路径较为统一。第一,海外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以作品为重点,以文本的语言和形式分析为切入点,以“细读”方法,注重分析,逻辑严密,明显地区别于传统鉴赏批评的感悟式话语。第二,海外研究是系统体系化的,构筑了共同的模式。在七十年代的美国,词的 “文体研究”盛行,叶嘉莹、林顺夫等学者注重文体探索,在历史语境下把握时代与文体之间的关系。
如方秀洁先生在分析吴文英词“质实”特点时,从南宋流行的慢词以及其复杂性入手。指出了慢词比较起词中的小令,篇幅较长,句式上参差错落,而且在结构上出现了领字,并使用了虚词。林先生也是从长调词的结构分析《莺啼序》的,小令和长调两种词体分野演变,指出小令依照时间逻辑, “长调词”,有着复杂的层进结构,呈现空间性,吴文英的《莺啼序》是真正的空间图案式,按照空间逻辑展开。
(三)研究的广阔丰富特征
第一,这些海外学者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在地域、历史时期、文化差异等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障碍,只有从文献、作品出发,才有说服力。林先生考证吴文英的生卒年岁和生活轨迹就参考了很多现有资料如夏承焘、张凤子、杨铁夫、陈邦炎等前人说法。
第二,上个世纪,在西方是各种批评潮流纷呈,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批评盛行,象征学、文化研究等等思潮,组合与聚合、意识流等术语都出现在了海外研究之中。他们引入文化史、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古典词结构,又去解构文本的语言与语体,可谓博采众长。
三、结语:海外研究的思考和启示
可以肯定,海外研究没有处在封闭的文学批评范式之中,以新的思考视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注重土壤差异的前提下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跨越了学科、地域、文化和历史时间,独到新颖又具说服力。
一是海外研究者们的研究把作品内部的文学性研究与外部的文化史研究结合起来:从文体和语言的角度把握文学的发展和意义,既注重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结构的功能和意义,又注重文体特点的审美把握;
二是文学研究应该置身于更开放的背景中,其他学科、其他知识领域开放,应该以一种融合交流的思维来进行不同学科间、不同领域间的对话。艺术、哲学、宗教、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手段等等都能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进行批评实践时要注重实际,不能枯燥地使用理论,要发掘丰富的审美内容。比如要看到中国传统批评家的方法是印象的笼括,短小精悍,以感悟为主,重视凝神的刹那和玄妙的表达。我们应该看到中西文化土壤的差异性,运用西方理论进行比较和阐释是有限的。面对不同的新理念、新理论,我们要虚心研究和学习,但是不能盲从,也不能妄自菲薄。
注释:
[1]张炎《词源》,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p259.
[2]周济著,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介存斋论词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3]宇文所安著,郑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48-149頁.
[4]林顺夫.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p193.
[5]林顺夫.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p150.